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18.54 KB
- 文档页数:4
宋词四大家简介宋词四大家宋词四大家指的是宋朝四位最为著名的词人,分别是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
其中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著名词人。
苏轼朝代:北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查看原文柳永朝代:北宋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查看原文李清照朝代:北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查看原文辛弃疾朝代:南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别名:辛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查看原文。
岑参诗歌鉴赏【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幼年丧父,由兄长教养长大。
天宝三载(744年),中第二名进士。
官至嘉州刺史,长于七言歌行体,有《岑嘉州诗集》。
曾两度从军,写下大量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最重要代表。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雄伟奇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七下附录第五首]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知背景]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是描写的这一情景。
[明诗意]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思家之情不能遏止,泪水沾湿双袖。
突遇旧友回京,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悟诗情]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练习]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借助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人和朋友马上相逢时的场面。
(请圈出句中物象)[答案]1.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方法:抓关键句前两句+物象:马上、传语)2.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
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之后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一口气看完词人
1. 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清新自然的词作。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2. 辛弃疾:南宋词人,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他的词作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3.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词作以爱情、离别、相思等为主题,情感真挚、笔触细腻。
代表作品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4.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市民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代表作品有《雨霖铃》《蝶恋花》等。
以上只是一些著名词人的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词人及其作品。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词人的作品和生平,可以阅读他们的词作集、传记或相关的文学研究资料。
宋词唐诗名词解释历史李清照,苏轼,辛弃矢李清照李清照(约1084—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少年时即以才藻见称。
18岁时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俩酷好金石图书的搜求考据,收藏极富。
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陷汴京,他们避乱江南。
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
绍兴二年(1132),再适张汝舟,不久离异。
晚年她便只身漂泊越州、杭州、台州和金华一带,境遇极为孤苦。
整理完成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上表于朝,卒年约七十余岁。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
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
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今苏州),时年65岁。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说一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苏轼(1037-1101)、李清照(1084-1155)和辛弃疾(1140-1207)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们的词作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以下是几位词人的名篇:1.苏轼:苏轼的词作精湛而多样,融合了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和时事感慨。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水调歌头》。
这首词由七段组成,以抒发个人失意、人生感慨为主题,表达了对流年逝去的哀叹和对人生艰难的反思。
这首词以其流畅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被誉为苏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李清照: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女性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擅长表达爱情、离愁别绪等主题。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如梦令》。
这首词描述了一位女子对离别情人的思念之情,以深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痴迷和对离别的惆怅。
《如梦令》以其悲切的情感、婉约的语言和温婉的情感风格成为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3.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作豪放奔放、抒发激情慷慨。
他的词作多涉及爱国、忧国之情,以及对战乱、社会动荡的忧虑。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现了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玉案·元夕》以其雄浑激昂的词调和强烈的社会关怀,被视为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些名篇代表了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不同风格和主题,表达了词人们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生、爱情、社会的思考。
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诗人介绍
以下是宋代诗人的介绍:
1.王安石(1021~1086年):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他提出的新法革新旧政,在宋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作风格独特,以清新、深刻见长。
2.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巨匠,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风格豪放奔放,充满激情。
3.李清照(1084~约1155年):宋代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作品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著称,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
4.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诗人,被誉为“词中之龙”。
他的作品豪放奔放,充满激情,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
5.陆游(1125~1210年):南宋诗人,被誉为“小李白”。
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以抒发情感为主,多表现对国家、民生的关注和感慨。
6.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诗人,被誉为“诗中有画”。
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多表现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清新脱俗。
宋词代表人物1、苏轼:北宋词人,开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后人称为“词圣”。
上榜理由六点:他是宋代现存宋词数量第二的词人;开创了“豪放派”;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2、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上榜理由五点: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将赋的方法移植于词;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使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从而宋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3、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后人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上榜理由三点:他是宋代现存宋词数量第一的词人;苏轼打开了豪放派大门,但辛弃疾是第一个真正走进豪放派大门的词人;辛弃疾对宋词改革发展中的贡献还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4、李清照: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人称“词中皇后”、“千古第一女词人”。
上榜理由两点:创“易安体”,对后世影响深远;李清照的词有音律声调的和谐美。
