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时政热点:年龄问题不妨告别一刀切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文件解读发布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4.12•【字号】莆政办网传〔2021〕13号•【施行日期】2021.04.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文件解读发布工作的通知莆政办网传〔2021〕1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政策文件解读发布工作,参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政府门户网站政策文件解读发布工作的通知》(闽政办函〔2021〕20号)有关规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进一步明确解读范围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政策文件解读范围:市政府规章,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定并公开发布的政策文件。
市直有关单位发布的政策文件解读范围:经市政府同意后由部门印发和部门自行制定印发并公开发布的政策文件。
对属于主动公开且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专业性强的重要政策文件,应当重点解读。
二、进一步明确解读主体按照“谁起草、谁解读”的原则,文件起草部门是政策解读的责任主体,应切实负起解读责任。
其中:市政府规章由市司法局牵头负责解读;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定并公开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经市政府同意后由部门印发和部门自行制定印发并公开发布的政策文件,由起草部门负责解读;多个部门联合发文的,由牵头部门负责解读(以下统称责任部门)。
三、进一步落实解读机制按照“解读是常态、不解读是例外,发布与解读同步”的原则,对政策文件做到应解读、尽解读。
解读方案(详见附件1)、解读材料(详见附件2)与政策文件制定同步组织、同步审签、同步部署。
责任部门在向市政府报送政策文件时,同步报送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审定的解读方案、解读材料。
未附解读方案、解读材料的,市政府办公室予以退文。
政策文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解读方案、解读材料作为参阅材料一并提交上会。
2017青海省考时政热点:“10岁当公安”,荒唐现实背后的权力任性青海公务员考试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通过测试选拔胜任公共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
测试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数理能力、常识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4月12日,澎湃新闻从权威渠道获得一份《河南省公安厅关于邱海山等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情况通报》,通报称,该省鹿邑县公安局原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邱海山伙同民警刘萍、鹿邑县人社局公务员管理股原股长张季梅等人,在办理毕业生分配、干部调动、公务员登记和入警申报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其中,邱海山为女儿篡改档案年龄,最终实现其“7岁上警校、10岁当公安、长期领工资”目的。
(4月13日澎湃新闻) 根据媒体的揭露,这起造假事件情节相当严重,性质十分恶劣,无论是就案件的细节描述,还是通报文件的用词来看,说当地公安系统“塌方”并不为过。
这种荒唐的“集体做法”实际上并不是新事物,年龄造假、吃空饷、企业兼职这些现象近年来在公职人员身上不少见,但放在当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这些荒唐行为还得以大行其道,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了。
河南省公安厅严肃查处此次窝案,固然是清理门户、维护形象、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必要之举,但如此大面积的造假案件、波及范围之广,也必须反思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是否履行到了监督管理的责任。
基层公安干警利用职务之便,公权私用、为己谋利,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接受调查的时候,邱某等人为了毁灭证据,不仅将全局500多名民警档案资料进行拆分、转移、隐藏甚至销毁,还破坏监控、砸毁硬盘,甚至安排专人检视调查组工作动向。
如此肆意妄为、顶风违纪,必须受到严厉的党纪国法处置。
一位县级公安领导干部,生活条件再差也不可能差到让女儿“7岁上警校、10岁当公安、长期领工资”,“冒领工资”无异于褫夺公共资源,变相贪赃枉法。
