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101.01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本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为主题编排的。
主要由《太阳》和《松鼠》两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研究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种事物介绍清楚。
2.本单元重点
(1)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本单元的两篇文章都是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都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
如《太阳》这篇文章,就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特点;《松鼠》这篇文章,通过描述性的语言介绍松鼠的外形和生活性。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来把握说明方法。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6太阳1.了解作者说明事2课时在朗读的基础
物的方法,初步研究
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2.激发学生研究自
然科学的兴趣。
上把握课文内容,
通过理解重点句子
把握说明方法。
借助图片加深学
生的理解。
部编本语文五年级上册
17松鼠1.理解课文内容,把2课时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2.研究作者在描写
事物时既能抓住特
点,又言之有序的方
法。
3.在把握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体会作者
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作1.研究有序观1课时察,并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
2.运用本单元
学到的说明方法介XXX本人喜欢的一种事物。
在认真观察的
根蒂根基上,把握事物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说
明方法来介绍事
物。
在朗读的根蒂根基
上把握课文内容,。
第五单元单元分析第五单元核心考点清单16太阳读准字音摄(shè)氏度治疗(liáo)繁殖(zhí)粮(liánɡ)食煤炭(tàn)杀菌(jūn)写对字形摄:左窄右宽。
右下部的第一个“又”的捺要变成点。
殖:左右结构,左部是“歹”,不是“夕”。
菌:下部的里面是“禾”,“禾”的末笔捺变点。
同音字摄(摄影) 殖(繁殖)炭(煤炭)shè zhí tàn慑(威慑) 值(值日) 碳(碳酸)多音字xì(联系) jiē(结实)系结jì (系鞋带) jié( 结束)词语积累寸草不生摄氏度繁殖粮食煤炭飘浮地区杀菌治疗重点句段1.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
2.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太阳作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巨大。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太阳放出的能量大。
4.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这里共有三句话。
(1)第一句话是从正面说明太阳发挥的作用。
太阳能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是因为太阳具有发光发热的特点。
(2)第二句是从反面说明地球上需要阳光。
地球上的“黑暗”“寒冷”都与太阳的发光、发热有关。
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的形成离不开太阳,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太阳,如果没有动植物,人也不能生存。
(3)第三句话既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又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太阳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统编版)时间:60分钟得分:_________(一)港珠澳大桥①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是集桥、岛、隧于一体的综合跨海工程。
它从设计、建设到通车前后历时十几年,无数的技术创新,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为我国桥梁史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②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海中部分主体工程、两个口岸人工岛、三条连接线组成。
两个口岸人工岛分别是珠澳口岸人工岛和香港口岸人工岛,三条连接线分别是珠海连接线、澳门连接线和香港连接线。
其中,海中部分主体工程包括西人工岛、东人工岛和海底隧道三部分,总长约29.6千米。
③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可抗16级台风,主梁用钢达42万吨(可建60余座埃菲尔铁塔),桥墩共计224个,浅水区桥墩间距85米,深水区桥墩间距110米。
④通车前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至少花费3小时,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则使通行时间缩短至45分钟,珠三角西部都被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范围。
⑤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为香港、澳门、珠海乃至整个广东省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1.港珠澳大桥由()组成。
A.西人工岛、东人工岛和海底隧道B.珠海连接线、澳门连接线和香港连接线C.海中部分主体工程、两个口岸人工岛、三条连接线2.下面这个句子适合放在文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使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A.第③段B.第④段C.第⑤段3.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A.先总述后分述B.时间顺序C.方位顺序D.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述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蛛网奥秘新探天生蜘蛛是人间的一幸。
阅读一(一)绿毛龟(节选)丈夫到江苏无锡开会,回家时,夜已深沉。
一进门,他就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兴奋从手提袋里取出一个用多孔纱布轻轻裹着的东西,递给我,然后,以一份神秘的笑容来期待我的惊喜。
那东西,长达5寸,宽约3寸,不重。
打开来,一圈绿影闪入眼中,仔细一看,竟是一大团柔软的绿毛。
正疑惑间,突然看到一个圆圆的头颅从绿色里伸了出来,两只小如绿豆的眼睛,只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整个头颅便又快如闪电般地缩进硬壳里面了。
哟,是乌龟里的稀有品种━绿毛龟!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
从此,它成了我们一家大小的宠物。
我用一个巨型的玻璃缸为它布置了一个美丽的家,当它恬适自在地游来游去时,碧绿如翡翠的长毛好似被微风吹拂着的头发,在清澈透亮的水里飘散着,那姿态,有说不出的高雅。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夜已深沉()由浅入深()颜色太深()深表同情()深:①跟“浅”相对②深度③深奥④深刻⑤久,时间长⑥(颜色)深⑦很,十分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异乎寻常:(2)怯生生:3、从文中找出2个成语,抄在方格里。
4、用“ ”画出写绿毛龟外形的句子,读一读,简要写出绿毛龟给你怎样的印象。
5、“哟,是乌龟里的稀有品种绿毛龟!”这句话应读出 的语气。
6、用“∽∽∽”画出描写绿毛龟游动时的姿态的句子。
7、绿毛龟游动时的姿态是 的、 的。
(二)熊猫的吃与喝熊猫虽然也属食肉目,但它改变了专门吃肉的习惯,以草食(箭竹)为主。
大熊猫没有冬眠的习惯,一年四季都要外出觅食。
在冬季,它栖息阳山,以便取暖、觅食;在春、夏、秋三季,又多居阴山,这是因为阴山湿度大,气候凉爽,竹枝肥嫩,含水充沛。
它每天早晚常出来吃竹子、河水,白天就躺在树杈上晒太阳。
箭竹,细得像麻杆,最粗的也不过大脚趾那样,长得十分稠密,一般有五六尺到丈把高,既脆又略带甜味。
大熊猫喜欢吃老而硬的箭竹,幼熊猫却喜欢吃嫩而脆的。
熊猫整整齐齐地把这些竹子咬断,又一根根地扯掉竹枝,然后撕开竹皮,左边一口,右边一口,吃得津津有味。
一、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1. 了解裙文阅读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
2. 通过裙文阅读,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掌握《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中所涉及的四篇裙文作品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1.2.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裙文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对裙文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裙文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1.3.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裙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使其愿意主动去阅读和探索裙文作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教学重点1. 阅读理解《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中所涉及的四篇裙文作品。
2. 了解裙文阅读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其历史渊源和传承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通过裙文作品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2.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裙文阅读的概念和特点,了解裙文作品所传达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
