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案例90后小伙农村养殖泥鳅年入超600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 格式:docx
- 大小:38.14 KB
- 文档页数:3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陈红农村泥鳅的生态养殖“陈老板,xx建的养殖池准备投放泥鳅苗,急需2万条鱼……”6月21日上午,四川省泸州市纳西曲坝镇莲河村的泥鳅养殖者陈红又接到了泥鳅苗的订单。
陈红说,目前泥鳅苗很受欢迎,顾客几乎每天都买。
只是太忙了。
2013年,在外工作多年的陈红回到家乡创业。
经过几次调查和思考,他瞄准了泥鳅养殖。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试种和培育,陈红泥鳅养殖已从单一的成品发展到泥鳅苗种养殖一体化养殖。
今年陈红预计销售泥鳅苗50万尾,成品泥鳅1.5万公斤,预计直接经济收入约20万元。
辞掉高薪工作,去农场工作,偷老师的技能。
陈红曾经跟随他的同胞到福建的一家化工企业工作。
几年之内,他从一个学徒成长为公司的骨干,月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近万元,但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发展自己的事业。
“一个300平米的鳗鱼塘,一年能卖6吨成品鳗鱼,毛收入54万元,每亩养泥鳅2-3万元……”2013年初,陈红陪朋友去工厂附近的农场,看到农场里一箱箱活灵活现的鳗鱼和泥鳅,陈红被农场火爆的销售场面深深震撼和吸引。
动手吧。
尽管家人反对,陈红还是高收入、稳定地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去了福建省长乐市的一个水产养殖场工作,月薪只有2000元。
白天,陈红跟着农场师傅搞养殖,下班后,他向农场师傅学习泥鳅养殖、销售等技术。
晚上,他还从养殖场借来泥鳅养殖的书籍学习。
7个月后,陈红初步掌握了泥鳅及相关养殖技术。
“目前市场上野生泥鳅很少,大部分依靠人工养殖。
泥鳅不仅受欢迎,而且还很贵,每公斤的价格在40元以上……”陈红回到家乡曲坝镇,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建一个池塘养殖泥鳅和鳗鱼。
创业初期,调整目标养泥鳅。
2013年3月,陈红回到家乡,投资10多万元,将自己4亩稻田改造成水产养殖场。
他从市场上买了近1000斤本地鳗鱼和300斤本地泥鳅,投入养殖。
由于黄鳝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要求较高,几个月之内,陈红的养殖池内出现了大量的xx黄鳝,当年损失了3万多元。
“第一,养殖池没有经过严格消毒。
实用信息 ׀ PRACTICAL INFORMATION79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 ·Jul.1th 2016小泥鳅腾起了“致富浪”致富人物:湖南省宜章县岩泉镇白洋塘村李格平致富项目:泥鳅养殖致富收益:亩产1500斤,一年2批,现在的市场价为25元/斤,一年可赚20多万元。
致富关键:把握好水温和PH值李格平曾经在外务工,开过铲车,做过搬运工,收入不高,家庭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一次,他在网上看到泥鳅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水中人参”之称,特别适宜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便远赴广州、湖南资兴市等地学习泥鳅大密度生态养殖技术。
2014年12月,李格平投资8万多元,在家乡租赁5亩地挖成池塘,从广东佛山引进了首批10万尾泥鳅幼苗走上了创业路。
但泥鳅对环境比较挑剔,对饲养技术要求苛刻,养殖伊始,由于缺乏经验,李格平养殖的泥鳅要么死亡,要么逃逸,要么被鸟和蛇吃掉,10万尾泥鳅幼苗存活率仅有30%至40%,当年赔了3万多元。
但李格平并不气馁,他渐渐摸索出门路:用豆腐渣、鱼粉等配成高蛋白的饲料,发酵后每天早晚准时进行喂养;最关键的是把握好水温和PH 值,如果养殖用水不达标,饲料的配方不合适,就会导致泥鳅烂嘴、白头甚至死亡。
干中学学中干,经过不断总结和调整,他终于得心应手,一池池泥鳅被他照料得十分欢实。
2015年10月,李格平加大投资力度,又购进15万尾幼苗,并在池塘四周围起了尼龙网以预防天敌。
还购买了一套测水温水质的设备,坚持每天测试,使泥鳅的存活率提高至70%。
李格平用的是生态养殖法,养出的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销路不愁。
他说:“每批泥鳅亩产1500斤,一年2批,现在的市场价为25元/斤,一年可赚20多万元。
目前,第二批泥鳅已销售了1500多斤。
”小泥鳅掀起了“致富浪”,李格平的致富路,正越走越宽。