更可怕的是,身为“警二代”的其女,如果在小小年纪就坐拥公安系统一席之地,就能不经过统一考核选拔进入公安队伍,这种“捷径”背后凸显的权力的任性、资源的掠夺以及对规则的践踏,会让多少普通人家的孩子寒心?最近这段时间,有关阶层固化的谈论又在形成一阵波澜,虽然有权威媒体刊文指出“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然而对于个体而言,在就业这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面前,个人奋斗是很重要,但公平的社会环境同样不可或缺。
“39岁现象”近几年,一些地区纪检部门查出的违法乱纪案件中,有一个现象特别引人注意。
受查处的县,乡两级领导干部中30-40岁的成了“主力军”,越接近40岁,“买官卖官”等违法违纪现象相对越集中。
与人们常说的“59岁现象”对应,这些群众把这种称为“39岁现象”。
1999年10月,福建省查处了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买官卖官案。
丁建宁在这个福建省出名的“特困县”任职三年,“卖官”受贿及非法所得100多万元,人称“丁百万”。
“丁案”涉及该县大小官员246人,大多数都不到四十岁。
其中,丁仰宁1996年到任时38岁,已经处理的14个副处级以上干部中,38-40之间的9人;9个乡政党委书记,乡镇长中,8个年龄在35-40岁,其中钟昌瑞在1996粘7岁时刚当上县教育局局长,就开始向丁仰宁等人送钱,在1998年底终于如愿的当上副县长。
钟昌瑞等人为何如此急不可耐,不断铤而走险想“上”送钱?一位知情的干部道出其中的道理,钟就是想赶在40岁之前当上“副县级”干部,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30多岁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为何一些干部在这一年段里老栽跟头,走上了违法违纪的道路。
这和一些年轻干部忽视党性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些地方在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片面理解“年轻化”,甚至搞“一刀切”,也是造成“39岁现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些地方在选拔配备县乡两级党政班子时有这样一个原则,35岁以上的不再进入乡镇党班分子;40岁以上的基本不在提拔进入县级党政班子;一些基层干部抱怨:35岁到不了科级,40岁到不了县处级,就没有什么“奔头”了。
一些年轻的乡镇干部发牢骚:“这辈子算完了”,问为什么,回答是“都30岁了,连个股级干部都不是”。
透视“39岁现象”,基层组织部门的同志算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乡镇了,至少需要4-5年转为“股级”,在两年转副科,再三年转正科,在三年转副县级,这一个流程下来,最顺利的也要12年时间。
公务员时政热点:破冰公务员养老保障改革饱受诟病的养老保障“双轨制”,有望在深圳“破冰”。
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了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
王敏说,深圳正在尝试进行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当前的设想,将来深圳全市公务员都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相结合的保障方式,一律并入现在的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变“双轨制”为“单轨制”7月上旬,深圳市政府官网公布的《深圳市2012年改革计划》提出将研究探索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既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统一,又体现公务员职业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项改革计划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不少网友为此叫好,称“早就该改了”。
王敏说,为打破养老保障“双轨制”,2010年深圳开始了聘任制公务员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新进公务员一律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深圳共有近3000名聘任制公务员,全部缴交养老保险。
聘任制公务员缴交养老保险的标准为每月工资的18%,其中单位缴10%.个人缴8%。
购买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缴费工资的1%,由单位缴纳。
考核合格的,由财政每月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交职业年金,待退休后领取,缴交比例暂定为8%,月工资总额超过城镇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缴交比例为9%。
王敏强调,改革之后,作为公务员养老补充的职业年金(企业有企业年金),将适当与工作业绩挂钩,成绩突出的适当奖励,犯错误的要停缴或者扣回。
据王敏介绍,深圳两年前启动的聘任制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当事人和市民的反响都不错,“我们就觉得是时候逐步推进委任制公务员的养老保障改革了,目标是变养老保障‘双轨制’为单轨制。
现在我们的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平稳过渡’。
