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术语,宋式和清式主要构件名词对照表
- 格式:doc
- 大小:266.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古建筑构件名称1.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副阶:古建的外柱廊,副阶周匝:古建外面一圈都是外廊。
2.副阶柱:也就是廊柱,宋代称为“副廊柱”。
廊柱就是支撑廊檐的柱子,它应包括单独建筑的游廊和房屋周围的回廊等所有廊子的柱子。
但一般来说,廊柱主要指的是房屋周围的回廊或前后廊子的柱子。
我国古代很多房屋,上到皇家宫殿,下到普通人家的住宅,都常在主体房屋外围设有回廊或前后走廊,支撑这种廊子上的屋檐的柱子就是“廊柱”。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5.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古人在做建筑时,将构件或部位的端部做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形式,使得构件或部位的外观显得丰满柔和。
6.脊槫(拼音tuán):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7.檐槫:檐(拼音yán),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槫:即“桁”或叫“檩”,宋代称“槫”。
8.驼峰:两层梁枋间起支承托垫作用的墩木,通常做成骆驼背峰式样,故名。
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两种做法,前者较多,有鹰嘴、掐瓣、笠帽、卷云等式样;后者少见,辽金又有两侧斜削成梯形的。
清代改用柁墩,为高度小于直径的短木。
9.襻(拼音pàn)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10.丁华抹颏(拼音kē)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古建筑采用木结构比较普遍,主要是当时木材资源比较丰富,木材易于加工,所以使用较多,但是木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易蛀、易燃,很多古建筑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消失了。
现存的还有部分古建筑,十分需要加强保护,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有关知识需要了解,这里介绍的是古建筑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的构件名称有宋式和清式两套,这些图上的标注是遵照《营造法式》的宋式名称,适用于早期木结构建筑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我把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一座金代建筑。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及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及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及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关于古代建筑构件的专业术语以及解释 想学习中国古建筑,那么关于古代建筑构件的这些专业名词以及解释,就必须了解⼀下。
古建中国罗列下以下,供⼤家学习参考。
【中⾦桁】中⾦桁消式⼤⽊作构件名称。
在5架梁上,位于⽼檐桁与脊桁之间;在九架梁上,位于上⾦桁与下⾦桁之间,都起承托和传导屋⾯重量的作⽤。
消式⼤⽊作构件名称。
在5架梁上,位于⽼檐桁与脊桁之间;在九架梁上,位于上⾦桁与下⾦桁之间,都起承托和传导屋⾯重量的作⽤。
【中⾦顺扒梁】消式古建筑⼤⽊构件名称。
梁尾搭插在七架梁上,粱头扒在下⾦桁(檩)上,⽤⽤以承托中⾦桁(檩))的扒梁。
【内柱】宋式建筑⼤⽊作构件,泛指建筑室内⽴柱。
情式建筑称“⾦柱。
中国古代建筑以4根柱⼦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间”。
为“问”。
唐宋及辽初较⼤型建筑的内柱多横纵成⾏,排列规整。
辽代中叶以后为创造特定的室内空间.往往在室内的间缝上减去某些内柱。
称“减柱造”。
⼭西上台⼭佛光寺⽂殊殿,⾯阔七问进深4间、殿内仅⽤四根内柱,是减柱造的典型实例。
但明清以后的⼤型建筑“减柱造”之法罕有所见. 【内四界】指1座单体建筑的中⼼部位,即五架梁下两柱之间的位置。
五架梁上正好是四步,⼜称四界,在建筑的内部,称为内四界。
【⽅直椽】⽊构件名称,指⽅形断⾯的正⾝檐椽,多⽤于游廊、亭、榭等较⼩建筑中。
【⽃接柱】⼤⽊作构件名称。
⽃接柱是指多层建筑中叉柱造做法中的上层柱⼦。
这种做法是⾃下⽽上.⼀层柱框.⼀层⽃拱相重叠,上层柱根叉于下层⽃拱的⼤⽃之上,也即是下层⽃拱的⼤⽃所接托的上柱,称为⽃接柱。
明情建筑中⽤两段、或三段⽊材施以暗榫墩接成的柱 【⽡条】古建筑构⽡作件名称。
板⽡纵向截成的直线形窄条。
布⽡屋脊⽡件之⼀。
⽤板⽡开成的叫“软⽡条”,⽤砖加⼯⽽成的叫“硬⽡条”。
【⽡垄】《清式营造则例》:“屋顶上之⽡,上下赓续排到谓之垄。
”屋⾯凸出的垄称盖⽡垄,凹进则称底⽡垄。
【⽡⼝⼦】古建筑屋顶部位名称。
⼜称当勾。
位于⽡垄与脊交接之处,由于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别,如在正脊部位⼜称正当勾,在戗脊部位⼜称斜当勾。
古建筑名词解释二画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三画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中国古建筑技术(构件名词篇)一、通则名词1、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2、次间:建筑物明间和梢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3、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4、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5、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6、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7、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8、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9、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10、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11、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12、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向外挑出的水平长度.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13、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14、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15、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16、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17、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18、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19、硬山: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20、悬山: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21、庑殿: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22、歇山: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强干货!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1、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2、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3、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4、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5、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6、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