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大产业具备明显优势
- 格式:pdf
- 大小:128.42 KB
- 文档页数:2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是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联动的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非常适时的。
然而,通过区位商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以外,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如农林牧渔、轻重工业等都在低水平上雷同,各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竞争力弱。
武汉城市圈应该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位商;区域优势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总体聚集能力呈下降趋势,城市竞争力也在日趋下降。
为此,2003年11月,湖北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了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
但也存在各个城市间产业缺乏明确的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的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如表1所示,2004年除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说明现阶段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第二产业内部,又多以机电、纺织、食品、建材为主。
各城市现状主导产业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结构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对于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通过对区域产业区位商的测算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
唐磊、曾国平通过区位商分析法,运用西南、西北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产值,与全国水平进行区位商测算,发现两个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在第一产业及建筑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落后;并提出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注重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地方特色;发展新型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
武汉以后的发展前景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论述武汉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市内有较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以及三大铁路干线和三大高速公路交汇于此,使得武汉成为长江中游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交通枢纽。
随着国家交通一体化的推进,武汉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铁路物流中心等,为国内外交通运输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同时,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将以长江为依托,强化水陆空多模式交通联动,打造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武汉地处湖北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为农业、养殖业、渔业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武汉还是湖北省的科教文化中心、医疗中心,拥有大量知识和技术资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还是世界知名的大学城,拥有多所高校,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智慧。
在产业方面,武汉将继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发展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再次,武汉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武汉将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业科技和农业科普,提高农业品质和产量,打造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
通过农村旅游、乡村文化等方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武汉还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最后,武汉还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将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与沿线城市开展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
同时,武汉还将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交流,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1. 盘龙城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古城遗址,距今()多年。
A. 3000B. 3200C. 3500D. 3800汉口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古称夏口。
清光绪二十五年( 年)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将汉阳、夏口分离,专设夏口厅。
A. 1755年B. 1798年C. 1898年D. 1906年“货到()活”,是当时华中地区流行的俗语,充分显示了汉口镇作为商贸物流中心发挥着物流枢纽的功能和作用,也证明了汉口镇对于周边地区的社会影响力。
A. 武昌B. 汉口C. 汉阳D. 武汉武汉三大现代产业体系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
A. 商业B. 现代服务业C. 金融业D. 轻工业到民国时期,从武汉关到丹水池、谌家矶,汉口长江边的洋码头已达()个之多,武汉航运由内河而远达外洋至日本、欧美。
A. 74B. 64C. 84D. 54()风景区是武汉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其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说。
A. 东湖B. 沙湖C. 月湖D. 金银湖E. 汤逊湖()位于武昌蛇山之上,以拥有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而闻名海内外。
A. 岳阳楼B. 黄鹤楼C. 滕王阁D. 鹳雀楼1858年,英国胁迫清廷签订(),汉口开始对外通商。
A. 《中英天津条约》B. 《中英南京条约》C. 《北京条约》D. 《望厦条约》“货到()活”,是当时华中地区流行的俗语,充分显示了汉口镇作为商贸物流中心发挥着物流枢纽的功能和作用,也证明了汉口镇对于周边地区的社会影响力。
A. 武昌B. 汉口C. 汉阳D. 武汉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商法—()。
A. 《商律》B. 《商法》C. 《商会简明章程》D.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武昌最早的行政区划,是从()时期开始的。
A. 夏B. 商C. 西汉D. 三国伴随着武汉城市经济的发展,各地的商人和手艺工匠纷至沓来,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增幅加大,总量骤增。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武汉三镇约()万人。
武汉市产业布局一、武汉市产业布局进展历程改革开放的初期,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专门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的计划配置紧密相关。
因此武汉市作为全国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直是全市主导产业。
197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7:63.3:25,第二产业比重高出第三产业38.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布局从小到大进展,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发生了重大转变。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产品生产、互换、流通等环节逐渐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背景发生了庞大的转变。
武汉市按照经济进展客观要求,实施“两通起飞”(交通、流通)战略,服务业迅速进展。
1992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9:48:40.1,第三产业比重冲破4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42.3%。
