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音乐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68唐代教坊音乐分析综述商瑜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对唐代教坊及教坊音乐的研究,分析唐代教坊及教坊音乐对当时的音乐和现代音乐、音乐教育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部分引用及分析思考,认为唐代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段繁盛的时期,在此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得到空前发展。
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均达到一个新高度,尤其是同时期专供皇家调遣的教坊音乐,则代表了唐代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向,并对当时及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唐代教坊;机构设置;改革传承;音乐教育一、教坊及唐代教坊的机构设置与职能教坊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中国音乐的发展而演变。
从有记载文献看,教坊最早应产生于曹魏时期甚或更早。
葛恩专《唐代教坊的演变考述》认为“最早对教坊记录的文献看,三国曹魏时期已然有之。
”笔者认为,教坊的产生是随着音乐发展需要,不断细化分工演变的,虽然有记载的教坊是在曹魏时期出现的,但与众多的音乐机构一样脱胎于之前更古老的音乐组织形式,如西汉时期的乐府。
因此,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初期的教坊,也仅仅是宫廷音乐场所,或者是教坊的“雏形”。
职能明确的音乐机构在唐代得到了更好发展,为教坊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吴笛《唐代教坊研究》认为,“教坊正式产生于唐玄宗时期,它的出现使得俗乐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中国古代乐艺机构的分工也变得更加的细化、明确。
教坊自唐代建立后,一直被后代所沿用,作为常设的乐艺机构,直到清雍正年间被合并、撤销,自此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
作为教坊这一机构的起点,唐代的教坊在整个教坊的历史发展中起着范例的作用,给予后世机构的沿革以启迪。
”唐代教坊作为专门乐艺机构,其出现和发展,让音乐管理更系统、规范,分工更明晰,音乐表现也更细腻。
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和相对稳定的机构设置,传承跨越数个朝代,其形式更是源远流长。
与之前音乐机构相比,唐代教坊的出现开启了中国古代音乐从混乱走向规范和规范发展的先河。
远古至隋唐时期音乐教育发展摘要: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年。
而有关音乐的历史,则大约有八千年可证。
说明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传统,相对于文字方面的教育,要更为久远。
大约从100万年前开始,远古时期的人类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垦生息,原始人开始制作工具进行劳动工作时,原始音乐就在劳动节奏中萌发了新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音乐教育;演变一、原始时期原始社会时期的原始乐舞,指的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人对声音的感受与探索,或许要比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都要来得更早一些。
自然界充斥着各种冲击人类感官的声音,大自然有着强大的神奇力量,于是人类的意识里出现了“神”。
“神”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音乐成为人与神沟通的桥梁。
原始祭祀活动的乐舞便是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文化活动,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和手段。
如《葛天氏乐舞》体现的是原始社会的农牧生活,《朱襄氏之乐》主要目的是祈雨、宗教,反映远古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的一批骨笛,是目前我国音乐文化可追溯的最早年代。
二、先秦时期到了先秦时期,夏朝步入奴隶制社会后,政治经济的发展让奴隶主对音乐的要求逐步提高,从而促进了音乐的进步,出现了专职的乐师。
作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史书《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录《大夏》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一种大型乐舞,由此可推测当时已经有了关于音乐的专门教育。
商朝时,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具备了学校教育的基本条件。
《礼记·明堂位》中记载“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 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
”可以看出礼乐教育较为完善。
西周时,礼乐不仅有娱乐作用,更发展为了帝王治理天下的一种政治手段,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音乐教育真正开始发展壮大,此时最明显的特征是“学在官府”,但只有贵族才有上大学的权利,由此也限制了礼乐的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音乐的教育思想
古代音乐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情操与道德品质。
古代文化强调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修为
的培养,音乐被视为一种能够激发人的情感、涵养情操、陶冶性情的艺术形式。
古代音乐
教育致力于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欣赏,培养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能力,培养人的品格与修养。
古代将音乐视为修身养性的途径之一,认为通过学习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德行美德,如孔子
弟子颜回在《春秋公羊传》中提到“夫子之仁,二三子之弹也”,意味着仁德可以通过音
乐达到,使人更加和谐优雅。
古代音乐教育注重传承和发展。
古代音乐教育注重传承和发扬古代音乐文化的精髓,
关注古代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巧的传承。
在唐代,著名音乐家、音乐理论家陈抟所撰写的《乐府琵琶谱》是对古代音乐的整理和传承,也是对古代音乐教育的总结和发展。
传承和
发扬古代音乐文化的思想是古代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古代音乐的学习和传承,培养出更多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才。
中国古代音乐的教育思想强调通过音乐培养人的情操与道德品质,注重培养人的审美
能力和艺术才能,并且强调传承和发展古代音乐文化。