”记者了解到,这里所说的“中人”指的是深圳在职的委任制公务员,共4万余名。
至于这些“中人”如何进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拟出了以下三种可能的方式:第一种是“一刀切”的方式,按照这种方式4万余名“中人”全部参加改革;第二种是有资格的选择方式,例如2000年香港公务员改革时,曾规定工作15年以上的公务员可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第三种是所有人都可自由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的纯自愿方式。
莆田面试热点:如何看待隔代教育【热点背景】这两天,一篇题为《我不想带孙子,错了吗?浙江陈阿姨的困惑》的报道,在网上引起热议。
由此,“奶奶带孙子”的这个话题,在这几天的微博热搜榜上一度升到了前15名的位置。
社会上展开了一场关于该不该隔代教育的讨论风潮。
【背景出自人民日报】【命题预测】现在部分年轻人将子女交给祖父母们全面照顾,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有人认为,现在年轻人忙,老人帮忙照料无可厚非;也有人认为,老人也有老人的生活,这样做不应该。
对此,你怎么看?【中公参考答案】现在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普遍存在孩子和工作难以兼顾的问题,这种隔代教育在社会中也是越来越普遍,确实解决了年轻父母的燃眉之急,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抚育孩子更多的应该是父母的责任,不可过分依赖老人,也要考虑到老人的意愿。
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在鼓励生育的同时给家庭育儿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老一辈人大多已经退休在家,时间上比较充裕,照顾小孩也可以丰富养老生活,享受天伦之乐。
并且相比较于年轻父母,老一辈人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能够减少育儿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但同时,老一辈人思想上比较保守,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够高,甚至可能有一些落后的理念,这反而是不利于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
老一辈人大多对孩子过于溺爱,甚至是有求必应,无微不至的照顾,造成孩子过于依赖,独立意识差,甚至有些小孩学会看人下菜碟,老人面前父母面前两个样。
另一方面,老一辈人和年轻父母在教育理念上也会有分歧,会造成家庭的不和睦,尤其是婆媳关系的紧张,因此老一辈人也会有所顾虑,并且现在老一辈人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希望在晚年的生活可以更加自由自在,而不想因照顾孩子而影响自己对生活的追求,这种不考虑老人意愿的隔代教育可谓是害人害己。
综上所诉,隔代教育本就是有利有弊,然而养孩子的问题已经是社会普遍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首先,年轻父母还是要转变观念,不要过分依赖长辈,要担负起育儿的主要责任,多去承担育儿事宜。
2019福建漳州国考时政热点:让“老有所尊”走进新时代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
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让“老有所尊”走进新时代。
最美不过夕阳红。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登高、赏菊、祈福,而是一种信息:老年人更需要爱,需要快乐和陪伴。
如果老年人缺失这些,会怎么样呢?先来看新闻:北京近1/4户籍人口60岁以上,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
(10月15日《新京报》)10月15日,北京记者朋友圈发图:去银行看看吧,一多半都是老人,也不排队,也不拿号,直接坐上去(先后有5个老人不排队),都是80岁左右的老人,真没有办法,话也说不清楚,走路颤悠悠,浑身哆嗦,谁敢去说。
没办法!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但是一些老人与社会存在冲突,比如老人不排队,让民众很无语,类似现象的不断叠加,让老人丧失了很多必要的尊重,“厌老”流行,加深了老人与社会的裂痕。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怎能让“厌老”流行呢?我们就需要积极传递具有正能量的时代生活态度,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子女需要积极尊老,精神陪伴多多益善。
老人温饱解决,不缺衣食,这是低层次需要。
近年来,一些老年人陷入保健品诈骗,房贷诈骗等陷阱,归根到底是子女觉得不让老人饿肚子就可以了,常年在外工作,陪伴父母太少,比如一些老人明明知道保健品无用,却乐意上当受骗。
“常回家看看”入法,“独生子女护理假”,等等,落着点的关键处是对老人多精神陪伴,凸显了子女尊老这一课必须好好补上。
社会需要合格尊老,惩恶扬善赢得尊重。
一些老人强横要“座”,“讹诈”好人,多次引发公愤。
老人做坏事的成本太低,尊老有误入歧途之嫌。
2017年10月16日,德国判处公开否认纳粹大屠杀历史的88岁女性6个月监禁。
这是一个好示范,对于老人作恶,只有做到“不纵、不宽、不漏、不错”,严惩违法的老人,表彰向善的老人,惩恶扬善并举,才能促使老人向善,老人才能赢得社会的真心尊重。