与1978年相较,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5.1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供不该求”转向“供过于求”,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供需格局的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把服务业作为经济进展的“冲破口”、“新增加点”和“长期战略”,增进服务业快速增加。
199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6:44.9:47.5,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迅猛进展,武汉市新兴服务业迅速进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随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群和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武汉工业延续连年的以钢铁、机械、纺织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柱的格局开始转型为以“钢、车、机、新”为支柱,纺织、电子、食物、化工亦具相当规模的产业格局。
2001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冲破5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59%,超过第二产业奉献率20多个百分点。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7.23•【字号】武政办〔2021〕75号•【施行日期】2021.07.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7月23日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委、省人民政府有关要求,为推动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农创中心)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和科技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农业新兴业态。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武汉农创中心建设,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引领带动华中地区及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武汉样板”,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五个中心”作出贡献。
(二)目标定位。
以建设立足武汉、带动全省、辐射华中、联动全国、面向世界的农创中心为目标,促进资源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推动实现科技与产业、企业、技术、人才、科技(即上中下游)等要素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科研中心、转化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企业中心为一体的“五大中心”,形成区域性“农业硅谷”和经济增长极。
分阶段目标如下:二、空间布局按照“中心提升、资源整合,极点带动、辐射周边”的空间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合理错位分工,引导资源集聚,着力构建武汉农创中心“一核两翼一芯两园多基地”总体空间架构,形成“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示范”全产业服务链。
湖北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省际比较研究申亚杰 龚晓菊 北京工商大学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通过对湖北制造业发展现状及与其他省份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湖北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其他省份存在的差距,从而为地区制造业发展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湖北;制造业;省际比较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484-02目前,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已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第四大制造国。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种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强调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是我国覆盖城市最大的经济区。
湖北是沟通长江经济带上下游的的重要桥梁,是中部崛起的支点,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
湖北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实现其产业协调发展。
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背景下,湖北省制造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北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湖北省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钢铁、汽车和水电等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群成长壮大。
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464家,比上年增长3.4%;工业增加值增长8.0%;工业销售产值48725.2亿元,增长11.5%;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41.35亿元,增长9.6%。
目前,湖北已形成了以汽车、食品、电子信息、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其中,汽车制造业是主要优势产业,产业集群明显,已形成以武汉、十堰和襄樊三大基地为主的“汽车走廊”。
纺织业尤其是医疗卫生纺织品规模居全国前列,主要分布在仙桃、黄冈和襄阳等地。
湖北制造业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是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效益不高。
湖北省产业结构概况一、工业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
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种钢生产基地,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中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
已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的格局。
2008年,全省全社会投资完成5798.56亿元,同比增长27.9%,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2.67亿元(下同),同比增长29.1%,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6.46亿元,增长92.6%,增幅提高6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50.21亿元,增长38.7%,增幅提高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66.00亿元,增长21.2%,增幅回落4.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92.67亿元,增长23.3%,增幅回落4.8个百分点(一)汽车产业湖北省机械汽车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一主两带”的产业基础。
“一主”即以汽车产业为主导,机床工具、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食品包装机械、通用基础件、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内燃机、文化办公设备、民用机械等门类齐全、实力较雄厚的13大产业。
“两带”即以东风公司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集聚带,以宜昌、荆州、武汉、黄石为基地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聚带。
湖北省县域经济分三类武汉城市圈最具活力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道林通讯员龚天月刘卫军)昨日,省经委、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评价报告称,我省76个(县、市)分为三类。
Ⅰ类的20个,大都聚集在武汉城市圈,以及宜昌、荆门、随州、襄樊等周边,分布在汉宜、襄荆、京珠高速和汉宜铁路、武九铁路沿线,区位优势明显,经济较为发达。
国土面积仅占全省县域的27.2%,创造了全省县域48.1%的生产总值和46.6%的一般预算收入。
Ⅱ类的36个,分布在全省的9个市州,遍及城郊、平原湖区、丘陵及山区,其中半数以上是我省粮棉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其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县域的40%和49.2%。
