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钢筋的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35
常用钢筋计算公式柱钢筋1.柱纵筋单根长度=柱基础内插筋+柱净高+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Lle):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a.柱基础内插筋长度=基础高-基础保护层+弯折长度搭接长度(Lle):如果考试时候题中说明为不考虑,不用计算弯折长度: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max(6d,150)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15db.柱净高长度:基础顶面——顶层梁地面之间的垂直高度c.顶层锚固长度:①中柱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②边、角柱锚固长度:⑴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同中柱⑵外侧钢筋锚固长度:1.5LaE(考试用)2.柱箍筋:单根长度=(b-2c+h-2c)*2+2* max(10d,75)b.柱宽;h.柱高;c.柱保护层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加密区长度:①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hn/3(hn本层柱净高)②非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max(hc,hn/6,500)(考试用)③柱梁节点加密区长度为:梁高+max(hc,hn/6,500)(考试用)④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钢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 00mm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梁钢筋1.梁上部纵筋长度=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左(右)锚固长度:当hc-保护层<LaE时,弯锚,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当hc-保护层≥LaE时,直锚,锚固长度= max(LaE,0.5hc+5d)保护层:是柱保护层2.下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在中支座中的锚固能直锚的时候直锚)3.上部端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第二排=1/4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4.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第二排=1/4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5.架立筋单长=净跨长-净跨长/3*2+150*26.箍筋单长(2肢箍)=(长-2保+宽-2保)*2+2* max(10d,75)根数加密区根数=[(加密区长度-50)/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2*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max(2Hb,500)二级--三级抗震:max(1.5Hb,5 00)7.侧面纵向钢筋(腰筋)构造筋长度(G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15d抗扭筋长度(N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钢筋8.拉筋: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计算工程量时用¢6.5来计算)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拉筋单长=梁宽-2*保+2* max(10d,75)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区间距*2)+1]*(腰筋根数/2)9.附加吊筋:吊筋单根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sin45°(sin60°)+2*20d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45度;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60度.备注:主次梁相交处,注意附件的箍筋10.屋面框架梁屋面梁上部通长筋=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左(右)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梁高-保护层(保:为柱的保护层)板钢筋1.板底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左伸长度+右伸长度+弯钩长度*2板面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锚固长度*2板底受力筋根数=板面受力筋根数=分布范围/板筋间距+1伸出长度:端支座为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出长度= max(1/2支座宽,5d)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出长度=max(1/2墙厚,12 0,板厚)180°弯钩长度=6.25d(当钢筋为一级钢时,末端需加180°弯钩)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分布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中间支座板负筋长度=左标注长度+右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注意标注的长度是否含支座宽)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板负筋间距+1锚入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保护层为板的保护层)布筋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3.分布筋单根长度=净跨(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2搭接长度:分布筋与负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端支座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中间支座分布筋根数=(左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右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独立基础钢筋1.