公务员时政热点:“强体质靠网红”终非健康常态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进进,联名多位代表提出《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养改善法〉的议案》,建议将饮食营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等。
他认为,“营养大师泛滥,走了一个林光常,又来了一个张悟本,使得公众营养意识混乱。
”不仅没有得到健康,一些病人还耽误了治疗。
(3月13日现代快报)茄子、土豆、泥鳅、固元膏……它们都曾是当年民间保健界的“网红”。
大师撑场,专家表演,倾倒众生,纷纷解囊。
眼下,微信“朋友圈”里最火的还是两道菜:一是变味的心灵鸡汤,二是偏方的健康指南。
各种营养大师、健康专家粉墨登场,折射的不过是中国人日益勃兴的“保健刚需”。
人大代表的这份议案,背后对应着让人纠结的现实:在江苏,每100位成人居民里就有8个糖尿病人,超一半成年男性超重,10个成人里3个患高血压,学生超重率为15.7%……这显然不是一地的情况。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相较2010年,2014年我国成年男性国民体质达标率下降。
数据还显示,2014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别为32.7%和41.6%,比2010年分别增长0.6和1.8个百分点。
在这些抽象数字的背后,是困扰每个家庭的慢性病保健需求。
此时,营养与健康科学“不出手”,自然就有各色鬼魅魍魉出来寻租。
一方面是体质变化带来健康要求,另一方面是生活改善提升了保健需求。
偏偏这个时候,有调查称——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48%,即每100个15-69岁的人群中,只有9.48人具备基本的公共健康意识、知识和技能。
结果就是双输:民众容易被网红级“大师”蒙骗,而财政迟早要为更重的疾病埋单。
有研究显示,如果进行营养干预,一些慢性病的发病率将大幅降低。
例如,高血压和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营养干预后,发病率仅有45%,糖尿病仅为50%,癌症仅为66.6%。
换言之,即便算个成本收益的“小人账”,哪怕纯粹是为了减轻公共医疗保障支出的压力,普及健康知识、及早营养干预,也是“性价比”超高的公共议题。
福建泉州省考面试时政热点:以5000年文明理解40年改革:把发展优势变成话语优势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
今天我们关注——以5000年文明理解40年改革:把发展优势变成话语优势。
改革进入不惑之年,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改革40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奇迹,但还存在着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落差,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
因此,理解中国改革,也涉及到一个认知方法的转换,应该回到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中来理解中国改革。
新近出版的经济图书《中国的改革哲学》,将尝试“以中国为方法”理解中国改革,用基于中国的话语来解释中国的经济改革。
这本书认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和包容智慧,对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产生了潜在影响,正因为此,中国才能够在经济改革方案的设计中,不偏向任何一个极端,而是遵循混合至上、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原则,形成了各种元素相互抵消缺点而又彼此激荡优势的“混合优势”。
这本书得到了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曹远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农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重阳投资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王庆等人作序或推荐。
现将这本书的前言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编者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抑或与其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亨利·基辛格(一)许多年以后,当人们回望人类的21世纪,最值得记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进入新千年,人们见证了太多重大历史事件。
纽约双子星座轰然倒塌,美国开启了全球反恐战争;雷曼兄弟意外陨落,一场持续近10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贸易保护、民粹主义、难民危机、恐怖袭击等沉渣泛起。
与此同时,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突破,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些事件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就对人类历史的长远影响来看,这些重大事件与中国崛起还不在一个层次上。
