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基站发射功率不足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66.00 KB
- 文档页数:7
小区载频发射功率异常处理案例
无线网优中心
【主设备厂家】
中兴
【案例摘要】
载频发射功率异常一般与射频单元及数据配置有关系。
本文介绍了两个案例,一个是DO发射功率过低,通过重新启动定标解决;一个283频点发射功率过高,删除多余的DO数据后解决。
【问题描述】
有用户反映离西大萃苑餐厅基站很近,但DO信号较差,检查3个扇区DO 配置功率分别为10W、10W、5W,但在动态管理里面观察载频发射功率仅7.6W、5.5W、3.7W左右,一般DO载波都是满功率发射,故该基站DO载波的发射功率不正常。
网优反映武鸣灵马镇派出所宿舍基站越区覆盖严重,观察小区发射功率发现283频点发射功率在50W左右,但该载频只配置30W功率,很明显该载波发射功率异常。
【问题分析及处理】
(1)西大萃苑餐厅基站3个DO载波实际发射功率为7.6W、5.5W、3.7W左右,如下图所示:
启动定标后3个扇区的发射功率都恢复正常,如下图所示:
(2)武鸣灵马镇派出所宿舍基站283频点配置功率为30W,但发射功率高达50W,一般283载波不会满功率发射,更不用说超功率发射,很不正常,如下图所示:
重新启动定标后,故障仍然存在。
检查配置数据发现CHM2数据已添加且DO无线参数已配置,但实际上CHM2板件未插,把CHM2及DO无线参数删除后发射功率恢复正常,如下图所示:
【问题总结】
小区载波发射功率异常解决措施首先执行启动定标,如果未恢复正常再考虑复位板件及检查配置参数。
CDMA 1X基站功率溢出的优化解决方法摘要:对于发生功率溢出的CDMA1X基站,除了采用常规的载频扩容手段之外,还可以尝试对基站的功率参数进行适当优化调整,从而达到解决或缓解功率溢出的目的。
关键词:CDMA 功率溢出优化参数调整一、产生功率溢出的原因在CDMA 1X系统里,为了保证用户的通话质量,当分配给前向业务信道的功率达到一定的数值(一般设为业务信道总功率的95%)之后,基站将拒绝新的呼叫接入,并记录一次TCH_OVP,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功率溢出。
发生功率溢出的基站一般是由于话务量过高导致。
有些时候,基站话务量不高,但基站覆盖过远也容易产生功率溢出。
解决功率溢出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增加载频,但增加载频的投入成本较大,而且CDMA系统不适合在单站或小范围内增加载频(载频间的硬切换将影响网络质量)。
所以在功率溢出不是大面积发生时,我们应首先寻求用优化手段去解决问题。
二、CDMA1X基站的功率分配机制在探讨具体的优化手段之前,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CDMA前向信道的功率分配机制。
CDMA前向信道分为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寻呼信道和前向业务信道。
前三个信道是控制信道,其功率分配有以下二种方式:方式一:作者简介:邹铁刚,1969年出生,男,籍贯辽宁省北镇县,毕业于南开大学电子系。
现工作于中国联通天津分公司,任网络建设部规划中心主任,兼任天津市通信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网规划工作。
由此可见,按照方式一,前向业务信道可以使用总功率的72%,即14.4w;按照方式二,前向业务信道可以使用总功率的63%,即12.6w。
那么前向业务信道的功率是如何分配的呢?由于CDMA是自干扰系统,系统的容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系统内干扰的控制,因而CDMA系统采用了严格的功率控制技术。
基站根据移动台发送的功率控制比特,灵活地调整每一个在用的前向业务信道的发射功率。
前向业务信道的功率变动范围由如下三个参数决定:初始增益(FDCH_INIT_GAIN)、最大增益(FDCH_MAX_GAIN)和最小增益(FDCH_MIN_GAIN)。