(根据新农网资料改写)泥鳅。
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在餐馆打工的他,对农贸市场卖泥鳅的商机。
于是,他辞掉工作,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了5亩鱼塘,开始养起泥鳅。
现如今,小贺养殖场生意蒸蒸日上。
今年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突破600万元。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
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他从此走上了泥鳅的养殖道路。
他,如何养殖成功获得百万财富?来看这位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便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了深圳。
可到了深圳之后,一切都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别说奋斗创业了,就连找份称心的工作都不容易。
最后,他好不容易找了份餐馆服务员的工作。
虽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但每月却只有一千多元的*。
为此,小贺一次次地更换工作。
可换来换去,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就在他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时,一次途径一个农贸市场,卖泥鳅的让他来了兴趣。
泥鳅在老家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这里卖这么贵还很有市场。
当时,小贺就想,现在野生泥鳅越来越少,如果能养泥鳅,不是既创业又赚钱了吗?于是,他辞掉了深圳的工作,东拼西凑的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赁了5亩鱼塘,并从市场上购买了2000斤野生小苗,便开始养起了泥鳅。
可养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原来是因为泥鳅的苗种问题而导致了部分泥鳅的死亡现象。
为此小贺在短短时间内就损失了600多斤泥鳅,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又养了一段时间,小贺发现,泥鳅似乎又在一天天的减少,这让他就有些纳闷了。
原来这罪魁祸首竟然是鸟。
这下小贺就更有的干了,他每天除了养泥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哄鸟。
白天晚上与鸟的抗争把小贺搞的是筋疲力尽。
无奈之下,他猛然想到,利用围网的保护方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他很快便加以了实施,果然效果还不错。
这下小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当他满心欢喜地开始捕捞时,两千斤苗种才收获了一百多斤泥鳅。
太和小伙养泥鳅年收入超百万 养殖技术获专利2014-10-31 07:26中国新闻网评论(0人参与)A -A +太和县坟台镇程旭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伸因小时候的爱好,对泥鳅产生了兴趣。
经过6年钻研,他研究出一套泥鳅养殖和繁育技术,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目前,他已给这项技术申报专利。
小伙爱上养泥鳅毕伸是坟台镇林庄村人,村庄周围沟塘多,沟塘里到处都有泥鳅的身影。
读小学时,顽皮的毕伸放学后不是回家做作业,而是与同伴一起捉泥鳅。
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泥鳅产生了兴趣。
初中毕业后,毕伸四处打听养殖泥鳅的“高人”。
经上网查询,得知河南省、天津市等地有大型泥鳅养殖厂,他一一登门,拜师学艺。
在自然条件下,泥鳅的繁殖成活率低,而在人工条件下却很高。
但是,人工繁育技术很难掌握。
毕伸一方面学习繁育技术,一方面更加重视实践操作。
2012年,他投资20余万元,在家乡的一个土塘里投放了450公斤泥鳅幼苗试养殖。
一年后,共产出成品泥鳅1200多公斤,还繁殖了一批泥鳅幼苗。
申请养殖技术专利试养成功后,毕伸扩大了养殖规模。
去年,毕伸流转土地20余亩,建了9个标准化的泥鳅养殖池,并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当年,销售收入达20万元。
今年8月份,河南省一泥鳅养殖户邀请毕伸前去进行技术指导,“根据产量,每亩每年收取4000元到5000元”。
