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法看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回指功能_张立飞
- 格式:pdf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7
现代汉语语篇主题性第三人称回指的多学科研究最近,现代汉语语篇主题性第三人称回指(thematic 3rd person reference)这一话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现代汉语语篇中,回指是常见的话语现象,而第三人称回指(以“他”、“她”等代词指代某人,以及其他抽象事物)尤为常见。
根据特定的上下文,第三人称回指可能传达不同的意思,诸如指他人的名字以外的上下文内容,或者暗示某种关系等等。
现代汉语语篇中第三人称回指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学,还涉及多学科,例如文学、历史、社会学、大众文化、心理学等。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第三人称回指反映了讲话者把话语话题定位到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
例如,当一个讲话者提到“他”时,有可能是明确指出某个可以确定的人,也有可能是暗示某类人。
而文学、历史和社会学等学科研究,则可以深入探讨第三人称回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同作品中第三人称回指的语言特征等。
现代汉语语篇中第三人称回指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测量其特性。
例如,基于历史和社会研究,可以将第三人称回指视为一种表达文化认知的方式。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第三人称回指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投射,让人们在情感上把某人或某件事与自己情绪上的联系起来。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第三人称回指的研究可以检验句法和语义规范,以及具体上下文对回指解释的影响。
此外,较为具体的研究则可以对不同第三人称回指的句法特征进行细致分析,以探究特定语篇背景下第三人称回指的发展趋势。
从大众文化角度来看,第三人称回指也可以用来研究当下社会流行文化,以探讨社会热点话题的发展变化。
例如,许多著名的大众传媒报道,都会以第三人称回指的方式报道某人或某件事,以起到引导大众思考的作用。
以上是有关现代汉语语篇主题性第三人称回指的多学科研究的简单介绍,集中体现了从语言学、文学、历史等多学科视角来探究上述问题的可能性。
随着当今有关现代汉语语篇第三人称回指的研究不断深入,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的研究结果出现,丰富了我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认识。
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本文以动词的指向为切入点,研究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问题。
基本思路是:从最小的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开始考察,逐步增加参数,不断替换参数,根据新增参数在动态的组合中对代词回指产生的影响的不同,对参数进行次范畴化,各类参数的次范畴化完成了,制约代词回指的因素也就揭示出来了。
采用的方法是次范畴化、格式法、替换法。
动词的指向是指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或关系及于个体或个体的领域。
在认知语法所谓的能性过程中,能量从施事发出,最终到达受事,从施事到受事,是能性的指向;在非能性过程中,虽然没有具体的能量流,但仍有抽象的关系,它反映了实体间的一种不对称,在观察、认识过程中,从感事到对象,这是观察的指向;在影响过程中,从致事到受事,这是因果的指向;在有方向的动作中,从动作者到朝向目标,这是动作方向的指向。
动词的指向投射于句法,往往形成主谓宾结构。
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或关系由主语所代表的主体发出,及于宾语所代表的个体或个体的领域。
动词的“指向”实际上反映了动词与其它句子主干的组配矩阵。
在主谓宾句中,动词一般指向宾语。
如果宾语是[+独存]性NP,动词的指向往往表示主体所发出的动作作用于个体;如果宾语是[-独存]性NP/AP/VP,甚至是小句S,动词的指向往往表示主体所发出的动作作用于个体的领域。
其中,个体可能就是主体自身,这时个体往往用反身代词指代;个体也可能不是主体自身,而是客体他身,这时个体往往直接用普通名词指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代词指代。
以[±指向自身][±指向他身]、[±指向自身的领域][±指向他身的领域]、[±指向自身的非领域][±指向他身的非领域]6对语义特征为标准对动词进行次范畴化,可以形成动词的指向的分类系统。
动词的“指向”包括内容与方向两个维度。
动词指向不同的内容在句法上表现为动词带不同的宾语,形成不同的格式,我们因此分出直接指向、间接指向和关涉指向三大类;动词指向不同的方向反映动作主体与动作所及客体之间的同指或异指关系,因此把动词的指向分为外向、内向、双向三大类。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话语分析同样的语言环境下,不同的话语结构往往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话语是语言符号与符号系统组成的意义单位之间的联系。
在交际过程中,受说话人认知思维的影响,话语结构的组成部分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话语效果。
我们可以把话语结构划分为话语的结构单位——语段,以及由语段组成的有层次关系的话语。
按照上面对话语的解释,我们再来看看汉英两种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差异。
