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二节气候(1)填出温度带名称:A. 热带,B. 亚热带,C. 暖温带,D. 中温带,E. 寒温带,F. 青藏高原区。
(2)B和C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0℃等温线一致,大致在秦岭—淮河一线。
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三节河流4.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下列有关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 D )A.水量大B.汛期长C.含沙量小D.有结冰期5.下列河流具有“水量丰富,冬季不结冰”特征的是( C )A.塔里木河B.黄河C.珠江D.额尔齐斯河(1)据图讨论长江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答案:长江上游主要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落差达5 000多米,河流多在崇山峻岭间穿行,激流峡谷众多,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2)在教材第46页图2.36中找出长江干流沿岸主要港口。
答案: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
【教师精讲点拨】长江干流沟通东西交通,还有很多支流和南北走向的铁路线及京杭运河连接南北,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通航里程的2/3,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总量的60%,因此被称为“黄金水道”。
【教师转承】长江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有时候也会引发巨大的灾难,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长江的治理。
探究活动三长江的治理教师: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影响,长江不同河段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教材第49页活动第1、2题,了解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生合作探究:(1)将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依次填入教材第49页图2.40中,分析长江不同河段存在什么问题?答案:从左向右所填的省级行政区域依次是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
上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中下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和水污染。
(1)找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
答案: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省级行政区域: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法和学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什么是土地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
劣势 人均土地占有量小 比例构成不合理
分布不均
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南庄中学李海军一、教学目标1、.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掌握各山脉在图中的准确位置。
2、我国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主要气候类型。
3、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题作业,巩固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二、教学重点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难点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四、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方法、主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教学法。
教具: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由中国地形地势歌曲导入。
本歌曲中概括了中国的主要地形及地势特点。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一)、【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山脉示意图中国地形图[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差异山脉纵横交错1、主要山脉北:天山—阴山①东西走向的山脉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长白山—武夷山东:台湾山脉③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贺兰山、六盘山)④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脉⑤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练习:在图中填出主要山脉。
(二)、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提供地形扇形统计图表,描述五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明确“山区”所包括的范围,进一步得出: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2、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问题(2):请你找出我国主要的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并说出多媒体展示问题3:读“中国地形图”完成下表,并把下列山脉在图上描划出来,你又有哪些新发现?【过渡】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它们纵横交织,把我国地表分隔成大大小小的地形区,高原,盆地或平原。
接下来,我们就学习我国的主要地形区。
主要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合作探究: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分组讨论。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地势和地形1、地形复杂多样⑴四大高原的特点①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世界最高,中国最大的平原。
②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俗称"坝子”。
④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①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称“黑土地”。
海拔200米以下②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称“黄土地”。
海拔50米以下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乡”。
有的地方海拔10米以下。
⑶四大盆地特点①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②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位置最高,纬度最北。
③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④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最大的外流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一阴山一燕山中列:昆仑山一秦岭 -大别山南列:南岭[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②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中列:长白山一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口诀记忆:大(大兴安岭)太太(太行上)无(巫山)靴子(雪峰山),还经常(长白山)上五(武夷山)台山(台湾山脉)③西北一东南走向的三列,多在我国西部。
北列:阿尔泰山(西)小兴安岭(东)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
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知识目标)o2、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能力目标)。
3、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我国地形地势对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各种地理图象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及对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谈话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有关地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引入:“江山如此多娇”,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分外妖娆。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组图片(播放课件)。
引入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来了解中国的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以及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挂图或看课件),找到下列地形区的位置,并根据地形区的颜色对照图中高度表判断下列事物的海拔高度: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生答:青藏高原海拔4()00米以上,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海拔大约在100米一2000米之间。
华北平原的海拔在100米至50米以下。
教师小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矗观的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
二、教授新课1、(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蕊察中国地形图,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及浅黄色,代表平原及丘陵地形,诬部黄色的颜色加深,代表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根据颜色的分布概括我国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生答:西高东低。
2、(播放课件也可用课本图)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教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示意图进行说明:请同学们判断A、B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3、学生阅读课本图3-l,根据我国沿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为假设提出证据。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各级阶梯的大致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征,以及主要丘陵的分布。
