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工艺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1
徽州三雕的五种刀法————————————————————————————————作者:————————————————————————————————日期:徽州三雕的五种刀法-美术论文徽州三雕的五种刀法蒋雨金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性、系列性等特点。
它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面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敦煌学、藏学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而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三雕则是指在古徽州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砖雕、石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
笔者曾撰文,对徽州三雕的历史渊源、严峻现状、继往开来、表现手法、手工精粹和传承创新六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探究。
本文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技艺实践与感悟积累,对徽州三雕的五种表现手法进行阐述,意在通过抛砖引玉之举,引起业内人士对徽州三雕技艺重视切磋,进而传承提高。
一、徽州三雕工艺与中国国画的触类旁通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徽州三雕自问世以来,通过工匠们的辛勤劳作、刻苦钻研和不断积累,采用平雕、浮雕、圆雕、透雕和线雕等各种手法的演绎,使三雕工艺渐成体系,向精深发展,并日臻成熟。
纵观三雕工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间工匠们悟性的不断增强、技艺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中国国画中的艺术精髓,并将它借鉴和移植于三雕工艺之中。
中国国画素有“一墨分五色”之说。
墨即是色,它本为一色,但通过画者的水晕调配和运笔的轻重缓急,可将一色表现成焦、浓、重、淡、清五种不同的颜色,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组合,可将一幅作品打造得或气势磅礴,或行云流水,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求动,一张白纸上能做尽文章。
三雕工艺创作,虽不在纸上做文章,也无墨色可调,但通过长期的劳作和参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到了国画表现手法的启发,工匠们可以在有限的砖、木、石材料上,运用各种雕刻刀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来,这也是不同工艺或流派之间的触类旁通,殊途同归。
徽州非遗技艺,是徽州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技艺制作流程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细的工艺,才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首先,徽州非遗技艺的原料选择非常讲究。
以徽墨为例,制作徽墨所需的烟料、骨胶、麝香等原料必须精选,以保证墨质的优良。
墨工们通过反复试验和经验积累,掌握了对各种原料的搭配比例,以达到最佳的墨色和墨质效果。
其次,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以制作徽墨为例,制作工序包括炼烟、和胶、下胶、杵捣、成型等。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任何一道工序出错都会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
墨工们凭借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保证每道工序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此外,在制作过程中,墨工们还需注意环境因素对产品的影响。
例如,气候、湿度、温度等都会影响墨的品质,因此墨工们需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调整制作工艺。
同时,为了保护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墨工们还需不断探索新的工艺和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市场需求。
最后,徽州非遗技艺的传承方式也非常独特。
许多技艺都是通过家族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技艺的纯正和精湛。
同时,也有一些技艺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得以传承,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到这些技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技艺,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非遗名录、推广非遗文化、举办非遗展览等。
总之,徽州非遗技艺制作流程非常复杂和讲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经验积累。
这些技艺不仅是徽州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技艺,努力传承和发展它们,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徽州三雕徽州三雕是一种汉族传统雕刻艺术,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汉族传统雕刻工艺。
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雕,清末民初,绩溪县胡国宾、汪聚有名噪一时。
