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标准住院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31.14 KB
- 文档页数:13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4)控制血压;(5)降低颅内压。
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7)防治应激性溃疡;(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2)抗凝治疗;(3)抗血小板治疗;(4)降纤治疗;(5)神经保护治疗;(6)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机械取栓;非静脉溶栓)1、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163. 302]大脑动脉血栓性脑梗塞,[163. 302]血栓性偏瘫,[163. 304]大脑动脉血栓性腔隙性脑梗塞,[163. 900]脑梗死,[163. 901]多发性脑梗塞+, [163.903]腔隙性脑梗塞+, [163,904]小脑梗塞,[163. 906]桥脑梗塞,[163. 908]创伤性脑梗塞,[163. 908]丘脑脑梗塞。
2、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1)一般诊断A临床特点a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
b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C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B辅助检查a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b影响学检查:脑的影响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灶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
c头颅CT、头颅MRI、经颅彩色多普勒3、临床分型(TOAST)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心源性脑栓塞;3)小动脉闭塞型;4)其他明确病因型;5)不明原因型4、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1)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 OD o2)脑梗死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主要是进行动脑血管造影检查、支架植入术、动脉溶栓、机械取栓。
脑梗死临床路径表单一、脑梗死临欷径标准住院流程(A)(一)适用对象单纯脑梗死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下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2、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3、头颅CT提示MRI提示(三)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无意识障碍(四)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2、有各种类型意识障碍3,进展型(五)治疗常规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2、抗脑水肿,降颅高压3、改变脑循环4、神经保护剂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6、康复治疗(六)标准住院日:10-20天(七)出院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2、肢体或语言功能稳定或改善(八)变异及原因分析1>有合并症,进展性,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脑梗死临床路径表单A住院第1天(住院日)询问病史及体格检完成病历书写…结果 初步诊断 签署医患沟通记 录,告知病人或家 属病情住院第2天住院第3天分析辅助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上级医师查房 注意病情变化嘱住院第4天完成病历书写…注意病情变化生活、心理护理作复查血糖 复查电解质宣教观察病情变化功能锻炼 宣教宣教 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病情变化 功能锻炼功能锻炼生活、心理护理生活、心理护理21W 57EI « 9KI «il270At ir *M *)9742 VBAH « W«)5W) KIS 24199 5Eu7 MZIlC ■:。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00)(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脑病病变(三)康复评定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注意评定患者的意识状态。
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10~14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评定具体内容如下:(1)意识障碍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2)意识障碍处理(3)运动治疗(4)作业治疗(5)物理因子治疗(6)认知功能训练(7)言语治疗(8)吞咽治疗(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11)中医治疗(12)痉挛处理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的治疗(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3)压疮的治疗(4)异位骨化的治疗(5)其他: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等。
(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脑梗塞医保住院标准
脑梗塞是一种罕见,但却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威胁的急性脑病。
及早治疗是必要的,但若因交通等原因无法及时就诊,就需要住院治疗。
医保的住院标准是,患者的病情满足临床诊断为脑梗塞的一级诊断标准,病情具有一定的紧迫性或严重性,需要及时住院治疗;或者病情不符合以上标准,但出现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发病后不超过24小时,需要及时住院治疗。
脑梗塞的住院申请有一定的要求,患者首先要在入院前准备好以下资料:保卡,身份证,住院病历,诊断证明,住院申请书。
在住院治疗前,患者需要先经过病区的接诊调配,由医院发给接诊调配表,在调配表上面将患者的病情等信息填报完毕之后,就可以到医保窗口报销,最后进行住院报到。
在住院病房,患者需要服用一系列药物,比如抗凝药物、血压调节药物、降糖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更重要的是,需要接受恰当的护理,保证病人的恢复。
在患者恢复到一定水平之后,通常会接受一些物理治疗,例如:头颈部护理,以恢复病人大脑功能,让患者能够更好地活动自己的头部、颈部。
比如柔软的按摩、拉伸、弹力绷带等,都可以帮助患者摆脱头痛、头晕的折磨,让患者的病情早日得到改善,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活力和恢复体力。
脑梗塞住院治疗后,患者要坚持住院后的康复治疗,如口语治
疗、心理治疗、智力恢复等。
同时,应尽量避免生活压力,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等,以确保患者的病情能够保持稳定。
总之,医保住院标准是围绕病人的病情进行管理,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健康,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
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方案”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 3 —3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脑梗死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4)控制血压;(5)降低颅内压。