广西CDMA项目网络优化案例—导频污染(2009年5月6日)1、概述网络优化是网络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完成CDMA 网络的理论规划和实际建网后,网络优化就成为提升网络性能的重要手段,成为网络维护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将来网络扩容和改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CDMA 网络优化的过程中,导频污染是一个现网存在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导频污染问题对提高网络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导频污染是CDMA系统中特有的一种现象,是影响网络性能的一项重要因素。
由于CDMA是自干扰系统,新增加的基站在改善无线覆盖,吸收话务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导频污染。
在2009年广西CDMA项目中,华为工程师对华为设备区域做了RF优化,旨在消减导频污染,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本文重点分析导频污染的类型和影响,及消除导频污染的方法。
2、CDMA网络中的导频污染问题2.1导频污染的定义工程上,导频污染通常指当MS的激活集中有四个或者更多导频信号,这些导频信号强度都比T_ADD 门限大,而且没有一个信号的强度足够大成为真正的主导频。
在这些区域,由于其它不在MS激活集中的强导频信号的突然出现导致MS在切换当中经常容易引起掉话。
因此,强导频信号成为潜在的干扰源,这也就是导频污染概念的由来。
2.2导频污染对网络的影响MS需要从基站或扇区接收一些系统参数,其主要来源就是主导频的基站或扇区。
在这种情况下,MS在移动的过程中,四个导频的大小不断变化,主服务小区也随之不断变化,将对通话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且,Rake 一般只处理三径的信号,当激活集中的导频数大于三个时,Rake 接收机将时分地从中选取三路进行合并,剩余的PN 不能被解调。
这对Rake 接收机的自适应算法也是不利的,影响质量,造成FER的升高。
当MS在该区域中移动时,由于强导频信号较多,相互变化也比较快,势必导致MS发生频繁的切换。
当MS的这种处于软切换状态的情况,需要同时和几个基站进行通信。
CDMA基站RSSI异常分析整治方法探讨杨树春【摘要】文章结合日常维护实践,对CDMA基站RSSI异常的常见原因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前后台联合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常见RSSI异常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现场基站维护和RSSI问题整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江苏通信》【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基站;RSSI;干扰;驻波比【作者】杨树春【作者单位】中通服网盈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CDMA由于其自干扰的特性,用户之间会相互干扰。
在总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每个用户以最小的发射功率进行通话,可以使系统容量达到理论最大值,而干扰噪声越大,终端为保持链路的质量,则会不断提升上行发射功率,导致用户之间干扰增加,造成底噪抬高的现象,进而干扰继续增加,终端继续提升功率,往复下去,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反向容量达到极限值。
RSSI异常对用户感知存在明显的影响,如果RSSI过高,用户使用可能会出现接入时间长,甚至无法接入的现象,即使勉强接入,也会出现断续、掉话等问题。
因此RSSI异常处理对于日常维护是极其必要的工作。
