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61
湖南中医药大学本(专)科课程教学大纲《中医护理学》适用护理学专业(湘杏本科)笔人:杨金花定人:潘晓彦院负责人:罗尧岳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二○一四年十月一、理论与实验课时教学时间分配表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二、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医护理学》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是其他中医护理专科学习的基础,也是护理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程适用于护理学专业。
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基本理念,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整体观念开展辨证施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为人的健康服务提供高水平的护理。
三、课程目标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中医护理的一般方法(生活起居、饮食调护、情志护理、用药护理等);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操作(拔罐、艾灸、刮痧等),最终使学生能够应用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临床护理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临床实践环节,帮助学生认识作为一名护士的自身价值,建立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护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信念、知识和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概述第一章概述第二节中医护理学概述【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的关系、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重点与难点点: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史,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教学要求、掌握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特别是有关著作;、了解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运用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等。
【参考学时】2学时。
中药护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基础知识1. 中药的定义和分类中药是指由天然植物、动物、矿物或者其混合物所制得的药品,包括中草药、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按来源分类,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药食同源类药物;按用途分类,可以分为治疗用药、保健用药和生活用药。
2. 中药的基本性味归经中药的基本性味分为五味:辛、甘、酸、苦、咸,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归经。
辛味喜散,归肺经;甘味喜缓,归脾经;酸味喜收,归心、肝经;苦味喜渗,归心、肝、胆经;咸味喜软,归肾、膀胱经。
3. 中药的药材基础知识中药的药材种类众多,包括植物药材、动物药材、矿物药材等。
药材的质量依据包括产地、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微生物、重金属等指标。
常见的中药材有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川芎、甘草等。
4. 中药炮制工艺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饮片或者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包括煎煮、研磨、整粉、制丸、制剂等。
不同的制剂工艺对中药的药效有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方剂进行选择。
二、中药药理学1. 中药药效中药的药效包括化学药效、药理药效、生物学药效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以对人体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湿利水、润肺止咳等。
2. 中药药物代谢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受到药物本身的性质、用药途径、患者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规律有助于指导用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3. 中药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在合用时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相加作用、相消作用等,有时会增强或减弱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合用中药时需要谨慎选择,并遵医嘱用药。
4. 中药药物毒性一些中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毒性,长期或者大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毒。
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有助于预防和处理中毒事件,确保用药安全。
三、中药临床应用1. 中药的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通过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剂选择,包括辨别病邪、辨别证候、辨别病机等。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护理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以加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及恢复机能为基础,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环境,提高整体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护理主要包括中医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其操作简便、易学易行、效果显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
1.中医理论基础(1)中医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可影响人体的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2)中医脏腑学说中医脏腑学说是研究脏腑的生理、病理、病因、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
常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3)中医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体内的经络部位相当于一个人的能量系统,不同的经络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2.中医护理方法(1)中药中药是中医的独特特色,包括草药、矿物、动物内脏等等。
中药的药效多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咳化痰等多种作用。
(2)针灸针灸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针刺和灸烧等技术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以疏通经络、平衡脏腑为主要手段。
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例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推拿推拿是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的重要辅助手段。
推拿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和肌肉的运行情况,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
3.中医护理的应用(1)预防保健中医防病于未病,强调通过营养调理、生活习惯培养等方法,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例如,不同季节需注意保养不同的脏腑,以及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的预防保健效果。
(2)疾病治疗中医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使机体自身免疫和修复能力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中医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总体来说,通过中医护理等方法进行病理治疗和保健预防,可以对人体进行更加细致的调节和干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如应当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手段,综合论治,达到最好的效果。
中医基础护理知识目录1. 中医基础护理知识概述 (3)1.1 中医护理的起源与发展 (3)1.2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5)1.3 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区别 (6)1.4 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 (7)2. 中医基础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8)2.1 阴阳五行理论 (9)2.1.1 阴阳的概念与特点 (10)2.1.2 五行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12)2.2 脏腑经络理论 (12)2.2.1 脏腑的功能与疾病机制 (14)2.2.2 经络的分布与作用 (14)3. 中药物性与药理作用在护理中的应用 (16)3.1 中药物性的特点 (17)3.2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18)3.3 中药物理作用与护理措施 (19)4. 中医护理技术 (20)4.1 推拿按摩技术 (21)4.1.1 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 (23)4.1.2 推拿按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4)4.2 针灸技术 (24)4.2.1 针灸的基本知识 (25)4.2.2 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6)4.3 拔罐刮痧技术 (26)4.3.1 拔罐的基础原理 (28)4.3.2 刮痧的具体操作 (29)5. 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0)5.1 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原则 (31)5.2 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过程 (32)5.2.1 护理计划的前期准备 (34)5.2.2 护理方案的具体执行 (35)5.2.3 护理方案的评估与调整 (36)5.3 中医护理的风险管理 (37)6. 