Ⅲ类的20个,主要分布在鄂西、鄂西北山区,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县域的32.8%和17.2%;其中19个为我省重点扶贫开发县。
从发展速度来看,武汉、荆门所辖县域经济发展较快,荆州、十堰、恩施州及林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速,分别增长12.5%、10.1%、6%和9.7%。
旅游:拉动县域经济的新引擎旅游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
前不久,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显著提高,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据介绍,广东旅游强县的评选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省各地的积极响应,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全省共有13个县(市)先后被评定为“广东省旅游强县(市)”。
2008年,省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国家旅游局与省政府签订了《关于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广东将建设中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
在这些重要政策的推动鼓舞下,全省各地发展旅游的热情高涨,各县(市)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把旅游业当作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先导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支柱产业来抓,积极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交通、公共安全、卫生保障、生态环保、宾馆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和服务配套功能,提高旅游产业地位,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以发展旅游带动招商引资、劳动就业、环境保护,提升当地城镇化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产业转移对武汉劳动力的影响研究【摘要】 2007年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武汉成为了国家区域政策的焦点地区。
以积极的态度承接国内外各项产业转移,推动武汉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来实现“两型社会”,以及武汉地区劳动力供求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就以武汉为例,基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重点关注劳动力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以及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效应。
【关键词】产业转移劳动力供求武汉一、武汉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劳动力需求1、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自“十五”规划至今,武汉市一直坚持着经济发展为重心,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为战略,第二和第三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路径。
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到2009年,武汉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4620.86亿元,在中部地区六大省会中居于榜首,这为武汉市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二,武汉市第二产业已占到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46%,第二产业结构优良,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及以采掘与冶炼产业,使得武汉市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
武汉市现已形成以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为主线的产业模式,优势产业非常突出。
第三,“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作为教育大市所拥有的人才资源都为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巨大推力。
2、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近些年来,武汉市不断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明确招商方向,以积极的姿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为支持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带动了就业。
但是,武汉市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逐年递减,劳动力大市也面临着“用工难”等问题的尴尬,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加快对武汉市的劳动力提出了更多要求。
(1)武汉市就业岗位不断增加。
企业劳动密集程度越高,其劳动需求就越大,武汉市承接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服装、电子产业等,这不仅可以减少产业输出地的用工、资源等压力,也充分利用了武汉市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扩大了当地的劳动力就业量,为输入地带来经济发展的新生机。
第一章武汉介绍1.1自然条件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市区被长江、汉江分隔为武昌、汉口、汉阳隔水相望的三部分,素有“武汉三镇”之称。
全市土地面积8467.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2143.6平方公里,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1/4。
地形上是北高南低,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北部为山地丘陵,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地处中低纬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237-271天,降水丰沛,多年平均水量为1140-1265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武汉地区是典型的内陆盆地及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根据长期以来详尽的地震观测资料,武汉地区未有过大震,是难得的具有较稳定地质构造的大城市。
武汉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它位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达广州、西去西安,均在1200公里左右行程,有水、陆、空交通相连。
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中,武汉具有承东启西的特殊区位。
武汉与其周边地区具有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个范围涉及四个省份的十多个城市。
包括煤、铁、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供应基地,以及与之共同构建的汽车、冶金、建材、纺织、石油化工工业走廊。
1.2 城市简史武汉市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殷商古城----盘龙城,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
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武汉已形成商业中心,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汉口镇已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大都会。
十九世纪初,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士在此开办了百多家工厂、洋行。
当时,武汉的对外贸易额及工厂总数曾位居全国第二位,商业辐射面达及华东、华北、西北及西南。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将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的汉口、武昌及汉阳三地区合并成立了武汉市。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是我国中部水陆空交通邮电的主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
高二地理《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黑河市是我国第一批沿边开放的城市。
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城市毗邻是该城市发展的绝对区位优势。
由于联系哈尔滨、沈阳等地的铁路建成通车,黑河市成为黑龙江省北部沿江地区的交通枢纽。