这些思想在古代音乐教育中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养和提高社会文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隋唐五代的音乐与戏曲艺术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和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音乐和戏曲艺术名家,还出现了许多代表作,对中国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分别从音乐和戏曲艺术两个方面,介绍一下隋唐五代的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
一. 隋唐五代的音乐隋唐五代时期,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汉代到唐代的整个发展过程,形成了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的两大流派,同时也有一些新颖的音乐形式得到了发展。
1. 宫廷音乐隋唐五代的宫廷音乐主要是由官方组织和管理的,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和音乐理论。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乐曲《广陵散》,这曲子的旋律优美,简练明快,蕴涵着深厚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文化。
此外,还有著名的《渔樵问答》等。
2. 民间音乐隋唐五代的民间音乐则不同于宫廷音乐的正式性,更加注重自由和表达。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郑州乐”,这是一种热烈欢快的节日音乐,音乐曲调和节奏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 新颖音乐形式在隋唐五代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音乐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不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作品有《焦尾琴》等。
二. 隋唐五代的戏曲艺术隋唐五代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唐朝时期,戏曲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娱乐和教育的方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著名的“曲艺”表演形式。
1. 斗鸡、踩高跷斗鸡、踩高跷是隋唐五代时期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还具有高度的协作性和艺术性。
这种表演形式在当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2. 大型历史剧在隋唐五代时期,大型历史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成为了戏曲艺术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恨歌》和《梅花烙》,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是当今中国大型历史剧的代表作品。
3. 雷打不动隋唐五代时期的“雷打不动”是一种特殊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它由场上人物的动作、音乐、唱腔和场面构成,具有高度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唐代的音乐艺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时期之一,其中音乐艺术尤其精彩。
唐代音乐展示了古代中国的音乐特色和文化氛围,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唐代音乐的历史背景、音乐种类、音乐家和演奏器具等方面来探讨唐代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一、唐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家的文化形象,皇帝们注重音乐的发展。
同时,唐代民族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在音乐上的交流也为音乐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这一时期,音乐成为教育和文化体验的一部分,不仅受到高层文化人士的重视,也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据史书记载,唐代歌谣、舞蹈、器乐等形式的音乐在当时被广泛传唱和演奏。
唐代的音乐曲艺形式多元,有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方式。
此外,唐朝还广泛吸收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周边国家的音乐产生了碰撞和融合,进一步丰富了音乐的多样性。
二、唐代音乐的种类唐代音乐种类繁多,据史书记载,唐代音乐可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
1、宫廷音乐唐代宫廷音乐是随着宫廷礼仪的发展而成熟。
唐代宫廷用乐主要由乐舞、礼乐、演奏等组成,其中的礼乐最为重要。
唐代宫廷音乐主要通过律呈、乐呈、互唱、班唱、凫唱等形式来展现。
唐代的礼仪十分繁琐,对于礼乐方面也有极为严格的规定,而唐代宫廷音乐则为礼仪提供了更高的规范。
2、民间音乐唐代的民间音乐种类也很多,有北方的胡乐、南方的越乐、粤乐等。
因为唐代时期的少数民族很多,这些民族带来了本土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慢慢融入到中原汉族的音乐中,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之后也多传承至后世。
三、唐代音乐家和演奏器具唐代音乐家和演奏器具也是唐代音乐的精华。
唐代音乐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著名的文艺大家,他们在音乐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另外,唐代音乐还有很多器具,如琵琶、胡琴、笙、箫、鼓、铙等等。
在唐代,演奏器具主要分为两大类:打击乐器和弹拨乐器。
器具种类多样,且各具特色,丰富了唐代音乐的内涵和外延。
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教坊”和“梨园”学号:2009480064欧亚09级学生张玉莹授课老师文琳2012. 1月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教坊”和“梨园”编写摘要: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与历代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宫廷、民间社会音乐活动的繁荣昌盛相适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其体制,促进了音乐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诸多的音乐人才,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首谈燕乐起源及其发展。
如上所述,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燕乐即宫廷燕乐,燕乐专指天子以及诸侯宴请宾客时用的音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大规模的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沉淀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宫廷燕乐沿用隋朝九部乐,到了唐太宗时增为十部。
