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 格式:pdf
- 大小:94.44 KB
- 文档页数:1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
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效率不高的现象。
这已经制约和影响了中小学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入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有效性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按着预先的设计在“走教案”,较少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教学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
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缺憾。
对此,叶谰教授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她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焕发课堂教学生命力。
一、以学定教,预设生成。
1、随机调整,灵活定标。
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灵活地确立教学目标。
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调整。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丰富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
教学《小镇的早晨》,在带领学生理解小镇的早晨“恬静”这一特点时,有一位学生发表了不同见解。
教师随即捕捉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鼓励他们大胆地、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生1:我从“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这句话中觉得小镇人民有很多船,生意一定非常好,他们的生活一定很幸福。
让预设与生成“精彩”语文课堂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是对文本的尊重,而生成则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平淡的课堂灵动起来。
惟其灵动,才越发显得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例,只有将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凸显异彩纷呈的课堂魅力。
一、预设不充分,难以生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就是为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吗?“生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设”的质量。
我们经常看到名师的课堂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娴熟技巧外,充分的课前预设也是直接的因素。
他们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应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越深入,教师的驾驭全局性就越有把握。
如领悟文本的基本意义,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和语言特点。
哪些地方画龙点睛,蕴含丰富,可细细体味;哪些地方留有空白,可驰骋想象;哪些地方词句精练,值得咀嚼推敲等。
有了这一番预设,教师在课堂上就“游刃有余”,就能让学生形成情感的碰撞、智慧的分享,达到预设与生成共呈异彩。
阅读教学其根本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作为一个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老师来说,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对他们的兴趣或需求应该是比较了解的。
他们对文本的体验虽然存在差异,但仍有共同的视界和基本的共识。
预设学生更多的是想想他们在阅读时的障碍点、愤悱点、动情点。
二、把握生成,生成精彩课堂教学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正是有了这种不确定,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师生才有了智慧和创造。
因此,教师在把握好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文本,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要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生成阶段小结语文课题组叶汇琴新课程标准强调: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学是人的活动,因而教学应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它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电脑程序”,而应该是师生共创奇迹、互相激发、唤醒各自的沉睡潜能的时空;它不是由教师事先编织好的精美的“鸟笼”,而应该是一片平等、民主、开放、愉悦的广阔天空,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不断地创造美、生成美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有人会说: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一种理想,让我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理想课堂的概念,也让我们找到了实现理想的方法。
一、善于捕捉生成亮点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对课堂生成的种种例举,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她说“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
”这告诉我们,动态生成并不神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使他们振作,这是动态生成;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使他们归于平静,这也是动态生成;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给以启迪,这还是动态生成……课堂动态生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而且是方法,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它包括人的认知、情感等各个方面。
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不止是经历着认知的发展,他的整个身心、整个生命都在经历一次全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发展,是在课堂互动、教学交往中的发展,是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流中生成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生成既有预料中的,也一定会有预料外的,两方面都存在,必须全面认识。
其实,任何节外生枝的教学现象都是正常的,都可能发生在课堂上。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焕发活力传统教学是重预设而轻生成的。
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兼有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展现课堂的动态美,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性。
下面我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好的预设有助于课堂的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
但这种“精心”不是指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学下去,而是为学生预设自主学习的时间,预设平等交流的机会,通过预设促进生成。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应该宽泛,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要认识到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为对话搭建平台。
如《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片略读课文,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完全开放的问题:“假设我觉得这篇课文一点意思也没有,你们觉得这篇课文有意思吗?学完后告诉我。
”开放性的问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有学生说:“人最大的快乐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这句话道出了文章的价值观。
又有学生说:“保罗人品很好,帮助哥哥完成许给弟弟的承诺。
”这突然给了我启发,于是提问:“假如你是保罗,你会怎样做?”有学生说:“带他们出去兜兜风。
”有学生说:“每天下班抽时间来看看这两个小兄弟。
”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直接离开,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保罗对爱的给予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这样的预设,既富于开放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巧妙调控,激发“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生成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
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的环境,课前预设为生成留下余地。
其次是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发问的课堂,通过学生的问题了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资源。
再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风,才能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效率【中图分类号】g633.3叶澜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的确,新课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也应以此为出发点,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生成、走向开放,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教师要努力捕捉课堂的生成点,顺学而导,顺学而教,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让我们的课堂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
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
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
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摘要:生成性教学即“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它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
深入探讨语文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将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17-001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
是从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
在生成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成为了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这种课程观的重大变革所带来的教学改革,被认为能够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堂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因此,深入讨论语文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将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对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生成观念,让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在生成课堂上,教师要高度关注“人”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于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积极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开对话,尊重生命的创造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深度性,使得学生的生命活动舒展开来。
在生成性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生硬的灌输,机械的传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等待燃烧的火把。
没有了知识权威的控制,没有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可以充满激情地感情感悟,充满灵性地创造。
师生相互倾听,相互欣赏,走进彼此的情感领域和精神世界,使得学生在课堂这个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空间的存在变得有理由、有意义、有价值,使得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
例如我在上《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在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和提问时,就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看了辉煌的紫藤萝瀑布,觉得很美,应该继续欣赏才对,为什么会‘不觉加快了脚步’走了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让初中语文教学因动态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提出课堂是师生进行知识多向交流、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我们要对传统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要以开放的眼光来着眼于教学的设计,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与思绪得到充分展现,让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初中语文动态生成研究学情开放教材优化教学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这指的就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精彩。
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造就课堂生成的精彩。
在教学中要摆脱机械执行教案、严格照搬教材的教学思路,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随机情况,对预定的教案进行灵活的调整,使所生成的教学超出预定的教案,使课堂教学处于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中,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学情的研究、教材的开放、教学的优化这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艺术性的设计,构建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的智慧得以发挥,思维得以展现,个性得以张扬,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研究学情,预设教学的动态生成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我们的教学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实现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精彩就要深入研究学情,对学生的情况全面了解,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预设,才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机表现对教学作出最科学合理的调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1.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这主要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等。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以学生的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才能激起学生对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来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