去年12月份,毕伸在太和县水产局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把积累多年、相对零碎的泥鳅养殖技术,编写成《一种泥鳅的繁殖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泥鳅养殖技术,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
目前,这项专利技术已进入实审阶段。
太和县水产局局长梁贺告诉颍州晚报记者,农民申请养殖专利在该县尚属首例。
若该技术专利申请成功,对太和县的水产养殖和农民创收,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记者曹亚伟通讯员方克奎。
重庆武隆陈明亿稻田里养泥鳅获取另外的财富帅小伙田里藏宝贝。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重庆市武隆区的陈明亿,看中了家乡的稻米,一时冲动回乡创业,却遭遇重重困难。
阴差阳错赚了点钱,让他以为自己可以放心大胆地干,却没想到差点倾家荡产。
创新是一切进步的源泉,要想赚钱,就要和他人不一样。
只有做他人没做的,才会有意想不到的丰厚收获。
看重庆市武隆区的陈明亿,如何从稻田里获取另外的财富。
(《致富经》20171114帅小伙田里藏宝)这里的山上有大片的梯田,而在这片梯田里,除了水稻,还有另外一种东西。
陈明亿:过来过来他就是陈明亿,这片水稻田就是他的,而在稻田里还有着他的另一种财富。
今天,这些游客来到这片已经收割过的稻田里,对陈明亿稻田里的另一种财富一探究竟,然而,即使是陈明亿自己,也不能确定今年的财富到底能有多少。
陈明亿:这个稻茬非常尖,因为是才割的,会割到我们的脚。
所以我们踩的时候尽量去踩稻子的中间,只要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问题,大家明白了吧。
游客:明白了游客们手里拿着的工具叫做鱼笼,是专门为今天的活动准备的,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到陈明亿藏在稻田里的财富呢?游客:没有,没有很快,游客们接二连三有了发现。
游客:有了有了虽然游客们玩的开心,但是,陈明亿心里却很紧张,因为游客抓到的鱼,并不是他真正期待看到的东西。
终于,一名游客有了新发现。
见到泥鳅,陈明亿总算稍微放下心来。
在这片稻田里,泥鳅是陈明亿财富的重要组成,去年,依靠着泥鳅,他卖出了200多万元,但是,陈明亿的泥鳅多数依靠自然繁殖,他也不知道今年能收上来多少。
这些游客都是受到陈明亿邀请来玩的,陈明亿经常在周末举办这样的活动,是他宣传和销售泥鳅的重要手段。
活动结束后,有很多游客当场把泥鳅买了下来。
游客:这泥鳅是在他们这里买的,30元一斤呢记者:30块钱一斤游客:对为了保证泥鳅的品质,陈明亿每年都只投入20多斤泥鳅改良品种,其他的都依靠田里的泥鳅自行繁殖,所以,每年能逮上来多少斤泥鳅,陈明亿心里也没有底。
张家敏:小泥鳅养成富民大产业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5年第13期祝新华在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之乡”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只要提到养殖专业户张家敏,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这位泥鳅养殖大王,感谢他带领村民养殖泥鳅走上富裕路。
目前,银河村超过80%的农户养泥鳅,家家人均年纯收入过万元。
一、打工偷艺养泥鳅提到张家敏养泥鳅,那还要从他到养殖场打工说起。
1989年,张家敏从部队退伍回到农村老家,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发现城里人喜欢吃泥鳅,恰恰他们村里不冷不热的气候条件盛产野生泥鳅。
可是野生泥鳅的产量很低,于是他投资1万元在自家的池塘里尝试着把野生泥鳅通过驯化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养殖。
可泥鳅养了3个月快要卖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很多泥鳅纷纷生病——烂鳃,缺乏经验的张家敏束手无策。
那一年,张家敏泥鳅的死亡率高达80%,亏损6000多元,这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毁灭性打击。
从那以后,张家敏再也没有养泥鳅,种过水稻、打过工、也办过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勉强维持生计。
事情在13年后发生了转机。
2002年,一个韩国老板看中了银河村适合泥鳅生长的自然条件,投资建了一个泥鳅养殖场。
张家敏主动要求,到养殖场里替韩国老板打工。
说是打工,其实是“卧底”。
通过一年的摸索,张家敏不但掌握了养泥鳅的整套技术,而且还从韩国老板那里得知,在国内才卖10多元钱/kg的泥鳅,在韩国却卖到160元/kg。
