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与肌松药
- 格式:doc
- 大小:362.50 KB
- 文档页数:15
麻醉科通用药物使用指南麻醉科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科,主要负责在手术和其他特定医疗程序中使用药物来使患者处于无痛或无意识状态。
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麻醉科通用药物的使用指南。
1.指导原则:-必须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和程序,包括药物使用、记录和储存等。
-麻醉药物的使用必须由合格的麻醉科医师或有经验的麻醉护士来进行。
-麻醉药物的使用前应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在使用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以及可能的过敏反应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2.常用的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等。
这些药物能迅速诱导和维持麻醉效果,并且具有快速清除的特点,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适度调整。
-镇痛药物:用于缓解手术和其他疼痛引发的不适,常用的药物有吗啡、芬太尼和酮咯酸等。
镇痛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时间应根据术后疼痛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个体化调整。
-肌松药物:用于放松患者的肌肉,使手术进行更顺利。
常用的肌松药物有琥珀胆碱、罗库溴铵和木库烯胺等。
肌松药物的使用应在密切监护下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镇静药物:用于镇静和安抚患者,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酮咯酸和丙泊酚等。
镇静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3.药物的管理和记录:-在使用麻醉药物之前,必须仔细检查药物的名称、剂量和有效期等信息,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麻醉药物的管理和储存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保证其在适当的环境下保存并预防滥用或误用。
-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必须详细记录所使用的药物、剂量、使用时间以及患者的反应等信息,以备后续参考和评估。
4.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麻醉药物的使用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包括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等。
-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对患者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为何全麻手术患者大都使用骨骼肌松弛药【术语与解答】骨骼肌松弛药也称肌肉松弛药(简称肌松药),该药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骨骼肌最小功能单元),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上的N2胆碱受体相结合,竞争性、暂时性阻断了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与N2受体的结合,即N2型烟碱样作用被阻断,从而达到骨骼肌松弛作用。
1. 肌松药类型肌松药分为去极化与非去极化两大类,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去极化类肌松药只有琥珀胆碱,其作用短暂,呼吸功能恢复较快,停药后无需拮抗。
而非去极化类肌松药的作用大多较持久,呼吸功能恢复较慢,术毕则需要逆转。
此外,临床上根据肌松药的时效不同,又大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
2. 肌松药作用机制去极化肌松药与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部位均为神经-肌肉接头后膜,两种类型肌松药的分子大都具有与乙酰胆碱(ACh)神经递质相似的结构,但比ACh竞争N2受体的能力强大,从而能预先同接头后膜(终板膜)上的N2型胆碱能受体暂时性、可逆性结合,所不同的是两类肌松药结合后而产生的阻滞方式不同。
3. 肌松药作用特点两类肌松药作用特点如下。
(1)去极化肌松药:①静脉注射琥珀胆碱后,最初可出现短暂的肌束颤动性收缩(肌肉组织发达者更为明显),然后骨骼肌才处于松弛状态;②对强直刺激或“四个成串”刺激不出现衰减;③连续用药可产生快速耐药性;④胆碱酯酶抑制剂不但不能拮抗其肌肉松弛作用,有可能加强肌松作用。
(2)非去极化肌松药:①静脉注射该类药物后无肌束震颤现象;②对强直刺激或“四个成串”刺激可出现衰减;③非去极化类肌松药相互之间有增强作用;④胆碱酯酶抑制剂可逆转该类肌松药的阻滞作用。
4. 肌松药代谢途径肌松药的代谢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①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如琥珀胆碱) ;②肝、肾功能代谢、排泄(如维库溴铵、罗库溴铵、泮库溴铵、哌库溴铵等) ;③经霍夫曼(Hofmann)效应自行降解消除(如阿曲库铵、顺式阿曲库铵)。
5. 临床应用肌松药用于临床麻醉后彻底改变了依赖加深全身麻醉获得肌肉松弛的问题。