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X方向底板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Y方向底板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2.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外侧钢筋根数:2根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X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X方向的基础边长其余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Y 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外侧钢筋根数:2根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Y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Y方向的基础边长其余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 S-1。
柱钢筋计算-图文第一节概述1.1柱的分类框架柱KZ柱根部嵌固在基础或地下结构上,并与框架梁刚性连接构成框架框支柱KZZ柱根部嵌固在基础或地下结构上,并与框支梁刚性连接构成框支结构。
框支结构以上转换为剪力墙结构梁上柱LZ(最普遍的应用,是为位置在层间的梯梁提供支撑,高度位于上下楼层之间的层间梯梁与水平构件框架梁和竖向构件框架柱均不直接相连,但通过梁上柱可与主体结构连接在一起。
)墙上柱QZ芯柱某Z1.2柱的钢筋骨架纵筋基础层中间层顶层箍筋计算钢筋时要考虑以下各种情况:边柱、中柱、角柱变截面变钢筋1.3柱的平法表示方法举例某2.柱总高度(某层至某层,或某标高至某标高)3.柱截面尺寸b某h4.柱纵筋(角筋+b边中部筋+h边中部筋)5.柱箍筋(以“/”分隔加密与非加密间距)第二节框架柱钢筋计算KZ1要计算哪些钢筋量楼层名称构件分类分类细分无梁基础基础层基础板厚小于2000基础板厚大于2000计算哪些量名称单位基础梁底与基础板底一基础插筋、箍筋长度、根数、重量平有梁基础基础板顶与基础板顶一平中柱边柱角柱纵筋、箍筋长度、根数、重量-1层首层中间层顶层2.1柱基础插筋柱插入到基础中的预留接头的钢筋称为插筋。
在浇筑基础混凝土前,将插筋留好,等浇筑基础混凝土后,从插筋上往上进行连接,依此类推,逐层连接往上。
2.1.1板式筏形基础04G101-3P45板式筏形基础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板厚≤2m,柱角插筋应插至基础底部配筋上表面并做90°弯钩,柱中部插筋可插至LaE深度后作90°弯钩,弯钩直段长度≥6d且≥150mm。
板厚>2m,柱角插筋应插至基础中部配筋上表面并做90°弯钩,柱中部插筋可插至LaE深度后作90°弯钩,弯钩直段长度≥6d且≥150mm。
板式筏形基础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板厚≤2m,所有插筋应插至基础底部配筋上表面并做90°弯钩,弯钩长度为a。
板厚>2m,所有插筋应插至基础中部配筋上表面并做90°弯钩,弯钩长度为a。
构造柱钢筋工程量计算柱钢筋工程量计算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计算工作,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关键,其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本文将从柱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计算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柱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柱钢筋工程量计算主要采用常规计算法和图纸计算法。
常规计算法是根据静力设计原理和工程力学基础等理论,按照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相关规定进行计算;图纸计算法是通过对设计图纸进行细致的测量和分析,采用推算、估算以及逐个单元计算的方式计算柱钢筋工程量。
在具体的计算中,应充分考虑柱的受力情况、结构形式、截面尺寸以及钢筋的标号、间距和环数等因素。
同时,在计算柱钢筋工程量时还需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工地条件和钢筋安装要求进行精细化计算,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合理控制。
二、柱钢筋工程量计算流程1、柱的几何尺寸测量和计算。
首先需要测量和计算柱的截面形状和尺寸,包括柱的面积、周长和惯性矩等参数。
2、钢筋布置图纸的分析和计算。
根据钢筋布置图纸对柱内钢筋的数量、长度和间距进行计算,同时还需计算柱顶板分布钢筋的数量和长度。
3、柱的钢筋计算。
根据设计要求和结构形式,计算柱内钢筋的截面积、自重以及弯曲、拉动和抗剪力的承载能力。
4、柱钢筋的合理配置。
根据钢筋布置图纸、施工现场的具体要求和合理的施工顺序,进行柱钢筋的合理配置和安装。
5、钢筋使用量和工程量的计算。
根据前面的计算和安装情况,计算出柱钢筋的使用量和工程量,制定合理的运输和储存方案,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的控制。
三、柱钢筋工程量计算的注意事项1、注意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工地具体条件和施工要求进行精细化计算。
2、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定进行计算,确保柱钢筋的数量和尺寸符合要求。
3、钢筋的质量和安全性十分重要,应选择合格的钢筋厂家和合适的标号,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钢筋加工和安装。
4、同时要注意合理控制成本和节约材料,保证工程投资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柱子完整钢筋计算公式在建筑工程中,柱子是承受压力和承重的重要结构元素。
为了确保柱子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需要进行钢筋计算来确定柱子所需的钢筋数量和布置方式。
柱子完整钢筋计算公式是确定柱子钢筋配筋的重要工具,下面将介绍柱子完整钢筋计算公式的具体内容和计算方法。
柱子完整钢筋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柱子的受力情况和截面尺寸来确定柱子所需的钢筋数量和布置方式。
柱子受力主要包括受压和受拉两种情况,根据受力情况的不同,柱子的钢筋布置也会有所不同。
柱子完整钢筋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柱子受压区钢筋面积的计算公式。
柱子受压区的钢筋面积是根据柱子的受压承载能力和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来确定的。