“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1]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这就是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
唐代宫廷燕乐起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高太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
”[2]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
唐代“九部乐”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宫廷燕乐的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
贞观年间,“景云现,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手机制作了《景云河清歌》,名为“燕乐”。
这是一部宣扬帝王的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
哲学上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如果连饭都吃不上,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大家想想还会有人创造音乐、从事音乐教育吗?所以说呢,唐代音乐首先也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的,因为社会发展的好,所以音乐才能有很好的发展。
唐朝音乐教育职能考论【摘要】唐朝音乐教育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围绕唐朝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体系结构、内容特点、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唐朝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音乐教育的特色。
其体系结构分为宫廷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教育两大部分,内容涵盖音乐理论、器乐演奏、声乐技巧等方面,并通过宫廷乐队和雅集等形式传承与推广。
唐朝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丰富了社会音乐生活,提升了文化水平。
未来,唐朝音乐教育仍将保持传统特点,同时不断创新发展,推动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唐朝音乐教育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职能。
【关键词】唐朝音乐教育、职能考论、历史背景、体系结构、内容特点、社会影响、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唐朝音乐教育职能考论概述唐朝音乐教育在唐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机构。
唐朝音乐教育职能考论是对唐代音乐教育体系的探讨和评价,旨在了解唐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渊源、体系结构、内容特点、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
2. 正文2.1 唐朝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音乐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唐朝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各种文化、艺术风格在这个时期都得到了融合和发展。
这种文化环境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唐朝皇帝对音乐的重视也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许多皇帝自己都是音乐爱好者,他们在宫廷中举办各种音乐演出,慷慨地资助音乐人的创作和演出,使得音乐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和推动。
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也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金钱来学习音乐,音乐教育得以广泛开展。
唐朝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琵琶行》教案:中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中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中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中唐代的音乐文化可谓是独步天下。
唐朝时期,音乐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文化形式,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水平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变化。
而《琵琶行》作为唐代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音乐技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立身之道,它在中国音乐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中唐时期的音乐文化背景、《琵琶行》的历史背景、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更深刻地了解这一经典的音乐作品。
一、中唐时期的音乐文化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文、书画和音乐等各种艺术都达到了高峰,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唐朝时期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据历史资料记载,唐朝时期的音乐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歌词内容广泛,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和个人生活等各个方面。
唐代音乐不仅有丰富的曲目,而且还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如乐律、音韵和乐制等。
在唐朝,世间将音乐和文学联系在一起,唐代音乐家们开创了文学与音乐完美融合的时代,这也为后世的音乐表演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琵琶行》的历史背景《琵琶行》是一首唐代流传至今的乐曲,它在唐代被广泛流传,现在仍然是中华古典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歌曲的作者是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在唐朝时期被任命为官员,但也因此受到了许多官场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他把这首描写自己命运的歌曲写成了《琵琶行》,表现了当时官员的生活境遇和自我拯救的精神。
白居易在这首歌曲中用琵琶代表自己的心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风气散漫和个人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状态。
这首歌曲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被广泛的传颂。