1 RSSI异常的原因分类根据日常维护经验,总结了典型的RSSI异常现象及其可能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表RSSI异常现象的原因所有载频主分集高某些载频主分集高1)存在外部干扰2)室分系统器件质量问题或故障所有载频某个分集高1)工程问题,如接头未做好,馈线损坏等2)接头进水3)话务量过高4)参数设置不合理所有载频主分集低1)工程问题,如天馈到TX、RX的接头没有接好2)硬件故障1)工程问题2)单分集馈线的接头未接好3)直放站干扰主分集差值太大1)工程问题,如接头未做好,馈线损坏等2)接头进水3)话务量过高4)参数设置不合理5)存在外部干扰一般通过网管平台分析统计RSSI均值,以及分钟颗粒度级别的实时监测,可以快速地发现RSSI异常,并根据异常程度,初步定位以下四种问题:(1)扇区存在干扰:RSSI高于-95dBm;(2)扇区无法接入:RSSI持续高于-80 dBm;(3)扇区底噪过低:RSSI持续低于-115dBm;(4)扇区主分集差距较大:主分集RSSI差值保持6dB以上。
ONEWAY现象导致掉话解决案例作者姓名:余海波单位:广西电信南宁分公司摘要在进行区域优化DT路测时,出现一个现象:手机接收功率RX很差,发射功率TX值却很小(非常怪异),手机频繁发PSMM,之后终端掉话。
检查周边设备正常,也无干扰。
查询资料发现该现象为ONEWAY现象。
终端激活集收到PN474的信号(不只一个PN信号,还有PN198、30、306),RX为-87,这个值是终端合并激活集信号后的RX(落在搜索窗的信号)。
但实际的信号强度(包括搜索窗外的)远大于-87,导致干扰大,终端无法正常解调功控消息,导致TX值无法提升。
检查后台数据,发现PN198、PN30配置的PN474邻区是凤岭五队-2,而实际终端收到的是屯里乌石-2信号,以PN30为参考导频情况下终端无法正常解调接收PN474信号,导致出现干扰。
同时终端不断收到更强的PN306、PN474信号,上报PSMM,因后台邻区配置问题,系统未让屯里乌石-1、-2信号进入激活集搜索窗,导致该信号形成干扰,同时触发掉话机制导致掉话。
调整修改凤岭五队基站PN后问题解决。
1 问题描述在进行区域优化DT路测时,出现一个现象:RX很差,TX值却很小,手机频繁发PSMM,之后终端掉话。
测试数据如下:当RX为-87时TX却只有-43。
而根据反向功控公式:TX=-RX-73+NOM_PWR(标称发射功率偏置)+INIT_PWR(初始发射功率偏置)+所有接入纠正值之和+所有闭环功控纠正值之和一般RX变小TX会相应变大。
但是测试结果却相反。
RX在-85-90之间而TX却没有相应提升,一直在-40—45之间。
2 问题分析检查周边基站设备无异常。
核查掉话点信令,发现终端在掉话之前终端发送了很多次PSMM。
但PSMM消息里参考导频(REF_PN)为PN30(二中凤岭校区西南路灯塔-0),激活集里还有PN198、PN474、PN306,候选集里有PN110、PN462。
终端在搜索到导频强度超过T_add(>-12)的信号时才发送PSMM消息给系统。
关于直放站携带干放数量问题的分析一. 问题描述在中国联通北京数字移动通信网(CDMA 、GSM )室内覆盖系统三期工程中,考虑在合适单项工程中采用直放站。
由于直放站输出功率有限,一定情况下需要在系统中增加干放,以覆盖较大面积工程。
由于直放站的特殊结构,使的上行链路基站的接收低噪需要满足一定要求,才能使得系统得以正常运行。
干放为有源器件,它的加入可能使得基站接收低噪明显提高。
在上行链路基站接收最大底噪限制下,我们从理论上分析直放站所带干放的最大数量,以求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 问题分析图1 系统示意图图1为所要分析系统示意图,我们假定基站导频发射功率为t P (不包括基站发射天线增益),直放站接收功率为r P (经过直放站接收天线增益之后),直放站的上行系统增益为上R G ,直放站的下行系统增益为下R G ,干放的下行系统增益为下r G ,直放站噪声系数为R N ,干放噪声系数为r N ,直放站与干放的白噪声皆为0N 。
同时假定系统所带干放数为M 。
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对许多问题作了简化,如馈线的损耗忽略不计、等。
图中A 点为上行链路直放站的输入端,此处的噪声主要为干放所引起,此时:上r r A G N N M dB P +++=0)log(10)( (1)干放引起的噪声输入到直放站后,在分析时可以等同于直放站自身噪声,可以采用同样的处理方法。
此时,图中B 点为直放站的输出,噪声功率为:上R R N P B G N dB P A+++=)1010log(10)(10100(2)B 点噪声功率通过直放站发射天线、空中链路、基站接收天线到达基站CDU 。