柱子受压区钢筋面积的计算公式为:As = (N 0.85 fck b x) / (0.85 fy)。
其中,As为柱子受压区的钢筋面积,N为柱子的轴向受压力,fck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b为柱子截面的宽度,x为受压区高度,fy为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2. 柱子受拉区钢筋面积的计算公式。
柱子受拉区的钢筋面积是根据柱子的受拉承载能力和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来确定的。
柱子受拉区钢筋面积的计算公式为:As = N / (0.85 fy)。
其中,As为柱子受拉区的钢筋面积,N为柱子的轴向受拉力,fy为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3. 柱子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钢筋配筋计算公式。
柱子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钢筋配筋计算公式是根据柱子的受力情况和截面尺寸来确定的。
柱子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钢筋配筋计算公式为:As,min = 0.1 b x / fy。
其中,As,min为柱子最小配筋面积,b为柱子截面的宽度,x为受压区高度,fy为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4. 柱子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钢筋配筋验算公式。
柱子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钢筋配筋验算公式是根据柱子的受力情况和截面尺寸来确定的。
柱子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钢筋配筋验算公式为:ρ = As / (b x)。
其中,ρ为柱子的配筋率,As为柱子的钢筋面积,b为柱子截面的宽度,x为受压区高度。
柱钢筋计算方法柱钢筋计算方法柱(一)、基础层一、柱主筋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二、基础内箍筋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
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中间层一、柱纵筋1、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二、柱箍筋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
(参看03G101-1第37、38页)一、角柱角柱顶层纵筋长度:一、内筋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二、外筋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保证65%伸入梁内)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二、边柱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三、中柱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注意:在GGJ V8.1中,处理同上。
柱的钢筋工程量计算1.确定柱子的尺寸和设计要求。
柱子的尺寸包括几何尺寸和纵向受力筋的布置,设计要求包括柱子的强度、抗震要求等。
2.计算柱子的截面面积。
柱子的截面面积可以根据柱子的几何尺寸计算得出,通常使用的单位是平方米。
柱子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圆形、多边形等。
3.确定纵向受力筋的直径和间距。
纵向受力筋是用来承受柱子的纵向受力的钢筋,其直径和间距的确定需要根据柱子的设计要求、截面形状和受力情况综合考虑。
4.计算纵向受力筋的数量。
纵向受力筋的数量可以通过纵向受力筋的截面面积与柱子的截面面积之比来计算得出。
5.计算纵向受力筋的总长度。
纵向受力筋的总长度等于纵向受力筋的截面面积乘以纵向受力筋的数量,通常使用的单位是米。
6.计算纵向受力筋的总量。
纵向受力筋的总量可以通过纵向受力筋的截面面积乘以纵向受力筋的总长度来计算得出。
通常使用的单位是吨。
7.计算箍筋的数量和长度。
柱子中的箍筋用来约束和限制纵向受力筋的侧向位移,其数量和长度需要根据柱子的设计要求和箍筋的安装要求来确定。
8.计算箍筋的总量。
箍筋的总量可以通过箍筋的截面面积乘以箍筋的长度乘以箍筋的数量来计算得出。
通常使用的单位是吨。
9.计算柱子的总钢筋工程量。
柱子的总钢筋工程量等于纵向受力筋的总量加上箍筋的总量。
通常使用的单位是吨。
10.检查计算结果和进行修正。
在计算完成后需要对结果进行检查和修正,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出柱子的钢筋工程量,为具体施工准备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以满足实际建筑项目的需求。
柱钢筋计算
柱的钢筋计算通常涉及到柱的尺寸、荷载以及混凝土强度等因素。
以下是一个一般性的步骤,用于柱钢筋计算的初步设计:
1. 确定柱的尺寸:包括柱的截面形状(矩形、圆形等)和尺寸(宽度、高度或直径)。
2. 确定柱的设计荷载:包括垂直荷载(例如楼层荷载、自重等)和水平荷载(例如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3. 确定混凝土的设计强度:通常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例如C30、C40等)表示。
4. 计算柱的截面面积:根据柱的尺寸计算柱截面的面积。
5. 根据设计荷载和柱的截面面积计算荷载面积比(Pu/A):荷载面积比表示荷载与柱截面面积的比值。
6. 根据设计荷载和柱的尺寸,选择合适的受压区高度(h)和受压钢筋比(ρ):根据设计荷载和柱的几何尺寸,通过工程经验选择合适的受压区高度和受压钢筋比。
7. 计算受压钢筋的面积(As):根据受压钢筋比和柱截面面积计算受压钢筋的面积。
8.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确定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9. 计算受拉钢筋的面积(As):根据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和柱截面面积计算受拉钢筋的面积。
10. 检查受拉钢筋与受压钢筋的配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检查受拉钢筋和受压钢筋的配筋是否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
请注意,这只是柱钢筋计算的一个概述,并且实际设计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具体的设计规范。
建议在进行任何结构设计之前,咨询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并参考适用的设计规范和建筑法规。