2. 激发学生对裙文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和探索裙文作品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三、教学过程3.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频、视瓶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引发学生对裙文阅读的兴趣。
简单介绍裙文阅读的概念和历史渊源,让学生初步了解裙文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3.2.呈现中心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分组阅读《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中所涉及的四篇裙文作品,并结合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索这些裙文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
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对关键段落或情节进行课文朗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裙文作品的感悟和思考。
3.3.拓展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裙文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小学五年级部编新教材《中国民间故事》教学设计导读: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
2.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复述和背诵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领悟到民间故事中传递的正能量和传统美德。
2. 学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中国民间故事》是部编新教材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教材,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既有传统经典故事,也有现代新编故事。
这些故事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民间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故事主题、领悟故事内涵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挖掘故事背后的意义。
教学目标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 故事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故事主题。
2. 故事表达:通过朗读、复述、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故事领悟: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故事中的传统美德和正能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故事的魅力。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与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 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单元单元解读【单元主题】本单元作为五年级上学期的习作单元,体例照前。
主要围绕“说明性文章”来进行阅读和表达,编排了两篇以说明性为主的文章“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一个“交流平台”、一个“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一个“习作”。
这五大内容并不是随意组合在一起的,它们以单元写作要素(“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为核心,五位一体,以一次完整的写作任务为最终的达成目标。
作为有效达成写作目标的写作资源,它们分别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
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太阳。
《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
语言活泼,描述生动,作者抓住松鼠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作者以叙事和抒情的笔调,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形象地介绍了松鼠的外形、习性等。
两篇课文语言风格迥异,但说明方法多样,描述时用词都十分准确,具有一定的条理性,是培养学生阅读不同语言风格说明文能力的好材料。
整个单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先“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再在习作中运用,“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阅读要素指向让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文,重在了解说明方法。
而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正是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熟练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方可达成“介绍一种事物”的任务,因而阅读是输入。
表达要素指向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选定介绍的事物,第二层次是搜集与该事物相关的资料,最后一层,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选定的事物介绍清楚。
这三个层级是有序推进的,在推进的过程中还涉及到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这一学习要素。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表达则是输出。
表达要素是建立在阅读要素基础之上。
【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说明性”文章的概念虽然在五年级上学期才第一次出现,但是在中段,说明性文章学生早有接触。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总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一)小松鼠(23分)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只小松鼠。
小松鼠的模样可爱极了!它有透亮的眼睛、小巧玲珑的耳朵和毛茸茸的大尾巴。
它身上的毛是棕色的,油光发亮,背上还有几条黑色的花纹,看起来( )健康( )漂亮。
小松鼠吃东西的时候,总是用前爪捧着食物,然后再把食物送到嘴里。
( )它的嘴太小,一口只能吃到一点点东西,( )一堆食物要七八次才能吃完。
不过它吃食物的速度可真快,有时简直快得让人看不清楚。
看它吃东西的样子,好像看体育比赛一样紧张,所以我看了总要发笑。
小松鼠喝水的时候,总是要把头低下去,用舌燕子形体上的弱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子形体上的优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是。
(2分)4.写出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燕子为了克服自身的弱点,“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是什么?你还知道燕子有哪些特殊的本领?(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1分)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部编版语文单元语文要素阅读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要素阅读阅读要素✬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等。
如《太阳》一文中,抓住太阳和火球在形状和特征上的相似性来介绍太阳,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这一句就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如《松鼠》一文中“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一句就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松鼠十分警觉的特征。
阅读方法讲解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阅读说明类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明确说明对象。
明确说明对象就是通过快速浏览来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
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在说明文的以下几个地方表现的:1.文章的题目。
2.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
3.文章的中心句。
二、了解说明顺序。
说明文特别强调言之有序。
常用的说明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三、了解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等,前五种是我们最常见的。
我们不仅要能区别它们是哪一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把握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用具体例子作例证,增加文章可信度。
2.列数字,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准确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特点,增强文章趣味性。
4.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事物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5.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便于获得说明对象的清晰概念。
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五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
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左右,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
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
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将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约6公里外腾空而起。
