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中考化学真题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545.00 KB
- 文档页数:20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南校区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小菁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其成分,下列判断不正确的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 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C.原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D.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答案】C【解析】根据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而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正确;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正确;C、因为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原固体中不一定有氢氧化钠,错误;D、因为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都为复分解反应,故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
故选C。
点睛: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考虑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要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部分变质的烧碱样品18.6g,能与7.3%的稀盐酸200g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 )A.3:2 B.2:3 C.1:2 D.1:1【答案】C【解析】【详解】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设此样品中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m2322Na CO+2HCl=2NaCl+CO+H O10673x m106x=73mx=106m/73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NaOH+HCl=NaCl+H O24036.5⨯g7.3%-y200m40y=y=40(14.6g-m)/36.5⨯36.5200g7.3%-mx+y=(106m/73)+40(14.6g-m)/36.5=18.6g,m=7.3gx=10.6g y=8g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2NaOH+CO=Na CO+H O223280106z10.6g80z=z=8g10610.6g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8g:(8g+8g)=1:2。
陕西省西安市交大附中2024年中考联考化学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目的是A B C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收集氧气并测量氧气的体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A.A B.B C.C D.D2.大米、白面、马铃薯等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A.油脂B.淀粉C.葡萄糖D.维生素3.如图所示是甲、乙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粒子是阳离子B.乙粒子是原子C.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D.甲粒子的化学性质比乙粒子稳定4.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B.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液仍饱和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5.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轮胎易爆胎——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分子可以再分C.CO2和CO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碳原子结构不同6.下列关于石油的叙述不正确的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B.石油属于化石燃料C.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D.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一定温度下可以通过搅拌的方法增大某种固体的溶解度D.一定温度下某种固体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8.“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河南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一、化学推断题1.已知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E、F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G溶液呈黄色,A与C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微溶物不列为沉淀),它们相互间发生反应或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1)A、F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2)B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其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G→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3)A→D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2.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是由H、C、O、Na、Al、S、Ca、Cu、Ag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
在通常情况下,D与其他物质的状态不同,D、G、H、I均为单质,其中G为紫红色固体,H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B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A,F均为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盐。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G 。
(2)写出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H→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某固体物质可能含有氯化钾、硫酸铜、氢氧化钠、硝酸镁,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鉴定它们,做如下实验:(1)将该固体物质全部溶解于水中,得到无色溶液a。
(2)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硫酸铁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3)另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据此推断,该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以下写化学式,下同)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请写出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步骤(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一、化学推断题1.A、B、C、D、E、F均含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部分物质已略去)。
A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D属于氧化物,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B的化学式为_____,D→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C与氧气、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F,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结合下列所示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有氨味的气体是;(2)经检验,无色溶液C中含有NaCl,则可推测出 X溶液为溶液;(3)进一步测定可知,无色溶液 C的 pH >7,向其中加入适量的Na2SO4溶液,无现象,写出色溶液 C中所含溶质的有可能情况。
3.A、B、C、D为初中化学常是的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已知B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单质,D的水溶液呈蓝色。
根据信息和图示回答问题(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A的化学式为,B的化学式为。
(2)写出一个符合D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为黑色固体单质,G为紫红色固体单质,B为红棕色粉末,H为蓝色的硫酸盐溶液。
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H中溶质的化学式。
(2)反应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反应①~③中为置换反应的是(填序号)。
(4)写出稀盐酸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如图是铁、盐酸、氢氧化钙、硫酸铜和氯化镁五种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转化。
(1)A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C与E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
(3)从物质反应规律分析,在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中,能与B反应生成D的物质有________(填序号)。
①2类②3类③4类④5类6.A、B、C、D、E分别是硫酸铜、氢氧化钠、镁、氧化镁、盐酸中的一种物质。
C物质水溶液呈蓝色,它们之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初三化学(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全卷总分6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 或B )。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答题无效。
4.答作图题时,先用铅笔作图,再用对应的签字笔描黑。