包括直放站天线发射增益、空中链路增益、基站接收天线增益在内的链路增益(此时认为上下行增益是相同的)为:t r P P dB L -=)( (3)如果在基站处接收底噪的最大值为m ax 0N ,由式(1~3)可知:B t r B P P P P L dB N +-=+≥)(0m ax (4)所以,直放站所带干放最大数量为:上上r r N G N P P N G N N dB M R R r t ---⎥⎥⎦⎤⎢⎢⎣⎡-=---+0101000max 1010log 10)( (5)⎥⎥⎦⎥⎢⎢⎣⎢=10)(10dB M M (6)⎣⎦表示下取整。
网络优化案例案例1:关于邻小区列表设置的问题【现象描述】手机在通话过程中可以成功的从A小区切换到B小区,但无法从B小区切换到A小区;手机距离某小区C很近,但在手机的导频激活集中看不到C小区的PN码。
这样随着手机向目标小区移近,手机导频激活集中的EC/IO将逐渐降低、FER逐渐增大,继而引起掉话。
【原因分析】一般情况下,CDMA手机有四个寄存器,分别存放6个激活导频集、5个候选导频集和20个相邻导频集。
虽然在目前的系统中,部分厂家的数据库最多可提供多达45个相邻小区,但系统通过Neighbor List Updat消息经空中接口向手机传送的只有20个,而这20个邻区是系统按一定的算法从当前的服务小区的多个邻小区数据库列表中选出来的,在选择过程中系统一般不依赖于这些小区的信号强度和质量,而仅仅根据数据库的静态定义按照预先设定的算法进行选择。
这样如果某个目标小区在系统邻小区中未定义或定义了但由于优先级低而未能通过空中接口消息告之手机,手机的邻小区寄存器中未存放该目标小区的信息,就会导致上述问题现象的发生。
【解决方案】通过路测设备或其它呼叫跟踪设备采集空中接口消息,采集掉话前后的信息,确定掉话后同步的PN码,然后查找该同步消息上面最近的Neighbor List Updat消息,看是否由该PN码,并结合邻小区列表数据库中判断是否为未定义或虽然定义了但优先级太低。
案例2:关于导频检测参数设置的问题【现象描述】手机在通话过程中由于无线环境变化,导致信号急剧变化,此时会出现手机虽然已搜索到目标小区信号,但由于未达到切换门限而无法切换或切换区域不足,导致误帧率上升引起掉话。
下面是一组现场测试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无线环境的变化,PN75的信号急剧减弱,但PN396由于切换门限T-ADD为-12db,未能进入有效集,导致PN27虽然已达到门限值,但由于高误帧而无法完成切换,导致掉话。
【原因分析】分析该问题,我们需要对导频检测参数的定义和设置意义要有些了解。
关于CDMA直放站技术问题的报告第一部分:光纤直放站1.过功率告警,无发射功率。
故障现象:设备输出功率不稳定,经过一段时间运行设备自动关闭功放,出现过功率告警,发射功率显示29DB。
发射功率不可能是DB,而应该是dBm;出现过功率告警,可能是下行增益设置过大,致使设置输出功率超过直放站的实际最大功率。
2.反向链路不通。
故障现象:前向发射功率输出正常,但是打不通电话。
上行增益开到最大也不能打通电话。
基站搜索窗口设置是否正确?3.近端设备单元故障。
故障现象:近端电源模块(PSU/TRAY)红灯(ALM)亮。
远端无输出功率。
不清楚贵公司的设备,建议先排除是否直放站设备故障。
4.近端射频模块故障。
故障现象:远端输出功率正常,但是上行信号不通。
上行信号不通表现是什么?5.远端设备模块故障。
故障现象:远端设备无功率输出,控制面板无显示,电源模块红灯(FAIL)亮。
不清楚贵公司的设备,建议先排除是否直放站设备故障。
6.近端设备连接错误。
故障现象:设备远端、近端无告警,设备功率打不开。
可能设备处于保护状态。
光路是否正常,近端机信号耦合是否正常?7.近端与远端不能通信。
故障现象:在近端用电脑看不到远端设备工作情况。
光路是否正常?直放站控制板是否正常?8.直放站覆盖效果差,经常死机并有时会出现驻波比告警。
故障现象:直放站输出功率正常,但是覆盖距离很近,经常出现29DB输出,驻波比告警。
天馈线连接是否正常?第二部分:无线直放站1.直放站覆盖效果变差。
故障现象:在经常停电的地区有些站的覆盖效果变差。
覆盖效果跟施主基站有关。
2.雷雨过后,直放站的电源模块损坏。
故障现象:雷雨中损坏的电源模块的设备都安装在铁塔的上面。
加装避雷系统。
3.直放站无发射功率。
故障现象:经检查设备电源正常,由于直放站设备长期在外,受潮湿影响,RFU和DUF容易腐朽造成设备无功率输出。
加强机箱防潮4.放站的覆盖效果不好。
故障现象:直放站的工作正常,发射功率正常,天线信号较若覆盖的范围很小。
