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塞尔协议和金融控股集团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79
《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研究共3篇《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研究1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研究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银行监管协议,巴塞尔协议的出现对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期,新巴塞尔协议逐渐被各国银行业主管部门引入本国法规体系,并在中国大陆地区也已经开始逐步实施。
本文主要探究新巴塞尔协议和我国银行资本监管之间的联系和冲突,以及如何探索新巴塞尔协议在我国银行业的深入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新巴塞尔协议。
新巴塞尔协议是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一系列关于银行资本监管的建议,主要围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组成、风险监测和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和完善。
新巴塞尔协议主要有3个版本,分别为“巴塞尔III框架下的一套监管准则(BSF)”、“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监测和审慎要求(G-SIB)”以及“缩小差异和加强监测的一些修改(BCBS239)”。
新巴塞尔协议主要对我国银行资本监管产生了哪些影响呢?首先,新巴塞尔协议进一步加强了我国银行的资本监管标准。
新巴塞尔协议强化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要求银行增加展期、流动性等附加本钱计入资本充足率考核,并改变了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核算方式,将陆续引入“ Tier 1+2”的资本监管框架。
其次,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强化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要求,相比巴塞尔协议孕育了大量非标准化的资产和保险产品等,新巴塞尔协议在增加银行的防范获得物质化资产风险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新巴塞尔协议要求我国银行提高资本市场化水平。
新巴塞尔协议改革过去滞后的100%的风险权重计算方式,提高了我国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鼓励银行应该更多地使用与外部资本市场拥有强烈关联性的额外 Tier1本金方式来提高银行权益价值。
这种方法可以让银行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所需,提高银行资本市场化水平,提高银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论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影响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曾被认为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神圣公约”。
最新发布的新资本协议框架(本报NO.425曾作报道——编者注),则可以说是当今国际环境下银行风险管理的又一国际范本,其最终形成和实施必然会对全球银行业产生深远的。
一、推动全球金融风险管理的现实原因和直接动力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产生至今已经有过3个版本。
新版本与最初版本相比,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进展。
2001年的新资本协议草案较之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更为复杂、全面,这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反映,也满足了银行界对于风险更敏感的风险监管框架的需要。
巴塞尔委员会主席William J MaDonough指出,新的资本协议框架将使资本充足的监管要求能够更为准确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为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提供更多的衡量资本充足的可供选择的,从而使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充足框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来适应金融体系的变化,以便更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风险水平及其所需要配置的资本水平,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平稳健康发展。
显然,金融体系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现实原因和直接动力。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迅速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环境,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经济金融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全球范围内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原则和框架的整合与统一,并且促使这些原则和框架要及时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进行调整。
如何使监管原则更为灵敏地反映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银行的风险监控始终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越来越成为全球银行业关注的重大。
地看,本世纪70年代以来,放松管制成为全球银行监管的普遍趋势;与这一趋势相伴而行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动日渐活跃。
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的活跃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竞争日趋激烈,银行经营风险明显加大,促使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不断探索建立新的经济环境下的金融监管方式,以维护金融市场中银行体系的稳定。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商业银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变革将使中国的银行也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空前的挑战,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将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
因此,文章指出,为应时新的形势变化,我国的监管当局应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管。
论文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风险;监管一、背景及巴塞尔协议概述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风险管理。
所渭风险管理就是指银行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榨制和处置风险,用最低成本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方法。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投资风险和汇率风险等。
银行业作为会融中介机构,承载着市场资金优化配置的重任.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稳健有效的银行体系可保证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指引自由银行制度顺利运行.在这种影响下.传统的银行业一直很少受到政府的干预。
在新世纪.中目的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变革将使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空前的挑战,与此同时,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将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这也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中国的现行的金融体制是否能独立于国际潮流之外而继续坚持分业经营.中国加入WTO后.在不同经营体制下.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与国际舍融机构竞争时能否处于有利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现有金融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巴塞尔协议是一个对全球银行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国际性银行监督管理合约,我国已表示接受巴塞尔协议.并且基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逐步地、必然地要遵循国际银行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接受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