左图示意2007~2017年黑河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右图示意2006~2017年黑河市常住人口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黑河市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大产业比重比较合理B.第三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C.第一产业比重呈减小趋势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较稳定2.黑河市常住人口变化将导致()A.城市“空心化”问题日渐明显B.经济发展活力增强C.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D.科技实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3.关于黑河市的发展方向及措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B.完善相关政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C.依托资源、交通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收入D.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工业,提升工业比重【答案】1.D 2.A 3.D【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黑河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过小,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A错误。
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占主导地位,B错误。
根据不同年份产业比重变化分析,第一产业比重波动上升,C错误。
第二产业变化不大,保持稳定,D正确,故选D。
2.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黑河市常住人口呈下降趋势,其产生的影响有不同产业类型的人口流失数量不同,导致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发生变化,人口流失的同时,城市发展,规模扩大,使城市出现“空心化”现象,A正确。
人口流失会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引起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导致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发展活力减弱,所以经济发展缓慢,科技实力不会增强,BCD错误。
故选A。
3.由于由于黑河市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差,出现了人口流失现象,因此应该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应该完善相关政策,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城市,同时依托于当地的资源与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收入,促进城市的发展,AB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错误。
目录第一章规划修编背景及基本任务 (1)一、规划修编背景 (1)二、规划修编的基本任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三、规划依据和规划范围 (5)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7)一、城市性质 (7)二、城市发展目标 (7)三、城市发展规模 (8)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9)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9)二、市域功能区划 (12)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4)四、禁限建分区管制 (16)第四章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17)一、空间发展的总体结构 (17)二、主城区 (18)三、新城组群 (19)四、公共中心体系 (20)五、都市发展区各项用地布局 (22)六、旧区更新与功能提升 (23)第五章居住空间发展规划 (24)一、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 (24)二、居住用地布局 (24)三、住宅建设分类指导 (25)第六章产业空间发展规划 (27)一、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27)二、工业空间发展规划 (28)三、服务业空间发展规划 (28)第七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0)一、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30)二、科研教育设施布局 (31)三、文化体育设施布局 (32)四、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33)五、社区建设及社会福利设施布局 (34)六、信息网络规划 (34)七、邮政通信 (35)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5)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目标 (35)二、生态空间体系 (36)三、生态用地保护分区 (38)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39)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40)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42)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目标及保护原则 (42)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 (43)三、保护体系及保护内容 (43)四、滨江滨湖体系建设 (45)五、名城旅游规划 (47)第十章综合交通规划 (47)一、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任务 (47)二、城市对外交通 (48)三、都市发展区交通 (51)第十一章水资源与能源利用规划 (54)一、水资源利用 (54)二、综合能源利用 (56)第十二章综合防灾规划 (57)一、总体原则及目标 (57)二、城市总体防灾要求 (58)三、防洪 (58)四、排涝 (58)五、消防 (59)六、地下空间利用及人防工程规划 (59)七、地质灾害防治 (61)第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61)一、近期发展目标 (61)二、近期建设重点 (62)三、近期建设规划 (62)第十四章规划实施策略 (67)一、规划法制化建设 (67)二、规划实施的监督和反馈 (68)三、城市发展建设的多方协调机制 (69)第一章规划修编背景及基本任务一、规划修编背景《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1996版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武汉市的内外形势出现了较大变化。
武汉三大产业具备明显优势
酝酿约2年,被寄望为承担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于5月30日正式公布。
昨日,业界评价,最新规划出台,是对时下“稳增长”出的一剂“定心丸”。
这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本次获通过的《规划》,是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完善和细化。
新的规划中明确了需要突破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昨日市经信委分析,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武汉都有相当发
展基础,其中三项具备明显优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武汉网络基础设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国家主要通信枢纽之一,仅次于北京、上海。
在超高速光纤领域尤其“拔尖”,拥有全球最强技术,光电器件的研发实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在高端装备领域,国家最新规划中提出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这正是武汉的核心竞争力,武汉制造的高端工程装备,通过先进的激光、数控技术武装实现“智能化”。
而航空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发展方向,在武汉引入中航工业、北车等央企之后,具备了强大的提升潜能与后劲。
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生物企业后,武汉的生物产业开始发力,也进入到此次7大新规
划的生物板块主力阵容。
至于其他四大产业,武汉也有发展潜力。
比如新材料行业,武汉的特色在于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武钢高性能的汽车板、硅钢片、高强建筑用钢等,都在材料领域革新。
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其中三项武汉具备明显优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武汉网络基础设施全国领先,是国家主要通信枢纽。
在超高速光纤领域,有全球最强技术。
在高端装备领域,智能制造装备,正是武汉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武汉的生物产业开始发力,进入到此次规划的生物板块主力阵容。
其他四大产业,武汉也有发展潜力。
(记者:冯欣楠)
原文地址:/news/3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