第三人称代词回指在具体话语中一般分为“双向性”、“替换性”和“拟声性”三种,也有的把这三种归纳为“双向性[gPARAGRAPH3]替换性移置性”。
双向性是最常见的,通常由“甲乙”这类结构词构成,“甲乙”后的宾语多是先行陈述句中的事物,“乙丙”后的宾语是经修饰后的谓语。
替换性回指也叫移置性回指,指的是指前宾语在被“甲”回指到时已被替换。
如: Her father was dead, so he mustn't come。
他父亲死了,所以他不能来。
1。
双向性回指1。
双向性回指“ Your aunt was very lovely and clever, too,Mr。
Smith。
Her grandfather died, so her mother mustn't have had any brothers, at least, she had no brothers, either. Her grandmother died, so her father must n't have been a carpenter。
I am not sure if you are at home now, if you are, you must be at home with your mother。
3。
双向性回指( 2) 2。
替换性回指2。
替换性回指1。
替换性回指3。
移置性回指3。
移置性回指第三人称回指的特点( 1)说话人一般用他人的口气对某些问题进行回答;( 2)大多数句子是肯定的;( 3)主要是转述他人话语,使用的都是第三人称;( 4)少数句子由于需要,可以不使用第三人称,但仍属于回指范畴。
现代汉语语篇主题性第三人称回指的多学科研究
现代汉语语篇主题性第三人称回指是一种多学科研究,利用“第三人称回指”可以得出具有较高准确性的研究结果。
首先,要深入探究第三人称回指在哪些学科中被应用,以及它们在这些学科中所发挥的作用,然后综合各种学科研究成果,把多种数据定量分析,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同时也涉及跨学科的思维,综合进行语言玩法的处理,丰富研究内容。
另外,要把握好第三人称回指的客观性,而仅依靠传统教育系统以及一般市场经济情况,是很难达到这样的理解能力的,因此,在大学里开设跨学科课程,提高社会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多种知识的学习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高校和学习者也可以运用数字化手段,详细查看第三人称回指的定义及其在哪些学科及其在这些学科的重要性,此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用数据去推断归结性论断,可以深入学习第三人称回指。
总之,现代汉语语篇主题性第三人称回指是一种多学科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每个研究的具体情况,分析和研究不同的主题,这也是现代学术研究的一种趋势。
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高校应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建立多学科协同互补的研究团队,以及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技术资源,加强跨学科教育与改造,使学生具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发展作贡献。
2020年第3期No.32020华文教学与研究TCSOL Studies总第79期Sum No.79[收稿日期]2020-03-30[作者简介]李榕(1985-),女,陕西眉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篇章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等研究。
电子邮箱:******************。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指称的汉语篇章与句法互动机制研究”(16CYY045);第二批“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JCRCKYPT002)①也有人译为“向心理论”,如苗兴伟(2003)和许余龙(2004)等。
②也有人译为“后照中心”或“回指中心”,下文统一为“后指中心”。
0.引言第三人称回指是近几十年以来篇章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美国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20世纪末面向计算机处理语篇提出了定中心理论(Centering Theory )①(Grosz &Sinder ,1986;Grosz 等,1995;Walker 等,1998)。
该理论综合了多个学科的前沿成果,关注语篇回指的处理难度和连贯性等问题,提出后指中心(Backward-looking Centers ,简称Cb )②是影响第三人称回指的重要因素。
该理论一出现就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已有很多跨语言的研究,包括德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日语、荷兰语和土耳其语等(Di Eugenio ,1990;Hoff⁃man &Turan ,1993;Kameyama ,1986;Rambow ,1993;Walker ,Iida &Cote ,1990;Yongkyoon ,1991;Ziv &Grosz ,1994等)。
近二十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不少相关研究,如苗兴伟(2003),许余龙(2004),熊学亮、翁依琴(2005),许宁云(2006),段嫚娟(2006),王德亮(2011),孙珊珊等(2015)等。
现代汉语“这/那”指示义与主观评价及话题功能的关系吴早生【摘要】摘要:在前人关于“这/那”指示/指别与主观评价用法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讨论了“这/那”指别功能与主观评价及话题功能之间的联系,并从“三域”的角度做出了适当的解释。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这/那;指示/指别;主观评价;话题;三域吕叔湘描写了口语中动词、形容词前“这”、“那”表夸张用法(他干起活儿来这猛啊,谁也比不上)[1]396,657。