2003年,张家敏又主动辞去了养殖场的工作,筹资10多万元在村里养起了6亩泥鳅。
他首先把泥鳅吃饲料的习惯从夜间驯化到白天,为了给泥鳅增加点美味佳肴,他在池子周围装上电灯,以便泥鳅捕食虫子。
可不知道一亩泥鳅塘到底喂多少饲料合适?饲料喂多了泥鳅吃不完,浪费不说,沉在塘底还容易污染水质,导致泥鳅生病;喂少了泥鳅吃不饱,长不快。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位做饲料生意的老乡跟他谈起一种能浮起来的膨化饲料,才把这个难题解决。
这种膨化饲料,泥鳅的吸收率达到95%以上,成本还低。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和很多地方一样,云南省原阳县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往外跑,但是有人却回来重新拿起了锄头,别人眼中没有效益的梯田,在他看来却是一片待开发的金矿。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呢,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
在江苏学习了二年泥鳅养殖技术的李敏(云南元阳县人)回到家乡,看到从小到大玩耍的梯田变成荒地,里很不是滋味,决定租下一片地创业,虽然正值春耕,但是荒废的梯田并不少,从农户手中流转了30亩田,带动农户一起养殖泥鳅,春耕期间放到水稻田里养殖,可以实现生态循环种养。
我是泥鳅王——于跃春创业记初见这位被当地喻为“泥鳅王”的于跃春是在其养殖场上。
中等个子、瘦瘦的他,正在忙着给泥鳅喂食。
于跃春的家位于南莫镇青墩村10组,这是一个养殖专业户家庭,他父亲养了几十年的蛋鸡,承包了村里60多亩的河道鱼塘,所以从小于跃春就对养殖很感兴趣,并且也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
2004年7月,于跃春高中毕业后,被南京一所大学录取,满以为儿子会高兴地去读大学,从此可以跳出“农门”了。
不料,于跃春根本不愿意读大学。
在他看来,花一笔钱去读几年书,还不如用几年时间自己来创业,不仅不用花钱,还可以赚钱,养殖之余自己同样可以学习知识。
父亲见儿子执意不愿意读大学,一心要搞养殖,也没办法,只好由他了。
姜家养了800多蛋鸡和60亩河面鱼塘,收益还算很不错。
刚毕业执意创业的于跃春一时没有找到什么事做,就跟着父亲学着养鱼。
2012年时,于跃春偶尔从网上意外获悉养泥鳅是一个非常好的致富途径,于是向父亲提出要到外面去考察一下泥鳅的养殖和市场情况。
父亲得知儿子对养泥鳅很感兴趣,便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并请了家里一个有水产养殖经验的亲戚刘师傅跟着儿子。
于是,于跃春跟着亲戚先是到常州,由于当地没有什么养泥鳅的,更没有形成一个泥鳅销售市场,接着,刘师傅又带着于跃春去了苏州和无锡,依然没有收获。
一次偶然的机会,于跃春得知安徽养泥鳅较多的,于是二人又马不停蹄的辗转到安徽。
在安徽,刘师傅带着这位刚刚20出头的小伙子转了很多的水产市场。
在水产市场转悠时,他装着对泥鳅非常感兴趣的样子,问价钱,打探行市,寻找泥鳅苗的货源,别人对于这个毛头小伙子也都不太在意,加之他总是很有礼貌又很虚心的问着关于泥鳅的各种问题,别人都毫不戒备地告诉他。
安徽水产市场转一圈下来,于跃春对泥鳅养殖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自己开始盘算着养殖泥鳅的投资成本和净值利润。
因为泥鳅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丰富的维生素B1,且是其他鱼虾的3-4倍,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在我国的广东、浙江、福建等许多地方都倍受消费者青睐,甚至在日本、韩国等地都十分俏销。
张斌华白手起家养泥鳅,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本期视频节目主要内容:江西抚州市东乡区祝家源村的张斌华,他做的傻事接二连三,可他却浑然不知,乐在其中。
看似没心没肺,却是赚钱的一把好手,他识破了一个行业内隐形的财富密码。
泥鳅、鲤鱼、黑鱼、鲶鱼,大的、小的、中不溜儿的,卖啥啥都赚。
这个34岁的小伙子,到底有啥真本事?(《致富经》20180817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叫张斌华,今年34岁。
他白手起家,曾经用了两年时间就身家千万,但却因为性格中的一个缺点在一个月之内事业就惨遭失败。
第二次他卷土重来,改掉这个缺点之后,事业迅速成功,五年中,年销售额以600万、4000万、将近破亿级别的速度增长,这一次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曾经做事冲动、急功近利,让张斌华遭受人生重创。
二次创业,他改掉了自己的问题,财富迅速爆发。