三、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琵琶行》是一首以琵琶演奏为主的曲子。
在曲调上,白居易借鉴了《大风歌》的曲调,结合琵琶这种乐器的独特特性,创造了一种清新优美的音乐形式。
论唐朝梨园的设置与教育功能摘要:唐朝作为我国国力昌盛,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的历史时期,音乐文化更是多彩多姿,呈现出燕乐发展的兴盛期。
梨园是李隆基时期创建,是专为教习法曲设置的宫廷音乐教育机构。
它有独特的制度、乐人、乐曲等,在唐朝音乐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本文着重分析梨园这一宫廷音乐机构的教习行为,进而探析与之相关的音乐表演、设置、乐工待遇等。
关键词:梨园;宫廷音乐机构;音乐教育引言唐明皇李隆基( 685年—762年)执政时期, 社会繁荣昌盛, 人民安居乐业,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高度繁荣。
李隆基亲自创办宫廷音乐机构—梨园,推进歌舞大曲的传习,使音乐教育呈现出系统化、精细化的发展局面。
笔者查询到与之相关研究论文多篇。
其中,以“唐代梨园教育”为关键词,共得出9篇,均是硕士论文;以“唐代音乐教育”为关键词,共得出38条。
其中,期刊论文22篇,硕士论文11篇,博士论文1篇;以“唐玄宗音乐教育”为关键词,共得出5条,包含期刊论文4篇;以“唐玄宗李隆基”为关键词,共查出157条结果。
其中,期刊论文87篇,硕士论文10篇;以“唐代梨园”为关键词,共得出58条结果。
30篇是期刊论文,15篇是硕士论文,4篇是博士论文;以“唐代音乐”为关键词,共得出569条结果。
包括期刊论文380篇,硕士论文80篇,博士论文13篇。
这些研究涉及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侧重点,对研究梨园及其音乐教育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唐代李隆基时期梨园的音乐史料与文献,分析梨园设置和梨园教育机制与时代背景,接着以唐代梨园中的音乐教习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与之相关系的器乐、乐舞、法曲等音乐活动。
本文在重视史料的基础上论证梨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进一步分析唐朝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梨园中音乐发展与教习活动所具有的价值与作用。
一、梨园介绍唐梨园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唐中宗时期,据古籍《新唐书·中宗本纪》记载:三年(公元709)春正月……己亥,宴侍臣及近亲于梨园亭,四年(公元710)三月……丙辰,游宴桃花园。
唐代的音律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不仅仅是因为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还因为唐代音乐、音律方面的非凡成就。
在唐代,音律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无法超越的音乐作品,并且开创了以德育人的音律文化,深刻影响了后代。
本文将就唐代的音律学家、音乐作品和音律文化方面进行探讨。
一、唐代音律学家唐代是中国音乐史上创作的全盛时期,许多著名的音律学家在这个时期出现。
其中,《乐律》的作者郑孝胥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学家,他在这部音乐理论著作中,对音律的基本概念、音高、音量、节奏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成为了中国音乐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王洛宾、刘大夏、崔致远等人也是唐代的著名音律学家,他们在音律理论方面的贡献,对中国乐坛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二、唐代音乐作品唐代是一个大浪漫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达到了一个极高峰。
郑朝阳是唐代著名音乐家,他创作了《高山流水》、《百鸟朝凤》等许多神奇的乐曲,这些乐曲至今仍然在中国受到广泛的欣赏和喜爱。
此外,凤凰山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李白的《庐山谣》等乐曲也是唐代经典之作。
唐代的音乐作品各具特色,独具匠心,是后世音乐家学习创作的典范。
三、唐代音律文化唐代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化时期,在这个时期,音律也被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
唐代的音律文化以德育人、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它强调音乐的生命力和公益性,强调音乐对于人类文化生活的美好影响。
这种文化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音乐艺术发展。
唐代音律文化所展示出的高尚情操、高度思想性,对于现代音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唐代的音乐、音律方面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它对于中国音乐史和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它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音乐家的音乐创作、音律学家的理论阐述、音律文化的倡导与传承,都为后世音乐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借鉴和启示。
浅谈中国古代音乐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古代音乐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是对人的心性修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渊源、教育思想内涵和现实启示三个方面,浅谈中国古代音乐的教育思想。
一、历史渊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就已有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
《尚书》中记载:“夏盖雷鼓,商则舞《武》。
歌《诗》以教。
周冬聿怀乐,以义受成。
”可见古代音乐教育就已经融入了礼乐之中。
周朝设有太常、太宰等官员负责礼乐事务,在官学中也设置了专门的音乐教育部门,这为古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音乐教育在汉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汉代,设立了太乐署,专门负责宫廷音乐的选曲、谱写和演奏,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
唐代更是出现了音乐家,如萧悦、周文矩等,他们不仅在音乐创作上有很高成就,也在音乐教育上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宋代则进一步完善了乐府制度,建立了孔子学院和国子监等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并不断得到完善发展。
二、教育思想内涵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道德情操古代音乐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诗经》、《乐府诗集》等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音乐的赞美和教化之词,说明古人认为音乐可以感染人的情感,引导人们向善。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情操修养,使他们在音乐艺术的同时也得以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2. 培养审美情趣古代音乐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古代音乐理论中,有“音律调和”、“音节清白”、“音德非凡”等观念,指导学生运用音乐来对美好事物产生赏识和欣赏,提升审美水平。