张伯江、方梅考察了现代北京话口语情况,指出现代北京口语“这”、“那”指示义虚化为性状程度的用法十分固定[2]158-159。
吕叔湘还指出,“那个”作谓语可代替某种不愿意明白说出的形容词(就是脾气那个一点)[1]179-180。
其中“那个”都涉及了对人物的消极评价。
奥田宽指出“这”在特定语境中,说话者对特定人物怀有主观感情时(往往是负面的),可以在姓名和称呼语之前加上一个不表指称的任意性指示词“这”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评价(这个闺女,怎么能这么说话呢!)[3]。
张琪昀认为,话语中用来标示当前时期的“这年头(儿)、这年月”等短语带贬性感情色彩[4]。
吴早生(2009)[5]也指出“我的这/那个父亲”中似乎羡余的“这/那个”表主观评价义。
本文主要探讨指示词指示义与这种主观评价义,以及与汉语话题标记间的联系。
一、从指示词“这/那”的基本指别功能到主观评价作用刘丹青[6]据徐烈炯[7]176-189做出了以下论述:光杆名词是类指还是单指 (有个体性),跟谓语类型有关。
谓语表示状态,或者说属于“属性谓语”(individual-level)①刘丹青(2002)具体表述为:“individual-level,本文意译为‘属性谓语’,‘个体平面’之说特别不适合类指做主语的情况”。
下句将“stage-level”意译为“事件谓语”,字面义是“阶段平面”。
第三人称代词“他”回指的功能分析作者:蒋东立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6年第10期摘要:文章主要探讨现代汉语自然交际话语中人称代词“他”与先行语不定指称形式之间的关系。
文章认为,基于先行成分的低可及性,“他”并非发挥提取实体的功能,而是作为言者表达内容的例示对象,凸显并深化前述的先行成分,通过发挥其认知参照视点的功能,唤起受话人对言者命题或观点的高度及持续关注,进而维持会话内容的推进。
关键词:回指“他” 非提取功能归属性用法代词用作回指被视为一种语法手段,用于替代同指的名词性先行项,其所指向的指称对象在前述语篇中应该是明确提及的,所以大多用于进行直接回指,而没有明确先行词的回指现象,人们称之为“间接回指”或“深层回指”等。
但是,通过收集的会话语料,我们发现,“他”回指的对象在先行句中并不明确,在交际双方心中可及性程度较低,说话人也无意使用“他”指称某个概念成分,对此类间接回指现象的关注在以往研究中并不多见。
本文语料均来自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
一、可及性对代词回指的阐释可及性是指人们在语篇产生和理解过程中,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某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或难易程度。
[1]“回指可及性理论”认为不同回指语标示了先行成分在大脑记忆系统中的不同可及性,[2]回指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语篇动态语境中先行概念实体的提取问题。
[3]回指语使用的可及性等级表明先行成分在大脑中的不同可及程度,据此,Ariel将回指语分为“低可及性标示语”“中可及性标示语”和“高可及性标示语”三大类。
其中,“高可及性标示语”指解译时需要依赖“语言语境”的指称词语,主要包括代词和零成分。
实证研究证明,回指可及性还涉及由先行语本身所表达的可及性,以及回指语本身的属性。
[2](一)先行成分的语义指称特征第三人称“他”的本质在于回指与替代,基于同指关系的直接回指过程中,回指语“他”可以直接指称或替代已经存在的先行成分。
根据可及性理论,代词“他”内涵意义最少,形式较为简单,反映出先行成分在说话人心中可及性程度较高,但是通过以下例句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新闻语篇中的人称代词回指分析徐鸿雁【摘要】回指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语用现象.在新闻语篇中经常会遇到用代词指称前文中提到过的人或物的情况,特别是人称代词,在叙述性的文体中它还起到了衔接语篇的功能.从人称代词在新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和人称代词出现的条件来看,探讨语篇层面的人称代词回指问题主要涉及到回指词如何衔接语篇以及用什么方式延续话题两方面.【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11【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新闻语篇;人称代词;回指【作者】徐鸿雁【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2回指现象一直都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常常会用一些具备指称功能的词,比如: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等。
新闻语篇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除了语言简练和结构紧凑的特点,还存在着许多人称代词回指的现象。
回指的清晰度会影响读者对语篇信息的理解程度。
因此,语篇结构越清晰,我们就越能够更容易理解语篇内容。
对于回指这个问题,前人在这方面做过的研究很多,成果也是颇为丰富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徐赳赳的《现代汉语篇章回指研究》,他关注的是篇章小句的划分,重点讨论的是回指的线性结构及层次结构,在人称代词回指的问题上重点讨论了第三人称代词“他”,其他代词没有提及,特别是虚指人称代词不做考虑。
[1](P61―118)宋宏著的《人称代词语篇回指研究》则侧重描写英语语言篇中的人称代词回指的语用优选机制。
[2](P233)戴维·克里斯特尔在中文版《现代语言学词典》中对回指做出了定义:“指称常用来说明语法单位之间存在的同等关系,如果指称对象是话语中前面的一部分就称作回指。
”[3](P301)据此,我们可以把回指理解为:在语言链中,后文所述的对象和前文已经表达过的某个内容指的是同一人或物。
