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Oss联合Bio-Gide治疗牙周炎垂直型骨吸收的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576.85 KB
- 文档页数:4
Bio—oss及Bio—gide联合应用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目的针对Bio-oss联合Bio-gide应用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0例种植牙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三个月、术后六个月植骨后同一位点骨量的具体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三个月,患者种植区的牙槽嵴平均骨高度是11.55毫米;术后半年平均骨高度是11.46毫米,和术前相比改善情况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io-oss联合Bio-gide应用于口腔种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术前相比,术后患者植骨区牙槽嵴厚度和高度改善程度较为明显,应在实际过程中加以推广和普及。
标签:Bio-oss;Bio-gide;口腔种植口腔种植是一种在牙种植体固位、支持的情况下,完成一类修复体,促进患者咀嚼功能的口腔康复技术。
而成功种植牙的基础是确保种植体的植入区域中有充足的牙槽骨。
骨量不足对人工种植牙的修复以及美学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1]。
笔者抽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40例种植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利用Bio-oss及Bio-gide联合应用在口腔种植中的疗效,现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0例种植牙患者,经诊断这40例患者均因为骨量偏少同期植入Bio-Oss 骨粉、种植体、Bio-Gide 胶原膜。
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25.2±5.5)岁。
1.2方法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口腔检查,确定患者缺牙的具体部位、上下颌的咬合关系、缺牙的間隙大小、颌牙的实际伸长程度等。
利用种植体:瑞士Straumann-ITI 种植体,钛喷浆涂层,螺纹圆柱状;植骨材料:Bio-oss 骨粉。
可吸收生物膜:Bio-Gide 膜。
论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联合应用Bio- oss 骨代材料和Bio- gide 胶原膜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重度牙周炎的效果葛权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口腔科,上海 201599[摘要] 目的 评估重度牙周炎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中Bio-gide+Bio-oss 的作用。
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的74例重度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再生组,每组37例,常规组行翻瓣术治疗,再生组行Bio-oss 骨代材料+Bio-gide 胶原膜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对比两组有效率、龈沟液内炎症因子、牙周指数、牙周疼痛感及并发症。
结果 再生组牙周炎的治疗有效率为97.30%,高于常规组(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4,P <0.05)。
术后再生组龈沟液中的炎症情况、牙周指数均比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再生组轻度疼痛率(89.19%)比常规组(59.46%)高,中度疼痛率(10.81%)比常规组(35.1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8、6.186,P <0.05)。
再生组牙周炎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2.70%,比常规组(21.6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4,P <0.05)。
结论 Bio-gide+Bio-oss 使用后达到的骨组织再生效果好,能纠正牙周指数,缓解牙周炎症,且牙周创伤小。
[关键词] Bio-oss 骨代材料;有效性;使用价值;Bio-gide 胶原膜;并发症;炎症因子;重度牙周炎[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02(c)-0005-05Effec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Bio-oss Bone Substitute Material and Bio-gide Collagen Membrane for Guided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PeriodontitisGE QuanquanDepartment of Dentistry, Shanghai Sixth People's Hospital, Jinshan Branch, Shanghai, 201599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Bio-gide+ Bio-oss in guided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for severe peri‐odontiti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74 patients with severe periodontitis in Jinshan Branch of Shanghai Sixth People's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20 to December 202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and regen‐erative group, with 3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flap surgery, while the regenerative group received Bio-oss bone replacement material +Bio-gide collagen film guided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The effective