5.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回收。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C1-35.5 Ca -40 Cu -64 Zn -65 Ag -108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分辨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本要求,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 A .23H CO B .23Na CO C .CuO D .KOH2.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下列化学知识的应用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生活中铝制品要经常用钢丝球打磨 B .图书资料失火可用干冰灭火减少损失 C .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 D .氦气通电发出粉红色的光,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3.实验操作是实践探究的基础。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B .测pHC .稀释浓硫酸D .加热液体 4.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A .离子是带电的微粒,因此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B .碳酸盐与酸反应有气体生成,则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C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①1g 稀盐酸和1g 锌在敞口容器中反应,反应后剩余物总质量小于2g ,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稀硫酸能与氢氧化镁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 ③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没有体现酸的通性④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变小A .1个B .2个C .3个D .4个6.如图1所示,在烧瓶中充满2CO ,通过注射器向瓶中分别加入同体积水和澄清石灰水,利用传感器得到的气压变化分别对应图2中曲线①和②。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A、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为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铝丝表面有铜析出,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B、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会变质为碳酸钾,滴加入澄清的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说明氢氧化钾溶液已经变质,故该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C、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时,现象为溶液温度下降,只能得出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会造成溶液温度降低,其它盐类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无法判断,故选项错误.D、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集气瓶中,故选项错误.故选B.2.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B.丙是盐酸C.戊是氢氧化钙D.甲与丁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铁会与盐酸反应,盐酸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氢氧化钙会与盐酸、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乙是铁,所以丙是盐酸,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甲、丁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如果甲是碳酸钠,丁就是氢氧化钙,戊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甲是氢氧化钙,丁是碳酸钠,二氧化碳不会与碳酸钠反应,不合理,所以甲是碳酸钠,丁是氢氧化钙,戊是二氧化碳,所以C错误,符合题意;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南校区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下列选用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A、FeSO4溶液和CuSO4均能与过量的锌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Na2CO3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除去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HCl能与过量的Ca(OH)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睛】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2、C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把该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前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灼热的氧化铜变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关于该气体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定含有H2 B.一定含有COC.可能含有HCl D.可能含有CO2【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和氯化氢气体发生反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一氧化碳、氢气能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来分析判断。
初三化学(五)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全卷共8页,总分6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Cl-35.5 Fe-56 Cu-64 Zn-65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8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计1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认识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A.食盐B.空气C.黄铜(铜锌合金)D.液氧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密切相关。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生石灰作干燥剂B.小苏打作面点发酵剂C.液氮用作制冷剂D.焦炭用于工业炼铁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检验溶液的酸碱性B.制取二氧化碳C.过滤废渣D.废液处理4.被称为“快乐因子”的多巴胺(化学式:C8H11O2N)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
下列关于多巴胺的说法正确的是()A.多巴胺由四种元素组成B.多巴胺由8个碳原子、11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C.多巴胺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53gD.多巴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5.中华传统文化典藉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华阳国志》:“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加热蒸发可得食盐B.《天工开物》:“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煅烧石灰石可生成熟石灰C.《梦溪笔谈》:“熬胆矾铁釜,久之易化为铜”——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D.《周易》:“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池中有机物发酵产生甲烷等可燃性气体6.归纳总结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南校区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 的值为 44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W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 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1:3【答案】D【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所以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4g+5g+8g+23g-32g-16g=52g,故A错误;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所以水、二氧化碳是生成物,氧气和W是反应物。
由一中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水、二氧化碳是都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W+O2→CO2+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7g×(16÷18×100%)=2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44g×(32÷44×100%)=32g,两者的质量和为56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64g﹣16g=48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由C的分析可知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4g﹣32g)/12:(27g﹣24g)/1=1:3,故正确,故选D。
点睛:此类题的方法是根据化学式计算碳、氢、氧元素的质量,和反应反应前氧元素的质量或可燃物的质量比较,来判断可燃物的组成元素2.将CO通入盛有12.0g的Fe2O3的试管内,加热至固体完全变黑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并同时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溶液质量增重6.6g。
Fe2O3还原过程中转化过程:Fe2O3→Fe3O4 →FeO→Fe。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为混合物B.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10.8gC.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为4.2gD.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15g【答案】B【解析】【分析】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 ,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氧原子来自于氧化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