我么说想要创业成功,要在外部环境中胜出,更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因为创业也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较量。
47农家之友 2018. 04致富经NONGJIAZHIYOU 红泥鳅,与众不同的商机 2012年7月的一天,潘磊在父亲的泥鳅养殖池里发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红泥鳅。
这个发现,让他很兴奋! 潘磊赶紧跟父亲商量,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泥鳅养殖户,养了10多年泥鳅,养殖经验十分丰富。
但当潘磊说出想养红泥鳅的想法时,父亲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见父亲强烈反对,潘磊就没再坚持,而是提出帮着父亲一起养普通泥鳅,这让父亲很开心。
都说知子莫如父,可这回,他偏偏没看懂儿子的心思。
从2012年8月开始,潘磊跟着父亲学习泥鳅养殖技术。
短短半年时间,就把普通泥鳅的繁育、池塘管理、病害防治等技术全都摸透了。
2013年3月的一天,潘磊跟父亲摊牌,要自立门户养殖红泥鳅。
父亲一听就急了,儿子犯傻,当父亲的必须劝他回头。
可不管怎么劝,潘磊就是不听。
更让他生气的还在后面,儿子潘磊背着他又搞了一个大动作。
2013年5月,潘磊花了30多万元,在父亲的泥鳅养殖池对面流转了200亩地,建成了自己的养殖池。
随后的半年,潘磊从全国各地买来了3000条红泥鳅,算下来又花了50万元。
半年花掉了80万,潘磊背上了败家子的骂名。
那他这80万是哪来的呢? 2008年9月,18岁的潘磊考上了大学。
刚入学两周,无意中的一个发现让他彻夜难眠。
原来,潘磊发现学校外面有那种比较大的休闲食品店,生意都挺好的,但是他们学校没有。
发现商机后,潘磊做了一个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创业。
2008年11月,潘磊开起了自己的休闲食品店。
这时的父亲根本不曾料到,大学期间,潘磊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纯赚了80多万元。
大学毕业后,潘磊为了养殖红泥鳅,把自己的休闲食品店转让给了别人。
但他没想到,养泥鳅可比开店刺激多了。
养殖红泥鳅短短三天时间,买回的3000条就只剩下了2000条!有1000条红泥鳅,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从3000锐减到20,养殖路上的致命打击 这天上午,潘磊和往常一样到养殖场喂泥鳅。
回乡创业余彪养泥鳅大学生带富村民-养殖
技术
泥鳅是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高淳区桠溪镇韩桥村桂阳自然村大学毕业生余彪回乡创业养泥鳅,在他创业有成之时,他让吸纳更多的村民加入养殖队伍,让一方村民养泥鳅致富。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芜太公路边的桠溪镇花义村小史家自然村泥鳅养殖基地,这里是用围养殖的重点泥鳅孵化育苗基地,今年29岁的余彪是基地养殖的负责人,毕业于江苏农林技术学院,毕业后很想回乡创业,当他看到市场泥鳅养殖前景看好,从2010开始小规模养殖泥鳅,目前产业面积巳达500余亩,涉及花义.韩桥和镇南三个行政村。
在泥鳅养殖塘口,余彪向记者展示用插操捕的成品泥鳅,这些都快进入销售期了。
据余彪介绍,刚开始养殖的是本地泥鳅,从去年8月份开始从市场上引进台湾泥鳅养殖[https:///],并从种苗引进到孵化育苗至养殖进行整套过程,根据温度2到3月便可以销售,养殖的泥鳅销售到重庆.成都.连运港(出口韩国)苏锡常等地,每公斤售价达到30元左右。
余彪介绍说,为了防鸟防蛇等对泥鳅的伤害,他现在每亩对池口设立了钢架围,加上每亩泥鳅苗和其它
养殖成本的投入,亩产量均在1000公斤的泥鳅收入,利润上万元不成问题,每年每亩可以二次养殖泥鳅利润可观。
余彪去年销售泥鳅8万多斤,收入100多万元。
他为了做大泥鳅养殖产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关心下,专门成立了南京润丰源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以科学养殖的方式,通过平时实践经验和向相关专家学习养殖技术。
余彪表示,现在当地很多村民已加入他养殖泥鳅的行列,他要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带富一方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下一步他将再扩大养殖规模200亩,还将通过提供种苗.养殖技术和泥鳅回收,吸纳当地更多的村民加入泥鳅养殖行列,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养殖泥鳅赚钱吗?四川达州创业者分享泥鳅养殖致富经泥鳅是很多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它不仅营养丰富,富含的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而且也成为近年来农村养殖业的新兴项目。