DBS3900-CDMA基站基带与射频光模块失效分析案例一、问题描述:从某局点返回8PCS光模块,客户希望分析这些光模块失效的原因。
二、测试过程:经检查,返回的8个光模块都是10KM单模光模块。
WTD和OCP两个厂商分别有4PCS。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批光模块进行了检测:1.从外观上对光模块进行了检查,发现其中有1PCS光模块的拉手条被拉坏。
另外对其它7PCS光模块是否能正常上报告警进行了测试,全部通过。
2.从器件性能参数上对光模块的发送光功率(及稳定度),接收灵敏度,偏置电流,光功率上报精度等进行了测试,发现有1PCS发送光功率偏低且上报精度异常。
3.对光模块内部告警门限值进行了读取,用于判断光模块告警的原因。
从读取到的门限发现WTD厂家的光模块,偏置电流和发送光功率的告警门限每个模块都不一样。
但OCP厂家是完全一样的。
原因是两个厂商遵循的标准不同:WTD厂家是在出厂时对每个模块参数进行测试,在测试值基础上增加一个动态范围当作告警门限。
以尾数0859条码为例,发送功率过高告警门限是-2.3dBm,过低告警门限是-8.23dBm.因为在出厂测试时,发送功率测试得-5.23dBm,加上3dBm,就是过高告警门限,减去3dBm,就是过低告警门限。
OCP厂家是直接按器件规格对告警门限进行设置的。
比如它的发送功率规格是-3dBm 到-9dBm,告警门限设置的也是-3dBm和-9dBm。
三、测试结果分析:1.经检查发现2PCS模块是有异常的。
1PCS拉手条被拉坏,导致光模块已经不能正常进行插拔。
(事实上在光模块背面与屏蔽罩之间有一个卡扣,而拉手条就是这个卡扣的开关。
正常情况下通过往外扯拉手条就可以把光模块从屏蔽罩中取出来。
如果万一出现取不出来的情况,可用镊子或刀尖抵住该卡扣再拔出光模块。
这样能避免强行拉出光模块导致单板屏蔽罩变形或者光模块结构损坏。
)还有1PCS模块是发射功率过低,说明其内部器件已经失效。
客户反映在每天忙时某地区几个基站的软切换成功率都比较低,个别基站的软切换成功率最低达到只有65%左右(注此处的基站都为O1类型基站)。
【原因分析】1、漏配邻区;2、相邻的基站存在故障;3、邻区基站负荷过重,导致切换后无可用资源,导致切换失败。
【处理过程】1、通过对邻区关系的审查,发现并无邻区漏配现象,排除了邻区漏配;2、通过对基站地形的了解,发现出现问题的几个基站地区都比较集中,而与他们相临的一个基站的软切换成功率正常,保持在97%左右。
并且此基站正好位于其他几个较差基站的中心地方,因此怀疑是此基站存在故障导致其他基站软切成功率低。
但通过对告警查询和指标检查,发现此基站并无告警而且此基站呼建、掉话等指标也正常,基站不存在故障;3、对其他几个基站的软切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在其他时段这些基站的软切换成功率都是正常值,而在晚忙时软切换成功率指标急剧下降,且主要的失败原因为无可用无线资源。
通过对这些基站相邻的中心的基站的话务和载频信道指标进行查看,发现此基站在晚忙时的负荷过大,单个载频的话务量基本保持在50ERL以上,而前向负荷忙时基本在95%以上,由此分析认为由于此基站话务量过高,负荷过大导致其他相邻基站在向此基站切换时无可用信道,导致软切换失败,软切换成功率下降;4、解决此问题可以通过降低中心基站载频负荷的方法。
一是通过调整天线,减小功率等手段,缩小基站覆盖范围;另外就是对此基站进行扩容,由于此基站为全向基站,在缩小基站覆盖范围的时候可能会导致现在的覆盖边缘地区出现覆盖空洞。
因此目前建议客户进行扩容,由全向基站改为定向基站。
【建议与总结】某个基站软切换成功率降低,有时可能是由其相邻基站的高话务导致的,因此在分析此类问题时,要了解基站的地形分布,以及话统数据。
某地网络市区建有5个基站,路测中发现扇区PN52经常严重掉话。
分析路测数据时发现,手机在扇区PN52通话时剩余集里面可以看到一个强导频PN452,并且此导频信号强度有时会超过PN52。
楚雄参数优化改善掉话率的案例【案例摘要】楚雄CDMA网络忙时业务信道掉话率比较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山站覆盖很差导致的掉话。
经过从参数优化的角度进行考虑,调整功率控制、切换、接入切换功能相关参数和邻区检查,来减少这些由于弱覆盖导致的掉话,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问题描述2010年7月开始,楚雄CDMA网络的忙时指标波动较大,尤其表现在掉话率指标上。