歙县李祥顺善雕,作品有歙县深渡下铺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张翰飞宅等。
民国期间,歙县吴炳烈、汪叙伦、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纪30~40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
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丰富了木雕题材,他们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木雕制作,流传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郑成功解放台湾》、《和平颂》、《牛》、《耕织图》、《黄山风景》、《雷锋》、《红灯记》等。
民国初年,黟县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门窗、楣罩分别聘请歙县方子贵师徒5人和黟县程双喜师徒3人雕刻,十分精细。
石雕,相传黄鼎、朱云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为清乾隆年间黟县人。
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叙伦堂”于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内西湖景石雕拱板为黟县余忠臣所刻。
歙县王仙伯曾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石雕制作。
1979年以后,歙县吴观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吴氏石雕构图严谨,刀法细腻。
屯溪区冯有进、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狮。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
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
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
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
徽州三雕是指徽州木雕、石雕和砖雕,它们都有着独自的特点和
瑰丽的造型。
以下是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
一、徽州木雕:徽州木雕是以楠木、朴木和柚木为原料,采用手
工刻刀,形成特点鲜明的浮雕和镂空,雕刻形象生动优美,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徽州石雕:徽州石雕是以徽州地区特产的黄石、青石和白石
为材料,采用锤子、凿子等手工工具,雕刻出具有徽州特色的花鸟、
人物、建筑等各种形象,多以线条简练、造型精细而著称。
三、徽州砖雕:徽州砖雕是以青砖、灰砖等为原料,采取压模、
印模、压花等技法,雕刻出具有徽州传统特色的各种图案和纹样,通
常运用于建筑物和园林中,以增强建筑物的装饰性和欣赏性。
以上就是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它们都有着非常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技艺类非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徽州技艺类非遗】文章徽州,古称歙县,是安徽省黄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也是中国历史古迹遗址之一。
徽州地处黄山脚下,素有“黟县之奇、歙县之秀”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徽州技艺类非遗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徽派文化的精髓。
徽州技艺类非遗包括了徽州八艺,徽州徽匾等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包括徽州徽匾、徽州宣纸、徽州徽银、徽州贡缎、徽州腊味等。
这些技艺传承至今,不仅是徽州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徽州徽匾是徽州的一大特色,是用优质的楠木制作而成的一种木雕工艺品。
徽匾刻有各种吉祥寓意的字画,色泽鲜艳,工艺精湛。
徽州徽匾可谓是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代表之一。
徽州徽匾从制作到涂色,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反复琢磨和精心打磨,表现出徽州人民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和热爱。
徽州宣纸是古代皇家贡品,早在东汉时期就被列入贡品之一。
徽州宣纸的制作工艺独特,选材严谨,手感细腻。
徽州宣纸质地薄而韧,透气性强,吸水性好,书写感觉舒适。
徽州宣纸还有一种独特的磨劲技艺,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色彩更加鲜明。
徽州宣纸的制作工艺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徽银是徽州独有的一种银饰工艺,早在唐代就有制作记录。
徽州徽银用纯银加工而成,工艺繁琐,造型精美。
徽银制作工艺包括银锻、银烧、银描等多个环节,每一件徽州徽银制品都蕴含着徽州人民的匠心和智慧。
徽州徽银质地纯正,色泽明亮,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徽州贡缎是徽州的传统工艺之一,被誉为“中国丝绸之都”。
徽州贡缎以其精湛的工艺和艳丽的色彩闻名于世,一度成为皇家贡品。
徽州贡缎采用优质的桑蚕丝织造,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细密的质感和如绸如缎的光泽。
徽州贡缎图案繁多,包括动植物、山水、人物等,展现出徽州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徽州腊味是徽州传统的特色美食,制作工艺源远流长。
徽州腊味包括腊肠、腊肉、腊香肠等多种品类,口感鲜美,风味独特。
徽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