肌松药在麻醉期间的使用原则作者:刘飞来源:《幸福家庭》2021年第01期N2胆碱受体阻断药又称骨骼肌松弛药简称肌松药,其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运动神经终板膜上的N2受体,阻断神经冲动向骨骼肌传递,从而导致肌肉松弛。
(一)骨骼肌对肌松药物的敏感性身体不同位置的骨骼肌群对肌松药物的敏感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眼部、面部、咽喉部以及颈部的精细工作肌肉较易被松弛,之后上下肢、肋间肌、腹部肌肉松弛,膈肌最后松弛。
肌肉恢复的顺序与松弛的顺序相反。
(二)心血管效应肌松药物也可以不同程度地作用于神经节细胞的N1乙酰胆碱受体和M(毒蕈碱样)乙酰胆碱受体,通过抑制周围神经兴奋点产生心血管效应。
这些肌松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可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比如非去极化类肌松药中筒箭毒碱等药物可以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使人体血压下降,同时筒箭毒碱还具有抑制神经节的作用。
泮库溴铵具有阻滞心脏M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用药后会使人体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
将肌松药物运用于临床麻醉后改变了依靠加深麻醉获得肌肉松弛的效果,因此肌松药物已经成为全麻手术时必要的辅助药物。
①方便给患者气管插管与麻醉药物合用,减少气管插管的诱导时间;②可以控制膈肌运动,方便于手术操作和呼吸管插管,让手术医生可以在患者的胸腔以及腹腔内完成精密的操作;③可以降低深度麻醉的危害。
在麻醉前运用肌松药物可以减少深度麻醉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④降低身体代谢和体温。
肌松药物可降低30%的身體代谢,可以避免患者在低温麻醉时产生寒战;⑤机械通气时使用肌松药物可以同步患者与呼吸机,有利于通气的管理。
1.严密呼吸管理。
由于所有的肌肉松弛药物均能对呼吸机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医生在运用肌松药物时必须对患者的呼吸进行严密管理。
对呼吸的严密管理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呼吸的有或无,更重要的是判断呼吸通气量是否正常,是否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并及时给予帮助。
医生在使用肌肉松弛药物时最好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或是有加压面罩进行控制呼吸的设备,这样可以有效控制通气量,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1麻醉用药主要包含镇静催眠药、麻醉药、镇痛药以及肌松药。
局部麻醉药是在病人清醒的情况下,能选择性地暂时阻断传入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对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身体局部暂时失去痛觉和其他感觉的药物。
局部麻醉药的作用范围小,不良反应少,使用比较方便和安全。
2、罗哌卡因是阿斯特拉制药公司研制开发的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于1996年在荷兰首次上市,并于同年9月24日在美国获得FDA批准上市,1997年在英国上市,到目前为止已在数十个国家上市。
我国于1998年12月17日批准进口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耐乐品),三种规格分别为2毫克/毫升,7.5毫克/毫升、10毫克/毫升、包装规格为10毫升/瓶、20毫升/瓶。
本品具有突出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效应;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低毒性;良好的稳定性;新生儿对本品有良好的耐受性,对产妇的运动神经阻滞作用较轻,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有血管收缩作用,使用时无需加肾上腺素。
该品可能通过升高神经动作电位的阈值,延缓神经冲动的扩布,降低动作电位升高的速度,发挥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作用而产生局麻作用。
3、局部麻醉药的主要品种市场趋于成熟,2004年~2006年以来药品销售排序较为稳定。
罗哌卡因、布比卡因、丁卡因及利多卡因销售金额一直稳定在前4位,且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他的局麻药品很难从这4种药品中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也说明局麻药品的市场竞争激烈。
4、阿斯利康是全球领先制药公司,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国捷利康公司于1999年合并而成。
阿斯利康在六大治疗领域为患者提供富于创新、卓有成效的医药产品,包括消化、心血管、肿瘤、中枢神经、麻醉和呼吸等,其中许多产品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局部麻醉药领域的主要产品为耐乐品(罗哌卡因)。
5、我国麻醉药品医疗消耗量明显不足,远没有满足临床镇痛的需要。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麻醉药品医疗消耗量明显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以吗啡为例,2004年全球消耗的33021公斤吗啡中,发达国家消耗30742公斤,占93.1%,人均31.31毫克,发展中国家仅消耗2279公斤,占6.9%,人均0.75毫克。