3、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地势起伏等方面表述地形区的特征,分析其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2、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二、教学重点:1、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及其影响。
2、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征及分布。
三、教学难点:我国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五、教学用具:“中国地形图”、中国不同地形景观图六、教学安排:3课时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复习)复习第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
(导入)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地势和地形》。
在一些诗词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为何东去?春水为何东流?这与我国地势有何联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讲解)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提问)读“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讨论)西部粉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5)上、中、下游的划分:在地图中标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
源头——()省——()省——入海口。
(6)在地图上找出以下主要支流和湖泊:北部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乌江、湘江和赣江;主要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
2、长江的开发利用:(1)水能的开发: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河段,所以长江有“”之称,有著名的三峡和葛洲坝两个水电站。
(2)航运的开发:从四川宜宾以下四季都可通航,所以长江有“”之称,解放后,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提高长江运输能力。
3、长江开发中存在问题: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1)洪灾频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和破坏植被。
(2)治理措施国家实行退湖还田、平垸行洪政策,还制定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宏伟规划,加上三峡水利枢纽建成以后的巨大调蓄作用,长江洪水威胁将大大减轻。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章复习情况。
(每题2分,共计50分)1、我国西部的主要地形区为()A、高山、高原、盆地B、丘陵、高原、平原C、平原、丘陵、盆地D、盆地、高原。
平原2、下图中,能准确反映我国地势特点的是()3、关于我国地形、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面积广大B、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河流大多流入太平洋C、地势阶梯分界处附近的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D、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2%4、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走向为()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东北一西南走向D、西北一东南走向5、下列山脉既是东西走向山脉,又是阶梯界线的是()A、天山B、昆仑山C、祁连山D、巫山6、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7、位于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A、柴达木盆地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准噶尔盆地8、下列省区与所在地形区组合正确的是()A、广西——长江中下游平原B、山西——黄土高原C、新疆——东北平原D、河南——东南丘陵9、关于我国气温分布的正确叙述是()A、冬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B、冬季全国普遍冷湿C.夏季全国到处气温很高 D、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10、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在()A、内蒙古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高原11、关于我国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地降水比较均匀B、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大致相同C、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降水集中在春季D、降水季节性变化不明显12、我国的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A、干旱地区B、半干旱地区C、湿润地区D、半湿润地区1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特别大的主要原因是()A、冬季风影响B、纬度因素C、地形因素D、海陆位置14、关于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正确的是()A、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北方的雨季比南方长B、夏季风推进迟缓,雨带徘徊在南方,容易导致南涝北旱C、夏季风推进迅速,导致我国南北方普遍多雨D、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15、非季风区内的降水量一般低于()A、200毫米B、400毫米C、800毫米D、1000毫米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共10套新人教版)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中国民族的分布”图,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
重点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难点读图总结分析我国不同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的省区范围。
一、导入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区域地理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教师:可见,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地形和地势。
二、讲授新教师: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学生: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身边实际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地形?我们能看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图2.1“中国的地形类型”,说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学生:从景观图中可看出,我国有x疆天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教师: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地形类型齐全。
过渡: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哪种地形所占面积最大?哪种最小呢?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4页图2.3“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
学生:从图中的比例数值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平原占12%,丘陵占10%,盆地占19%。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教师: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过渡:地形类型多样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利用图2.4和图2.5,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地形类型构成特征,认识地形类型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了解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名称、分布,认识分布特征。
【学习重难点】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播放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MTV,用高亢的歌声和优美的青藏高原自然风光,将学生带入对我国地形的认识中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我国地形类型(一)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P22页图2.1,P24页图2.3,独立完成以下任务:1.说出有哪几种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
2.按各类地形面积的大小比例排序。
由大到小依次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3.在我国山区是指哪些地形区?约占全国面积的比例是多少?山地、丘陵与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4.归纳出我国地形类型特征。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二)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我国地形类型的这种特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讨论结果如下:(1)有利条件:地形类型多样,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山区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
(2)不利条件: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平原少,耕地不足。
(三)拓展探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生搜集资料,认识不同的地形环境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
教师点拨①黄土高原孕育了秦腔;②四川盆地古有“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之说;③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流传着“袖珍小马有能耐,大车没有汽车快”的说法。
学习活动二认识我国地形分布特征(一)自主探究:1.学生阅读P25页图2.6,独立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填入下表中:2.学生阅读地图册P12-14页图,结合课本P23页图2.2,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本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地形和地势
P26,看阅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
(1)写出下列地形区的名称.
月气温分布图上,从数值的变化看出冬季气温的
(填长或短).