1、歙砚制作技艺: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产于古徽州歙县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歙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徽州版画:徽派版画历史悠久,雅俗共赏,堪称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2006年,徽派版画入选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徽州剪纸:徽州剪纸俗称为“铰花铲图”、“剪嫚嫚纸”,主要有剪、铲、刺、贴等技法,2017年,徽州剪纸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的工艺徽州工艺是指中国安徽省徽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技艺和艺术创作。
徽州工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
徽州工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随着地方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徽州地区的手工艺逐渐形成,并且以传统的形式和技艺代代相传。
徽州工艺主要包括木器雕刻、石雕、漆器、铜器、陶瓷、织绣等领域,涵盖了多个艺术门类。
徽州木器雕刻是徽州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其特点是造型繁密、线条流畅、细节之处精致入微。
徽州木雕主要以红木、楠木、榉木为材料,雕刻出的作品形态各异,有人物像、动植物、建筑景观等多种题材。
徽州石雕也是徽州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徽州石为原料,雕琢出造型逼真、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徽州石雕作品以石碑、门楼、雕塑等形式呈现,其中代表作之一是位于黄山的“黄山石”雕刻,作为中国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石雕第一峰”。
徽州漆器是徽州工艺中的瑰宝,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层漆涂在木器上,并通过一系列手工工艺加工而成。
徽州漆器工艺技术自唐代传入徽州,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工艺。
徽州漆器的样式繁多,有器物、屏风、屏蔽、酒桶等等,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常常以花鸟、山水等自然景物为主题。
徽州铜器是徽州工艺的又一瑰宝,它以铜为主要材料,通过铸造、锻打、雕刻、鎏金等工艺制成。
徽州铜器的造型多样,有烛台、香炉、花瓶、盘碗等等,作品造型独特,纹饰丰富,寓意深远。
徽派陶瓷是徽州工艺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以宜兴官窑瓷器、芜湖彩陶和黟县炭窑为主要发展方向。
徽派陶瓷制作工艺复杂,精细,釉色鲜艳多变,器型独特。
徽派彩陶器以彩料丰富、器型优美而著称,黟县炭窑器以泥质细腻、釉色独特而闻名。
徽派织绣是徽州工艺中的特色之一,其以丝绸织造、刺绣等技术为主要内容。
徽派织绣作品以工艺精细、图案华丽而著称,色彩明亮、线条精细,形式独特,图案多以自然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
浅谈徽州三雕的艺术特色徽州三雕是徽州建筑中的三大传统雕刻艺术,包括木雕、石雕和砖雕。
这三种雕刻艺术相互配合,融合于徽州古建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建筑文化和美学风格。
徽州木雕徽州木雕是徽州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主要包括柱雕、屏风、门窗雕等。
徽州木雕的特色在于丰富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在徽州木雕中,最受欢迎的是大型的柱雕,他们通常作为梁柱上的装饰,比较复杂的柱雕可以有很多层次的分化,在某些视角看起来非常立体。
徽州木雕的艺术特点是细腻、精致、富有讲究。
他的形状多为福禄寿喜、龙、凤、麒麟、鲤鱼、狮子等图案,崇尚自然主义。
在制作木雕时,徽州木雕工匠首先要选择正宗的桧、松、柏、梓等木材。
然后他们会先用简易的线稿勾勒出大致的雕刻形态,然后用挖刀、刻刀、削刀等工具开刃雕刻。
徽州木雕由于几百年历史,以至于今天仍然保存了很多极具历史价值的原始造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徽州建筑的精髓。
徽州石雕徽州石雕是徽州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徽州石雕的艺术特点在于精致、厚重、高耸,更加符合它在建筑中的作用和位置。
徽州石雕的题材一般以佛教寺庙中佛的形象、忠诚恭敬的狮子、西施婵娟、花鸟等作为主要图案。
而在雕刻技艺下,徽州石雕难以复制。
在制作石雕时,徽州石雕工匠需要先准备好原始的石料,在石头表面刻划出粗略的外形,然后在上面进行细致雕刻。
工匠需要用刻刀磨刀、挥刀斋数、用大力推动、反复琢磨,雕刻出细腻的线条和立体的形态,让每一个石雕千态百变、生动逼真。
徽州砖雕徽州砖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独特艺术形式,是涵盖在墙体中的浅浮雕,是他们上层几何构造中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他们作为门窗、望楼、墙壁等的装饰。
徽州砖雕的特点在于精致、繁琐、刚健,他的题材以动物、人物、图案、花鸟等为主,其中动植物和人物以及文化古董和文化艺术为主。
任何一个建筑的墙壁中,都能看到徽州砖雕惊人的魅力,砌筑师傅们的匠心独照创造了引人入胜的雕刻,使这些艺术品呈现出独特的韵律、神态和姿态。
徽州风俗一,祭祀文化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大自然对先民来说,是幻化无常,神秘莫测的,使他们想到周围世界扑朔迷离,认为到处充满鬼神,并且能左右环境,这使先民们逐步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头脑中充满了对鬼怪瘟疫的极端恐惧。
因此,人们要战胜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基于人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一一傩。