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对汉语人称代词进行不同程度考察和研究的学者很多,对于人称代词的定义和划分也是庞杂而模糊的。
三身代词非常规语用问题浅析人称代词的基本功能主要是指示和称代,每个人称代词都有其特定的指示意义,用法上也遵循语言常规。
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人称代词会临时表现出非常规用法,在句法和语义方面发生变异,用来指称其他人称代词本来所指的对象。
标签:三身代词换指虚化泛化一、引言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针对某一指称对象时,只有先用名词形式区别于其他对象,才能在认知世界中建立起一个比较明确的指称概念,并建立联系,避免混淆。
在接下来的话语中,为避免重复,使话语简洁,人们便需要使用代词来回指这个名词形式。
本文所提到的三身代词区别于人称代词,仅仅是指“我”“你”“他”。
由于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没有性的区别,指代女性的“她”和指代无生命事物的“它”可以看成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变体,在本文不多做讨论,统一归为三身代词。
由于代词指代的不确定性,三身代词在使用中往往出现一些非常规用法。
本文着眼于三身代词在句法和语义功能上的超常用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对三身代词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做出具体系统的研究。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未经注明的均来自严歌苓的《补玉山居》,原文刊发于《小说月报》2012年第1期。
二、三身代词句法层面非常规用法三身代词在组合能力上不同于名词,名词的前面可以有修饰语,受数量词的修饰,但是代词不能受修饰语的修饰。
代词通常用来指代名词,它的语法功能和它所替代成分的语法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就语法性质来说,它是属于体词性的。
但是在句法上,三身代词也有些特殊的用法。
如:“三身代词+指示代词‘这(那)’+名词”表领属关系,但与“三身代词+‘的’”表领属的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别;“三身代词+亲属称谓词”不单单是省略“的”表领属,它也可以作为称呼语,或者起到话题强调的作用;“三身代词+名字”构成同位结构,表示复指,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一)三身代词+指示代词这“(那)”+名词1.三身代词跟指示语连用表示领属关系。
如:(1)老乡,你这烟卖多少钱一盒?(2)补玉悟到他那个英文教师媳妇不在身边。
汉语“人称代词+NP ”复指结构的话语功能*———基于电视剧《亮剑》台词的分析张旺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北京100083)提要本文在对电视剧《亮剑》台词作定量考察的基础上,对汉语中“我李云龙”一类的“人称代词+NP ”复指结构进行分析。
本文从结构的内部构成、NP 的语义特征和句子谓语及情态特征等多侧面进行描写。
本文认为:汉语“人称代词+NP ”复指结构是一种隐性述谓结构,其“NP ”的功能在于凸显“人称代词”所指代对象在当下话语情境中说话人所认定的某种属性特征,从而造成该种结构表达的强主观性。
这种强主观性的凸显,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句子[-事件]的特征。
因此我们认为,汉语“人称代词+NP ”结构是一种话语功能独特的短语结构,其主要的话语功能在于凸显代词所指对象在特定话语情境中所拥有的某种特定属性要素,从而规定着言者对这一对象的主观评价或是预测代词所指对象在话语情境中所要采取的特定行为。
关键词人称代词复指结构主观性隐性述谓关系话语功能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总161期)*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号:02JAZJD740020)经费支持。
曾在“汉语认知语法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术论坛”(2009年9月·北京语言大学)上宣讲。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吸收了《当代修辞学》编辑部的宝贵修改意见,谨此致谢!一、引言1.研究对象的界定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种“人称代词+NP ”结构,且其中的人称代词和NP 在具体的话语情境中具有复指的性质,如“我李云龙”,“我”就是“李云龙”,而“李云龙”也就是“我”。
本文将着重讨论这种结构在具体语境中的话语功能。
这种结构中的“人称代词”和“NP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紧密连在一起。
但也偶见插入其他成分的用例,限于篇幅,这里不详细讨论。
2.本文的基本问题从名词和代词指称的角度看,“人称代词+NP ”结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结构形式,它引起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有如下三个:第一,从语言经济性的角度说,这种结构成分之间为什么要复指?复指的言语价值何在?第二,在这种复指结构中,“人称代词”和“NP”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彼此构成怎样的句法语义关系?第三,作为一种稳定的短语结构,“人称代词+NP”结构的话语功能是什么?这种话语功能与句子的谓语及其情态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本文将力求在充分观察、描写的基础上,着重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初步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