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届江苏省小学教育论坛交流材料:

求同存异,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

——赣榆县实验小学锻铸“和美人格”的实践与探索

欧加刚

(2011年3月)

“求同存异”作为一种构建和谐的方法,是现代社会在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时总结创造出来的卓有成效的行为模式。归结到教育上来,“求同”就是寻找思想认同、行为趋同,它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存异”就是张扬个性、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它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条件。赣榆县实验小学从中华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融汇西方现代多元智能理论,秉承“尚德、崇真”的校训,坚守“求同存异”的办学宗旨,在尊重个体选择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从而形成“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的理想教育格局。

“求同存异”力主用“和合共生”的方法构建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校园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我们在尊重“异端”存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不同个体发展之间的群体凝聚。“求同存异”折射出两层含义:其一,目的和过程相同——和衷共济,构建和谐。“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儒道思想的简明要义就是使用和平手段、通过和合途径、达到和谐目标。孔子《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庄子·天运》曰,“调理四时,太和万物”;“求同存异”与和谐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其出发点是校园人际关系和合共生,其着力点是全体师生和衷共济,其切入点是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校园和谐共处,其活力点是全体师生获得和谐发展,不拘一格的发展。其二,结果和策略多元——尊重差异,共生共荣。“和谐”并非指万物归于一律,而是正视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求得学校教育中的各个要素相济而伴生。孔子《论语·子路》中进行了经典概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建立在个性差别的基础之上。“求同存异”并不是对“和而不同”的简单借用,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促使各个教育元素“各美其

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弘扬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尊重别人的优势和长处,并主动向他人学习,从而锻铸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美人格,使教育呈现出相互协调、共生共荣的理想境界。

一、求“大同”存“小异”,创生和乐校园,为“锻铸最好的自我”搭建理想家园

校园文化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传递着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诠释着师生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标准,可以有效地激发师生的内驱力。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两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在校园文化文化建设中求“大同”存“小异”需要教育决策者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兼顾师生需求,从实际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克服主观偏见,善于作出张弛有度的妥协和让步,用正直和宽容解决不同思潮的争论和分歧。

1.物质文化,形式求同,个体存异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校园文化“求同存异”指的是以促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为目的,凭借绿化美化、廊道文化和班级文化等传统形式,彰显独特个性。我们以打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精选师生喜爱的名家名作,构建诗词苑,着力营建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廊道这一主阵地展示师生优秀书画作品、活动剪影、获奖图片、教科研成果,展示优秀校友信息为主题,真实记录实小的发展,营建“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育人氛围;班级文化同中求异,即室内统一设置“心灵之声”、“放飞理想”、“班级明星”、“书画园地”、“美文荟萃”、“成长脚印”,教室门口统一装饰“班级名片”,题写“教师寄语”,但各班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自主确定主题,自主选择内容,用一种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着共同的理想、志趣和爱好。使学生置身于书香浓郁、环境优雅、特色鲜明的育人环境中,总能找到几许自己赞赏的诗、心悦的画、心仪的人生信条。

2.精神文化,内涵求同,内容存异

由于每所学校办学理念、内涵与办学特色发展不尽相同,因而在精神文化的构筑上也因校而异。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追求用不一样的风景演绎相同的感动。首先追求标识文化异中求同:学校定期举办“我与学校同发展”活动,汇集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各类提案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讨论、整合、嫁接、提升,从而让校风、教风、学风、校标、校徽、校旗,校歌成为全体师生普遍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其次追求人际关系同中有异:班子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相处的内容不同,导致人际关系存在形式迥然不同,就像在一

条分而又合的路上,各自走着一条不同的路,因为心怀坦诚交往、和睦相处、悉心维护和谐的“大家庭”,会最终在汇合点并肩而行。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求同,共同构筑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师生沐浴在自己创生的文化氛围之中,就如同品赏着自己制作的“美味蛋糕”,这里融汇了“你的面”、“我的盐”、“他的糖”,包含着你的创造,我的努力,他的付出,和乐融融,为锻铸和美的人格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求小“同”存大“异”,构建和谐课堂,为锻铸“最好的自我”提供有力保障

课堂教学是学生活动的主战场,也是锻铸最好自我的主阵地。教师、学生都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着的个体,在“大一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下,如何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建构和谐课堂,求得课堂教学各个要素的相济而伴生?实践证明,差异是有序之源、活力之基。“求同存异”的过程就是一步步将“大异”变成“小异”,最终将“异”质变为“同”的过程。

1.因“时”而异,在同工中寻找异曲

俗话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在不同的时期,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向着“趋同”或“趋异”两个方向转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教师素质的提升,高效课堂的建构已向趋同的方向行进。面对全市大力推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学校抢抓机遇,深入开展以同课异构、专题研究、教学观摩等活动,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教师找到了适合教师自己、符合学生成长的新的教学模式,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三次承办市县“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深受广大教师青睐,为深入推进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提供了典范,

2.因“地”而异,在同源中开掘异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对和谐课堂的理解在不同的区域也有着不同诠释,最本土的也是最有生命力。建构和谐课堂假如我们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势必会出现无的放矢、本末倒置的课堂低效现象。为此,我们本着“开发本土课程资源,滋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理念,打破班级行政限制,扩展课堂时空,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因地而异、因材施教,寻求各个学科与本土资源的联系,使不同的学科都能以“贴着地面”的方式行进。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创新了一条更富有浓郁本土气息的和谐课堂发展之路,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的层面都得到了不同发展,最终趋向于共同成长、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