骨骼肌与肌松药以及麻醉药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术语与解答】人体肌肉有两种,即横纹肌和平滑肌,而骨骼肌与心肌同属于横纹肌,因此,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尤其所具有的收缩作用则是两者的共性特点,但两者还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 骨骼肌①该肌肉收缩活动是受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即接受意识支配而产生随意性活动,如维持姿势、躯体移动、呼吸运动、语言活动等,故又称“随意肌”;②骨骼肌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传递与骨骼肌收缩耦联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完成,则是由外周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所介导的。
2. 心肌是由复杂的心肌细胞构成的一种特殊肌肉组织,其结构、功能与特点在于:(1)心肌细胞按其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两类:①非自律细胞:该细胞属普通心肌细胞,是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主要成分,因该类细胞排列有序而形成肌原纤维(形成横纹),且具有兴奋、传导和收缩功能,故又属于做功心肌细胞。
虽该类细胞缺乏自律性,但能接受自律细胞的刺激而产生舒缩功能;②自律细胞:则是一些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了心肌特殊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希氏束)以及其分支和浦肯野纤维,这类心肌细胞在生理条件下具有自律性或起搏功能,所以称为自律细胞。
但因该肌浆中肌原纤维甚少或完全缺乏,故无舒缩性,其主要功能是自发的产生节律性兴奋活动,并且也具有传导性。
(2)心肌细胞与心肌的特点:心肌细胞兴奋时与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同样,均会产生动作电位,故两者的电位变化大致相似,都可表现为静息电位和兴奋时的动作电位。
但心肌的动作电位又有其特点:①心肌自身的“机械性电活动”和“内在传导性”是不随意的,是由心肌内特殊的起搏细胞所控制,并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心肌在传导过程中其各部分细胞自发性节律活动频率的高低由窦房结至浦肯野纤维依次递减;③整个心肌具有四种基本生理特性:即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与收缩性。
【麻醉与实践】麻醉与骨骼肌、心肌的关系颇为密切,因麻醉药对两者(骨骼肌与心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麻醉有哪些常见药物麻醉是进行各种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麻醉都有哪些药物:一、几种常见的麻醉药1、吸入性麻醉药由于功能残气量增加,吸入麻醉加深较慢,苏醒过程也延长,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减低,40岁以后每10年减低4%,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抑制效应增强。
2、静脉麻醉药镇静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的敏感性增强。
老年对依托咪酯、地西泮、丙泊酚的药效增强,半衰期延长。
丙泊酚一般诱导剂量是2.0—2.5/kg,而60岁以上经需1.5—1.75/kg,清除率也降低,因而维持量要减少,对阿片类的作用增效更显著,所以对高龄病人使用剂量减少50%。
3、局麻药老年人局麻用药宜减少,可能是由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改变脱水,局部血流减少和结缔组织疏松,使用药物易于扩散所致。
老年人硬膜外阻滞时因药液不易向椎间孔外泄而易于在椎间孔内扩散,故硬膜外局麻药宜减少。
4、肌松药老年对肌松药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各自药代动力学,阿曲库胺是Holfman消除,所以很少受年龄增加的影响,琥珀胆碱为血浆胆碱酯酶水解,老年人的血浆胆碱酯酶活力明显下降,所以剂量也减少。
维库溴胺大部分原型从胆汁排出,经肾脏占20%,所以高龄很少增加药效,偶尔作用时间延长。
5、镇静安定药(1)苯二氮卓类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和顺行性遗忘作用,可预防和治疗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并且没有明显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副作用和其他不良反应,已成为最常用的术前用药。
常用的有安定和咪达唑仑等。
(2)巴比妥类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可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使用后偶尔有过敏、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严重时可发生剥脱性皮炎,有相关的病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常用的有苯巴比妥和苯巴比妥钠。
(3)丁酰苯类具有较强的镇静、安定、抗焦虑和止吐作用,有较轻的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来诱导无痛、无意识状态,从而为外科手术、疼痛治疗、病理诊断以及其他医学操作提供便利和安全性的药物。