中医护理常见问题的处理 (39)6.1 中医护理中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要点 (40)6.2 中医护理中的慢性病管理 (41)6.3 中医护理中的心理干预 (42)7. 中医护理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43)7.1 中医护理中的伦理考量 (44)7.2 中医护理的法律责任 (46)7.3 中医护理的职业道德 (47)8. 中医基础护理知识的总结与展望 (48)8.1 中医基础护理知识的总结 (50)8.2 中医护理的发展趋势 (51)8.3 中医护理的未来展望 (52)1. 中医基础护理知识概述中医基础护理知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中医理论、护理实践经验以及现代护理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而细致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陈友香.2004.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常秉义.2002.周易与中医.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柴瑞霁.1999.中医基本常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段富津.1995.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郭靠山.2005.中医学基础.科学出版社郭霞珍、王键等.2009.中医基础理论专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季绍良,成肇志.2002.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何晓晖.2002.中医基础学.北京.学苑出版社江瀛乐.1988.腧穴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甄志亚、傅维康等.2008.中国医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德新.2004.中医基础理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培生.1996.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李莉.2007.中医药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李佃贵.2003.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家邦.2003.中医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桂瑛,马秋平. 2010. 中医护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刘德军.2006.中药方剂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刘全生.2010.中医学基础(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罗才贵.2001.推拿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廖福义.2003.中医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2011.2011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徐桂华,李佃贵.2009. 中医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奚中和,俞大祥等.1995.中医学概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邵湘宁,汪瀛乐等.2001.针灸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汤泰元.1997.中医精髓图解.北京.科学出版社王焕华等.1997.中国药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德敬.2005.经络腧穴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德燕.2010.中医药学概论.科学出版社王亿勤.2004.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平,梅碧琪,王文刚.2011.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考急救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汪安宁.2002.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温茂兴,张玲等.2003.中医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利民,巨守仁,蒋琪.2008.中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印会河、童瑶等.2010.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杨力.1997.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袁银根.2007.中医基础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周萍.1998.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赵体浩.2002.方剂学.北京:学苑出版社【教学大纲】《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供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使用)(38~42学时)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医学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及相关专业的选项学课程,是介绍中医学基本常识的一门学科。
中医护理_基本知识中医护理是指利用中医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护理工作,以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主要目的,以促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护理方式。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运用针灸、推拿、拔罐、汤药等中医疗法进行护理,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人体的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五行学说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促进关系,气血津液理论则是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护理需要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望诊,通过闻问患者的症状、感觉和生活习惯进行闻问,通过切诊患者的腧穴、肌肤进行切诊,最终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三、中医护理方法:中医护理方法包括针灸、按摩、拔罐、汤药等多种方法。
针灸是通过针刺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按摩则是通过推拿、拨捏、撩动等手法,促进经络畅通,疏通气血,缓解疾病;拔罐则是通过在患者身体上放置罐具,用火热空气产生负压,吸附皮肤,疏通经络,消除寒湿等病因;汤药是中医药物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中药的煎服,调理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中医养生学:中医护理强调预防和保健,重视养生学,宣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养生学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规律作息等内容,强调个体变化,注重阴阳平衡,以保护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五、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的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制宜等。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本理念,强调人体的整体性,注重精神、情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平衡;辨证施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气血状况等进行辨证施治;因人制宜则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xxxx护理学院《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ine Nursing课程编号:学时:26 学分:1.5授课学期:第6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成绩构成:形成性评价占比20%,期末终结性评价占比80%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一、课程描述(一)课程简介《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原则、方法与技能。
课程既突出知识的指导性与技能的实践性,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
通过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辨证施护的学习,可为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如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专业的中医护理特色服务。
能将所学的理论、技能知识融会贯通,能对临床常见病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康复护理,并结合现代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中西医结合护理。
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树立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基本学习方法采用讲授、提问、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临床见习等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视频等教学,并进行网上及电话咨询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既要以中医基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又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护理对象的特殊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评估手段和护理措施,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四诊资料的采集、评估、分析,并提出主要中医护理诊断;学会根据同一疾病不同证型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教育与中医康复指导。
通过对技能操作的学习,除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还应深刻领悟人文关怀在操作中的体现。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中医护理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及防护结合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思政目标1.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增进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