柱钢筋计算示例范文假设我们需要计算一个圆形柱的钢筋。
该圆形柱的高度为3米,直径为600毫米,柱顶荷载为500千牛,柱底荷载为200千牛。
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钢筋的抗拉强度等级为HRB400。
下面是柱钢筋计算的具体步骤:第一步:计算柱的截面面积和周长。
柱的截面面积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A=π*r²。
其中,r为柱的半径,为300毫米。
因此,柱的截面面积为:A=3.14*(0.3)²=0.2827平方米。
柱的周长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2*π*r。
因此,柱的周长为:P=2*3.14*0.3=1.884米。
第二步:计算柱的抗弯强度。
柱的抗弯强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M=(N*e*h)/1000。
其中,M为柱的抗弯强度,N为荷载,e为偏心距,h为柱的高度。
偏心距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e=(H+h/2)/2、其中,H为柱顶荷载,h为柱底荷载。
因此,偏心距为:e=(500+200/2)/2=450毫米。
将相关数值代入公式中可得到柱的抗弯强度:M=(700*0.450*3000)/1000=945千牛·米。
第三步:根据混凝土配筋率确定钢筋面积。
第四步:计算钢筋的间距。
第五步:计算柱的配筋率和配筋面积。
第六步:根据抗弯强度确定钢筋面积。
以上就是柱钢筋计算的一个具体示例。
通过这个示例,我们了解了柱钢筋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钢筋的布置形式、连接方式等因素。
希望这个示例能对大家的柱钢筋计算工作有所帮助。
柱钢筋的计算方法(一)基础层1、柱主筋基础插筋=竖直长度h1+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hn/3+L1e)+弯折长度a2、基础内箍筋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
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2)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3)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hc(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4)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hc(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hc(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5)顶层一、角柱顶层角柱纵筋的计算方法和边柱一样。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二、边柱情况一:当顶层梁宽小于柱宽,又没有现浇板时,边柱外侧纵筋只有65%锚入梁内。
1号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长度-梁高+1.5Lae2号纵筋长度=顶层岑高-顶层非连接区长度-梁高+(梁高-保护层)+(与弯折平行的柱宽-2*保护层)+8d3号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长度-梁高+(梁高-保护层)+(与弯折平行的柱宽-2*保护层)4号纵筋常常=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长度-梁高+(梁高-保护层)+12d 5号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梁高+锚固长度Lae顶层非连接区长度=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hc(圆柱直径))情况二:当顶板为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20、板厚≥80mm时,边柱外侧纵筋100%梁及板内只有1号筋和4号筋的长度计算情况三:当柱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时,边柱外侧纵筋分两批锚入梁内,50%根数锚固长度为Lae,50%根数锚固长度为Lae+20d。
板底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勾2*6.25*d板底筋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板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水平长度+弯折长度*2板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勾+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板负筋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板负筋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2(轴线长度-轴线两边内梁的宽度)(参差长度是分布筋和负筋搭接长度)板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间距(取整)+1板中间支座负筋的分布筋的根数=布筋范围1/间距(取整)+布筋范围2/间距(取整)+1温度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2(参差长度是温度筋和负筋搭接长度)温度筋根数(梁一跨中间的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度-负筋伸入板内的净长)/温度筋间距-1马凳筋∏型长度=L1+L2*2+L3*2马凳筋∏型双层双向板马凳筋根数=板净面积/(间距*间距)+1马凳筋∏型负筋马凳筋根数=排数*负筋布筋长度/间距+1马凳筋一字型长度=L1+L2*2+L3*2或L1+L2*2+L3*4马凳筋一字型根数=排数*每排个数梁上部通筋长度=总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梁上部边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左支座锚固梁上部边支座负筋(第二排)=1/4净跨长+左支座锚固梁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取大值)*2+支座宽梁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二排)=1/4净跨长(取大值)*2+支座宽梁架立筋长度=净跨-两边负筋净长+150*2(注意钢筋类别)梁侧面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注意钢筋类别)梁侧面受扭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注意钢筋类别)梁下部通筋长度=总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梁边跨下部筋长度=本身净跨+左锚固+右锚固梁中间跨下部筋长度=本身净跨+左锚固+右锚固梁箍筋长度=2*(H-2*25+B-2*25)+(11.9*2+8)d二-四级抗震箍筋根数计算加密区根数=(1.5*梁高-50)/加密间距+1 (一跨分左加密、右加密)非=(净跨长-左加密区-右加密区)/非加密间距-1总根数=加密*2+非加密梁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柱子钢筋计算公式d在建筑工程中,柱子是承受垂直荷载的重要构件,而钢筋则是用来增强柱子的承载能力。
