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24.53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定基础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笔记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璀璨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时期,中国文化不仅对周边的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外文化交融之风,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壮丽的王朝之一,自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全国以来,国力迅速恢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风尚开放。
这样的国家繁荣稳定,为与周边国家开展交流创造了条件。
同时,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也给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1.唐朝时期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纷纷派遣使节前来朝贡,这些外国人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外来文化。
同时,唐朝也主动向周边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例如佛教的传播,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国文。
2.唐朝时期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与西域及西方的交流也非常广泛。
唐朝还经常会和西方国家进行外交,与波斯、拜占庭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并在宫廷、寺庙等地设立回教寺、火寺等,推动了回教的传入。
3.唐朝时期文化的外来影响唐朝时期的文化既有汉族的传统文化,也融合了外国文化。
在唐朝时期,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亚、西亚等地带的舞蹈、音乐、服饰等文化元素,也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为后来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国际地位,使得中国文化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和传播。
同时,外来文化也催生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几个事例:1、遣唐使: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唐使来华。
对日本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称为佛学大师。
主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贡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前预习题遣唐使1. 时期,中日交往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
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
把唐朝先进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2. 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他在日本传授,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3.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4.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自测题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2、“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A.对外开放B.经济繁荣C.政治清明D.交通发达3、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根据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重要书籍,它是()A.《马可•波罗行纪》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D.《西游记》4、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唐朝对外交往概况1.交往范围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表现: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
3.对外政策: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对外开放政策)4.外贸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5.影响::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唐朝与各国的关系(一)与日本的关系1.日本使臣来华:隋朝时,日本使臣开始来华;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代表阿倍仲麻吕即晁衡)僧人等来唐朝,吸收唐朝文化。
遣唐使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大化改新)2.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1)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政治方面)(2)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文化方面)(3)在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服装、茶道、节日等)3.鉴真东渡(1)时间:唐玄宗时期。
(2)经过: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
(3)影响: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4)精神: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5)诗句: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二)与新罗的关系1.新罗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3.新罗仿效唐朝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
4.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1.原因:去印度求取真经2.时间:唐太宗在位时3.过程: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长安城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及其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关于唐朝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及其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单元知识点【唐朝的中外交往】一、丝绸之路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的“丝绸之路”.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二、海路交通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是由登州(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到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到南亚诸国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是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在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这些交通线,由于沿线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捞而不断得到证实.以上事实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三、日本“遣唐使”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四、空海与鉴真和尚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五、大师义净继玄奘之后,中国另一位佛教大师义净,于671年(咸亨二年)搭波斯船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十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一年.他先后周游三十余国,历时二十五年,于695年回国,共带回经书四百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十二年,译出佛经二百三十卷,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资料【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唐朝对外交往概况1.交往范围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表现: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
3.对外政策: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对外开放政策)4.外贸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5.影响::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唐朝与各国的关系(一)与日本的关系1.日本使臣来华:隋朝时,日本使臣开始来华;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代表阿倍仲麻吕即晁衡)僧人等来唐朝,吸收唐朝文化。
遣唐使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大化改新)2.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1)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政治方面)(2)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文化方面)(3)在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服装、茶道、节日等)3.鉴真东渡(1)时间:唐玄宗时期。
(2)经过: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
(3)影响: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4)精神: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5)诗句: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二)与新罗的关系1.新罗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3.新罗仿效唐朝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
4.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1.原因:去印度求取真经2.时间:唐太宗在位时3.过程: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笔记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笔记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包括唐朝与中亚、印度、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洲等地的文化交流。
一、唐朝与中亚的文化交流1、盛唐时期,唐朝与中亚地区的突厥人、吐蕃人等交流频繁,文化、艺术、技术都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2、唐朝从中亚地区引入许多文化、艺术和技术,如支纳火、绿洲画等。
二、唐朝与印度的文化交流1、盛唐时期,唐朝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佛教传播进行的。
2、唐朝从印度引入了佛经、佛像和佛教艺术等,这些文化成果都对唐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唐朝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1、盛唐时期,唐朝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频繁。
唐朝向这两个邻国输出了文化、艺术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两个国家的发展。
2、唐朝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佛教传播进行的。
四、唐朝与阿拉伯的文化交流1、盛唐时期,唐朝与阿拉伯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
2、唐朝从阿拉伯地区引入了伊斯兰教、波斯语、数学、天文学等,同时也向阿拉伯输出了文化、艺术和技术。
五、唐朝与欧洲的文化交流1、盛唐时期,唐朝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中东、阿拉伯地区的中间人进行的。
2、唐朝向欧洲输出了瓷器、绸缎、药材等商品,同时也从欧洲引入了玛莎拉蒂、大象等动物。
六、唐朝的文化传承和发展1、唐朝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2、唐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后世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历史故事小讲堂1、讲述大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唐朝与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
2、讲述李白与杜甫的风流壮举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唐朝文学艺术的繁荣。
以上就是本次历史课的主要内容,学生们通过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发掘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
v1.0 可编辑可修改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几个事例:
1、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派遣唐使来华。
对日本的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遣唐使路线图
2、鉴真东渡:
在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
鉴真
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
重要贡献。
鉴真像
3、玄奘西行:
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称为佛学大师。
主要贡献是
《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贡献。
玄奘像
知识延伸
唐朝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
651年,遣使与唐通好。
此后148年中,先后遣使来唐36次。
阿拉伯商人到中国经商的很多,不少人在中国定居落户,有的还参加唐朝科举考试,在朝供职。
中国瓷器、丝制品及造纸、丝织、金银制作等手工业技术也传人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传人非洲和欧洲。
909年,阿拉伯帝国一分为三:阿拔斯朝称为东大食或黑衣大食;伍麦叶朝称为西大食或白衣大食;法蒂玛朝称为南大食或绿衣大食。
各朝仍与中国有友好往来。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
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
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复习
第4课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对外关系友好史实
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
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风俗习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
六次东渡日本,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
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
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
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
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
家都有往来。
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④唐朝
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