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与发展从毁灭到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与发展二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国家几乎陷入了一片废墟。
然而,日本的政府和人民没有放弃,他们用辛勤劳动和勇气在短短几十年间,将这个曾经的废墟变成了一颗耀眼的东方明珠,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个奇迹的背后,探寻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对其启示作出分析。
一、战后日本的经济情况战后的日本,几乎一片废墟。
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日本迅速宣布投降,战争结束。
然而,日本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资源和产业,社会基础瓦解,国民经济崩溃。
此时,日本政府和人民所面临的,是修复所剩无几的资源,全力重建日本的棘手任务。
二、美国的援助和日本的回归美国在二战后为日本提供了巨额援助。
这一援助使得日本得以修复受损的工厂、铁路、电力等能源设施,并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向世界领先水平迈进。
此外,日本政府和人民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文化、社会和国际政治方面,更加积极地表现出强劲的创新意识,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在教育、制造业和技术创新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尽管它居民同年龄的平均产业劳动率较低。
三、投资和技术的进步日本经济奇迹的另一个重要引擎是投资和技术发展。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以提高国内工业的竞争力和生产率。
这些计划需要投资大量资金,但由于美国提供的财务支持,这些投资节节攀升。
同时,日本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进了机器和生产流程,并制定了一系列高效管理的批量制造方法(如进口技术和发展人工智能)成为全球业界的最佳实践标准。
四、积极的出口政策在建立行业基础之后,日本还开始了出口行动。
通过在美国市场高效地销售和出口高品质产品,日本的出口贸易得以大幅增长。
事实上,日本的出口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
高质量的产品,如汽车、电视机、相机和其他电器制品的品牌,不仅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最优质的产品之一,而且进一步改善了日本对国际市场的印象和信誉,为其创业带来了金融赞助和资金。
2023-10-31contents •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经济调整与泡沫破裂(1973-1990)目录contents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1990-2010)•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挑战(2010-至今)目录01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二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受到严重破坏,经济一度陷入崩溃。
经济体制崩溃国民经济水平下降物资匮乏战争期间,日本经济被强制征用,导致国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战后初期,日本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
03战后经济崩溃020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并推动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
美军占领撤消军队,实行和平宪法,禁止军事武装力量。
非军事化改革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实施普选,允许自由政治活动。
政治民主化改革美军占领与民主化改革随着美军的援助和国内重建的需要,日本经济逐渐恢复。
经济恢复与产业重建经济恢复政府扶持重要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等,以重建工业基础。
产业重建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需求。
优先发展重工业02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产业升级与工业化总结词这一时期,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为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描述日本在战后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向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转型。
政府对新兴产业给予税收和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这些措施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总结词日本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详细描述在产业升级和工业化过程中,日本成功地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实施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政策,如降低关税、取消进口限制等。
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日本市场。
这些措施促进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为日本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 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特别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 年相比,1946 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 为62%,人均实际GNP 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创造业实际工资为30% (1947 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彻底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 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不少艰难和蜿蜒,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 (1954 年11 月-1958 年6 月) :景气持续了31 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 年度7.5% 、1957 年度7.8% ,1958 年降为6.2%。
岩户景气 (1959 年4 月持续到1962 年10 月) :景气持续42 个月,1959、1960 、1961 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 、13.1%和11.9%,1962 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 年11 月-1970 年7 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 个月,1966- 1970 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 、11.1% 、11.9%、12.0% 、10.3% ,1971 年降为4.4%。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吧!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一。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革命的胜利,1948年1月美国提出了一个占领日本的新方针——“建设自主国家”,这个所谓的“自主国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美国在亚洲的“远东工厂”的代名词。
为了建设“远东工厂”,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张解除对多数军需工厂的指定赔偿,为了实现日本的复兴,美国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建设“远东工厂”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
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
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时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
“以战争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日本资本主义体制又重新复活了”。
3、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为了积极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国加紧策划对日本的媾和活动,以便把日本纳入它的远东战略计划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从战败国到经济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失败国家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境。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成功地经历了从战败国到经济大国的蜕变。