古代音乐教育也注重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的培养,使学生在音乐中寻找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音乐文化也是如此。
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谈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演变。
一、音乐艺术唐朝的音乐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是音乐艺术的形式,也进一步拓展了音乐作为文化艺术形态的意义,最终将音乐带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去。
唐代的音乐艺术主要表现在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个方面。
宫廷音乐包括了乐舞、雅乐、徽音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雅乐。
正是由于唐代朝政繁荣,社会发展迅猛,皇宫书院、寺庙塔院均成为了音乐学问的重要场所,使得雅乐得以发扬光大。
雅乐作为唐代宫廷音乐的代表,具有严谨、庄重、富丽堂皇的特点。
而民间音乐则是乐舞和民间器乐两种形式,民间乐舞分为歌舞、舞剧、戏曲、杂剧等多种形式,而器乐则包括小唱、朗诵歌等。
二、乐器发展在唐代,乐器的种类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各种形状、大小、音色、演奏方法各不相同的乐器。
整个唐代,乐器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出现了许多新乐器,并对现有的乐器进行了改进,乐器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唐代的乐器主要包括弦乐器、管乐器、膜鸣器、铜鸣器四大类。
其中,弦乐器是唐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如琵琶、二胡和古筝等,这些乐器在唐代广泛应用于宫廷雅乐和民间音乐中。
而管乐器的主要代表是笛子、管清等。
除此之外,唐朝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乐器,如板胡、板鼓、二套等。
这些乐器的出现,丰富了音乐家们的创作空间,使其音乐艺术水平得到了更高的提升。
三、音乐教育在唐朝,音乐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音乐家们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和音乐艺术素养。
音乐教育主要分为宫廷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教育两类,其中宫廷音乐教育更为重视,但民间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和关注。
宫廷音乐教育是唐朝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因为当时重视音乐的皇帝和世家都在宫廷中。
在宫廷中,音乐家们都是专业人才,具有相当高的音乐修养和艺术表现技巧,皇家将会对他们的音乐技艺不断进行考核和评估。
唐代音乐教育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答辩的题目是《基础乐理的“基础性”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第一,通过基础乐理的学习,我们能掌握哪些知识?第二,基础乐理的重要性;第三,基础乐理对和声的影响;第四,基础乐理对器乐的影响。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寻求基础乐理的“基础性”。
在我国音乐发展过程中,唐代音乐是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它全面继承了唐代以前的多种音乐文化遗产,并且在此基础上融汇创新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是我国历史上音乐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那么,大家试想一下,唐代音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
哲学上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如果连饭都吃不上,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大家想想还会有人创造音乐、从事音乐教育吗?所以说呢,唐代音乐首先也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的,因为社会发展的好,所以音乐才能有很好的发展。
现在我就说说唐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规模很大,可以说是遍及全国,在这种形势下,隋朝的政权摇摇欲坠。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第二年李渊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唐高祖、唐太宗这两个皇帝是亲历隋末社会大动荡的,他们亲眼目睹了隋朝的覆亡,所以就拿隋朝的盛衰兴亡作为借鉴,实行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繁荣强大的朝代,才有了贞观至开元之间一百多年经济上升的局面。
下面再介绍一下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是从公元627年至649年,开元盛世是从公元713年至741年,这期间114年,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他们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
上面说的是社会背景,下面再说说其他方面的因素。
从教育上看,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制,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人才选拔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
在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
在对外交流上,唐代不仅与天竺、高丽等邻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湾、阿拉伯国家也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
交流。
唐朝音乐之所以繁荣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统治者重视。
可以说我国历史上向来不缺乏爱好音乐的帝王,比如说周穆王、秦始皇、汉高祖、武则天等,但真正能像唐玄宗李隆基这样既酷爱音乐又具有极高音乐天赋和才能的皇帝,那绝对说得上是独一无二。
唐玄宗的一生与音乐创作密切相联,比如他青年时期的《龙池乐》,中年时期的《得宝子》,为悼念杨贵妃而作的《雨霖铃》等。
这些作品作曲水平都是非常高的。
在乐器方面,他演奏羯鼓最出色,当时他的宰相宋璟就这么赞扬他“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
此外,在宫廷音乐的排练方面,唐玄宗也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在《旧唐书〃音乐志》就有这样的记载:“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起飞,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
