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火,退火,淬火,回火
- 格式:docx
- 大小:25.79 KB
- 文档页数:5
什么是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它们的用途各是什么?最佳答案退火是将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是将钢件加热到Ac3(对于亚共析钢)或者Accm(对于过共析钢)以上50~70摄氏度完全奥氏体化,保温后再在空气中冷却以得到以较细珠光体为主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或者正火的主要目的大致如下:调整钢件的硬度,以利于后来的切削加工。
消除残余应力,以稳定钢件尺寸。
使化学成分均匀。
为最终热处理做准备。
退火主要是消除内部应力; 正火主要是加工前降低硬度,提高切削加工能力; 淬火主要是增强表面硬度,从而提高综合机械性能.回火一般在淬火或正火后进行,淬火加低温回火的工艺手段还叫淬火,低温回火是必须进行的工序。
正火加回火还叫正火处理,这两项处理手段目的是消除淬火和正火后的材料的组织应力。
退火能够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我们所要求的性能.(1).加热时的组织转变:其转变过程是在铁素体与渗碳体分界面处优先形成奥氏体晶核,并不断长大,直到珠光体全部消失,奥氏体也就转变完毕.(2).冷却时的组织转变:由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很缓慢,奥氏体转变产物与Fe-Fe3C的组织相同,因而共析钢为珠光体;亚共析钢为珠光体加铁素体;过共析钢为珠光体加渗碳体.2.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下来,进行淬硬工件的热处理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加热使钢组织结构中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充分转变为成分均匀的奥氏体,然后急冷下来得到硬度很高的马氏体.3.回火是紧接于淬火之后的热处理工序,淬火钢在不同的温度下回火,所得的组织不同,因而其机械性能差别很大,总的趋势是: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其强度、硬度降低,而塑性、韧性提高。
淬火钢中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都是不稳定的组织,加热就会发生转变。
随着温度升高,碳原子逐渐以渗碳体的形式析出,引起组织转变。
最后渗碳体聚合而分散在铁素体基体上,形成各种回火组织。
加热温度:淬火加热必须超过Ac1(碳钢727C°)线。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概念
退火: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及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做组织准备。
(实质是将钢加热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正火: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效果和退火相似,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
有时也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做最终热处理。
淬火: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由、无机盐或其他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也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淬火后将工件在高于室温且低于710℃(AC1点)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方式叫做回火。
钢筋退火淬火正火
钢筋的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1. 退火:将钢筋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
退火的目的在于降低钢筋的硬度,消除内应力,提高塑性和韧性。
2. 正火:将钢筋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改善钢筋的性能,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正火与退火工艺相比,其主要区别是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所以正火热处理的生产周期短。
3. 淬火:将钢筋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保温一段时间,迅速冷却至室温或让在稍高于Ms点温度等温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者下贝氏体,提高钢件硬度。
4. 回火:将淬火后的钢筋在加热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再以适当的速度冷却到室温。
回火的目的是降低脆性,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
一般情况下是最后一道工序。
这一过程随着保温温度的不同,马氏体会发生不同的转变。
退火、正火、淬火zhan huo(cuihuo)金属处理用第一个读音、回火对比和区别1、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种基本工艺,称为“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2、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3、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4、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了解退火、淬火、回火的差异和作用:1.退火概念:所谓退火,就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其实质是将钢加热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
退火目的和作用:(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2)细化晶粒,消除因锻、焊等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准备;(3)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或开裂。
2.淬火概念: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和作用: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注: 淬火态工件不允许直接投入现场使用,通常在此之后必须实时进行1~2 次或以上之回火加工,以调整其组织及应力等。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定义(概念)、种类、目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是金属材料加工处理中常用的热处理工艺。