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赵家镇芦陵村,就有一个泥鳅养殖基地,泥鳅养殖创业者唐先军创办的达川区鑫和源养殖场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种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子。
“小时候会去捉泥鳅玩,还能给家里加菜,可我从没想过养泥鳅赚钱。
”唐先军告诉记者,他开始养泥鳅也是机缘巧合,“2013年初,我回到家乡,看见到处都是荒芜的土地,村里老人居多,现在在农村,年轻人在家创业比较少。
泥鳅俗称‘水中人参’,药用价值、滋补价值、需求量比较大,像重庆还有泥鳅火锅。
这两年我做过调查,达州泥鳅的需求量也大起来了,觉得养殖泥鳅应该有很好的前景,便萌生了在家乡养殖泥鳅的念头。
”从最初的几亩,到如今的100多亩,他的泥鳅池塘不断增多,目前初具规模,预计2015年产量20吨以上,年产值80万元,明年将继续扩大到200亩左右。
唐先军还给记者介绍起泥鳅养殖的一些关键技术:在泥鳅养殖中,水质会影响泥鳅的生长状态。
泥鳅需要含有丰富天然饵料的肥水,水的透明度在15-20厘米,要求水不能太干净,太干净不利于泥鳅的生长;水要有肥度,水肥的话里面会产成一些微生物,比如轮虫、藻类等,可以节省人工饲料;随着泥鳅的生长,要适时向池塘中注水,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
唐先军向记者介绍道,“我的泥鳅养殖场由于是露天而建,而且靠近山边,池塘中养殖的泥鳅总是成为鸟儿们的美餐,这让我很是头疼。
思前想后,我在整个养殖区域上面打上木桩,拉起了防鸟网。
泥鳅天敌比较多,比如说夜鹭、白鹭对泥鳅养殖的危害比较大,盖了网之后,泥鳅损失降低,效果非常明显。
”养泥鳅的效益怎么样呢?唐先军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2015年年初,我投入了近100万元,经过几个月的饲养,现在池塘里平均每亩20-30万尾鳅苗,至少有两三千斤泥鳅的收获。
扎根山村养殖台湾泥鳅的故事这里群山连绵,山谷里泉声淙淙。
数十口泥鳅池静卧在山谷里,一尾尾大小不一的泥鳅不时跃出水面,给寂静的山村平添一股股盎然生机……20xx年5月23日,在福建宁德蕉城区洋中镇前路村的九七生态农业“台湾泥鳅”养殖基地里,几名养殖技术人员正在培育销往古田的70余万尾的泥鳅种苗。
“经过三年的技术攻关,目前基地培育的台湾泥鳅已具备向市场大面积供应的条件。
”说起自己的创业之路,黄玉福很是感慨。
今年40多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蕉城人。
“20xx年在深圳务工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带领下来到工地附近的养殖场游玩。
当听到养泥鳅亩产能赚两三万元时,自己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黄玉福说。
“这么好的农村创业点子,我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一番深思熟虑后,黄玉福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随后,他专门花时间前往广东、江苏、江西等地,开始对泥鳅育苗基地展开实地考察。
当看到许多泥鳅养殖基地做得风生水起时,黄玉福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回乡后,他开始选址、流转土地、开挖水塘。
很快,50余亩的土地流转到了黄玉福手中。
他开始试水本地泥鳅养殖。
“良好的山区生态环境和优良的水质,让前路村有了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这样养殖出来的泥鳅味道鲜美,口感极佳。
”他说。
梦想与现实相距甚远。
20xx年,眼看着辛苦养殖的泥鳅即将上市,可由于技术匮乏,一场突如其来的“水霉病”却让黄玉福一年的努力化为泡影。
通过这件事后,黄玉福认识到掌握技术的重要性。
于是,20xx年专门聘请了广州泥鳅养殖技术专家上门指导,他自己也不断通过网络、书籍学习养殖技术,并引进了新品种“台湾泥鳅”。
“和本地传统泥鳅相比,台湾泥鳅具有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抗病能力强等优势。
传统泥鳅要养殖2年时间,而经过杂交并多年选育的台湾泥鳅养殖4个月就能上市,养殖周期大大缩短。
”黄玉福一边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一边向我们介绍起了他的台湾大泥鳅,这种泥鳅的重量有3、4两多,身长达16至20厘米,体型是普通泥鳅的四、五倍大。