关于金融控股集团财务控制研究摘要:金融控股公司有其独到的财务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风险。
因此,在采用这种控股结构发挥其财务优势的同时,还应提高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水平。
本文探讨了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风险控制与财务监管控制。
关键词: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财务控制;财务监管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金融控股集团是指以控股公司为形式,以金融业务为主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企业集团。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产品的行业界限逐渐模糊,金融企业的功能趋向融合,金融混业经营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控股集团应运而生。
金融控股集团在一个集团内分设多个子公司,由不同的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每个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机构。
这种金融企业的股权结构安排具有财务方面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
如何对金融控股集团进行有效的财务控制管理,是金融控股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控制金融控股集团虽然具有一系列财务优势,但也同时面临特殊的风险。
在金融控股公司中,各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在各金融领域面临不同的风险,如商业银行业务风险、证券市场业务风险和保险市场业务风险等。
另外,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管理层次较多,在各类金融业务的交叉运行中,又产生了由特殊的控股结构引起的特殊风险。
1.从多方面降低金融控股集团的流动性风险。
金融控股集团应做好资产负债管理,使资产负债的数额和期限尽可能匹配,降低二者的缺口;应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流动性风险;应将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降低由控股集团内某一子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引发的风险。
2.对金融控股集团及其分行业子公司实施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
首先,从监管对象来看,不仅包括控股公司本身、被控股子公司或其他持股公司,而且包括金融控股集团整体。
巴塞尔新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研究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本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对商业银行进行适度的、有效的资本监管也是《巴塞尔资本协议》不断完善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该协议是一个对全球银行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国际性银行监管文件,其所提出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方法体现了银行监管中的先进理念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经验。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将在发达国家实行的情况下,作为已经入世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银行业如何变革才能实现与世界同步是令人关注的!因此,认真研究《巴塞尔新协议》的内容及其所体现的实质要求,以便更好地按照协议所提出的三大支柱的监管框架改善我们的银行经营,显得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论文从分析资本充足监管的理论前提出发,认真研究了巴塞尔新旧资本协议的特点,比较分析其核心内容的变化,并对新协议资本充足监管技术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探讨,通过参照“新协议”的规定,及对我国银行业的资本、资本充足率、资本监管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既符合当前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实际又能够向成熟国际银行标准靠拢的应对策略。
论文内容共有7章,第1章为导论,第7章为结论与展望;从第2章到第6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构成了论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作了以下研究:分析银行体系监管的理论依据,探讨银行资本监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比较新、旧巴塞尔协议,透视“一条铁律”向“三大支柱”转变结论的本质内涵,回顾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揭示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改革趋向;综述新协议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总框架,具体剖析、评价三大类风险的资本提取度量方法,揭示新协议的技术内涵;根据新资本协议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提出的资本要求,选择若干种计量分析方法,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实证研究;对新协议下我国银行业的应对作深入的研究——从资本监管工作、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方略。
巴塞尔新协议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当前银行业大案要案频发的情况表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落后、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已成为影响银行业经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重点分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从微观角度联系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完善内控机制的构想。
一、巴塞尔新协议有关内控理念介绍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公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资本监管制度的新框架,被称之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其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内部评级法、内部控制框架原则等理念对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实践意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引入新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如下:资本充足率=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其中的风险包括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或错误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银行的各类业务风险都可以归结为以上三类风险。
我国一些银行把风险管理狭义地理解为授信或部分业务的授权管理,不少银行不能对各种风险进行总体研究和控制,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常常具有片面性,缺乏全面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
(二)内部评级法(IRB)的实践意义在内部评级法下,银行须将其账户风险暴露分为以下五个大的信用风险资产类别:公司、主权、银行、零售、股权。
对每一风险资产类别,银行自行测算其违约率 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值EAD等风险要素。
然后,利用新协议规定的基准风险权重BWR函数,计算出各类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再根据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计算各类资产的加权风险资产,以及银行总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从而求出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要求。
新巴塞尔协议与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摘要】本文首先概括了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的主要内涵,接着结合三大支柱的要求审视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按照三大支柱改进我国银行监管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内部评级内控制度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旧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
同时为了适应世界银行业监管环境的变化,对资本要求作了重要改动,包括以下方面:(1)扩大了风险的内涵。