它们在改变金属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四种热处理工艺的定义、种类和目的。
一、退火的定义、种类和目的退火是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在适当时间内缓慢冷却到常温,目的是使金属材料的组织、性能得到改善。
根据不同的金属材料和工艺要求,退火可以分为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局部退火等不同种类。
完全退火适用于细化组织、低硬度和高塑性要求的材料;球化退火适用于高碳钢、合金钢等材料的球化组织,提高加工性能;局部退火适用于局部加工后的材料,消除残余应力。
二、正火的定义、种类和目的正火是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然后在空气中冷却或水中淬火,目的是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常见的正火工艺包括空气冷却正火、水淬火等。
空气冷却正火适用于一些低碳钢、合金钢,可以提高硬度和强度;水淬火适用于中高碳钢、合金钢,可以获得更高的硬度和强度。
三、淬火的定义、种类和目的淬火是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然后迅速冷却到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和高硬度。
淬火可以分为油淬火、水淬火、盐浴淬火等多种类型。
油淬火适用于较低碳含量的钢,可以降低变形和开裂;水淬火适用于中高碳钢,能够获得更高的硬度和强度;盐浴淬火适用于部分合金钢和特殊材料,可以减少氧化和脱碳。
四、回火的定义、种类和目的回火是指将经过淬火处理的金属材料加热至较低温度,然后进行适当时长的保温,最终冷却。
回火的目的是消除淬火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调整组织和提高韧性。
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等种类。
低温回火适用于高碳合金钢,可以保持硬度的同时提高韧性;中温回火适用于一些工具钢,能使硬度和韧性达到平衡;高温回火适用于低碳钢和合金钢,有助于提高韧性。
个人观点和理解热处理工艺是金属材料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同的工艺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从而满足不同的工程要求。
正火、退火、回火、淬火热履历及目的淬火、退火、回火和正火是材料热处理中常用的四种方法,在五金加工行业可以算得上是热处理的四大天王,它们有不同的作用,可针对材料性质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的工程应用需求。
1.淬火淬火是一种将高温金属或合金迅速冷却的过程,以达到增强产品硬度和强度的目的。
淬火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硬度和强度,但缺点是容易引起材料脆性,并且易于出现开裂和变形等问题。
以下产品可选择使用淬火:-机械零件:如轴、齿轮和摩擦片等。
-刀具:如钻头和刀片等。
-弹簧:如扭簧和拉簧等。
2.退火火是一种将材料加到一定温度,并慢降温的过程以消除材料内部的应力并提高其可加性和塑性。
退可以使材料更易于成形但其缺点是会导致材料降低硬度和强度。
以下产品可以选择使用退火:-薄壁零件:如汽车外壳、钣金制品等。
-大型铸件:如汽车发动机缸头、齿轮箱等。
-电子元器件:如集成电路。
3回火回火是一种先淬火再加热到一定温度,并持续加热和保温的过程,通过消除淬火过程中材料产生的内部应力来提高材料的韧性和可加工性。
回火可以使材料更耐用,但其缺点是会降低硬度和强度。
以下产品可以选择使用回火:-刀具:如切割机刀片等。
-弹簧:如压簧和张簧等。
-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工件:如汽车发动机零件等。
4.正火正火是一种将钢材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冷却的方式。
通过正火可以调整钢材的性质,通常用于控制钢材的硬度和韧性,让其性能更加符合生产需求。
以下产品可以选择使用正火:-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等大型设备:如汽车、拖拉机、挖掘机等-农具、锯条等传动部件:如镰刀、锯齿等-工矿企业的机械设备:如电机、风机、污水处理设备、起重机等。
除了上述四种热处理工艺,还有调质、表面硬化等。
调质是将已经淬火后的金属加热至温度区间内保温,使得金属组织均匀化和完善化,以达到硬度和韧性的平衡状态。
表面硬化是指通过特定的热处理工艺,在材料表面产生一层高硬度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一般用于制造高强度、高耐磨材料的零部件。
1.退火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下保温,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退火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几种。
a将钢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称为完全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消除钢中不均匀组织和内应力.b,把钢加热到750度,保温一段时间,缓慢冷却至500度下,最后在空气中冷却叫球化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主要用于高碳钢.c,去应力退火又叫低温退火,把钢加热到500~600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冷到300度以下,再室温冷却.退火过程中组织不发生变化,主要消除金属的内应力.2.正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改善钢的性能,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正火与退火工艺相比,其主要区别是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所以正火热处理的生产周期短。
故退火与正火同样能达到零件性能要求时,尽可能选用正火。
3.淬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45号钢淬火温度为840-860℃,碳素工具钢的淬火温度为760~780℃),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在水(油)中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与退火、正火处理在工艺上的主要区别是冷却速度快,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
马氏体组织是钢经淬火后获得的不平衡组织,它的硬度高,但塑性、韧性差。
马氏体的硬度随钢的含碳量提高而增高。
4.回火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淬火后的钢件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回火后才能使用。
因为淬火钢的硬度高、脆性大,直接使用常发生脆断。
通过回火可以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降低脆性,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淬火钢的力学性能,达到钢的使用性能。
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三种。