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事情职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小岛。
科研职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末了探究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牢固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构成人工岛。
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约和篮球场普通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景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
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
要让33个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
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田鼠不冬眠田鼠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
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点:地势高,防水淹,既隐蔽又凉爽。
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想不过了,建成后的田鼠别墅是这样的: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异。
它们是这样干的:先掏一个1米深的立洞,再平掏一个2米长的主洞,洞口斜通地面,作为运土通道。
另有三到四个分洞,一个做卧室,里面铺满了软草;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个是库房,库房里一般有两三个分洞存放粮食;田鼠窝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洞,那是厕所专区。
秋天到了,田鼠们召集全体成员开会,然后组成偷粮小分队,分头行动,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食。
这些小毛贼,一个月下来,能偷五六十斤粮食。
你以为田鼠偷这么多粮食,是为了冬眠?不是的,它们可不冬眠,即使满天飘大雪,它们仍然会出洞活动。
田鼠在偷粮食时,一般都是齐心协力联合作战。
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田鼠们靠着丰厚的储存,吃得好、睡得好,小田鼠也个个膘肥体壮,数量越来越庞大。
这时,田鼠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甚至会自相残杀。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2.【句子品析】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3.【语文要素】在画“”的句子右边的批注框里写出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4.【个性表达】请你以田鼠的口吻,用拟人化的手法改写画“”的句子,使句子生动但意思不变。
我们这个家族,是农业、牧业、林业的大敌,我们用行动证明:【材料一】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距离地球3.2亿公里之遥的火星上成功着陆,实现了一次任务完成环绕、着陆、巡视的三大目标,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将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理解太阳(节选)①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②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④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殳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1.把“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改为陈述句。
2.短文第①段中加点的“差不多”能否去掉?为什么?3.第①一③自然段分别从()()()三方面介绍太阳。
4.多选题: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太阳对()等方面的影响。
A.动植物B.人类的生活C.温度和湿度D.地球的资源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说明方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松鼠(节选)①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他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
②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颗很光滑的高树,一会儿就爬上去了。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为主题编排的。
主要由《太阳》和《松鼠》两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学习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种事物介绍清楚。
2.本单元重点
(1)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本单元的两篇文章都是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都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
如《太阳》这篇文章,就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特点;《松鼠》这篇文章,通过描述性的语言介绍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来把握说明方法。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
本单元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二)以及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此外,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遨游中国民间故事”和“阅读链接”等内容。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民间故事这一体裁,他们可能有所了解,但对其特点和价值可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激发他们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多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民间故事相关资料等。
2.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民间故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民间故事,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作品编号:0115230988859532558954500001
学校:秘强市景秀镇赛班家屯小学*
教师:丽景春*
班级:凤凰队参班*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语段一: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
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
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
落。
语段二: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Array水分。
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
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
有
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7℃,冬季要高
0.5~2℃,雨量可增加15%~20%,暴雨通过林
带风速能降低20%~25%。
一棵树仅一个夏天,
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故在森林的上
空和附近,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
20%。
森林自己形成一个小循环,使蒸腾的水蒸
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
1.【提取信息】根据右上的图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主要有八种说明方法,分别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3.【整体感知】读语段,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语段一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分类别和作诠释。
B.语段二主要运用的是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语段一主要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D.有树林的地方夏天温度要比无林区低,冬季温度要比无林区高一些,这说明
有树林的地方相对来说冬暖夏凉。
4.【整体感知】根据语段内容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晶状雾凇就像冰晶,结构比较紧密,硬度大,所以也叫硬凇。
()(2)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
()(3)一片小树林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使蒸腾的水蒸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
()(4)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可见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环境有着巨大的作用。
()
5.【思维发展】阅读语段二,说说树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微群阅读
1.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画图表。
2.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3.A
4.(1)× (2)√(3)√(4)√
5.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
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