本文将探讨日本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努力,从战败国迅速崛起为经济强国。
一、战后重建与美国的协助二战结束时,日本的经济几乎彻底崩溃。
其工业基础被摧毁,国内的资源供应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然而,通过美国的援助和支持,日本得以开始战后重建进程。
1945年,美国推出了“麦克阿瑟宪法”作为临时性政府,帮助日本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同时,美国还提供了大量的财务援助和技术转让,使得日本能够迅速恢复生产力。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为了重建经济,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战略。
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
日本利用其廉价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大量出口制造产品。
通过出口,日本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用于购买进口原材料和技术,同时也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汽车、电子和钢铁等行业,日本的出口额大幅增加,逐渐走向世界的舞台。
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为了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日本政府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
日本重视教育的普及和素质的提高,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并提供免费高等教育。
通过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日本不仅提高了自身产业的技术含量,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四、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在日本的经济转型中,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引入了西方的管理理念,如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日本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并提供了相关的支持和资源。
这些措施使得日本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技术,保持了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五、战后和平与亚洲经济合作战争给日本带来了深重的创伤,所以战后和平成为了日本发展的重要基石。
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和平外交,主动深化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自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由一个战争破产国家,成为一个先进工业国家。
但是,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日本在高速增长期间经历了“泡沫经济”,这导致了1991年的泡沫经济崩溃。
在此期间,银行与公司之间建立了暧昧的金融关系,导致了银行资产质量的下降。
为了避免金融系统的崩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并以债券进行融资。
这些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
在我国,银行也存在类似的金融关系。
此外,我们需要重视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以避免出现财政状况无法控制的情况。
其次,随着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原材料依赖增强,农业和服务业比例降低。
这导致了对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增大。
同时,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波动和汇率波动会对日本经济造成影响。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需要实现经济结构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制造业。
同样,我们需要关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的风险,特别是在贸易政策上。
此外,为了应对汇率波动,我们需要加强外汇储备和金融市场完善。
第三,与日本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并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污染和资源耗竭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应对环境和资源问题应该变得更加重视。
在发展新产业技术的同时,应该增加对环境的投资。
在管理和监管层面,我们应该引入更加严格的政策来保护环境和资源。
最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期间,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人们的福利和社会保险的不足,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应该重视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建设。
我们需要扩大社会保障与福利范围,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提高全民素质,以缩小贫富差距。
总之,虽然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经验。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废墟和贫困的局面,但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和发展产业的政策,经济逐渐恢复并迅速增长。
在1950年代,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计划和政策,以重建战后经济。
这些计划包括重建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扩大出口,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以及提供低利贷款和其他资金援助。
这些措施促使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19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公司。
汽车、电器、钢铁、化工等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同时,日本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出口导向政策,鼓励公司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外汇收入。
然而,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也逐渐加剧。
尽管如此,日本仍然通过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如电子产品和汽车,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遭遇了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被称为“泡沫经济破裂”。
房地产和股市价格暴跌,许多银行和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
这一危机导致了经济停滞和长期的低增长,同时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继续面临困境,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和公共债务问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实施结构性改革、提高女性和外国劳动力的参与等,以促进经济增长。
总体上说,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恢复到高速增长再到困境的过程,政府的积极干预和产业政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本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些有启示性的经济发展经验。
战后日本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国为4%,英国为2.5%。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西方有些学者把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称为20世纪的“奇迹”。
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民族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战争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900万人流离失所。
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为100,1945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60.2,1946年更跌到30.7。
1945年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