老协议明确包括的风险加权资产有两类: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新协议则在老协议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创新。
新协议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了资本监管的范畴,即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资本比例分母的一部分。
同时大幅度修改了老协议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
在上面两个方面,新协议的主要创新在于为计算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规定了三种方法,对于信用风险分为标准法、内部标准评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
新协议允许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的复杂程度灵活运用,并建议业务相对简单、管理相对薄弱的银行使用旧协议提出的标准法,实力较强的银行则采用基于内部的评级方法。
对于操作风险,新协议中给出三种计量的方法:基本指数法,即以某种单一指数(如银行总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来确定应对操作风险的必需资本量;标准法,即把银行业务按公司资产、项目融资、零售等类别加以区分,分别计算操作风险指数,再乘上某一固定比例得出所需资本量;内部测试法:这一方法的技术要求最高。
(2)改进了计量方法。
在新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根据银行业务错综复杂的现状,改造、甚至创新了一些计量风险和资本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旧协议相关内容过于僵化、有失公允的遗留问题,而且使新协议更具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3)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
新协议对诸如组织形式、交易工具等的变动提出了相应的资本约束对策。
对于单笔超过银行资本规模经营15%的对非银行机构的投资,或者这类投资的总规模超过银行资本的就要从银行资本中减除相同数额;对于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证券化的资产,则重新制定了资本金要求,要求银行提全、提足各种类、各形式资产的最低资本金;此外,还充分考虑到了控股公司下不同机构的并表问题,并已着手推动与保险业监管机构的合作,拟制定新的相应规则来形成金融业联合监管的架构,以适应银行全能化发展的大趋势。
新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协议(New Basel Accord / Basel II Accord)什么是新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简称新巴塞尔协议或巴塞尔协议II(英文简称Basel II),是由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BCBS)所促成,内容针对1988年的旧巴塞尔资本协定(Basel I)做了大幅修改,以期标准化国际上的风险控管制度,提升国际金融服务的风险控管能力。
[编辑]新巴塞尔协议形成史为强化国际型银行体系的稳定,避免因各国资本需求不同所造成不公平竞争之情形,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于1988年公布以规范信用风险为主的跨国规范,称为巴塞尔资本协定。
然而Basel I未涵盖信用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而信用风险权数级距区分过于粗略,扭曲银行风险全貌,加上法定资本套利(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的盛行,以及近几年大型银行规模及复杂度的增加,也都凸显巴塞尔协议的不足。
1996年的修正案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需求的计算,于次年底开始实施。
1999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公布了新的资本适足比率架构(A New Capital Adequacy Framework)咨询文件,对Basel I做了大量修改。
2001年1月公布新巴塞尔资本协定草案,修正之前的信用风险评估标准,加入了操作风险的参数,将三种风险纳入银行资本计提考量,以期规范国际型银行风险承担能力。
2004年6月正式定案,并希望在2006年年底以前,大多数的国家都能采用此架构。
[编辑]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强调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即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而银行的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为4%。
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其中信用风险资本计提包括:•标准法•基础内部评等法•进阶内部评等法2、监察审理程序(Supervisory Review Process):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本文目录1旧巴塞尔协议2新巴塞尔协议第1篇:旧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
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BaselConcordat)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Accord)。
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
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
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
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2002年10月1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修改资本协议建议的最新版,同时开始新一轮调查(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QIS3),评估该建议对全世界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可能影响。
从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到1999年6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或称“新巴塞尔协议”)第一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再到2006年新协议的正式实施,时间跨度长达30年。
几十年来,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不断丰富,所体现的监管思想也不断深化。
1 早期的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源于前联邦德国Herstatt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Bank)的倒闭。
这是两家著名的国际性银行。
它们的倒闭使监管机构在惊愕之余开始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
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将管制理论运用到银行领域,并逐步取得了共识。
他们认为,在追逐论、社会利益论及管制新论三种最有影响的管制理论当中,“捕获论”(The CaptureTheory)将管制者与被管制者视为博弈中的猫与鼠,最终是管制对被管制者有利,因而主张放弃管制。
浅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理念论文关键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摘要:《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于2006年底在西方1O国集团国际活跃银行实施.对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本文认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风险管理上有着全新的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10国集团国际活跃银行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距,因此,要学习《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具体方法,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阐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内容远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归纳的三大支柱要丰富得多。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核心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金融服务,是典型意义上的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
由于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其业务巳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而是多元的综合的业务。
因此,商业银行的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核心功能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基本任务是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信用风险上,忽略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使风险管理对象不全面,这种状况是受l988年《巴塞尔协议》影响的。