5、秦观:北宋婉约派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李调元称赞其"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上榜理由三点:他能把小令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带来的不足;他使得慢词的创作走向成熟;秦观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
6、周邦彦:北宋词人,被后人称为“词家之冠”、“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
上榜理由两点:周邦彦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使婉约词在艺术上走向高峰;促进词体声律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开创格律派。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柳永和《雨霖铃》:柳永(约984?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政治上不得志,怀才不遇,放荡不羁,喜欢和民间艺人、歌女交往。
他对词的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形式上由字数较少的小令发展为字数较多的慢词;语言上突破文人雅词,吸收了民间俚俗语言;表现手法上形成婉约风格。
代表作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作者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的大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
苏轼本人在1057年(嘉?二年)中进士。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反对新法的一些措施,受到贬谪。
哲宗时,他任翰林学士等,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又被贬谪。
在政治上他倾向于保守。
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他却是赞成的。
在文学方面,他是革新的主将。
他的词开豪放的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内容,包括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和对身世、友情的抒发,达到了“无意不可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他用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他的散文明白畅达,同韩、柳、欧及其父弟并称。
他还擅长书法,独创一格,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善画竹,主张神似。
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北宋晚期学者;母亲系状元孙女,读书很多。
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
18岁嫁给太学生出身的金石考据家赵明诚。
婚后两人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生活优裕、美满。
(一)作者简介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为人正直,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很久不被重用。
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使,采取了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但是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说法。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中记载:“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可见范仲淹在年轻时候学习之刻苦。
成语“断齑画粥”即从此出。
2、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苏轼可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文学家。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他的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3、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词宗。
有《漱玉词》。
与辛弃疾同称为“济南二安”。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历经北、南宋的战乱时期,以南渡为期,前期词风温柔细腻,多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而后期则更多了一些愁情。
4、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宋词四大家“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1、柳永[宋]宋词四大家,中国古代十大悲情才子,宋朝词人,柳氏三绝(987~1053)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2、辛弃疾[宋]南宋爱国将领、杰出词人(1140~1207)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3、苏轼[宋]北宋著名文学家(1037~110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4、李清照[宋]南宋杰出的女词人(1084~1155)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后因被列入元祐党籍而罢官。
母王氏,亦知书能文。
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
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工书能文,兼通音律。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甚笃。
扩展资料柳永是两宋词坛上,作词最多的人,也是全面革新宋词的第一人。
他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艺术,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生在官宦世家,世居山西,曾为沙县县丞。
字景庄,原名三变,后改名柳永。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通晓音律,颇好儒雅的词作,然而柳永的词作,多为艳词,对此仁宗极为不满。
所以在一次应试科考中,原本柳永及第的的可能性极大;可是因为一句出自《鹤冲天》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被仁宗知道后,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填词去吧!”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也断送了他的大好前程。
1、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丈夫赵明诚,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李清照名句赏析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出处】宋·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原诗】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宋·李清照《绝句》【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3.多少事,欲说还休。
【出处】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原诗】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4.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出处】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诗】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出处】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原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宋代词人有哪些宋代词人有哪些李清照:1084~1155年,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其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证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努力于字画金石聚集整理。
金兵进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际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落拓生活,前期多哀叹身世,情调感11B伤。
方式上擅长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言语清丽。
词调夸张协律,崇尚典雅、性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支持于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王安石:1021~1086年,出色的政治家日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
宋神宗时宰相。
创新法,革新旧政,世称王荆公。
文学上的主要效果在诗方面,词作未几,但其词可以“一洗五代故习”,境界醒豁。
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函集》。
辛弃疾:1104~1207年,南宋诗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
耿京聚兵山东,控制忠义兵马,留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回,高宗召见,授承务郎。
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
其词热忱弥漫,小气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作风多样,而以豪迈为主。
有《稼轩是非句》。
周邦彦:1056~1121年,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知晓音律,曾创编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慎重严密,言语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展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先人改名为《片玉集》。
吴文英:1212~1272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人。
终身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时权贵,作词较多,是一位重要词人。
其词典丽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谐。
今传有《梦窗词》。
王灼云: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熬头。