在人们想象中,傩神能给人们驱鬼逐疫,能给人们赐福消灾,傩神成了人们寻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祁门傩舞《山越人》,就是徽州先民冲开混沌的世界,博击于天地之间,追求光明、生存而举行的祭祀,展现出古代先民的雄浑气度,表达了人们祈求消灾免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平安带福的良好愿望。
在恍惚、沉重的打击乐声中,远古蠕蠕而动的先民在挣扎、抗争、企盼,整个表演情绪沉重,稍激奋,动作表现得缓慢而拙实。
随着一声巨响,恰如天崩地裂,人群沸腾,欢呼声大作,手握双斧的傩神蜂拥而上,狂呼乱叫,这时,舞蹈动作顿挫有力,整个演出呈现出激昂、高涨的场面。
徽州舞蹈在傩舞的服饰上,力求简炼彪悍,女演员以兽皮裹身,男演员赤身裸体,上身饰以藤叶、下身以兽皮遮挡.以表现出先民的荒蛮、野性与力量,给人以古拙粗犷、狞厉诡谲,有一种力量的冲击效果。
祁门傩舞面具,古老朴拙,工艺讲究、造型粗犷、线条有力、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耐人寻味。
傩神的面具是神的象征载体,是沟通人、鬼、神世界之间工具,是人、鬼、神的灵魂。
一个面具是一个神、一个鬼、一位令人尊敬的历史人物,众多的面具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庞杂的鬼神世界。
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面具,我们可以窥视徽州山越人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
二,节令习俗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
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
徽州三雕是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指木雕、石雕、砖雕三种传统工艺。
徽州三雕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观赏价值,而且也融入了徽州地方文化的精髓。
在徽州三雕中,木雕是最为著名的一种。
木雕的工艺流程经过了“择材、开料、刻制、上色、打蜡”五个环节。
在择材方面,徽州木雕器具选用的一般是楠木、红木、檀香木等。
开料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将木料切割成各种需要的形状。
刻制环节需要使用各种大小的雕刀,将木料雕刻出各种形状。
上色需要使用各种颜料,精细地描绘出木雕器具的色彩。
最后,打蜡可以保护木雕器具,防止受潮、变形等。
石雕作为徽州三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技艺也十分精湛。
石雕需要选用高质量的石材,如大理石、方硕石等。
石雕的过程需要使用各种大小的锤子和凿子,将石头雕刻成各种形状。
在雕刻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石头的硬度和材质,使得作品具有更好的观赏效果。
砖雕是徽州三雕中最为特别的一种,它是将传统的砖雕工艺与徽州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砖雕需要使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砖块,如花砖、砖雕片等。
在砖雕的过程中,需要对砖块进行手工雕刻,使之成为各种不同的图案和造型。
最后,还需要对砖雕进行上色和打磨,使得砖雕作品更加具有立体感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徽州三雕的雕刻技法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需要对徽州地方文化和历史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使徽州三雕这一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州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这些手工技艺包括徽州古建筑、木雕、石雕、面塑、剪纸、刺绣、丝绸印染等等,每一项技艺都有着其独特的工艺精髓与文化内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徽州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技艺的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同时现代生活的节奏也使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与消费逐渐减少,这些都对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强化传承意识。
传承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守护者,只有传承人把技艺传承下去,才能够保障这些技艺的历久弥新。
因此,需要加强传承人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把技艺传给更多的人。
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传承人的选拔和培训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够成为传承人,保证技艺的传承不中断。
二、创新传承模式。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传承模式上。
需要采取新的方式和方法,积极开展网络传承、线上展示、抖音短视频等宣传手段,将传统手工技艺带入现代化的视野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手工技艺,激发他们学习和传承的热情。
三、注重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平衡考虑,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保护上,还需要考虑技艺的发展,让技艺能够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打破传统技艺的局限性,提高技艺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当今社会的一条产业链。