l988年《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要求对应的是信用风险,虽然我们分析其中隐含了市场风险,但并没有直接显现出来。
在该协议的指导下,商业银行在资本金管理中强调商业银行资本金如何满足信用风险,把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风险。
随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以利率风险为主要风险的市场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要的风险,使商业银行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管理有了新的发展。
《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经营管理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霸王农跃河北工业大学[摘要]银行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稳健经营的基本标准之一,也是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达到国际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银行最低资本要求,《新巴塞尔协议》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银行作为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盈利主体,必定要超越监管资本最低资本要求使资本不仅能真实反映实际风险而且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因此.经济资本逐渐成为银行管理的主线现代银行的资本管理在近十几年来经历了一个外部监管资本和内部经济资本不断互动,磨合并逐渐一体化的进程其主流趋势是监管资本不断吸收银行业资本管理的最新实践成果.向经济资本方向趋同.反映出银行业监管越来越由市场和银行业实际需要所引导和驱动的大趋势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从外部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看,我国银行业终将面对资本监管及其带来的~系列连锁变革的考验.目前.国有银行已经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方面体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新的风险因素也正在逐步形成.随着市场利率和汇率管制的逐步放开.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面临风险管理而建立完善的资本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1亟待完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并解决数据缺失问题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在评级方法以及评级工作的统一组织方面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极大限制了内部评级工作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巴塞尔新协议中将监管资本的覆盖范围由信用风险拓展到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然而当前我国对银行风险资产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集中在信用风险方面.而基本忽略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3市场体系的缺陷限制了资本管理外在动因一一市场纪律或信息披露作用的发挥.评级机构和自律组织的缺乏会进一步弱化市场纪律的作用,许多依赖于信息公开和良好的市场运作,并最终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机制也就不能得到实现.而这些正是市场纪律在我国市场很难有所作为的原因之一4信息披露透明化挑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由于中国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尚存在不足.中国银行业在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市场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资料更为深入地分析银行的风险状况.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建议中国银行业必须确立资本管理的理念,着手建立起以资本监督为核心积极推进覆盖金融业务所有风险的资本管理模式随着资本管理重要性的提升,要求银行积极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银行业应形成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运营机制.使资本能够覆盖风险,实现金融机构在资本约束下的稳健发展针对当前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实施对银行业的资本管理和监管改革.宜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方式.1运用动态的资本金补充手段.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充足率要求除了作为资金保证.保障银行安全性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向市场和公众发送信号.资本充足率指标简单明晰,很容易成为市场和公众评判一家银行安全性的信号.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将股东权益和债务的某些特征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资本工具比单一”股权工具更B灵活地改变其资本质量.影响”权益资本的集中度.我国国有银行还可以参照国外大银行的做法.建立起不良资产定价机制.使不良资产价值与资产支持债券的价值相匹配.将不良资产债券化.不良资产债券化可以降低国有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又可以避免监管资本套利使银行资产平均风险降低的负面效应.2建立以资本金约束资产规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积极化解不良资产在科学度量资产风险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资本配置. 由于资本是稀缺资源,因此必须对经济资本进行合理配置.既要保证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盈利性业务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银行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评级制度,在更长的~段时间.我国银行应当提高信息整合程度.改进绩效考核方法和提高人员整体素质.进行经济资本配置.商业银行应该以在科学度量银行风险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资本配置为目标.银行不再是被动地去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是强调银行的自律管理.从强化内部风险管理着手.实现资本水平和风险水平的合理匹配.3长期目标:强调监管当局以安全性为目标更充分持续关注银行风险,而不是一味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资本套利活动凸现了将风险的监管度量和银行的真正经济风险统一的重要性.除非对银行风险的监管度量和经济度量趋于一致,否则监管资本套利的动机不会消减.所以银行资本监管的目标是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统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反映了国际银行业监管思想由重安全轻效率向效率与安全并重转变使监管资本要求积极向经济资本靠拢.4从银行业资本管理的不同侧面我们也可以得到如下启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资本总量的研究,在监管当局最低资本标准之上.根据发展战略,确定合理的资本总量区间和资本充足率目标区间.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和资本约束机制.建立内部经济资本的配置政策.综合考虑风险,资本,收益的业绩评价系统.总之.在银行业加强风险度量和管理,完善资本配置的同时.对最低监管资本标准而言.最重要的任务是使监管资本要求对风险更为敏感.使资本要求真正体现对风险的衡量.从根源上杜绝监管资本套利的动机.伴随着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进步,我国还应当相应的改革资本监管.最终达到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统一,参考文献:[1]座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弟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汪鑫:金融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5]孙彦钊: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研究[D].湖南大学2006《商场现代化2008年2月(下旬刊)总第531期o。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发生巨大变革。
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对银行业的影响日益明显。
这一变化引起了银行监管当局的关注。
于1999年公布的巴塞尔协议新框架征求意见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巴塞尔协议虽然不是强制性的法律条文,但它是各国商业银行从事资本监管的基本准则。