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7)防治应激性溃疡;(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2)抗凝治疗;(3)抗血小板治疗;(4)降纤治疗;(5)神经保护治疗;(6)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福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脑梗死(ICD10:163.9)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按照卒中接诊流程]1.急诊内科医师:(1)分诊可疑卒中患者,评价“辛辛那提院前筛检表”;(2)对可疑卒中病人通知神经内科医师;(3)对危重病人送急诊抢救室,同时请神经内科医师会诊:A.急性颅高压处理;B.上消化道出血处理;C.癫痫发作处理;D.血糖异常处理;2.神经内科接诊医师:在10分钟内完成初筛患者。
(1)问病史查体,进行NIHSS和Glasgow昏迷量表评估(根据病情酌情进行项目操作):A.发病时间窗<6小时;B.临床考虑为缺血性脑卒中;C.年龄18~80岁;D.NIHSS>4;(2)有上述4项者为为符合初筛标准,按以下步骤进行:A.监测生命体征、氧饱和度;B.开放静脉通道(0.9NS),留置套管针;C.预约急诊头颅CT;D.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电解质、肾功能;E.心电图;F.卒中小组到场协同诊治;(3)运送至CT室(在25分钟内),在45分钟内完成CT检查并有结果判读;3.卒中小组:评估是否适合溶栓(是否<6小时?有无溶栓禁忌症?)(1)发病<6小时者并无溶栓禁忌症,获取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书,如血压<180/105mmHg,进行第4步;(2)发病<6小时者并无溶栓禁忌症,获取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书,但如血压仍保持>180/105mmHg,则先进行常规治疗,如在6小时内能使血压降至<180/105mmHg,则进行第4步,否则仍按常规治疗;(3)发病>6小时或有溶栓禁忌症,只接受常规治疗;4.溶栓:rt-PA或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转至卒中单元;[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治疗]一.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禁忌症及溶栓药物治疗方法参见“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脑梗塞的临床路径一、脑梗塞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I6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
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
(一)一般性诊断1、临床特点(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 发作。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2、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2)影像学检查: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
①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②头颅磁共振(MRI)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二)临床分型(OCSP 分型)OCSP 临床分型标准: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多为MCA 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 局限。
提示是MCA 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 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ICD10:G61.0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4周有感染史;
2.临床表现: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末梢性感觉障碍,伴或不伴颅神经受损,可伴有呼吸肌麻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但括约肌功能多正常;
3.脑脊液示蛋白细胞分离;
4.肌电图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血浆置换;
2.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激素;
4.抗菌药物;
5.辅助呼吸;
6.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61.003吉兰-巴雷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感染性疾病筛查、血气分析、肿瘤全项、血沉、免疫五项+风湿三项;
2.心电图、胸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
3.腰穿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涂片找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穿刺细胞学病理检查。
(七)选择用药。
1.血浆交换:
每次交换血浆量按40ml/kg体重或1-1.5倍血浆容量计算,可用5%白蛋白复原血容量,减少使用血浆的并发症;轻、中和重度病人每周分别做2次、4次和6次血浆置换。
视病情治疗1-2周。
禁忌症:严重感染、心率失常、心功能不全及凝血系统异常等
2.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成人剂量0.4g/(kg.d),连用5天,及早或在出现呼吸肌麻痹前使用;
禁忌症:先天性IgA缺乏。
3.皮质类固醇:(规范的临床试验未能证实激素治疗有效,不宜首先推
荐使用)
无条件应用免疫球蛋白和血浆交换的患者可试用甲泼尼松龙500mg/d,静脉滴注,连用3-5天;或地塞米松10mg/d,静脉滴注,7-10天为一疗程
4.维生素B族和辅酶A、ATP
5.辅助呼吸:
适应证:(1)气短;(2)肺活量<1L或动脉氧分压<70mmHg;
同时加强护理,如定时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
6.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1)重症者持续心电监护, 呼吸肌辅助呼吸,球麻痹者给予鼻饲营养;
(2)高血压者应用小剂量β受体阻断剂,低血压者扩容或调整体位;
(3)穿长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必要时小剂量肝素预防肺栓塞;
(4)有感染者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坠积性肺炎和脓毒血症;预防褥疮;
(5)及早康复治疗,保护瘫肢于功能位,定时被动活动,尽早适度康复训练以及针灸、按摩、理疗和步态训练;
(6)尿潴留者留置导尿;便秘者番泻叶代茶或肥皂水灌肠;肠梗阻者应禁食给予肠动力药;
(7)疼痛者应用止痛药。
焦虑症和抑郁症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八)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或基本恢复;
2.治疗2周病情平稳;
3.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感染(肺部、泌尿系、肠道),应充分抗感染治疗;
2.呼吸肌麻痹的发生,有可能导致呼吸机辅助呼吸长期治疗;
3.上述情况可导致住院日延长及费用增加。
二、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ICD10:G61.00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住院天数 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