麻醉药物按其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1. 局麻药局麻药是用于局部麻醉的药物,可阻断很小范围的神经传导,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局麻药按其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局麻药,短效局麻药主要用于短暂手术或疼痛治疗,中效局麻药主要用于中等手术和疼痛治疗,长效局麻药主要用于手术后的疼痛治疗。
2. 普鲁卡因类普鲁卡因类麻醉药是一种弱碱性、脂溶性的酯型药物,通过阻滞神经纤维上的钠离子通道来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
普鲁卡因类麻醉药较为安全,药效持续时间短,但其可能有过敏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应严格按是否过敏进行使用。
3. 利多卡因类利多卡因类麻醉药是一种氨基酰类抗快速电刺激药,在局部麻醉中广泛使用。
利多卡因类麻醉药作用时间适中,药物可扩散穿过神经膜进入神经细胞内,与细胞内的钠离子通道结合而阻止钠离子的散进和出,从而达到麻醉的目的。
此类药物常用于心血管领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4. 肌松药肌松药一般用于手术全身麻醉中,使患者的肌肉呈松弛状态,便于外科操作。
肌松药可以分为非去极化型和去极化型,其中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类似于乙酰胆碱,能够结合神经肌接头上的神经元,从而使患者的肌肉松弛,而去极化型则是影响神经肌接头上的乙酰胆碱极化,或者是干扰突触间兴奋递质的释放。
5. 非阿片类镇痛药非阿片类镇痛药可用于各种类型的疼痛治疗,药物生物化学结构及其作用机制相对简单,临床上治疗的疼痛类型包括神经痛、肌肉骨骼疼痛和痛经等。
非阿片类镇痛药通常能够减轻疼痛,但其对于强烈的疼痛作用较为有限。
6. 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药物是一种含有含苯环哌啶的化合物,对于各种类型的疼痛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包括头痛、牙痛、关节痛、神经痛、肌肉骨骼疼痛等。
阿片类药物作用于人体内的麻醉受体,从而减轻疼痛,并可能产生一定的精神依赖和药物滥用潜在危险。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
麻醉药品包括:
局部麻醉药物: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罗派卡因、丁卡因等,医院常用利多卡因、罗派卡因。
全身麻醉药物:包括吸入麻醉药如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等,常用七氟烷;静脉麻醉药物如硫喷妥钠、丙泊酚、依托咪酯、氯胺酮等,常用丙泊酚、依托咪酯;肌松药物如罗库溴铵、维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等,常用顺式阿曲库铵;镇痛药物如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等。
精神药品包括:
第一类精神药品:共68种,例如三唑仑、他喷他多、布苯丙胺、莫达非尼、依他喹酮、二甲基安非他明、丁丙诺啡、苄基哌嗪等。
第二类精神药品:共81种,例如佐匹克隆、扎来普隆、曲马多、丙己君、氨酚氢可酮片、纳布啡及其注射剂、呋芬雷司、芬氟拉明、麦角胺咖啡因片、地佐辛及其注射剂、右旋芬氟拉明、安钠咖、咖啡因、布托啡诺及其注射剂、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等。
除了上述药品,还有一些传统的精神类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氨磺必利、奥氮平喹硫等)、抗抑郁剂(如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等)、情绪稳定剂或抗躁狂药(如碳酸锂、丙戊酸镁、丙戊酸钠等)和抗焦虑药(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等精神类药物。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药品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同时请注意,滥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身体和精神健
康问题,包括成瘾、戒断症状、精神错乱甚至死亡。
因此,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这些药物,并在使用时遵循专业医疗建议。
麻醉科急救药物引言概述:麻醉科急救药物是在麻醉科医生处理急救情况时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快速、有效的作用,可以迅速控制患者的症状,保证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急救药物的五个主要部分,包括镇痛药物、镇静药物、肌松药物、气道管理药物和心血管支持药物。
一、镇痛药物1.1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具有强力的镇痛作用,可用于急性剧痛的缓解。
1.2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酮洛芬等,可用于轻度到中度疼痛的缓解,常用于术后镇痛。
1.3 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可用于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适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