1945年秋到1946年初,主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30倍到60倍。
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
该年由著名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主持编写的日本第一部《经济白皮书》承认“政府、企业、家庭皆有亏损”。
这句话概括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困难局面,以至成为名言。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
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于1946年8月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经济政策。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功故事。
从二战结束后的废墟中崛起,到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的是废墟和贫穷。
战争造成的破坏使得国家基础设施严重受损,人口流离失所。
但是,日本人民勤劳智慧,通过自力更生和努力工作,逐渐恢复了国家的经济。
1950年代,美国对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援助计划,包括金融援助和技术转移,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经济迅猛发展。
它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汽车、电子和钢铁制造业。
日本生产出了高质量和创新的产品,如丰田汽车和索尼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市场份额。
这些产品的成功部分归功于日本企业的精益求精和追求不断改进的精神。
此外,日本经济也受益于其优良的教育体系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日本政府在教育领域投资巨大,并注重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这使得日本的技术人才得以快速积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然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19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开始放缓,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日本几乎没有自然资源,所以必须依赖进口,导致资源供应不足。
此外,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了重大压力,导致严重的污染问题。
另一个挑战是日本的人口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日本的人口开始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这对日本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鼓励科技创新和研发投资,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其次,他们加大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推动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此外,他们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例如延迟退休年龄和提高养老金待遇。
总的来说,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尽管面临许多问题,但日本政府和人民以其勤奋和创新精神,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繁荣。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战后经济发展是指二战后初步恢复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以下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一阶段:战后恢复与经济(1945-1952年)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几乎被摧毁。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和重建措施,促进了战后经济发展。
针对农业,政府推出了土地政策,将大规模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对于工业部门,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政策,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来重建企业。
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劳动法和推动劳资和谈来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第二阶段:高度增长时期(1952-1973年)1955年至1973年期间,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以上。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的黄金时代。
这是通过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实现的。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了投资,包括修建高速公路和建设港口设施,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财政补贴和低利率贷款,帮助企业进行现代化和技术升级。
在出口方面,政府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以发展制造业的出口为重点,通过提供关税减免和财政支持来支持出口企业。
第三阶段: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泡沫经济时期是指从1973年石油危机开始到1991年泡沫破裂为止的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
政府鼓励银行放贷,金融业获得了大量资金。
同时,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价格飙升。
在此期间,日本的股票和土地市场都处于高涨状态。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积累了许多问题,包括过度借贷和过度投资。
1991年,泡沫破裂,日本陷入长时间的经济低迷。
第四阶段:经济停滞时期(1991年至今)自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降息、财政刺激和结构性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日本经济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高债务等。
试析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罗山县莽张高级中学赵聪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萧条,百业待兴。
但是它励精图治,积极学习和引进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由一个战败的、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80年代后期,日本发生极其严重的经济“泡沫”。
进入90年代以来,“泡沫”经济破灭,金融危机严重,经济回升乏力,政局变动频繁,已失去了赶超美国和西欧势头。
但其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二的地位仍未动摇,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经济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以重建并迅速发展起来?本人才疏学浅,凭借一点浅薄的知识发表自己的拙见,与同行商榷,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泡沫”经济金融危机萧条复合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市场经济经济危机经济发展战略二战中,日本惨败。
战后日本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量失业。
战争期间政府为筹措军费,曾发行大量赤字公债。
1944年以来,累积公债余款已超过当年度的国民收入。
战争结束,中央银行为了救急又大量发放贷款,使货币过量与物资奇缺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
日本经济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然而,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仅花了10年时间,就得到了迅速恢复。
到1955年,日本的工业生产、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都超过了二战前或恢复到战时的最高水平。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1、1945年—1955年,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
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2、1956年—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这时期日本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适时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大幅度跃升,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二战后日本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的原因