四、加强文化传承的宣传。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技艺,提高公众的文化修养。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展览,让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时尚文化相结合,让传统技艺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需求。
徽州技艺类非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徽州技艺是指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地区传统的工艺技艺,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技艺遗产。
这些技艺源于古老的徽商文化,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成为了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
徽州技艺包括了多个门类,如木雕、石雕、画扇、绣花等等,每一门类都有其独特的工艺技法和艺术风格。
这些技艺作品精美绝伦,不仅富有观赏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徽州技艺不仅代表了徽州地区的地域文化,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和智慧。
徽州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经过反复琢磨和精心雕琢,将自己的智慧和灵感融入到每一个作品当中。
无论是木雕还是绣花,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每一件作品都展现出工匠们的匠心和用心。
徽州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耐劳,而年轻一代的兴趣却逐渐偏离了这些传统工艺。
此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对徽州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保护和传承徽州技艺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通过对徽州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不仅能够延续这些珍贵的技艺遗产,更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徽州技艺的独特魅力。
同时,徽州技艺的未来发展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支持。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融合现代元素,徽州技艺才能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活力。
徽州技艺对社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在于传递了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和智慧。
这些技艺作品记录了徽州人民的劳动和智慧,传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在当代社会,徽州技艺也能够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总之,徽州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保护和传承徽州技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对其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能够将这些珍贵的技艺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徽州技艺的独特魅力。
徽州的工艺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丰富的工艺文化。
徽州的工艺包括建筑工艺、绘画工艺、雕刻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刺绣工艺等等。
这些工艺体现了徽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首先,徽州的建筑工艺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的传统建筑以宏伟壮丽,精美细致而闻名于世。
徽派建筑造型独特,外观庄重典雅,突出了徽州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
徽州建筑的重要特点是“三进堂”、“四坎堂”和“三明堂”,构建了富有徽州特色的空间布局。
此外,还有徽派建筑特色的牌楼、天井、吊角、墙面雕刻等等,都体现了徽派建筑工艺的高超技艺和艺术价值。
其次,绘画工艺是徽派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徽州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要形式,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
徽派山水画追求“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描绘了自然山水和人物生活的美好景象。
花鸟画则以精细入微的技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植物和小动物的形态和神态。
徽派绘画工艺的特点是墨色浓郁,构图严谨,形象逼真,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再次,徽州还有雕刻工艺,它是徽派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徽派雕刻工艺精湛绝伦,以木雕和石雕最为著名。
徽州木雕注重形象的刻画和线条的流畅,常以人物、花鸟、山水等图案为题材,既具有徽州地方特色,又体现了徽派文化的艺术风格。
徽派石雕则以座山石和摊山石为主要形式,石雕制作精巧,造型独特。