二、镇静药物2.1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具有镇静和抗焦虑作用,可用于镇静、催眠和预防惊厥。
2.2 吡拉西坦类药物:如异丙酚、咪达唑仑等,具有快速起效和短效的特点,适用于快速诱导和维持麻醉。
2.3 α2受体激动剂:如地塞米松、氟马西尼等,具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可用于镇静和镇痛的辅助药物。
三、肌松药物3.1 非去极化肌松药物:如琥珀胆碱、罗库溴铵等,可用于促进肌肉松弛和减少肌肉抵抗。
3.2 去极化肌松药物:如琥珀胆碱、醉酒菜碱等,可用于快速诱导和维持肌肉松弛。
3.3 选择性肌松药物:如罗库溴铵、维库溴铵等,具有选择性作用,可用于特定病例的肌松需求。
四、气道管理药物4.1 气管插管用药物:如利多卡因、琥珀胆碱等,可用于气管插管时的表面麻醉和预防咳嗽反射。
4.2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可用于支气管痉挛和气道梗阻的缓解。
4.3 气道清洁药物:如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溶液等,可用于气道湿化和清洁,保持气道通畅。
五、心血管支持药物5.1 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可用于心血管功能不稳定时的血管收缩和升压。
5.2 心律调整药物:如胺碘酮、普鲁卡因胺等,可用于心律失常的纠正和预防。
5.3 血液稀释剂: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可用于补充血容量和维持循环稳定。
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麻醉是现代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在手术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麻醉领域中,基础麻醉和局部麻醉是两种常见的麻醉方式。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两种麻醉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一、基础麻醉基础麻醉,也被称为全身麻醉,是通过给患者注射药物来使其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的一种麻醉方式。
基础麻醉常用的药物包括麻醉药和肌松药。
麻醉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来产生麻醉效果,而肌松药则能够使患者的肌肉完全松弛。
基础麻醉的优点在于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受到任何疼痛,并对手术医生提供良好的操作环境。
基础麻醉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诱导、维持和恢复。
在诱导阶段,麻醉师会逐渐给予药物,使患者从清醒状态进入麻醉状态。
维持阶段是指手术过程中持续给予药物,以保持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疼痛控制。
而在手术结束后,麻醉师会逐渐停止给药,使患者从麻醉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
基础麻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手术,尤其是复杂、时间较长的手术。
但基础麻醉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如心血管抑制、呼吸抑制等。
因此,在麻醉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安全。
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应用于局部区域,使该区域的神经传导功能暂时中断,从而达到麻醉效果的一种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局麻药。
局麻药可以通过抑制神经传导来阻断传入脑部的疼痛信息,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只感到局部区域的麻木,而不感到疼痛。
局部麻醉通常分为表面麻醉和深层麻醉两种形式。
表面麻醉适用于手术区域表面的麻醉,如皮肤切割、缝合等。
而深层麻醉则适用于深层组织的麻醉,如关节置换手术等。
局部麻醉的优点在于具有较小的麻醉深度,患者恢复较快,且并发症较少。
然而,局部麻醉并不适用于所有手术,如开放胸腔手术等不适合局部麻醉的手术需要选择其他麻醉方式。
此外,局部麻醉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如过敏反应、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选择局部麻醉时需要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582020年 第26期就是为什么即使很多患者满足了保乳手术的条件,他们也必须因为某种原因而放弃接受保乳手术。
保乳手术是治疗患者心理疼痛减轻的有效方法。
但这种治疗方式的要求也很高,同事必须考虑很多因素。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我们不能在保持整个乳房的条件下治愈乳腺癌,但除了保乳手术外,仍有“拯救”乳房的可能。
那就是在乳腺癌切除后,同时对乳房进行重建,这是很多患病妇女的一大希望。
这样,当病人术后醒来时,就不会有失去乳房的失落感,这对病人的心理影响最小。
一个典型的乳房重建的例子是好莱坞优秀女演员安吉丽娜朱莉。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说得更直白一些。
这种手术相当于切除胸部的轻微病变部分,从胸部取出乳房组织并将填充物注入胸部,通常是人工假体或其自身的组织和肌肉。