2012年7月时政热点:行孝要趁早首先必须指出,周其凤为老母亲祝寿并下跪,不仅无任何可指摘之处,而且值得肯定。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基之一,周校长的祝寿之举事实上也并非昨天网上舆论的质疑目标。
问题出在北大校长给90大寿的母亲下跪,应当受到广泛的“正面报道”吗?大概不应该。
孝母应是公众人物的道德底线,而非夸耀线。
“北大校长”在中国是一崇高职位,“北大校长”向公众展示孝道是令人意外的,人们对“北大校长”的道德期待比这高得多。
当然不排除周其凤校长对媒体会报道他向老母亲下跪的私事不知情,因为该消息最早是从微博发出的。
在这种情况下,周其凤本人或北京大学方面应及早采取措施回应。
但直到昨天很晚的时候,这样的回应并没有出现。
互联网在根本上改变新闻报道语境,并影响人们评论事物的视角。
一些很简单的事上了互联网就会复杂化,因为这些事情会掉进舆论的大印象中,遭到引申性解读。
这些引申有些是准确的,有些沾点边,而有些则属于生拉硬套地冤枉人。
没有人能同舆论大语境对抗,公众人物、特别是职位敏感的公众人物必须谨言慎行,将私事同舆论之间预设“防火墙”。
像周其凤校长回乡祝寿,形成一定的场面,他应当有照片可能流传到网上的心理准备,并提前做必要的应对。
互联网目前分不清“公”和“私”的界限,舆论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介入应当有多深,还是一笔糊涂账。
公众人物应当如何对待舆论,社会同样缺少规则和经验。
舆论在这方面的道德将通过一系列碰撞逐渐摸索、成形。
“北大校长”这一职务的敏感性,已不是第一次被印证了。
中国还有一些官与学之间的职位备受关注,它们实际承受了这个时代的很多困惑和纠结。
这要求“北大校长”们有极高的学术和道德表现,事实上如今的舆论环境容不得他们有半点闪失,他们要做得比一般学者或一般官员都要周全。
这有点强人所难,但现实就是这般苛刻。
北京大学自近代以来经常领中国风尚之先,在矛盾凸显、思想交锋活跃的今天,北大校长受到舆论的纠缠,这种代价大概算不上是意外的。
莆田时政热点:年龄问题不妨告别一刀切
众所周知的六岁上小学,源于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不过,从立法角度讲,该规定旨在保障六周岁及以上儿童接受义务教
育的权利,并非强制要求儿童必须年满六周岁才能入学。
再者,即使以六周岁为入学门槛,截止到当年哪个月份也是个现实问题。
为此,1992年起施行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又进行了补充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以及因缓学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延长的在校年龄,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这就意味着,教育部赋予了地方政府确定小学入学年龄的自主裁量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自主决定。
但在现实中,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一个省依照上述上位法作出具体规定。
多年来的通行做法是,由设区的市教育行政部门自行确定,其中绝大多数地区将入学截止日期定在了8月31日。
对此,教育部门解释说,新学年开学一般是9月1日,以每年的8月31日为界限,可以确保新生在入学时年满六周岁。
这种说法看似合理,
实则存在一定问题。
截止8月31日固然是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却无法体现出“本地区实际情况”。
每年出生人口存在自然波动,适龄儿童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数据,再加上随着一些小学的新建扩建,学
位资源也有相应变化,这些实际情况都应在制定政策时考虑进去。
一刀切地以8月31日为界,恐怕闲置了地方政府的自主裁量权,从而导致旱涝不均,学校有的年份招不满、有的年份不够招。
无论对于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还是满足适龄儿童的受教育需求,都是不利的。
诚然,从理论上讲,无论入学截止日期放到哪一天,都会造成“晚一天就要晚一年”现象。
不过,与以8月31日一刀切的机械思维相比,根据适龄儿童人数、学位数量合理确定的入学截止日期,更能赢得广大家长们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的心理成熟度越来越高,大都在六岁前受过比较系统的早教和幼儿园学前教育,已经具
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能力。
国内一知名网站就“如何看待接收将满六周岁儿童入小学”一事进行过调查,73.9%的受访者表示赞同。
去年起,安徽小学入学年龄率先告别“一刀切”。
安徽省教育厅出台规定,原则上小学入学年龄为当年8月31日前年满六周岁,在学校有学位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
对于放宽年龄入学,学校必须公开规范办理,公告办法、流程和入学年龄的截止时间。
小学入学年龄就不应该是铁板一块,各地教育部门必须充分用好自主裁量权,运用适龄儿童人数、学位数量的大数据分析,合理确定入学截止日期。
只要决策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相信公众是能够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