掉话率徘徊在0.3%以上,最高达0.37%至0.42%,虽通过对全网邻区检查优化、高掉话基站的天馈调整、关闭部分直放站后,指标下降了一段时间,但随后了又升了起来。
2、原因分析2.1确定掉话性能TopN的扇区统计8.1~8. 5日每天晚上21:00~22:00间掉话次数最多的小区,取出五天忙时掉话次数最多的有以下18个扇区:2.2掉话率TOPN分析结果采用CDT分析18个最差扇区在最近5天的掉话,结论如下:1、掉话的主要原因是信号覆盖太差导致,信号差掉话次数占总掉话次数的百分比为88.17%。
信号差的判断依据为掉话前最后一次PSMM上报的最强导频Ec/Io小于-10.5dB2、有64%的掉话前没有发生过切换,进一步证明主要是信号衰落导致掉话。
3、18个扇区的基站地理位置相对较高或覆盖地形较复杂的区域。
3、解决方案通过上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楚雄业务信道掉话率波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山站覆盖很差导致的掉话,很多通话都是处于单导频状态下,既无周围其余基站的覆盖来辅助,且自身的导频强度又很弱,掉话就很难以避免。
针对这种情况,对这种高山基站进行天馈调整也没有太大意义,所以,我们从参数优化的角度进行考虑,试图减少这些由于弱覆盖导致的掉话。
所涉及的参数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1、功率控制相关参数;2、切换相关参数;3、接入切换功能启用相关参数;4、邻区漏配。
3.1功率控制参数CDMA系统具有前向快速功率控制机制,基站系统根据终端反馈的功率控制bit来决定是增加前向发射功率还是降低前向发射功率,但是无论怎么降低和升高,前向业务信道的发射功率总是存在上下限的,当前向业务信道的发射功率达到上限后,无论终端如何要求,基站也不会提升发射功率,这个时候就容易产生掉话。
CDMA基站发射功率不足案例分析摘要:本文是笔者解决工程优化期间发现的大面积的前向发射功率不足的现象的一个解决案例,全文通过对现象收集,问题分析,解决步骤,以及问题综述等几个部分的内容,详细阐述分析了Calibration 文件中的BLO(Bay Level Offset)对前向发射功率的影响,并给出调整案例和优化维护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发射功率,Sif PilotPwr,Calibration ,BLO1,背景莆田3.2期工程优化期中,分公司反映陆续有发现个别基站特别是早期的基站发射功率不足,导致基站的实际覆盖范围有很明显的缩减,达不到起先的规划建设的覆盖要求。
在工程优化的启动会上分公司也提出了该项的优化需求,省分网优中心也相应分配优项目组对该需求进行相应的专项优化。
2,现象收集2.1,SMAP工具跟踪应分公司的需求,项目组通过使用SMAP工具的Rssi跟踪功能,对莆田系统目前正在实际运行的679个扇区进行了逐个的跟踪,并相应提取基站实时的前向发射功率Total Power 如图一所示:图一:Smap跟踪扇区Rssi 示意图。
从图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有些扇区的Total Power 达到了32.46dBm2.2,前向发射功率分析其次,我们知道基站扇区的前向发射功率和系统开销信道设置和实际的话务量有联系,故提取MIB下所有扇区的开销信道的分配。
如图二所示:图二:开销信道增益分配其中:Sif Pilot Pwr 为实际导频信道功率Pilot Gain 为导频信道相对增益Sch Gain 为同步信道的相对增益Pch Gain 为寻呼信道的相对增益我们可以从如上的分配大致算出基站在无话务量的情况下大致的前向发射功率理论值导频信道:33.8dBm=2.4w寻呼信道:(90*90/127/127)*(33.8dBm=2.4w)=1.205 w同步信道:(40*40/127/127)*(33.8dBm=2.4w)=0.238 wTotal power:2.4+1.205+0.238=3.841w=35.845dBm同理:如果导频为33dBm的话,无话务量的前向发射功率理论值为35.045dBm如果导频为30dBm的话,无话务量的前向发射功率理论值为32.045dBm2.3,实际发射功率分析就设备架顶的实际发射功率在CNRC开了个SR,根据CNRC的经验,SMAP跟踪到的发射功率和实际的架顶的发射功率以及无话务量前向发射功率理论值的偏差不在0.2~0.3dBm以内,故可以说明,如果导频功率设置为33.8dBm,在无话务量的情况下,架顶发射功率和SMAP发射功率至少应该在35.545dBm左右。