1.民主化改革。
在美国占领期间推行的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明治维新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为后来的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举国上下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日本人民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建家园,摆脱贫困,赶超欧美;政府也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3.高度重视科技。
战后,日本工厂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必须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日本采取了引进先进技术的方法,投资少,见效快,还根据实际情况边引进,边消化改造。
4.高度重视教育。
日本把教育作为战后重建的原动力,在战败后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政府仍然保持对教育的高投入,毅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
5.随着日本经济地位的提高,日本在外交方面竭力谋求与之相匹配的政治军事外交。
2003年9月,日本派出了1000人的自卫的队远赴伊拉克,参与战后的伊拉克重建。
我们正在积极谋求与经济大国相适应的政治大国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
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
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
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
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1945年-1955年)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
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
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
在1947-1948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
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
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
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战后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一、两次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时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二、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对战后时期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日本在战后时期的战略目标是,将经济基础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准。
为此,日本制定了相应的规划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扶持政策。
例如1951年的《经济自立三年计划》等。
2、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为实现上述战略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日本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倾斜减税”、“倾斜金融”等对策,即在日本政府主导下,将有限的资源向煤炭、钢铁、电力等产业集中,优先发展能源和重工业。
这个时期制定的《外汇管理法》、《外资法》等,也都是为实现战略规划目标准备的法律,使战略规划法制化,在法律的保护下实现经济发展。
三、日本的管理方式1、终身雇佣制第一,日本企业普遍强调公司就是家、员工视企业为自己的家,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
即使在经济萧条经营困难时期,企业也不会轻易解雇员工,员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信赖关系,这样便有利于确保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降低雇佣成本。
第二,由于实行了年功序列工资制,使得员工的工资在进入企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就加速了企业的资本积累,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因工龄的积累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收入,所以有效地减少了从业人员跳槽、离职的现象。
同时,因终身雇佣制的实施,企业不随便解雇员工,使得失业率大大降低,人们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治安,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2、全员质量管理日本的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管理,发动企业全体人员参加,并要求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2009-07-10 20:3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 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 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西方有些学者把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称为20世纪的“奇迹”。
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
1945年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民族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战争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 900 万人流离失所。
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为 100,1945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60.2,1946年更跌到30.7。
1945年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
1945年秋到1946年初,主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30倍到60倍。
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
该年由著名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主持编写的日本第一部《经济白皮书》承认“政府、企业、家庭皆有亏损”。
这句话概括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困难局面,以至成为名言。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
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于1946年 8月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
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能源不足。
因为缺煤,高炉陆续熄火,全国有一半列车停驶,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萎缩。
经济安定本部遂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
所谓的“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首先,要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
根据这个经济战略,政府专门设立的“ 复兴金融公库”在1947―1948年向煤炭业发放了 475亿日元的贷款,占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
1946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1947年即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 21%。
1948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初步好转的迹象。
工矿业生产恢复到战前的54.6%,其中煤炭达到90%,钢铁 49.2%。
虽然有这些效果,但由于支付巨额的价格补贴和大量贷款,通货膨胀则如脱缰之马失去了控制。
批发物价的上涨率, 1947年和1948年分别为193%和167%之多。
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按照波茨坦公告精神,推行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并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