A 低温回火150~250.降低内应力,脆性,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B 中温回火350~500;提高弹性,强度.C 高温回火500~650;淬火钢件在高于500℃的回火称为高温回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原理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是金属热处理中常见的四种工艺方法,用于改善和调整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1. 退火:退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经过一定时间保温,再以适宜速率冷却的过程。
退火可以消除金属材料的残余应力,改善塑性和韧性,并使其晶粒细化。
退火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晶界迁移:在高温下,金属材料中晶粒边界的能量降低,导致晶界迁移,晶粒尺寸增大。
- 位错运动:退火过程中,位错能够在晶粒中自由移动,减少位错密度,消除残余应力。
- 本质灭解:某些弥散在金属晶粒中的固溶体相会在退火过程中析出,导致晶粒尺寸的变大和晶格的重新排列。
2. 正火:正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宜温度保持一段时间后,通过空冷或缓慢冷却的方式进行热处理。
正火的主要作用是将金属材料中的非球状晶粒转化为球状晶粒,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其原理在于:- 形核长大:正火过程中,晶界能量降低,使得新晶粒的形核长大,同时消除以前晶粒的形核。
- 晶粒的再结晶:晶界的迁移和位错的运动都有助于晶粒的再结晶,使晶粒尺寸增大,晶界能量降低。
- 组织均匀化:正火过程还可以减少金属材料中的偏析和组织不均匀性,使其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3. 淬火:淬火是将材料加热到适宜温度,然后迅速将其冷却到室温或低温的过程。
淬火的目的是通过迅速冷却,使金属材料中的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者贝氏体,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淬火的原理主要有:- 马氏体转变:在热处理过程中,奥氏体在快速冷却时无法充分进行相变,形成具有大量位错和高硬度的马氏体。
- 马氏体变形:马氏体具有较高的弹性变形能力,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得到更高的强度。
4. 回火: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冷却的过程。
回火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淬火形成的马氏体或贝氏体的组织形态,以获得理想的强度和韧性之间的平衡。
回火的原理主要有:- 残余应力的消除:回火过程中,大部分纯铁的碳体会转变为球状石墨,从而减少金属材料中的残余应力。
钢的热处理
一、退火
方法:
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然后再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目的:
①改善或消除钢铁在铸造、锻压、轧制和焊接过程中所造成的各种组织缺陷
及残余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开裂。
②软化工件以便进行切削加工。
③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以提高工件的机械性能。
④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作好组织准备。
分类:
①完全退火。
用以细化中、低碳钢经铸造、锻压和焊接后出现的力学性能不佳的粗大过热组织。
将工件加热到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即可使钢的组织变细。
②球化退火。
用以降低工具钢和轴承钢锻压后的偏高硬度。
将工件加热到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AC1)以上20~40℃,保温后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珠光体中的片层状渗碳体变为球状,从而降低了硬度。
③等温退火。
用以降低某些镍、铬含量较高的合金结构钢的高硬度,以进行切削加工。
一般先以较快速度冷却到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奥氏体转变为托氏体或索氏体,硬度即可降低。
④再结晶退火。
用以消除金属线材、薄板在冷拔、冷轧过程中的硬化现象(硬度升高、塑性下降)。
加热温度一般为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50~150℃,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加工硬化效应使金属软化。
⑤石墨化退火。
用以使含有大量渗碳体的铸铁变成塑性良好的可锻铸铁。
工艺操作是将铸件加热到950℃左右,保温一定时间后适当冷却,使渗碳体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
⑥扩散退火。
用以使合金铸件化学成分均匀化,提高其使用性能。
方法是在不发生熔化的前提下,将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并长时间保温,待合金中各种元素扩散趋于均匀分布后缓冷。
⑦去应力退火。
用以消除钢铁铸件和焊接件的内应力。
对于钢铁制品加热后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AC1线)以下100~20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即可消除内应力。
组织:
通过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转变为奥氏体(第一回相变重结晶)以及冷却过程中发生的与此相反的第二回相变
重结晶,形成晶粒较细、片层较厚、组织均匀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铁素体或渗碳体)。
二、正火
方法:
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
目的:
①对机械性能要求不高的零件的最终热处理。
②改善低碳钢的可切削性。
③作为中碳钢的预备热处理(可以替代部分退火热处理)。
组织:
亚共析钢:F+S(铁素体+珠光体)
共析钢:S(珠光体)
过共析钢:S(珠光体)+二次渗碳体,且为不连续。
分类:
①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加工的预
处理。
②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方法
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
③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碳化物的形成,从
而得到球化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
④用于铸钢件,可以细化铸态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⑤用于大型锻件,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避免淬火时较大的开裂倾向。