rate,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periodontal index, periodontal pain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periodontitis treatment in the regeneration group was 97.30%,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78.38%),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554, P <0.05). The inflammation and periodontal index of 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in postoperative regeneration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rate of mild pain in the regeneration group (89.19%)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59.46%), and the rate of moderate pain in the regeneration group (10.81%)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35.14%),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8.568, 6.186, P <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periodontitis in the re‐generation group (2.70%)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21.6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554, P <0.05). Conclusion Bio-gide+ Bio-oss use achieved good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correctingperiodontal index, relieving periodontal inflammation and with little periodontal trauma.DOI :10.16662/ki.1674-0742.2023.06.005[作者简介] 葛权泉(1981-),男,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牙周病诊治及口腔种植工作。
牙周再生治疗为进一步提升牙周炎治疗效果,特别是一些骨下袋牙周缺损患者,在菌斑控制的基础上获得牙周缺损组织的再生,是治疗所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
实现牙周组织再生,可以彻底消除骨下袋及其所带来的再感染风险,重建牙周组织对患牙的支撑功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代牙周组织再生技术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GTR技术引入牙周炎治疗为标志,后来伴随多种骨材料的问世,GTR 与植骨术联合应用已经成为目前常用的临床再生治疗方法;第二代牙周组织再生技术是伴随着蛋白工程等生长因子重组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以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为主要手段(其中也包含自体来源的内源性生长因子的应用);第三代牙周组织再生技术是基于组织工程、干细胞治疗的再生新策略,通过进一步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有望获得高效、可预期的牙周组织再生。
1 第一代牙周组织再生技术1.1 引导组织再生GTR 技术是指在牙周手术中利用膜性材料作为屏障,阻挡牙龈上皮在愈合过程中沿根面生长,避免牙龈结缔组织与根面接触,同时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具有形成新附着能力的牙周膜细胞优先占据根面,从而在已暴露于牙周袋内的根面上形成新的牙骨质,并有牙周膜纤维埋入,形成牙周组织的再生,即形成新附着性愈合。
因此,屏障膜的选择是该技术的关键因素。
屏障膜包括不可吸收膜和可吸收膜两大类。
不可吸收膜主要以聚四氟乙烯为代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临床中可单独使用。
由于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不可吸收膜临床应用仅局限于一些特定的病例。
可吸收膜以胶原膜为代表(如Bio-Gide 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面利于细胞生长、参与组织修复。
但可吸收膜力学性能差,往往需要与植骨材料联合使用,主要适用于垂直型骨缺损(Ⅱ壁或Ⅲ壁)、根分叉病变和个别牙根面裸露的治疗,也可用于种植术所需的牙槽嵴增高等。
虽然GTR 联合植骨术已经成为临床牙周治疗中针对上述情况的常用方法,且临床效果比单纯翻瓣术好,但也有研究表明,GTR 联合植骨术,并不一定可以获得比单纯植骨术更好的临床效果。
可吸收性胶原膜结合无机牛骨修复种植牙槽骨缺损临床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牙槽骨缺损患者修复治疗中采用可吸收性胶原膜(bio-gide)结合无机牛骨(bio-oss)的价值。
方法:筛选2019年2月-2021年2月自本院牙槽骨缺损患者150例展开研究,并按“随机抽样法”分2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bio-gide结合bio-oss修复方案,对比2组临床疗效、PAL。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8.67%)高于对照组(89.33%)(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PAL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bio-gide结合bio-oss对修复牙槽骨缺损有积极作用,亦可改善其牙周附着丧失情况,值得借鉴。
关键词:可吸收性胶原膜;无机牛骨;牙槽骨缺损牙齿因外伤、炎症、肿瘤、牙周病等原因缺损后多存在牙槽骨过度吸收情况,不仅可导致种植区骨量不足,亦可影响牙种植效果,导致患者发音、咀嚼、整体美观度下降,因此需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干预[1]。
牙槽骨缺损是指上下颌骨包围的牙齿出现了组织缺失情况,但由于牙槽骨与牙齿相互影响,为避免牙槽骨缺失,在生活中一定要加强对牙齿的保护,同时一旦出现牙槽骨缺失需及时进行治疗,避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咀嚼功能。