相对而言用这种方式对患病者来说更安全,这也是目前乳房建设的主要途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帮助女性治愈乳腺癌,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乳房,可谓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治疗方法。
肌松药物,在临床医学上又称为N2胆碱受体阻滞药又称骨骼肌松弛药,能选择性的作用于运动神经终板膜上的N2受体,阻断神经冲动向骨骼肌传递,导致肌肉松弛。
肌肉松弛药能松弛骨骼肌,但无镇静、麻醉和镇痛作用。
● 肌松药的给予方法①全身麻醉诱导:选用起效快和对循环功能影响小的肌松药,缩短置入喉罩或气管内导管的时间,及时维护气道通畅、预防反流误吸,减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前起效最快的肌松药是琥珀胆碱和罗库溴铵,但琥珀胆碱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麻醉医师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置入喉罩时,其剂量为1~2倍ED95,气管内插管时,其剂量为2~3倍ED95,增加剂量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起效时间,但会相应延长作用时间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
插管剂量的肌松药一般经外周静脉匀速注入,为防止米库氯铵引起组胺大量释放,注药时间应不少于30s,剂量不超过2~3倍ED95。
吸入麻醉药对肌松药肌松效能的影响(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以静脉复合麻醉为主,补充吸入N2O、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或地氟烷维持麻醉,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吸入麻醉药的麻醉性能强,高浓度吸入可使病人意识、痛觉消失,能单独维持麻醉。
但肌松作用并不满意,吸入浓度越高,对生理的影响越严重。
肌松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依靠深麻醉以求得肌肉松弛的局面,减少病人为深麻醉所付出的生理代价,在合适的浅麻醉下辅以肌松药即能满足手术要求,肌松药已成为现代麻醉不可缺少的辅助用药。
因此,临床上常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时辅以肌松药维持麻醉。
肌松药不仅使肌肉松弛,并可增强麻醉作用,以减轻深麻醉时对生理的影响。
吸入麻醉药对肌松药的影响多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其程度不仅因吸入麻醉药种类不同而异,且与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和吸入时间密切相关。
1 吸入麻醉药的肌松作用1.1 吸入麻醉药的肌松作用吸入全麻药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肌松作用,因此吸入麻醉达一定深度时,不给任何肌松药便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气管内插管及手术所需要的肌肉松弛。
研究表明,采用8%七氟烷行麻醉诱导时,诱导过程迅速、平稳,下颌松弛满意,较容易置入喉罩;3~10岁小儿用5%氟烷和8%七氟烷吸入诱导时,下颌松弛,声门开放好,气管插管可顺利进行;Sloan等报道了18~76岁的病人分别吸入5%七氟烷或异氟烷完成了气管内插管;Homi等观察到,吸入3.5%~4.5%异氟烷10分钟后,嚼肌和喉头肌肉可产生充分的松弛,喉头易于显露和进行插管。
Pauca等在未用肌松药的情况下,应用异氟烷吸入麻醉完成了13例腹部外科手术和28例关节成形术及全髋置换术,说明异氟烷产生的肌肉松弛完全能满足对肌松要求较高的手术。
文献报道,吸入麻醉药可抑制直接和间接刺激豚鼠蚓状肌所引起的抽搐反应。
抑制间接反应的氟烷、甲氧氟烷和异氟烷浓度为3.5~5MAC,乙烷2~3.5MAC,安氟烷1.5~2.5MAC。
吸入麻醉药对肌松药肌松效能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以静脉复合麻醉为主,补充吸入N2O、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或地氟烷维持麻醉,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吸入麻醉药的麻醉性能强,高浓度吸入可使病人意识、痛觉消失,能单独维持麻醉。
但肌松作用并不满意,吸入浓度越高,对生理的影响越严重。
肌松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依靠深麻醉以求得肌肉松弛的局面,减少病人为深麻醉所付出的生理代价,在合适的浅麻醉下辅以肌松药即能满足手术要求,肌松药已成为现代麻醉不可缺少的辅助用药。
因此,临床上常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时辅以肌松药维持麻醉。
肌松药不仅使肌肉松弛,并可增强麻醉作用,以减轻深麻醉时对生理的影响。
吸入麻醉药对肌松药的影响多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其程度不仅因吸入麻醉药种类不同而异,且与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和吸入时间密切相关。
1吸入麻醉药的肌松作用吸入麻醉药的肌松作用吸入全麻药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肌松作用,因此吸入麻醉达一定深度时,不给任何肌松药便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气管内插管及手术所需要的肌肉松弛。