我国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成员国之一,也必须按照巴塞尔新协议的要求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
本文的目的,是在分析巴塞尔协议的演变的基础上,针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这一核心问题。
研究在变化了的银行监管环境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本文第一章在界定了巴塞尔协议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关系之后,着重介绍巴塞尔协议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同时指出原有巴塞尔协议在实施多年之后,逐渐无法适应变化了的国际银行监管环境,这也正是新协议框架出台的背景。
第二章系统介绍了新协议框架的主要内容,分析新协议框架与以往的巴塞尔协议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一变化将给国际银行业,特别是我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与第四章讨论巴塞尔新协议下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其中第三章是对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的描述,而第四章从经济、法律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提出发行长期次级债券是最符合新协议精神并且在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分类号:F830.2ABSTRACTInthe90’Softhe20century,withthedisregulationandglobalizationofthefinancialmarket,themanagementoftheinternationalbankinghasgreatlychanged.Thischangehasdrawntheattentionofthebankingsupervisionauthorities.TheNewBaselCapitalAccord,whichwaspublicizedin1999,cameOUtinthisbackground.AlthoughtheBaselAccordisnotanobligatoryarticlesofthelaw,infactithasbecomebasicnormsoftheinternationalbankingoperations.BeingamemberofBIS,ChinashouldalsofollowtheBaselCodeinitsbankingmanagement.Thepurposeofthethesisistodiscussthatunderthechangedenvironmentofthe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whatstepsChina’SbanksshouldtaketoraisetheirCapitalAdequacyRatio.ThefirstchapterofthisthesisistodiscusstheconnectionofBaselAccordandbank’SCapitalAdequacyRatio,introducethehistory,contentanddevelopmentoftheBaselAccord.andpointoutthattheoriginalAccordhasnotbeenapplicablewitllthedevelopinginternationalfinancialenvironment,whichisthemainreasonfortheNewAccordtocomeout,ThesecondchapterintroducesthemaincontentoftheNewBaselCapitalAccord,analysisthedifferencebetweenthenewandoldBaselCode,anddiscusstheinfluencethenewAccordwillbringtotheinternationalbankingoperationand0121"banks’management.ThetKrdandthelastchaptersaletodiscusshowtoraiseCapitalAdequacyRatioofChina’Sbanks.Hereinto.thet撕rdchapterintroducesthestatusinquoofChina’Sbanks;whilethelastchaptertablessomeproposalonimprovingtheratioofcapitalOilasset.Atlast,thisthesissuggeststhatissuinglongtermsubordinatebondisthemostfeasiblewaytocalTyourpoint.KEYWORDSBaselCapitalAccord,CapitalAdequacyRatio《新巴塞尔拂议》与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日U百2001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第二稿。
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新巴塞尔协议是世界银行业发展与竞争的产物,它主要是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协议。
2004年6月正式发布的新资本协议是巴塞尔委员会银行资本监管的最新成果。
它吸取了自1988资本协议以来巴塞尔资本监管文件的合理内容,对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了改进,同时积极吸取当今世界先进银行的管理方法,形成了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市场纪律三大支柱为核心内容的资本计量与风险监管框架。
新巴塞尔协议的产生代表着国际银行资本监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进一步提高风险监管的能力。
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监管将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主要对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进行研究,分析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会给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对策。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旧巴塞尔协议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出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分析了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会给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三部分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建议性对策。
文章运用实证、比较、举例、引用等方法,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策略和建议。
第二节《巴塞尔协议》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一、《巴塞尔协议》的产生与演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社会都深感必须加强对金融,尤其是对银行的监管。
在国际银行业监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组织当属巴塞尔委员会,它所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不仅成为其成员国监管当局所接受,而且成为其它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遵循的标准。
在其制定的众多文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个:《巴塞尔协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一)《巴塞尔协议》产生的历史背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银行国际化有了迅速发展。
迅速发展的银行国际化给传统的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国家银行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
为逃避各国金融当局的监管,产生了许多境外市场。
各跨国银行对外币的依赖日益严重,银行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银行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使得银行国际经营的风险更加增大,银行破产倒闭事件时有发生。
1973年美国圣地亚哥国民银行倒闭,1974年美国富兰克银行和前西德的赫斯塔特银行宣布破产,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震撼。
谋求建立适度的国际银行业协调监督管理,保证银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稳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1974年9月,西方十国(即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和瑞士、卢森堡的中央银行行长在瑞士的巴塞尔举行会议,讨论跨国银行的监督与管理问题。
1975年2月,经英格兰银行总裁查理森提议,在国际清算银行主持下成立了监督银行国际活动的协调机构—“银行管理和监督活动常设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负责对国际银行的监管。
巴塞尔委员会是由十二国金融当局的银行监督官组成的,它是一个常设组织,每年召开三次例会,讨论有关银行国际监督的事宜。
该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是英格兰银行的乔治·布鲁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