临床多通过植骨、骨膜填充等方法对牙槽骨缺损进行处理,各个方案修复效果不同,其中植骨效果最理想、技术最先进,但操作难度较大,因此临床应用有限,近年随着医疗技术发展,bio-gide、bio-oss等骨膜、骨粉填充方案被应用于牙槽骨缺损修复中,为明确二者联合修复价值,本文遴选牙槽骨缺损患者150例(2019年2月-2021年2月)展开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1.1.1选择区间、对象:选择的150例牙槽骨缺损患者均自2019年2月-2021年2月入本院进行治疗,按“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每组75例)。
Clinical A pp lication in u pp er anterior immediateim p lant with Bio-oss and Bio-g ideFen g bo ShibinChangsha Stomatological Hospital,410005AbstractOb j 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mmediate im p lant with Bio-oss and Bio-Gide in u pp er anterior re -g ion.Methods:41p atients,56im p lants were p laced into fresh extraction sockets,in the same time bein g filled with Bio-oss,and covered with Bio-Gide membrane .R esult :9months postoperatively,new bone were be form ed around the dental im p lants in radio g ra p h y .the im p lants osseointer g rated ti g htl y with new bone,esthetic result was achieved after the restoration.Conclusion:Bio-oss and Bio-Gide can effectivel y g uided bone regeneration,expand the indication of dental implants.Key w ords:Bio-oss;Bio-Gide;immediate implant;tissue regeneration作者单位:410005长沙市口腔医院(冯波);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施斌)。
人工骨材料Bio-Oss骨胶原在慢性牙周炎患者患牙拔除后的应用效果何鹏;王新斌;周洲【期刊名称】《健康研究》【年(卷),期】2022(42)6【摘要】目的探究人工骨材料Bio-Oss骨胶原应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患牙拔除后的效果。
方法 83例行拔牙术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直接缝合后自然愈合)和观察组43例(拔牙后于牙槽窝植入Bio-Oss骨胶原),比较2组创面愈合率、术后PES评分、治疗满意度及牙槽骨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2周、4周,观察组的创面愈合率为(76.24±5.19)%、(96.93±2.17)%,均高于对照组的(71.31±5.32)%、(89.65±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2、10.059,均P<0.001)。
术后6个月,2组的牙槽骨宽度、牙冠高度均小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术后3、6个月,2组的PES评分均高于术后即刻,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牙槽骨密度高于对照组,牙槽嵴垂直向骨吸收量及唇腭向骨吸收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97.67%)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1,P=0.03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33%)与对照组(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0,P=0.271)。
结论患牙拔除后于牙槽窝植入Bio-Oss骨胶原,可促进慢性牙周炎患者创面愈合,维持牙槽骨宽度及牙冠高度,减少牙槽骨丢失,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总页数】5页(P712-716)【作者】何鹏;王新斌;周洲【作者单位】丽水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42【相关文献】1.慢性牙周炎患牙拔除后应用骨胶原重建牙槽骨嵴临床观察2.Bio-oss骨胶原在即刻种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3.Bio-oss骨胶原植骨手术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中的应用4.Bio-oss骨胶原在即刻牙种植的临床应用5.慢性牙周炎患牙拔除后应用骨胶原重建牙槽骨嵴临床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牙种植中使用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对引导骨再生的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1-04-01T06:05:20.982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34期作者:唐小剑[导读] 观察牙种植中使用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对引导骨再生的效果。
(南京立登尔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龙江口腔诊所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目的:观察牙种植中使用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对引导骨再生的效果。
方法:在2017年2月—2020年6月期间选择50例牙种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分别选择钛膜、Bio-gide膜修复。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固位功能评分(17.93±1.57)分、咀嚼功能评分(18.46±1.61)分、舒适度评分(17.11±1.38)分、美观度评分(18.22±1.07)分、舒适满意度(1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0%)(P<0.05),治疗后PLI(0.41±0.03)分、BI(0.55±0.08)分、PD(2.25±0.41)mm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牙种植患者进行Bio-gide修复膜引导骨再生效果显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骨组织再生修复。
