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583.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定位】(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突出考查儒、道、法、墨四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的背景、过得及评价,同时兼顾太学的性质与意义。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着重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考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甑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名师点击】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
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
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
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
【知识网络】(一)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老子开创道家)(二)中国古代思想的繁荣时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三)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次改造:西汉时期(确立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四)中国古代儒学的改良与统治地位的巩固:从魏晋三教并立——宋明理学(五)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明清时期(批判与继承)【考点详解】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3、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5、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2018⾼中历史必修3专题过关检测:(⼀)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为专题过关检测(⼀)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中华⽂化史》⼀书写道:“这⼀时期民本思潮的重⼼有⼆:在⼈类与⾃然关系的地位;在⼈类社会关系(君⼀民)⽅⾯,强调民的作⽤。
”这⼀时期()A .百家争鸣局⾯出现B .儒学正统地位确⽴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 .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位”“强调民的作⽤”相符合,⽽这⼀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故A 项正确;B 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 “⼈类与⾃然关系”不符,B 项错误;C 项出现于两宋时期, 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侧重于对⼈性的思考,明显与⽤”不符,C 项错误;D 项出现于明清时期,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性质, 2.下⾯两则材料是⼀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解析:选A 先秦时期,⼠阶层崛起,孟⼦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的地(天⼀⼈)⽅⾯,突出⼈“在⼈类社会关系(君⼀民)⽅⾯,强调民的作D 项错误。
齐桓公致⼒联系诸侯,设晋⽂公虽协助周王定乱, 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却僭越礼制,想仿⾏天⼦的礼个执守正道⽽不⾏诈谋的国仪,是个内⾏诈谋却装作遵循君。
正道的国君。
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解析:选A 本题中关于齐桓公和晋⽂公的评价材料都是从儒家 “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主旨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尊卑。
3.中国古代的⼀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A .孔⼦B .⽼⼦C .墨⼦D .韩⾮⼦解析:选D 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可以看出主张严刑峻法,“故治民⽆常,唯法为治”可以判断出以法治国,结合所学这位思想家是法家代表,故选D 项。
考点18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8·广东文综·T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思路点拨】本题从孟子仁政的主张入手考查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和理解能力。
【精讲精析】选C。
因为根据材料,孟子的主要观点是: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而分析出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由此判断选C。
A轻徭薄赋意思是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实行宽松的政策,材料没体现;B均贫富与材料不符合,而且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此观点与其阶级立场相矛盾;D项民贵君轻是孟子观点,但材料没反映出来。
2、(2018·安徽文综T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①④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儒、道、佛三家思想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
本题体现安徽地方特色,解题时抓住每个建筑图中的文字。
【精讲精析】选B。
因为图②徽州牌坊群体现儒家守节、忠义等伦理思想;④图包公祠体现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体现儒家仁、正义思想;而①图是安庆迎江寺是寺庙,体现佛家思想;③图涡阳老子庙体现道家思想。
由此判断B正确。
3、(2018·广东文综·T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古代儒家思想在唐宋时期的演变过程。
2018年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2.(2016·潍坊二模)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3.(2017·大同质检)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
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4.“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材料对“刑德”的释读说明()A.儒家重视德治B.法家主张刑德并用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D.墨家反对君主专制5.(2016·成都二模)某学者指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
这里的“他”应是()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6.(2016·临沂二模)下列各项为古代中国“学在官府”现象的演变,次序正确的是()A.B.C.D.7.《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
”这体现了()A.无为而治的思想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命的主张D.天人感应的学说8.(2016·保定一模)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三(解析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安徽文综卷,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C项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适应了西汉时期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A、B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当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
D项是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早期的民主主张。
2.(广东理科基础,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答案:A 思位思想家都属于儒家,他们的思想应以孔子的“仁”说为基础。
3.(山东基本能力,40-3)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D 书博会全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第19届书博会4月在济南举行,参加书博会的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出版发行机构参展的各类出版物,因此它的开幕式背景墙既要表达举办方对来宾的欢迎,又要突出主题“图书博览”。
4.(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答案:D A、B、C三项分别是墨家、儒家、法家的思想。
5.(江苏历史卷,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答案:D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历史 2018届高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8·巢湖一检】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主人,己欲迭而选人”,“己所不欲,匆施于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奎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百度百科·《四书》请回答;(1)《四书》是指哪四书?说出上图《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及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5分)料材二 18世纪初,《四书》已被奎部译成欧洲文字,以巴黎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股来”,“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
”“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州‘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摘编自《中国大形势》(2)概括材料中伏尔泰赞赏的中国文化内容。
(3分)(3)有人认为伏尔泰的言论只是“借助孔子进行革命”,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6分)【答案】 26.(14分)(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分)作者:朱熹(1分)成就和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从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派。
(2分)(2)内容:君主专制;科举制;儒学伦理道德(3分)(3)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只是为了反对法国君主专制、宗教神学和提倡理性的需要;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促进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导致中国全面落后并与西方差距拉大。
(6分)【2018·宁波期末】 1.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答案1—5.ACABD6—10.BDDDB11—15.DBBAB16—20.DCBCB21—25.DDBBC26.(1)特点: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答出四点即可)(2)原因:科技进步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对医药事业的管理和重视;民族融合促进医药知识在全国推广;医学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3)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发展为当时人们就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27.差异: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
论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
(各任答两点即可)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但是强调的是君主的地位,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出现的程朱理学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强化了伦理纲常对人性的束缚,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强调限制君权,但是这种思潮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故D项错误。
]2.[材料“礼经人为理性化”得出不是人的自觉意识觉醒,故A项错误;礼从敬鬼神节仪到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体现不出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是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时,故D项错误。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B.《书》C.《论语》D.《诗》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5.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8.阿南看到一则连环漫画,内容如下: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9.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治国所用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1.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13.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专题1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点1 不能全面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错解】A或B【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盛行养士、重士之风,这是“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之一,而不是“百家争鸣"的产物,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所以错误。
A项错在对重士之风的影响理解错误,它使贵族政治衰落而不是加强。
【正解】D易错点击在复习过程中,要能够准确掌握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影响,降低错误率,以不变应万变。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影响1.背景(1)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方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大变革.(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5)现实需要:为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2.影响(1)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即时巩固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
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X,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 项错误。
【答案】C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X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018·北京文综·T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解释,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选C。
材料中“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意思是“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
孟子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故C符合题意。
甲骨文中的“王”字本义象征军事力量,与儒家教化不一致,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以力假仁者”“以德行仁者”都是“有为而治”,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制度”,D排除。
2.(2018·天津文综·T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体现以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现象。
【解析】选B。
传统上一般认为朱熹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但材料却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他的进步思想。
材料的大意是: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的,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
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这是朱熹进一步解释“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正是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A、C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和解读;材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D表述错误。
3.(2018·全国卷ⅡI·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本题考查考生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考查考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解析】从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仁人,受到推崇,而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暴君夏桀、商纣受到批判,秦始皇、李斯等被列为中下。
同时也要看到班固的历史观也有所突
破,如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也被称为智人,得到肯定。
据此可知史学家的历史观既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所突破,据此分析拟定一个题目,说明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略
4.(2018·江苏单科·T21)(12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解析】第(1)题,由“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可知,第一次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由“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可知,第二次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由“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可知,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第(2)题,首先,由“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的导语理解“包容力”“生命力”的含义;然后,结合材料一中的中国文化三次融合论证中国文化的“包容力”,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答案要点】(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3分)
(2)略。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