返乡农民创业养殖故事湖南郴州“泥鳅大王”的科技路桂阳县有个“泥鳅大王”,叫李经武。
最近,他遇到了一件大喜事:他正在申报的一项发明专利,被江苏省一名客商看重,开了很大的价钱。
究竟是什么“准专利”值这么多钱?近日,笔者来到该县鹿峰街道新澄村采访了李经武。
“现在水质还可以,大家把水里的杂草捞出来,以便进一步保证水质。
”李经武正穿着长套鞋在泥鳅塘里和工人们一起捞杂草。
笔者了解到,他养的33亩泥鳅苗马上就要集中捕捞了,现在正是关键时期。
“听说你的"准专利"有人开个很大的价钱,究竟是什么发明值这么多钱啊?”笔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呵呵,这可是我研究了几年的成果,名称叫泥鳅专业饲料。
”李经武告诉笔者,这种饲料是为鳅鱼量身订做的,既可以节约饲料成本,又能让鳅鱼长得又快又健康。
2021年起,李经武承包了3亩水塘养殖泥鳅。
几年来,买鳅苗卖泥鳅,效益平平。
在该县科技特派员唐高云的指导下,他的思路豁然开朗,从2021年开始钻研泥鳅催产、人工受精等孵化技术,经过10多次失败,当年攻克了孵化难关,掌握了先进的孵化、育苗技术。
李经武并不满足。
养殖泥鳅5年来,好钻研的李经武前前后后一共拥有了泥鳅催产注射固定套、鳅苗捕捞装置、泥鳅种苗孵化池等六项专利。
在竞争激烈的养殖业中,这些专利的取得让老李的泥鳅养殖之路越走越宽。
“我的盈利方式主要是靠卖鳅鱼苗和技术,只有在养殖技术上不断进步,在提高鳅苗成活率上下工夫,事业才能越做越大。
”李经武说,“科技就是生产力,今年我可以卖出1.5亿尾鳅苗,产值在300万元左右,赣州、衡阳等地147家养殖户慕名而来买苗子,就是看中了我的养殖技术和鳅苗成活率高。
”如今,李经武与本县和外地的187户养殖户签订了长期供苗合同,带动养殖面积1700余亩。
“富二代”回农村创业养虾年收入500万夏天,重庆市合川区太以及镇沙金村,天气异样闷热。
27岁的张正全以及工人一道,正忙着将一张张捕满鲜虾的网从虾池里捞上来,再装上车。
农村创业励志故事退休司机养泥鳅年入百万获6项发明专利创业、创客是时下最火热的词汇。
湖南省桂阳县李经武从机关司机岗位退休后,根据自己的爱好转行养起了泥鳅,凭着一股钻劲儿,攻克了养殖泥鳅的一个个技术难题,而今不仅年收入过百万还获得6项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
他的发明专利包括泥鳅捕捞装置、泥鳅种苗孵化池、泥鳅催产注射固定套、泥鳅产卵床、泥鳅种苗亲鳅催产注射器和泥鳅专用饲料发明专利。
谈起创业8年路上的酸甜苦辣,李经武说:“创业选择有很多,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才能苦中作乐,开心充实。
”2021年,时年52岁的李经武在桂阳一机关单位当驾驶员,当年该县下了一个鼓励机关单位人员从事农业的文件。
从农村出来的李经偶然从江苏连云港工作的战友那里得知连云港很多农户从事泥鳅养殖,收入不错。
李经武通过调查本地市场发现,桂阳当地每天需要消耗泥鳅600余斤,价格在22元一斤,而本地没有一家养殖泥鳅的,市场前景广阔。
李经武说干就干,筹资71万元租赁了33亩抛荒地,在桂阳县鹿峰街道新澄村开始了创业。
第一次前往连云港进了100万尾苗,坐汽车、乘飞机、再坐汽车,回到养殖基地后李经武发现只有20万尾苗子存活。
损耗太大,要长期做下去必须自己学会催产自己育苗。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经武整个人就像着了“魔怔”。
“买资料、做实验,那时做梦都是催产育苗,几个月的时间里足足瘦了18斤。
”但试验的结果不是泥鳅不排卵,就是卵孵化不出来,或者是催产药量多了,亲本被打死了;经过10多次的失败,李经武终于掌握了泥鳅催产技术,在产床上泥鳅亲本终于产出了合格的泥鳅卵。
可是,来不及高兴的李经武很快就发现卵虽然产出来了,但由于泥鳅有吃卵的习性,如何避免卵不被吃掉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
善于学习喜欢琢磨的个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通过反复观察和实践,李经武发明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发明专利:泥鳅双层产床,把传统泥鳅产床由单层变为双层,并改变了产床的材质,让产出的泥鳅卵能通过产床掉到第二层,从而避免了产出的卵被泥鳅吃掉。
90后小伙农村养殖泥鳅年入超600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下面分享90后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在餐馆打工的他,对农贸市场卖泥鳅的商机。
于是,他辞掉工作,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了5亩鱼塘,开始养起泥鳅。
现如今,小贺养殖场生意蒸蒸日上。