【关键词】牙种植;口腔修复膜;骨再生;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7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34-0025-02牙齿缺失可加速衰老,严重影响发音、咀嚼功能、美观性,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还需注重修复方式[1]。
引导骨再生术是目前最早运用于牙周病学中的技术,能够对软组织和上皮细胞中成纤维细胞进行阻止,能够在牙龈软组织和骨缺损之间树立一道生物屏障,更好实现修复骨缺损区目的,虽然效果显著,但随着相关研究增多,临床学者发现手术成功关键之一在于修复膜的选择[2]。
单纯自体骨联合Bio-oss骨粉修复牙周牙槽骨缺失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方芳【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13(20)9【摘要】目的研究单纯自体骨同Bio-oss骨粉联合修复牙周牙槽骨缺失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5月~2011年11月门诊接受治疗的牙槽骨缺失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自体骨组和Bio-oss联合联合组.其中,单纯自体骨组中18例患者18颗牙槽骨缺失;Bio-oss联合组17例患者18颗牙槽骨缺失.自体骨组患者中使用合适的钻针并使用自体骨碎屑注入牙槽骨缺失部位.Bio-oss联合组患者在植入螺纹种植体后,并联合Bio-oss人工骨,将二者混合植入牙槽骨缺失区域.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相对高度,并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实行植入手术后均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缺失牙槽骨均生长良好,但Bio-oss联合组的新生骨量较单纯植入骨组多,患者进行二次手术的比例显著低于单纯自体骨组.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在牙种植手术制备过程中收集到的自体骨碎屑可以作为填充牙周骨缺失部位的有用材料,减少了二次手术的概率,提高了手术一次成功性,避免自体骨再次使用.自体骨联合Bio-oss混合植入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于临床广泛使用.【总页数】2页(P50-51)【作者】方芳【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福州3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相关文献】1.单纯自体骨联合bio_oss骨粉修复牙周牙槽骨缺失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 [J], 张波2.CGF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对上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种植的疗效 [J], 王毅;万哲;刘杨;胡杨3.Bio-Oss骨粉同步植入对牙缺失伴牙槽骨骨量缺损患者OHRQoL评分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J], 高美娟; 王亚旗; 彭彩霞; 赵琳; 牛金成4.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对胫腓骨良性骨肿瘤患者骨缺失的修复效果 [J], 郑沛中;张玮琼;张茂林5.弹性纤维联合流动树脂修复对前牙缺失合并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数及咀嚼功能的影响 [J], 韩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孔矿化骨和胶原膜联合应用治疗根分叉病变的效果评估目的观察多孔矿化骨Bio-oss和Bio-gide胶原膜联合应用并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根分叉病变的疗效评估。
方法将28例根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5颗患牙行Bio-oss、Bio-gide引导性组织再生术,B组13颗患牙行常规翻瓣术。
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12个月测量的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AL、TM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优于B组。
X线根尖片显示,A组骨缺损区有新骨形成,B组未见新骨形成,而且A组骨密度明显增强。
结论牙周翻瓣术后植入多孔矿化骨Bio-oss,联合应用Bio-gide胶原膜治疗根分叉病变能明显改善临床指标,促进骨再生及牙周新附着形成。
标签:引导组织再生术;多孔矿化骨Bio-oss;Bio-gide胶原膜;根分叉病变牙周病造成牙槽骨吸收、附着丧失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
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牙周炎的新方法[1]。
多孔矿化骨Bio-oss和Bio-gide胶原膜联合应用是目前治疗牙周病的重要方向。
本研究联合应用多孔矿化骨Bio-oss和Bio-gide胶原膜并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根分叉病变,观察并评价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7月~2011年6月本院口腔科就诊牙周病患者28例,年龄27~67岁,其中,男15例,女13例,均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口腔卫生良好,临床依从性好,所有患牙均牙周基础治疗4周以上,术前已进行口腔宣教调合等,患牙临床检查和X线片示有骨下袋,并诊断为Ⅱ、Ⅲ度根分叉病变。
若有牙体牙髓病变者则先做完善的根管治疗。
1.2 手术方法根据患牙纳入标准选取研究对象,A组15颗患牙,B组13颗患牙。
A组在改良Widman翻瓣术式基础上,内斜切口,刮治及根面平整,修整牙槽骨及龈瓣,A组将Bio-oss多孔矿化骨混合患者自体血液和生理盐水后植入根尖牙槽骨缺损区,使之平齐骨袋口,再将Bio-gide胶原膜修剪合适覆盖表面并悬吊缝合固定于牙根上,复位软组织瓣,缝合,上塞治剂。
单纯自体骨联合Bio—oss骨粉修复牙周牙槽骨缺失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目的研究单纯自体骨同Bio-oss骨粉联合修复牙周牙槽骨缺失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5月~2011年11月门诊接受治疗的牙槽骨缺失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自体骨组和Bio-oss联合联合组。