1948年后,随着东、西方冷战加剧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趋向于胜利,美国统治集团企图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堡垒,以对抗所谓的“远东的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占领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到扶植日本恢复经济上来。
具体来说,首先是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到1954年 5月干脆一笔勾销,已拆迁的工业设备也全部发还。
其次是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从1949年到1951年,美国以“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名义,向日本提供的贷款和美援物资达23亿美元。
美国还直接干预日本的经济结构的改组。
美国国务院和陆军部于1948年12月联合发表声明,提出了“稳定日本经济九原则”,要求日本尽快结束财政金融上的混乱状态。
次年 2月,底特律银行董事约瑟夫·道奇以美国总统特使、占领军财政金融顾问资格赴日,向日本政府提出加强税收、冻结工资、削减财政补贴、停止“复兴金融公库”放款等主张,实行所谓“道奇整顿”。
日本1949年的财政预算被编成一个有大量盈余的“超平衡预算”,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汇率也是在这时确定的。
“道奇整顿”使居民赋税加重,企业银根抽紧,货物积压,需求萎缩,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度则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物价水平开始下降,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了必需的前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毗邻的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维修卡车、坦克、舰艇等,这对当时苦于需求不足的日本经济无异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强刺激。
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的“特需”收入,1950年为1.49亿美元,1953年猛增为8.09 亿。
战争期间合计为24.7亿美元,占同期日本出口总额的一半。
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促使西方各国扩军备战升级,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仅1950年下半年,日本的出口比上半年增加 55%。
1952年的出口额等于 1949年的2.7倍。
自1949年以来由于市场萧条积压下来的近 1,500亿日元货物随之倾销殆尽。
轻纺工业因为得到大量订货迅速恢复发展;钢铁、机械、造船、水泥等行业的生产也有大幅度增长。
整个经济生活空前活跃起来。
国民生产总值在1951年度达到战前水平。
正如日本垄断资产阶级所说的,“朝鲜战争”成了促进日本经济复兴的“ 天赐良机”。
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后,美国名义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
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自立”的口号下,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开始实施一系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
主要包括:制订钢铁、煤炭、造船、电力等行业的生产合理化计划,把私人投资的 40%吸引到这些行业,加快改造旧设备的步伐;设立日本开发银行和日本进出口银行,对重点行业的设备投资和进出口提供长期低利贷款,并直接对铁路、港湾、电力等部门进行财政投资,支持基础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修订税制,对企业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加速设备更新,扩大资本积累。
1953年日本政府规定,企业购入新设备的当年就可以提取相当设备价格 50%的折旧费,从利润总额中扣除,不须纳税。
在政府的鼓励下,各企业竞相增加投资,更新设备。
1951年,日本企业中使用期限超过6年的旧设备占71%,1955年便下降为 42.8%。
1950年日本开始实行《外国投资法》,1951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利用外资,进口设备也逐渐增多。
1951年至1955年,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47%,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 12.3%。
这段时期,日本的农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了农地改革,建立了以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民经济,农民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再加上政府鼓励增产化肥,推广良种,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
到 1951年日本的农业生产已超过了战前水平。
1955年粮食总产值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稻米基本上实现了自给。
这一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从而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
1956年度颁布的政府《经济白皮书》在回顾战后10年的经济生活后,正式宣布:“现在已不再是‘战后’,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
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高速度增长从1956年起,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新时期。
1956―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 10%以上。
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发展。
1956年以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又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6―1964年。
这一阶段日本围绕重、化工业化,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1956年以后,日本出现了被称为“神武景气” (1956―1957年)和“岩户景气”(1959―1961年)的两次经济发展高峰。
196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56年翻了一番。
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设备投资大量增长。
1956年的私人设备投资比1955年猛增 54.6%。
以后,除个别年份外,设备投资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投资的 70%集中在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等行业,使日本很快形成重、化工业的体系。
这一阶段,随着耐用消费品的逐渐普及,电机、电子、汽车、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石油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的投资也有大幅度增长。
这些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为它们提供机器设备和原料的机械、钢铁等基础工业部门的投资,形成“设备引进投资”的局面。
在大规模设备投资热潮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了。
1950―1955年的6年间日本共引进1,148项外国技术,而到1956年―1961年的6年中引进外国技术2,273项,几乎翻了一番。
日本引进的外国技术中,80% 以上是基础工业技术,主要来自美国,也有西欧和其他地区的。
日本从引进的技术中广泛吸取各国之长,并且加以消化、吸收,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能源结构发生变化。
日本的能源结构历史以煤炭为主。
50年代中期,由于中东石油得到大规模开采,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组织不断压低价格,从国外进口石油所需费用比国内开采煤炭还便宜。
这种情况促使日本的能源结构迅速发生变化。
1956年,在日本的能源供应中煤炭仍占49.7%,石油仅为21.9%,到1964年时,石油比重上升到 55.7%,煤炭比重则降为29.2%。
结果,一方面是煤炭工业受到严重打击,大批矿山被迫关闭;另一方面,在进口廉价石油基础上,各工业部门的能源费用大大降低,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化学工业得到蓬勃发展,与进口石油有关的港湾建设、造船和钢铁工业也空前繁荣起来。
廉价而充足的石油供应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柱。
3.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随着重、化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日本的对外贸易额在大幅度增加,进、出口额分别在1957年和1959年超过了战前水平。
1956年至1964年,日本出口贸易每年平均增长 13.5%,高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期水平。
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也有很大变化:1955年日本出口商品中比重最大的是纺织品,占 37.3%;19 60年是钢铁坐头号交椅,比重为 34.2%;1965年占第一位的是船舶和机械了,比重为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