在设计柱子的钢筋时,需要根据柱子的尺寸、混凝土强度和设计荷载来计算所需的钢筋数量和直径。
其中,柱子钢筋计算公式d是一个重要的计算公式,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准确地确定柱子所需的钢筋直径,从而保证柱子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柱子钢筋计算公式d的推导是基于柱子的受压区面积和受拉区面积的平衡原理。
在计算柱子的钢筋直径时,需要考虑到柱子的截面尺寸、混凝土的强度和设计荷载等因素。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d = (0.85 fck Ac) / (fy As)。
其中,d为柱子的钢筋直径,fck为混凝土的设计抗压强度,Ac为柱子的受压区面积,fy为钢筋的屈服强度,As为柱子的受拉区钢筋面积。
在使用柱子钢筋计算公式d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混凝土的设计抗压强度fck。
混凝土的设计抗压强度是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养护条件等因素确定的,一般由设计规范规定。
2. 计算柱子的受压区面积Ac。
柱子的受压区面积取决于柱子的截面尺寸和混凝土的强度等因素,可以通过截面图和设计规范中的公式计算得出。
3. 确定钢筋的屈服强度fy。
钢筋的屈服强度是指钢筋在受拉状态下达到屈服的最大强度,一般由设计规范规定。
4. 计算柱子的受拉区钢筋面积As。
柱子的受拉区钢筋面积取决于柱子的截面尺寸和设计荷载等因素,可以通过截面图和设计规范中的公式计算得出。
通过柱子钢筋计算公式d,工程师可以准确地确定柱子所需的钢筋直径,从而保证柱子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师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现场条件来确定柱子的钢筋直径,以确保柱子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同时,工程师还需要考虑到钢筋的连接方式、布置方式和保护层厚度等因素,从而确保柱子的钢筋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总之,柱子钢筋计算公式d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计算公式,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准确地确定柱子所需的钢筋直径,从而保证柱子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柱子钢筋弯折长度计算公式在建筑工程中,柱子是承受和传递楼板和梁的重量的重要结构元素。
为了确保柱子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钢筋的设计和施工是至关重要的。
在柱子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钢筋的弯折长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柱子的抗弯能力和承载能力。
本文将介绍柱子钢筋弯折长度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柱子钢筋弯折长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用来确定柱子在受压状态下的钢筋的弯折长度,从而确定钢筋的受力状态和受力能力。
柱子的弯折长度取决于柱子的截面尺寸、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受力状态等因素。
在建筑工程中,一般采用以下的柱子钢筋弯折长度计算公式:Lb = k λ d。
其中,Lb为钢筋的弯折长度,k为系数,λ为受压区高度与截面尺寸的比值,d为柱子的截面尺寸。
在实际工程中,系数k的取值一般根据国家标准或者设计规范来确定。
在中国,一般采用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来确定系数k的取值。
根据该规范,系数k的取值与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受压区钢筋的强度等级等因素有关。
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系数k的取值。
受压区高度与截面尺寸的比值λ是另一个影响柱子钢筋弯折长度的重要因素。
λ的取值一般由设计规范或者理论计算来确定。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柱子的具体情况来确定λ的取值。
通常情况下,λ的取值范围在0.5到0.8之间。
柱子的截面尺寸d是柱子钢筋弯折长度计算公式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
柱子的截面尺寸取决于柱子的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
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根据柱子的具体情况来确定d的取值。
柱子钢筋弯折长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工程师和施工人员确定柱子的钢筋布置方式和数量,从而保证柱子的抗弯能力和承载能力。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柱子钢筋弯折长度,从而保证柱子的安全可靠。
除了柱子钢筋弯折长度计算公式,还有一些其他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柱子的钢筋布置方式和数量。
例如,可以采用受压区钢筋配筋率、受压区混凝土偏心受压等方法来确定柱子的钢筋布置方式和数量。
当涉及到柱的钢筋计算时,我们需要考虑柱的受力情况、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等因素。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柱钢筋计算例题及计算过程:假设我们要设计一根方形截面的混凝土柱,其尺寸为300mm ×300mm,混凝土强度为C30。
现在我们需要计算在柱中添加多少根直径为20mm的钢筋。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柱的受力情况,包括弯矩、轴力等。
在这里,我们假设柱受压,需要考虑的主要是柱的轴向受力。
1. 计算轴向受力: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柱所受的轴向压力。