其中,单纯自体骨组中18例患者18颗牙槽骨缺失;Bio-oss 联合组17例患者18颗牙槽骨缺失。
自体骨组患者中使用合适的钻针并使用自体骨碎屑注入牙槽骨缺失部位。
Bio-oss联合组患者在植入螺纹种植体后,并联合Bio-oss人工骨,将二者混合植入牙槽骨缺失区域。
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相对高度,并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
结果两组患者实行植入手术后均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缺失牙槽骨均生长良好,但Bio-oss联合组的新生骨量较单纯植入骨组多,患者进行二次手术的比例显著低于单纯自体骨组。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
结论在牙种植手术制备过程中收集到的自体骨碎屑可以作为填充牙周骨缺失部位的有用材料,减少了二次手术的概率,提高了手术一次成功性,避免自体骨再次使用。
自体骨联合Bio-oss混合植入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于临床广泛使用。
标签:自体骨;Bio-oss骨粉;牙槽骨缺失;临床对比牙槽骨缺失是口腔科常见疾病,临床医生均致力于研究如何使牙槽骨再生,于19世纪时期由Nyman提出的屏障膜技术是修复牙槽骨缺失的新思路[1],而后Burse等人在上述基础上又引导了新的思路,其相应的理论是在骨愈合期间在屏障处制造骨生长的足够空间来组织成纤维细胞等结缔组织的扩散生长防止侵占骨组织生长,填补其细胞的缺损帮助骨组织能够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达到再生的目的。
但在选择屏障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问题。
目前常用的集中骨移植材料主要有自体骨材料、异体骨、人工骨移植材料,另外就是Bio-oss人工骨材料。
不同的引导骨再生技术是影响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2]。
Bio-Oss联合Bio-Gide治疗牙周炎垂直型骨吸收的临床疗效观察田智慧;陈敏;房付春;吴补领;高杰【期刊名称】《北京口腔医学》【年(卷),期】2012(020)002【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 combined use ofBio-Oss and the Bio-Gid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odontitis with vertical bone resorption. 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after initial therapy for 6 weeks , including 40 teeth with vertical bone resorption which pockets depth exceeded 5mm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wenty teeth were treated with Bio-Oss and Bio-Gide( GTR group) and 20 teeth with open-flap debridement (control group). Clin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attachment loss(AL) , pocket depth ( PD ) , bleeding index (BI) , plaque index(PLI) , gingival recession ( GR) and tooth mobility ( TM ) , were evaluated, and the defect of alveolar bone were observed on radiograms preoperatively and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herapy. Results The GTR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PD ,CAL and BI after operation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0. 01). The TM in GTR group at 6 and 12 months al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3,6 and 12 month PLI became lower than before surgery (P < 0. 05 ) . The control group PD and BI wer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 ALwas slightly lower than preoperation. GR and tooth mobility degre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 Bio-Oss and Bio-Gid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periodontal pocket depth and promote new attachment and new bone formation.%目的评价异种骨移植物Bio-Oss联合Bio-Gide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8例全身健康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经基础治疗6周以上,牙周袋深度超过5mm的垂直型骨吸收患牙40牙位,随机平分为2组.引导组织再生GTR组20个牙位,在翻瓣术同时植入Bio-Oss和Bio-Gide.对照组20个牙位仅行翻瓣术;术后3、6、12个月回访,检查探诊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退缩和牙松动度,及X线检查比较2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GTR组术后3、6、12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探诊出血指数均比术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术后6、12个月牙松动度比术前及对照组明显减轻;术后3、6、12月菌斑指数比术前轻度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3、6、12个月牙周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指数较术前减少,临床附着丧失和菌斑指数较术前轻度降低,牙松动度和龈退缩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io-Oss联合Bio-Gide能明显减轻牙周袋深度和减少牙周附着丧失,可促进牙周形成新附着和新骨.