徽派雕刻工艺的精美之处在于它融汇了中国传统雕刻的技法和工艺,并且富有徽州地方特色。
此外,徽派文化还以其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而闻名。
徽派陶瓷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以青花瓷最为著名。
徽派青花瓷以线条流畅,图案精致,色彩优美著称。
这些青花瓷器既具有徽派文化的独特韵味,又展现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卓越成就。
徽派漆器工艺则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题材而闻名,徽派漆器的制作过程复杂严谨,图案多样精美,色彩鲜艳。
最后,徽派刺绣工艺也是徽州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刺绣工艺以“丝绣”最为著名,这种刺绣工艺以自然山水、花草虫鸟为主题,还常以中国传统的神话、历史和文学故事为题材。
《徽州民间工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40477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总学时:32 学时其中讲授16学时课外16学时总学分: 2 开课学期:7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先修课程:专题设计1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大纲执笔人:张晓利参加人:梁军大纲审核人:梁军编写时间:2009.6.30(一)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掌握居住室内空间内涵、设计方式、方法,同时以居住为基础进而讲解室内空间构建特点及规律,着重学习室内设计的基础理论及施工工艺,同时掌握设计相关图纸的绘制,培养设计理念的视觉转化能力与设计表现能力,掌握以居住为代表的简单空间的设计方式、方法。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对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设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多维设计领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居住空间设计的概念、类型、家具陈设、风格流派及施工工艺等内容的学习,初步掌握空间设计的内涵及其方式方法,为后续类型复杂空间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掌握设计相关图纸的绘制,培养设计理念的视觉转化能力与设计表现能力。
掌握以居住为代表的简单空间的设计方式、方法。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承上:设计表达机械制图;启下:专题设计(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第一章居住设计的空间(共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节教学目的在于掌握居住空间的内涵及设计方式、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空间及家居空间的内涵及外延,在理性上认识空间的设计方法。
2、教学内容:1.1 居住空间的概念;(0.5学时)1.2 居住空间的类型;(0.5学时)1.3 居住空间的组合;(0.5学时)1.4 居住空间的分隔;(0.5学时)1.5 居住空间的利用;(0.5学时)1.6 居住空间的设计手法;(1.5学时)3、重点、难点:重点:居住空间概念掌握;难点:空间类型划分的内涵。
4、教学手段与过程:多媒体、现场提问。
5、考核办法:提问、思考题。
6、本章思考题:居住空间的类型划分方法。
第二章居住照明设计(共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居住空间照明的作用、设计方式及原则,重点掌握建筑化照明。
2、教学内容:2.1 居住空间照明设计的作用;(0.5学时)2.2 居住空间照明设计的方式;(0.5学时)2.3 居住空间照明的设计原则;(1.5学时)2.4 居住空间照明灯具的造型;(0.5学时)2.5 居住空间的建筑化照明;(1学时)3、重点、难点:重点:居住空间照明的概念及设计方法;难点:居住空间的建筑化照明。
4、教学手段与过程:多媒体、现场提问。
5、考核办法:提问、思考题。
6、本章思考题:举例说明常见的居住空间照明。
第三章居住设计的风格与流派(共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风格、流派的种类及内涵、表征。
2、教学内容:3.1 居住设计的风格;(2学时)3.2 居住设计的流派;(2学时)3、重点、难点:重点:居住空间设计风格与流派的内涵;难点:居住空间的区分原则。
4、教学手段与过程:多媒体、现场提问。
5、考核办法:提问、思考题。
6、本章思考题:举例说明特定的居住空间的风格与流派。
第四章居住设计的家具与陈设(共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家具设计的历史与概念,掌握家具、陈设的分类与设计原则。
2、教学内容:4.1 居住设计与家具;(0.5学时)4.2 家具的功能;(0.5学时)4.3 家具的分类;(0.5学时)4.4 家具的发展;(0.5学时)4.5 家具的设计;(0.5学时)4.6 家具的配置;(0.5学时)4.7 陈设的意义、作用与分类;(0.5学时)4.8 陈设的选择与布置;(0.5学时)3、重点、难点:重点:居住空间家具、陈设的内涵与沿革;难点:居住空间家具、陈设与设计的关系。
4、教学手段与过程:多媒体、现场提问。
5、考核办法:提问、思考题。
6、本章思考题:家具、陈设与居住设计的关系。
第五章居住设计的装修与做法(共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一般家居设计的装修与做法,了解常见的特殊施工工艺。
2、教学内容:5.1顶棚的装修与做法;(0.5学时)5.2墙面的装修与做法;(0.5学时)5.3地面的装修与做法;(0.5学时)5.4隔断的装修与做法;(0.5学时)3、重点、难点:重点:居住空间装修与做法;难点:具体空间的案例与实例剖析。
4、教学手段与过程:多媒体、现场提问。
5、考核办法:提问、思考题。
6、本章思考题:以特定的实例说明空间中的装修与做法。
第六章居住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共30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一般家居设计的实践操作环节,了解成功案例的设计实践过程。
