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物理第1讲 声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39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声现象晨禾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产生声音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振动可以发声,液体、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通过介质传递声波。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在25℃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6m/s。
特殊:软木500m/s。
声音进入橡胶速度会变慢。
声音其实就是震动,而橡胶本身有弹性还有一定的强度,会吸收声音震动的动能,也即阻尼大,所以变慢了。
例题: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组建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小C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D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放生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3、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钢铁总声音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图1 C、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声音。
D、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的结果5、小强在暑假跟爸爸到峨眉山旅游,在一座古寺院里,有一座小亭子,亭子里挂了一口钟,善于观察的小强用重锤敲响古钟后发现,停止对钟得敲击之后,大钟任“余音未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A、这是钟声在寺庙原子里的回声B、敲击之后,大钟任然继续振动C、大钟停止后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在大脑神经中“暂留”现象4、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此时的发声体是()A、风B、空气C、树叶D、以上都是5、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产生这种声音振动的是()A、手指B、琴弦C、空气D、弦柱6、2009年春晚的小品《不差钱》,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欢。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声现象(含解析)一、声音的产生1.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应用了转换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这种波叫做声波。
4.声速(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计算公式:v=s/t(2)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关系为:v固>v液>v气。
②声速大小与介质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回声(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当声速为340m/s时,障碍物距人耳至少为17m。
(3)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②回声测距: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发出到碰到障碍物反射回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即s =12v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的传播速度。
6.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应用了实验推理法。
【例题1】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 .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B .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C .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D .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答案】B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太空中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传声介质,声音无法传播,故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
物理中考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 交谈,因为电磁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6.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①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②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
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③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④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
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
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⑤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a. 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b. 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
中考总复习第一章声现象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点透视1.声音产生原因: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应用。
典型例题[例1].敲打桌子时,听到了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解答]:可以将细铁丝插在像皮擦上后,放在桌子上,观察细铁丝是否振动。
[名师点击]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有的发声体振动并不明显,但可以通过放大的办法观察到。
[例2]通过查阅教材中的声速表我们可以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但是同学们能不能想出其它办法来测量一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你的实验方案[解答]:能。
器材:发令枪、秒表及百米跑道。
用秒表分别记录看到发令枪冒烟和听到枪响时的时刻,根据v=s/t,可求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名师点击] 要测声速,必须知道测哪些物理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测量这些量?测量这些量时需要用到哪些器材?同学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声源离人耳的距离要适当,不宜过近。
测量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地精确。
[例3].有二位同学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测定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他们找到一处尚未入地的输水铸铁管,经过测量长度为950米,甲同学在一端敲一下,可在铁管的另一端的乙同学听到两下敲击声,两次声音相隔2.5秒,若当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解答]:设敲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t1,敲打声在铸铁中的传播时间为t2,间隔时间为t0,则:t1=smmvS79.2340950≈=声t2= t1—t=2.79—2.5=0.29s所以,铸铁中的声速为 v s m t S /86.327529.09502≈==铁 [名师点击].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上题还可以用它们传播的时间差来求,即021t v S v S =- 所以s m v s v m m m /33005.2950340950≈=-铁铁,。
专题01声现象章节考点考试题型难易度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选择题、填空题★声音的三特性:音调、音色、响度选择题、填空题★声音的利用选择题、填空题★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选择题、填空题★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1)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回声)。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6.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1)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2)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7.声音的反射: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17m ;8.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1)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2)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8.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波→介质传声→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9.骨传导: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骨传导的原理是固体可以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