⑥用于球墨铸铁,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
机、柴油机的曲轴、连杆等重要零件。
⑦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前进行一次正火,可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以保证球化
退火时渗碳体全部球粒化。
注意:
①正火与退火的区别
正火和普通退火属于同一类型的热处理工艺。
都是将钢加热到奥氏体状态。
所不同的是正火在空气中冷却,而退火是随炉冷却。
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
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
②可以作为一种最终热处理
普通结构零件的最终热处理,由于正火后工件比退火状态具有更好的综合力
学性能,对于一些受力不大、性能要求不高的普通结构零件可将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以减少工序、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对某些大型的或形状较复杂的零件,当淬火有开裂的危险时,正火往往可以代替淬火、回火处理,作为最终热处理。
三、淬火
方法:
将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ACcm(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使其奥氏体化,然后在冷却介质中迅速冷却。
根据冷却方法,
目的:
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通过淬火与不同温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属的强度、韧性及疲劳强度,并可获得这些性能之间的配合(综合机械性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另外淬火还可使一些特殊性能的钢获得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如淬火使永磁钢增强其铁磁性、不锈钢提高其耐蚀性等。
分类:
①单介质淬火
工件在一种介质中冷却,如水淬、油淬。
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机械化,应用广泛。
缺点是在水中淬火应力大,工件容易变形开裂;在油中淬火,冷却速度小,淬透直径小,大型工件不易淬透。
②双介质淬火
工件先在较强冷却能力介质中冷却到300℃左右,再在一种冷却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冷却,如:先水淬后油淬,可有效减少马氏体转变的内应力,减小工件变形开裂的倾向,可用于形状复杂、截面不均匀的工件淬火。
双液淬火的缺点是难以掌握双液转换的时刻,转换过早容易淬不硬,转换过迟又容易淬裂。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发展了分级淬火法。
③分级淬火
工件在低温盐浴或碱浴炉中淬火,盐浴或碱浴的温度在Ms点附近,工件在这一温度停留2min~5min,然后取出空冷,这种冷却方式叫分级淬火。
分级冷却的目的,是为了使工件内外温度较为均匀,同时进行马氏体转变,可以大大减小淬火应力,防止变形开裂。
分级温度以前都定在略高于Ms点,工件内外温度均匀以后进入马氏体区。
现在改进为在略低于Ms 点的温度分级。
实践表明,在Ms 点以下分级的效果更好。
例如,高碳钢模具在160℃的碱浴中分级淬火,既能淬硬,变形又小,所以应用很广泛。
④等温淬火
工件在等温盐浴中淬火,盐浴温度在贝氏体区的下部(稍高于Ms),工件等温停留较长时间,直到贝氏体转变结束,取出空冷。
等温淬火用于中碳以上的钢,目的是为了获得下贝氏体,以提高强度、硬度、韧性和耐磨性。
低碳钢一般不采用等温淬火。
⑤表面淬火
将钢件的表面层淬透到一定的深度,而心部分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的方法。
表面淬火时通过快速加热,使刚件表面很快到淬火的温度,在
热量来不及穿到工件心部就立即冷却,实现局部淬火。
⑥感应淬火
感应加热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在工件内产生涡流而将工件进行加热。
组织:
淬火工艺主要用于钢件。
常用的钢在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时,原有在室温下的组织将全部或大部转变为奥氏体;随后将钢浸入水或油中快速冷却,奥氏体即转变为马氏体。
与钢中其他组织相比,马氏体硬度最高。
淬火时的快速冷却会使工件内部产生内应力,当其大到一定程度时工件便会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开裂。
为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冷却方法。
四、回火
方法:
将淬火钢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经过保温,然后以一定的冷却方法冷到室温。
目的:
①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②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使用性能要求。
③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
④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
因此,回火是工件获得所需性能的最后一道重要工
序。
分类:
①低温回火
工件在150~250℃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残留应力和脆性。
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指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力学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范围:刃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②中温回火
工件在350~500 ℃之间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
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球状碳化物(或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35~
50HRC,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
应用范围:弹簧、锻
模、冲击工具等。
③高温回火
工件在500℃-650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球状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200~350HBS,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应用范围:广泛用于各种较重要的受力
结构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零件等。
注意: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
比较:
硬度:淬火>正火>退火组织细腻:正火更细>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