假设柱的设计轴向荷载为N = 1500 kN。
2. 计算截面面积:柱的截面面积为 A = 300mm ×300mm = 90000mm²= 0.09m²。
3. 根据混凝土强度和构件尺寸,我们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承载能力。
但由于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质量控制、施工技术等),这里我们假设混凝土的实际承载能力为0.6fcuAc。
在这里,我们假设混凝土的设计强度fcu为30 MPa。
混凝土的承载力Fc = 0.6 ×30 MPa ×0.09 m²= 1.62 MN。
4.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受压区内的受拉钢筋面积As。
假设我们采用HRB400级别的钢筋,其受拉强度fyd为400 MPa。
我们可以假设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为As,并按规范的相关要求计算出所需的受拉钢筋面积。
假设钢筋的受拉强度设计值为fyd = 400 MPa。
根据设计公式,As = N / (fyd ×0.9) = 1500 kN / (400 MPa ×0.9) = 4.17 ×10³mm²。
5. 确定钢筋数量: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需要在柱中添加多少根直径为20mm的钢筋。
根据所需的受拉钢筋面积和钢筋的截面积,我们可以计算出所需的钢筋数量。
假设每根20mm直径的钢筋截面积为314 mm²,则所需的钢筋数量为4.17 ×10³mm²/ 314 mm²≈13.28 根。
柱钢筋算量公式在建筑工程中,柱钢筋的算量可是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这就好比我们去菜市场买菜,得清楚自己要买多少,花多少钱,要不然可就亏啦!柱钢筋算量也一样,算多了浪费材料,算少了那工程质量可就没法保证。
咱先来说说柱纵筋的算量公式。
柱纵筋长度 = 柱净高 Hn + 柱顶部纵筋锚固长度。
这锚固长度呢,又分不同的情况。
比如说,当柱纵筋锚入梁内时,锚固长度就要从梁底开始计算。
给您讲讲我之前参与的一个项目吧。
那是一个住宅小区的建设,其中有一栋楼的柱钢筋算量可把我们给难住了。
当时,我们拿着图纸,对照着规范,一点点地计算。
特别是那些边柱、角柱,锚固长度的计算特别复杂。
我们几个人围在一块儿,争论得面红耳赤。
有人说应该这么算,有人说应该那么算。
最后,经过反复的核对和讨论,才终于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再来说说柱箍筋的算量。
柱箍筋长度 = (柱截面周长 - 8×保护层厚度 + 2×11.9d)×箍筋支数。
d 是箍筋的直径。
这里面的 11.9d 是个弯钩增加值,可别小看了这个数值,算错一点都不行。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得考虑柱子的类型,是矩形柱、圆形柱还是异形柱。
每种柱子的钢筋布置和算量方法都有所不同。
比如说圆形柱,那计算起来就比矩形柱稍微麻烦一点,得用到一些三角函数的知识。
而且啊,施工现场的情况也会影响柱钢筋的算量。
有时候,钢筋的实际长度可能会因为运输或者加工的原因,和我们计算的有偏差。
这时候,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柱钢筋算量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需要我们细心、耐心,还得对规范和图纸吃得透透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算量的准确性,让工程顺利进行。
希望大家在做柱钢筋算量的时候,都能算得明明白白,不出差错!。
第二章柱第一节基础层一、柱主筋1、柱插筋长度(即柱纵筋长度)=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伸入基础(或梁、板、墙)的锚固值,伸入基础(或梁、板、墙)的锚固值=直段深度(即直段长度)+弯钩长度(当基础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 (或La)时大多数情况下取Max(6d,150mm)),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和伸入基础(或梁、板、墙)的锚固值应按设计要求计算。
2、墙上柱(P61,P66)柱所有插筋=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1.2Lae(或La)+弯钩(150mm)。
3、梁上柱(P61,P66)柱所有插筋=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0.5Lae(或La)+弯钩12d。
二、基础内箍筋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
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第二节中间层一、柱纵筋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二、柱箍筋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11G101-0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第三节顶层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P59~60)。
一、角柱、边柱角柱、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角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 (P59D图)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P59D图)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二、中柱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第三章剪力墙(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1、墙端为暗柱时(P68)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P68一)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15d)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5Lle(P68三)-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15d)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2、墙端为端柱时(P69)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15d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 柱宽-保护层+弯钩15d、直锚=Lae)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