2、教学内容:6.1 居住空间设计的流程。
包括平面图解读、设计构思草图、电脑效果图、设计制图等;(1学时)6.2 设计成功案例赏析。
通过大量设计案例的解读、剖析,阐释各自的设计特点、设计规律,并加以拓展;(1学时)6.3 设计方案的设计与指导;(28学时)3、重点、难点:重点:居住空间设计流程;难点:居住空间的案例与实例剖析。
4、教学手段与过程:多媒体、现场提问。
5、考核办法:1-2套特定主题家居设计方案,要求设计方案完整、详细且理念先进。
6、本章思考题:实践案例剖析,分析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点。
(七)本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八) 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选用教材:汤洪泉.空间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参考书目:1、陆震纬、来增祥.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2、刘盛磺.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唐婉玲.餐饮空间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陈德坚.酒吧餐饮空间设计专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5、任留柱、左铁峰.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4.(九) 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参见课程实践(考核)大纲。
《空间设计》课程实践(考核)大纲编写时间:2009.6.30(一)实践(考核)大纲的编写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及其在本学科专业中的地位《空间设计》课程旨在通过讲授空间的含义及其分类及风格演变过程,剖析空间设计的各种理念,分析成功产品设计案例,使学生能够掌握空间设计更为深层次的理念及原理,了解空间设计的流程及思考方式与方法,促进学生设计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空间设计》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设计课程,本课程是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基础课程的应用,也是后续其他专业设计课程的铺垫,地位十分重要。
2、本大纲的编写依据和适用范围本大纲对应的内容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28学时)。
依据教材并参考其他院校的大纲,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产品造型设计方向本科教学。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1、考核内容——主题性空间组合设计本课程的实践内容采取目标设定方式,合计满分为100 分(艺术设计作品不记满分,最高分为95 分)。
具体内容与划分如下:1)完成设计作品草图(3个以上方案的构思草图);(30%)2)完成设计作品电脑效果图(3个以上角度)、制图(CAD完成);(30%)3)完成设计作品模型制作;(20%)4)完成设计作品“设计报告书”(前期市场调研、相关理念、设计构思、电脑效果图、制图、模型、设计总结等);(10%)5)完成设计作品“设计阐述”(10分钟PPT展示说明);(10%)2、考核要求1)完成设计作品草图(3个以上方案的构思草图)(包括课堂问答)考核要求:1. 设计方案简明、凝练,专业性强;2. 空间布局合理且具有一定理念性,创新性强;3. 采用恰当的风格、流派及施工工艺;2)完成设计作品电脑效果图(3个以上角度)、制图(CAD完成)考核要求:1.设计方案建模准确、严谨;2.电脑模型渲染及最终效果良好,充分展现设计特点;3.制图的视图选择正确,标准规范,图文清晰;3)完成设计作品模型制作考核要求:1.模型制作方法得当,能够与前期设计保持一致;2.模型的后期处理得当,能够充分展现设计理念;3.模型的展示整体效果完整;4)完成设计作品“设计报告书”(前期市场调研、相关理念、设计构思、电脑效果图、制图、模型、设计总结等)考核要求:1.“设计报告书”内容完整;2.“设计报告书”设计制作符合整体设计要求;5)完成设计作品“设计阐述”(10分钟PPT展示说明)考核要求:1.PPT制作符合设计要求;2.设计阐释全面、清晰,重点突出,对空间设计理念有着准确的认知、理解;3.回答问题准确,语言流畅,针对性强;3、考核用时1)完成设计作品草图(3个以上方案的构思草图);(30%)——8学时2)完成设计作品电脑效果图(3个以上角度)、制图(CAD完成);(30%)——7学时3)完成设计作品模型制作;(20%)——8学时4)完成设计作品“设计报告书”(前期市场调研、相关理念、设计构思、电脑效果图、制图、模型、设计总结等);(10%)——4学时5)完成设计作品“设计阐述”(10分钟PPT展示说明);(10%)——1学时考核总计课时28学时(三)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成绩=(评分组成绩)x70%+平时成绩x30 %。
(四)材料提交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结束时以“光盘”形式提交的文件材料如下:1、实践作品展板电子文档一份(设计说明、草图、CAD图、效果图及模型照片等);2、实践作品的建模、材质、CAD等相关电子源文件;(五)主要参考书目1、陆震纬、来增祥.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2、刘盛磺.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唐婉玲.餐饮空间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陈德坚.酒吧餐饮空间设计专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5、任留柱、左铁峰.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4.-------------精选文档-----------------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