2.4,理论设定值和实际跟踪对比提取MIB数据库下所有的扇区的SifPilotPwr 设定,发现有小部分扇区根据实际的情况会对SifPilotPwr进行微调位33,30,或者36dBm,这也会对发射功率的大小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对于理论设定和实际的跟踪进行对比,发现目前系统上确实存在大量的发射功率不足的现象,比如对应于SifPilotPwr为33.8dBm,无话务量发射功率理论至少为35.545dBm,而跟踪的结果很大一部分都达不到这个值,有些甚至比这个值小了大概有3db多,也就是说,发射功率小了有一半左右,相对应实际的覆盖面积差不多小了一半左右,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附件是:莆田SMAP跟踪对比的表格3,问题分析我们知道BBX板能产生导频信号,并实现反向信道上射频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以及前向信道上数字信号到射频信号的转换。
在发射信号时,BBX发射机接收从MCC 来的业务信号,与导频信号一起进行调制,并上变频成I/Q 调制的CDMA射频模拟信号。
通过架顶的TX口把射频信号输出。
故通过对输出整个链路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机架顶的输出要得到35.845dBm的导频,开销功率,需要几部分的增益放大。
一部分时BBX的输出信号调制增益,一部分是从BBX 到架顶的补偿增益,而这部分的补偿增益,是通过制作ATP后得到的calibration文件中的BLO值。
ATP中,架顶功率校正---BLO的测试。
该操作的目的是测出BTS内部的通路传输损耗,以便加以修正,保证架顶发射功率。
其中接收通路是指从BTS的Rx 天线口到BBX的槽位背板,而发射通路是指从BBX的槽位背板开始,经过LPA,终结于BTS的Tx的天线口。
在CAL文件中,相对于一个载波,Slot[1]路径阵列C[1]~C[60]定义的是三个扇区发射通路增益补偿值,一个扇区20个阵列,从C[241]到C[300]定义的是三个扇区主级接收通路的增益补偿值,从C[481]到C[540]定义的是三个扇区分级接受通路的增益补偿值,Slot[20]定义的Redundant的BBX板的增益补偿值。
而我们平时在开站ATP后,Load cal文件实际上就是把CAL文件中BLO的值设定到相应的BBX板件上去,BBX上实际在服务的BLO设置值可以通过对BBX的MMI命令Trx Status获得,如下是通过Trx Status命令的反馈值:=============================================TRX Keyed by:........... TRX_KEY_AMMTRX Sector:............. 1 (bbx2)TRX Key LED:............ GREEN---------------------------------------------TRX Channel: (283)TRX TX Frequency: 0TRX RX Frequency: 0TRX TX Op Param Power:.. 19008 (40.08db)TRX TX BLO:............. 19412 (44.12db)TRX RXP BLO:............ 17100 (21.00db)TRX RXD BLO:............ 17100 (21.00db)TRX OP - BLO:........... 14596 (-4.04db)TXAGC: (156)=============================================其中:TRX TX Op Param Power :指的是叫架顶的输出功率,数值上等于为SifPilotPwr+6.25。
TRX TX BLO:指的是该扇区的发射通路的补偿增益,目的是为了达到OP Param Power,该值对应CAL文件中的C[1]~[60]的值。
TRX RXP BLO:指的是该扇区的主级接收通路的补偿增益,该值对应于CAL文件中的C[241]~C[300] 的值。
TRX RXD BLO:指的是该扇区的分级接收通路的补偿增益,该值对应于CAL文件中的C[481]~C[540] 的值。