今年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突破600万元。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
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他从此走上了泥鳅的养殖道路。
他,如何养殖成功获得百万财富?
来看这位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便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了深圳。
可到了深圳之后,一切都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别说奋斗创业了,就连找份称心的工作都不容易。
最后,他好不容易找了份餐馆服务员的工作。
虽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但每月却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
为此,小贺一次次地更换工作。
可换来换去,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就在他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时,一次途径一个农贸市场,卖泥鳅的让他来了兴趣。
泥鳅在老家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这里卖这么贵还很有
市场。
当时,小贺就想,现在野生泥鳅越来越少,如果能养泥鳅,不是既创业又赚钱了吗?于是,他辞掉了深圳的工作,东拼西凑的
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赁了5亩鱼塘,并从市场上购买了2000
斤野生小苗,便开始养起了泥鳅。
可养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原来是因为泥鳅的苗种问题而导致了部分泥鳅的死亡现象。
为此小贺在短短时间内就损失了600多斤泥鳅,这对于一个刚刚
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又养了一段时间,小
贺发现,泥鳅似乎又在一天天的减少,这让他就有些纳闷了。
原来这罪魁祸首竟然是鸟。
这下小贺就更有的干了,他每天
除了养泥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哄鸟。
白天晚上与鸟的抗争把小贺搞的是筋疲力尽。
无奈之下,他
猛然想到,利用围网的保护方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他很
快便加以了实施,果然效果还不错。
这下小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当他满心欢喜地开始捕捞时,两千斤苗种才收获了一百多斤泥鳅。
尽管卖的价格达到了每斤四
十多元,但整个收入也只有可怜的几千块钱。
这不但让小贺赔了
个精光,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虽然伤心,但小贺平静下来一想,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技术。
于是,他决定到浙江海洋学院系统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完
善自己。
就这样,小贺破例成为了浙江海洋学院的一名进修生。
2013年,学业完成后,因为有过泥鳅养殖的创业经历,小贺选择了在舟山重新创业。
就这样,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小贺和几位同学筹措了20万元,合伙承租了一处20多亩的鱼塘,走上了泥鳅养殖的创业之路。
为了能够尽快回笼资金,他们很快就养出了几千斤泥鳅。
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泥鳅拿到市场上卖,不但不顺利,反而还备受冷落。
原来是因为客户对初出茅庐小伙子们的怀疑态度,使得大量泥鳅积压,根本卖不出去。
为此,他们白天一边搞生产,一边跑市场。
为了能够赢得客户,他们甚至把泥鳅苗免费送给客户去养殖。
没想到半年之后,他们终于有了转机。
就这样,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售后跟踪服务,他们终于赢得了行业的认可。
2014年,他们的育苗量就有5000万尾,产值达到了150多万元。
经过了短短两年的泥鳅养殖再创业,现如今,小贺他们泥鳅兄弟养殖场的生意是蒸蒸日上。
2015年他们将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将突破600万元。
这几个90后小伙儿,已基本使这一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