【总页数】4页(P90-93)【作者】田智慧;陈敏;房付春;吴补领;高杰【作者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医疗中心;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医疗中心;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医疗中心;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医疗中心;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医疗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42【相关文献】1.Bio-Gide胶原膜结合Bio-Oss多孔骨治疗牙周垂直型骨缺损的6个月临床评价[J], 董立武;邢春艳;方玲;于鸿潜;毛庆华2.CBCT在牙周炎垂直型骨吸收患者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J], 姚霜;季娟娟;沈勇;刘晓君;周治;杨鸘3.Bio-oss骨代材料与Bio-gide膜治疗重度牙周病疗效评估 [J], 束为;倪杰;徐艳;陈武4.Bio-Oss和胶原膜治疗牙周炎重度垂直骨吸收的临床观察 [J], 曹良菊;唐玲;王汝丽5.采用Bio-Oss胶原骨联合Bio-Gide胶原屏障膜行引导骨再生术修复牙龈瘤电切术后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J], 黎祺;张海英;叶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种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比较随着口腔种植修复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种植修复已成为牙齿缺失修复的主要方法之一[1],但因骨组织缺损或生理性吸收,部分患者出现牙槽嵴过窄、过低或局部凹陷,造成侧方穿孔,从而导致种植失败[2]。
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一种新型修复技术——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可有效引导骨再生,增加成骨量,修复骨裂开和骨缺损,极大地提高了口腔修复学的水平[3]。
本文比较了Bio-Gide生物膜与钛膜在牙种植中对骨再生的影响效果,旨在为临床上行牙种植时选择口腔修复膜提供参考依据,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4月—2017年4月于我科接受牙种植再生术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37.9±5.7)岁。
共种植82颗牙齿,其中前牙40颗,磨牙31颗,前磨牙11颗。
入组标准:(1)确诊牙缺失;(2)具有种植修复的指征。
排除条件:(1)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2)患全身性感染;(3)患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及牙缺失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常规术前检查及牙种植手术,常规消毒、麻醉,采取严格无菌操作,植入牙种植体后,用生理盐水将Bio-Oss多孔天然骨粉(由瑞士盖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浸湿后,放置在种植体的骨缺损区域,根据患者牙骨缺失创面面积及形状植入口腔修复膜:观察组植入Bio-Gide生物膜(由瑞士盖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照组植入钛膜(由韩国美格真有限公司生产),覆盖缺损处及其边缘约3mm,术毕逐层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牙种植术后引导骨再生的修复成功率、修复前及修复后4w的骨厚度、修复后4w的植骨密度。
修复成功的定义:种植体的稳定性良好,且骨缺损区内可见新生骨,新生骨与原有自体骨结合。
Bio-Gide胶原膜结合Bio-Oss多孔骨治疗牙周垂直型骨缺损的6个月临床评价董立武;邢春艳;方玲;于鸿潜;毛庆华【期刊名称】《广东牙病防治》【年(卷),期】2004(12)1【摘要】目的评价Bio-Gide胶原膜结合Bio-Oss多孔骨治疗牙周垂直型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经过基础治疗后口腔内仍存在2个探诊深度6mm以上的骨下袋,随机选出1个骨缺损用Bio-Gide胶原膜结合Bio-Oss多孔骨修复,另一个骨缺损仅用Bio-Gide胶原膜进行修复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测量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术后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牙周袋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丧失、骨水平的变化在两组问无显著性差异,边缘龈退缩在单独应用Bio-Gide胶原膜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尚不能肯定Bio-Oss多孔骨可以加强Bio-Gide胶原膜修复牙周垂直型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总页数】3页(P27-29)【作者】董立武;邢春艳;方玲;于鸿潜;毛庆华【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科,黑龙江,大庆,163001;大庆油田总医院病理科;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科,黑龙江,大庆,163001;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科,黑龙江,大庆,163001;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科,黑龙江,大庆,16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相关文献】1.Bio-Oss联合Bio-Gide治疗牙周炎垂直型骨吸收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田智慧;陈敏;房付春;吴补领;高杰2.Bio-Oss和胶原膜治疗牙周炎重度垂直骨吸收的临床观察 [J], 曹良菊;唐玲;王汝丽3.Bio-oss胶原质及Bio-gide胶原膜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研究 [J], 邓蔚4.Bio-Oss结合胶原膜治疗牙周病骨缺损的疗效观察 [J], 阎永发;王春兰;王英5.多孔矿化骨Bio-Oss和胶原膜Bio-Gide治疗牙周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J], 万蕾蕾;陆加梅;吕臻;宋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