作是非句能盘曲尽人意,轻巧尖新,仪态出现的次数十分多;阁巷荒谣之语,恣意下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裙钗,未见云云无顾藉也。
词人及作品
宋代是中国词的黄金时期,众多词人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下是一些著名宋代词人及其代表作品: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
词风豪放旷达,开创了豪放派词风。
代表作品包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其词作热情
洋溢、慷慨悲壮,同样属于豪放派。
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破幽梦·春尽夜》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南宋女词人,其词多反映个人情感生活,
以白描手法著称。
她的代表作包括《如梦令》和《声声慢》等。
4.晏殊:字同叔,是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
晏”。
晏殊擅长小令,风格婉约,清新脱俗。
代表作品有《浣溪
沙》、《蝶恋花》等。
除了上述词人,宋代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词人,如柳永、秦观、陆游等,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丰富了宋词的内涵。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合乐而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宋词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还涉及军国重大题材,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不求含蓄婉曲。
宋代十大词人——苏轼、辛弃疾、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在宋代,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词人,产生了一大批惊世之作,至今依然引人传唱。
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被誉为东坡词的“千古绝唱”,极具英雄气格。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辛弃疾辛弃疾,南宋词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恢复河山,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李清照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宋代诗人苏轼与谁合称清代著名学者王世祯将辛弃疾和李清照称为“济南二安”。
究其原因在于,辛弃疾字幼安,是济南人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也是山东济南人士,加上,俩人在词曲写作上都有很高的建树,于是便有了“济南二安”的称号。
除此之外,辛弃疾和李清照也是词曲创作集大成者。
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相交的年代,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至今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词佳作。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是豪放派词派代表人,并留下很多经典词曲。
俩人虽然并没有生活在同一时期,但是纵观俩人的生活阅历,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
首先,俩人备受战争的折磨。
李清照生活年间,北宋外忧内患,朝廷不仅动荡不安,金兵也时常侵犯北宋的领土。
李清照看见国家呈现一片凋敝的景象,让她大叹国家衰亡之感。
在李清照词作中,借以意象来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悼亡之情。
比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词,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抒发了自己对北宋的思念之情。
后人认为,李清照也是位伟大的爱国词人。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生活在南宋,面对金兵屡次侵犯疆土,辛弃疾自发组织了抗金运动。
辛弃疾所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展现了辛弃疾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而辛弃疾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苏轼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是取苏轼的姓氏“苏”和辛弃疾的姓氏“辛”和在一起的。
这就有了“苏辛”,这个合称十分的好记。
而且一下子就可以想到“苏辛”的两个人是谁。
虽然“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姓氏,不过说起在文学上名气大的,那自然就会马上想到苏轼这个人了。
“辛”这个姓氏本身就不常见,如果对于文坛有些了解的人,看到“辛”就会马上联想到辛弃疾。
苏轼和辛弃疾和称为“苏辛”,这是因为他们两个都是豪放派的词人,是豪放派词人中的领头人物。
原先的词要婉约的,后来才有了豪放的词,苏轼和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两个人被合称“苏辛”,这是对双方的一种肯定,那么是谁提出了这个称号呢?是一个叫做高佑釲的人在他撰写的《陈其年湖海楼词序》中引用了顾咸三的一句话:“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
拓展材料(一)苏轼(一)苏轼生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被小人陷害,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时年44岁,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58岁又贬惠州。
61岁谪往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
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死于常州。
(二)苏轼思想(1)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2)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但在黄州的五年中,苏轼也不是一味地消极避世,纵观他的心态从一开始的惊魂未定到对自身前程命运的担忧,对家人冷暖的惦念,可以说这五年概括为由苦闷到渴望超脱,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极大,尽管此时期释家思想的词作量寥寥,但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从成分划分上,同为出世遁世,而且两者在苏轼的出世思想上融合一处,很难强分。
因为这一时期释道思想在苏轼词作中占主导地位。
(3) 元祐时期苏轼仕途崛起,任礼部郎中,这一阶段也是苏轼一生中仕途最为顺畅的时期,压抑已久的儒家思想再次被唤醒,摒除了私心杂念,“舍身报国”的儒家精神在苏轼身上表现得更为纯粹。
此时的苏轼已经开始逐步做到三种思想融合一体的超凡脱俗。
(4) 苏轼步入老年仕宦生涯再一次发生振动,但此时的苏轼已充分具备了处变不惊的思想素质,已经真正地做到了三教合一,思想再一次得到升华,词作也再创辉煌.。
(三)苏轼贡献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1)散文方面,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2)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3)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在词的创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4)书法方面,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5)绘画方面: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6)贬谪期间的诗文创作。
据《海外集》统计:苏轼居琼期间共写出诗一百七十四首,散文一百二十九篇,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
平均近乎两天写出一篇(首),其创作不仅量丰而且质优。
(7)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建苏堤;立“儋州学府”;诗文教化,对儋州地方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8)对茶颇有研究:对茶具的改造;有关“茶”的诗文创作,有很多。
(9)对美食颇有研究: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羊蝎子、东坡豆腐、东坡饼等等。
(四)关于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孙刘联军5万,曹操军20万号称80万)的著名战役。
辛弃疾(一)辛弃疾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人(今济南人)。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二)背景介绍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
这期间,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oÙ)起用。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
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词中人物介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孙权典故。
(孙权,字仲谋。
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
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用刘裕典故。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
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用刘义隆典故。
(刘义隆,南朝宋文帝,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拓跋焘典故。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当地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典故。
(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赵王想重新启用他,因听信了小人谗言,廉颇最终因年老不再被任用)李清照(一)李清照生平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李格官至礼部员外郎,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于状元之家,琴棋书画皆通。
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其父吏部侍郎赵挺之)为妻。
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
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二)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