研究表明,采用8%七氟烷行麻醉诱导时,诱导过程迅速、平稳,下颌松弛满意,较容易置入喉罩;3~10岁小儿用5%氟烷和8%七氟烷吸入诱导时,下颌松弛,声门开放好,气管插管可顺利进行;Sloan等报道了18~76岁的病人分别吸入5%七氟烷或异氟烷完成了气管内插管;Homi等观察到,吸入%~%异氟烷10分钟后,嚼肌和喉头肌肉可产生充分的松弛,喉头易于显露和进行插管。
Pauca等在未用肌松药的情况下,应用异氟烷吸入麻醉完成了13例腹部外科手术和28例关节成形术及全髋置换术,说明异氟烷产生的肌肉松弛完全能满足对肌松要求较高的手术。
文献报道,吸入麻醉药可抑制直接和间接刺激豚鼠蚓状肌所引起的抽搐反应。
抑制间接反应的氟烷、甲氧氟烷和异氟烷浓度为~5MAC,乙烷2~,安氟烷~。
麻醉药及肌松药深呼吸抑制加重,但较氟烷轻;对脑血流量、颅内压影响与异氟烷相似,未见明显的肝损害。
【用量用法】麻醉诱导系用50%~70%氧化亚氮,2.5%~4.5%七氟烷,然后静注琥珀胆碱,作气管插管。
麻醉维持吸入O22L/min,N2O4L/min,和本品〉4%。
小儿麻醉选用本品,麻醉诱导和苏醒迅速,对呼吸循环影响小。
【注意事项】有报道本品可能产生恶性高热,它继发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目前本品已在临床应用。
【规格】本品为不燃烧的挥发性液体。
120ml,250ml.药物名称七氟烷英文名称Sevoflurane别名凯特力医保乙成分Null用法用量七氟烷应通过经特殊校准过的挥发器来使用,以便能准确地控制七氟烷的浓度。
规格吸入剂:120ml/瓶,。
相互作用Null功能主治七氟烷适用于成人及儿科患者的院内手术及门诊手术的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禁忌症Null副作用(1)与所有的吸入麻醉剂一样,七氟烷可导致剂量相关性心肺功能低下、术后恶心和呕吐。
(2)偶尔会引起低血压、心率不齐、激动不安,细胞增多/减少、哮喘等。
注意事项(1)本品应通过经特殊校准过的专用挥发器来使用。
(2)对于有颅压升高危险的患者应慎用。
(3)和其他药物相似,本品与静脉麻醉药如丙泊酚盒用时可降低其使用浓度。
(4)禁忌:七氟烷禁用于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禁用于已知或怀疑有恶心高热遗传史的患者。
附注Null静脉全麻药药物名称硫喷妥钠英文名称Thiopental Sodium说明书【别名】播托散;戊硫巴比妥钠 ,硫喷妥钠【外文名】Thiopental Sodium【适应症】单用,适合于小手术或抗惊厥。
【用量用法】1.静脉麻醉:一般多用5%或2.5%溶液,缓慢注入2~3ml(5%)或4~6ml(2.5%)。
极量为1次1g(即5%溶液20ml)。
2.。
麻醉药打多了会怎样?提到麻醉,相信人们一定不会陌生,但如果提到麻醉,就必须重视麻醉药物。
麻醉给临床外科手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患者通过麻醉也能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但是关于麻醉药,人们又了解多少呢?1.概述麻醉药麻醉药顾名思义是在麻醉过程中应用的药物,根据麻醉类型对麻醉药进行分类,主要将麻醉药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具体的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等。
麻醉药的作用是帮助患者促使整个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实现可逆性的知觉和痛觉的药物。
但是,麻醉药本质上还是药物,任何药物都会有副作用,药物的使用剂量、给药方式等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意识水平等。
1.麻醉药的分类2.1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属于全身麻醉药,吸入麻醉药的理化性质需要结合麻醉强度、给药方法、摄取速率、分布与排除等进行分析。
而且根据麻醉药的性质,如果是挥发性液体则称为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如果是气体,则称为气体吸入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一般起效比较快,其中吸入麻醉药的主要优点是起效快、气体状态、肺应用途径,因此能够保证吸入麻醉药血浆药物浓度的减少与增加一样迅速、方便等,但是吸入麻醉药的常见不良反应体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循环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等也会受到影响。
常见的吸入麻醉药包括: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氧化亚氮等。
2.2静脉麻醉药静脉麻醉药也属于全身麻醉药,是指通过静脉注射药物的方式实现药物到达全身,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静脉麻醉药更多用于全麻诱导、麻醉维持期,具有催眠、镇静和肌肉松弛的作用。
理想的静脉麻醉药应该是不会产生循环呵护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不会在体内蓄积,不依赖肝功能,代谢产物不具备药理活性,麻醉深度易于调控等特点。
静脉麻醉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镇静和催眠,但是其不良反应也比较严重,如过敏反应、死亡等。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苯二氮卓受体阻断药、巴比妥类药物、氯胺酮类药物等。
2.3肌肉松弛药肌肉松弛药是指骨骼肌肉松弛药,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并暂时阻断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并因此产生肌肉松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