(4)我国东部地区,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___
哈尔滨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
(1)比较四城市的气温资料可以看出:夏季南北温差__冬季南北温差___大
季风(填冬或夏)的进退决定的.〖活动〗P37活动1
半干旱地区的分界候条件较差,
(1)比较四城市的气温资料可以看出:夏季南北温差__冬季南北温差___大
受偏南风影响暖热多雨。
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着的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从北向南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
(列举一例)
八年级地理教案
特征。
考〗如图中是松花江、长江、黄河、珠江四条河
流失、滑坡还草、植树造林,中下游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此
八年级地理教案
死亡,汕头老城区几乎全淹、广东多段铁路列车上午继续。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亳州九中邓影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学习重点: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图片,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自我介绍珠江与塔里木河。
陈述在我国辽阔的疆域中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本课设置了三个板块,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第一个板块,板书:“河流湖泊众多”。
二、讲授新课(一)河流自主学习:媒体展示《我国的水系图》让学生了解一下我国河流的分布情况,(展示顺序是:从东北—→西南—→西北)同时展示出各个河流的特殊景观来加深学生对这些河流的印象。
设计意图: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总结:河流众多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有许多河流在奔腾流淌,其中长度在100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0多条。
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500多条。
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
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塑造了富饶的平原,滋润了广袤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水能,提供着便利的航运……它们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我国的河流众多,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
过渡:中国的河流众多大家已经耳目共睹,可这些河流的流向又是如何?请同学先来解决课本P40页读图问题1、21.在图中找出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并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外流区还是内流区。
2.指出外流区的主要河流分别注入哪些海洋。
归纳总结: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向东注入太平洋; 西南雅鲁藏布江、怒江向南注入印度洋; 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
引出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3)课题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2)课型新授课课程目标: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习目标:学1、运用长江示意图,找出长江的源头、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段点、主要支流、湖泊、流经地形区和干湿地区。
目2、运用长江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特点,知道长江三峡的作用。
标3、运用长江航道图,分析长江“黄金水道”的意义,并能找出主要的港口。
4、学会运用长江各河段水文特点,分析长江水患原因及长江治理的措施。
重难点长江上地理名称的空间位置和长江各河段的特点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既是重点,也是本节课难点。
模式教、学法教具学教 2:1 教学模式板图教学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多媒体地图册板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设计意图知识点温故学众多的河流湖泊各组同学在小组长的引领下积极准备,回顾上节课内容。
1、我国的河流、湖泊分为哪两种类型?比较它们水文特征的区别?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内流湖分别是什么?3、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有什么特点?4、河流的大、小评价包括哪些方面?教师随机对各组某一号同学提问,依据回答情况予以纠正或评价 , 并把各组回答情况记入评价表。
过渡: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节课,让我们走进长江,认识长江。
提问随机,让每个学生都做准备,评价表的应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知识点知新学长江概况长江各河段水文特征学生的学初见篇:小组竞学长江概况阅读课本 P42 图 2-3-2,或查找地图册 P21--22 了解长江概况。
1、读图竞赛:在图中找出长江的源头、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段点,主要支流、湖泊,流经地形区和干湿地区(参考课本 P35 我国干湿地区图),主要流经省区。
2、填图竞赛:在板图上填写长江的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段点,主要支流、湖泊。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一、单元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我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多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清理情况。
教学内容:地形气候河湖。
二、教材分析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重点:1、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及各级阶梯的特征。
识记分界线的山脉名称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怎样影响。
2、让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熟悉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分布中起到的“骨架”作用,总结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3、总结我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害成因及治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教学方法:“地势呈阶梯状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方面内容看视平行,但内在层层递进,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地势、地形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让指导学生从多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引导他们去讨论这些特征对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运用、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从而从更深层次地理解内容。
内容点析:1、课文以图导课,从图:2.1、2.2,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地势三级阶梯,及分界山脉,从图中可以方便知道各个地形区的海跋高度,活动更是深化对地势三级阶梯的掌握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2、图2.4告诉学生有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并引导学生理解山脉是如何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这一含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教学准备学生地图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设疑导读(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
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
(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
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
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
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本课内容是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二个框题的内容,承接上一框题气温,也为后面学习我国的气候特征作铺垫。
教材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先呈现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接着讲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类型,呈现干湿地区分布图和相应的景观图,让学生有理性感知。
最后利用一个活动,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可以看出教材旨在让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我国的降水特征,并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认识到降水差异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注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现生活中的地理学。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常识,但对地理现象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归纳描述地理规律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一些地理数据和地理专业词汇不甚了解,因此需要教师逐步引导。
其次他们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很有兴趣,多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干湿地区的分布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传统民居图片,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有的地区屋顶坡度大,有的地区屋顶坡度小,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底。
二、探究新知1.教师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合作探究:(1)在图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2)在图中找出学校所在省区大致降水量。
(3)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提示:(1)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经过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一线,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经过西北内陆地区。
(2)学生找到后相互交流。
(3)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地势、地形特点,及对气候、河流和社会生产的影响。
2、知道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以及黄河和长江的开发和治理情况。
3、气候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中国的地形、气候特征。
2、长江、黄河地理概况。
难点:1、黄河、长江的生态环境问题。
2、我国人文、自然特色的成因、影响及各要素的联系。
教学方法:读图法、归纳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内容导入复习
回忆课本第二章知识,完成知识梳理:
二、复习知识的方法指导:
(1)图文结合。
学习中注意“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
(2)学思结合。
要通过“问题情境”,在疑难中积极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3)学用结合。
要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学练结合。
要通过练习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合作探究
3、东北---西南走向
4西北---东南走向
下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对农业的有利影响,旱涝对农业产生的危害。
黄四、巩固练习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学会的主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