TRX OP – BLO:指的是BBX输出调制增益(CNRC Support)。
以上这些数值和实际的增益值有如下的关系:比如:TRX TX Op Param Power:.. 19008DB=(TRX TX Op Param Power-15000)/1000=40.08db同理CAL文件中的数值也是如此的对应关系综上,我们可以大致得到影响架顶发射功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SifPilotPwr 的设置,一个是BLO功率补偿的大小,另一个是Op-BLO的调制增益的大小,而BLO和OP-BLO 的分配是有一定内在的数值联系。
而通过Trx Status和CAL文件的对比分析中我们知道CAL 文件对实际设备的架顶的输出功率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4,解决步骤如下是解决功率不足的一个实际操作过程,以及前后的效果对比我们取了一个SMAP跟踪Total Power 比较低的一个基站BTS-836(笏石度田)进行实地测试一,SMAP上跟踪第二扇区和第三扇区的发射功率都比较低,Total Power 分别为33.68 dBm,34.86dBm如图三:图三:修改BLO值之前的Total Power图二,现场使用功率计测试架顶Tx口的实际发射功率,稳定后分别在31.6,32dbm 左右。
即永远达不到35.545dBm 的要求。
三,现场重新制作ATP,并生成CAL文件。
四,采集到的CAL数据和原来使用的CAL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旧的BLO的功率补偿值明显的不一样,大小相差了7个dBm左右。
如下图四:图四:前后Cal文件的BLO值得对比五,把新制作的CAL文件重新导到MM中,并对相应的BBX进行重新的LOAD,后跟踪SMAP的Total Power 已经达到35.91dBm,和36.81dBm左右。
如图五::图五::为调整BLO值后的扇区的Total Power六,重新Load后的扇区,架顶的功率也得到了恢复,从原来的31.6dBm,上升到35.8dBm左右,基本上达到我们理论设定值。
七,836基站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对其它的几个比较明显的输出功率较低的也相应的操作后,发射功率得到了恢复。
5,问题综述往往在工程建设期间考虑基站的覆盖不够,就通过加设新站来覆盖,但很少考虑老基站是否达到了覆盖的要求,并且这方面也比较难以去验证,而且在维护过程中也有这样的疑问,好像老是有些基站的参数设置也正常,驻波测试也是正常,为何就是覆盖不行?通过莆田的这次优化所发现的大面的基站发射功率不足的这种问题正好也能很好的解释该现象。
而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BLO设置的不合理,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基站的运行情况。
笔者分析归纳了一下,造成BLO设置的不合理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1,一些早期的基站为了开站的方便,用的CAL文件是相同站型基站的COPY。
2,在运行相应时间长度,没有通过A TP,重新设置BLO值,MOTO的建议BLO的Calibration的时间周期是一年。
3,在更换过发射通路的相应器件后,没有再做Calibration ,Moto要求在更换下列设备后必须重新制作Cal文件:BBX boardC-CCP shelfCIO cardCIO to LPA backplane RF CableLPA backplaneLPATX filter / Tx filter CombinerTX thru-port cable to the top of frame4,新的ATP后的CAL文件,没有通过Load BBx下到板件里去,导致使用的还是旧的Cal ,这个可以通过查看BBX的Trx status和MM中的Cal文件进行对比来确认。
功率不足问题,很可能也是摩托罗拉CDMA基站建设,维护的通病,莆田有如此大面积的功率不足现象,其他地市(如福州,泉州,南平,宁德)也很可能同样出现同样的问题,只是维护工程中没有发现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