”唐代宫廷音乐有了这样一位内行皇帝的亲自训练和指导,这绝对是其他朝代所远远比不上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唐代音乐的主要艺术形式
首先说一下宫廷燕乐,燕乐专指天子以及诸侯宴请宾客时用的音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大规模的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沉淀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宫廷燕乐沿用隋朝九部乐,到了唐太宗时增为十部。
在这里我稍微提一下九部乐,《隋书〃音乐志》记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这就是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
其次,踏歌,踏歌是起于汉而盛于唐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它常在月下用鼓、笛等乐器伴奏,舞者口唱“曲子”,扬袖顿地而舞。
唐朝顾况的《听山鹧鸪》说:“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另外唐朝刘禹锡《绝那曲》说:“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再者,“变文”。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说唱形式,其实就是我们所说“念经”,是唐代的一种声乐形式。
最后一个,散乐。
它是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歌舞戏、参军戏等形式在内的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象我们熟知的唐代歌舞小戏《大面》《踏谣娘》就属于“散乐”的范畴。
第三大部分,唐代的音乐机构
提到唐代的音乐机构,不得不首先提起太常寺,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规模甚为庞大。
古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暑,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当时唐朝全国人口也只有5000万人,光太长寺就有数万人,可以想想,这样的比例在封建社会绝对是空前的。
太常寺下面有两个机构,第一是大乐署。
大乐署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它既管《雅乐》,又管《燕乐》,内部有若干位乐师担任教学。
当时政府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与成绩考核有着相当严格的制度。
第二个鼓吹署,顾名思义,鼓吹署即管理鼓吹乐的单位,主管用在仪仗活动与宫廷礼仪活动中的鼓吹乐,兼管百戏(古代对诸种戏、乐舞的总称),因此,“鼓吹署”属于音乐的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
所谓卤簿,指古代皇氏要员外出时,前呼后拥的仪仗队(包括吹奏乐队),人数不等,少的时候有百余人,多的时候能有千余人,唐代的鼓吹署是由以前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的机构。
大乐署、鼓吹署是属于太常寺管辖,下面两个音乐机构是属于宫廷管辖的,第一个是教坊,教坊是管理乐工、领导艺人演出的机构。
唐高祖建国之初,便设立了内教坊,教坊是归太常寺管辖,属于宫廷内部专门设计的音乐教育部门,目的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
据《教坊记》上记载,教坊的成员有男有女,还有儿童,总人数能达一万人以上。
教坊的教育要求严格,“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
”唐玄宗时,特别重视教坊这一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大拓展了教坊的规模。
共设五处教坊,其音乐教育形式是口传心教的方式。
教坊的设立,客观上为俗乐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促进了音乐分工,培养了一大批宫廷音乐家,音乐技能逐渐流传入民间,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第二个是梨园,梨园是宫廷中培养歌、舞人才和器乐表演人才的地方。
由皇帝亲自组建并经常由皇帝亲自组织排练,梨园中音乐教育内容多数是法曲,也有一些器乐的合奏,唐玄宗的创作也多半交给梨园表演。
可以说,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从总体来看,梨园的学习内容比较窄,主要任务是演出和
排练,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永新(女)等皆为梨园艺人。
这些人成为全国音乐界的精华,为唐代音乐的高度兴盛及其音乐分工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总体看,较完善的音乐形式与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的音乐人才;高度繁荣的音乐文化是音乐人才培养成果显著的标志和最好的说明。
因此,音乐教育为唐代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不仅推动唐代的音乐繁荣,并对以后的音乐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唐代音乐教育的特点
第一,交流广泛:南北、中外音乐得到广泛交流的机会。
正如同前面所讲的---“唐代不仅与天竺、高丽等邻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湾、阿拉伯国家也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
第二,具有社会性:社会音乐活动广泛开展,无论是在宫廷内还是在社会上,音乐教育活动都有很大发展。
《凉州行》中“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就是对当时音乐教育普及程度的真实描绘。
此外,在唐玄宗的亲自倡导下形成的“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的爱乐局面。
第三,音乐教育活动非常发达,官办音乐教育活动逐渐完备,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
最后,我们再一起来思考一下唐代音乐兴盛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唐朝音乐,是隋、唐以来民族大融合与文化大融合的产物。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
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第二,广泛交流是音乐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诱因。
关于文化交往,大体有三种方式:一是舍弃传统,因而,诗人中全部接受外来文化;二是固守传统,全部否定外来文化;三是兼收并蓄。
事实说明,何种交往方式并不重要,关键是民族的自信心,只有立足于自信的基础上,以客观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音乐文化和外来音乐文化,才会使自己的音乐文化得到健康地发展。
第三,文化价值是相对的,只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才能促进音乐文化和谐发展。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里的“民族”不是指民族的“形式”,而是民族的“内容”,即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