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与茶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论紫砂茶具“吉祥如意”的传统文化内涵紫砂茶具作为传统的茶艺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中,“吉祥如意”是紫砂茶具不可忽视的重要传统文化内涵。
“吉祥如意”是中国的传统美好愿望。
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茶文化中,“吉祥如意”则表现为对茶艺品质的追求和追求美好品质生活的体现。
一方面,紫砂茶具作为茶艺器具,其制作工艺要求精细,材质要选用上等的紫砂泥料,保证它的质量和品质,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制作茶时,它可以更好的传递茶叶的香气和味道。
这种精细的制作工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茶文化的崇尚和品质生活的追求。
只有精心制作的紫砂茶具才能让人们品尝到最完美的茶艺享受。
另一方面,紫砂茶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还包括了“吉祥如意”的寓意,以期带来人们的好运和好兆头。
在使用紫砂茶具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把茶具摆放在自己赏心悦目的地方,这就表现了人们对于紫砂茶具所带来的“吉祥如意”的追求,人们相信一个精美的紫砂茶具可以带来好运和好的心情。
此外,紫砂茶壶的形状、设计也往往体现出“吉祥如意”的意蕴。
比如,常见的紫砂茶壶造型有如壶、葫芦、牡丹等,这些造型都是中国文化中常用的吉祥图案。
比如,葫芦形紫砂茶壶的造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吉祥祥物,它的寓意是“平安、长寿、有余”。
同样,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象征,它代表着富贵、高雅和华丽,因此,牡丹形紫砂茶壶的出现也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
最后,紫砂茶具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内涵的传承和创新也一直在不断进行中,人们不仅在精细的制作过程中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在创新设计中注入新的元素,带给人们更多的艺术享受与生活情趣。
因此,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紫砂茶具所带来的“吉祥如意”也在不断延续,为人们提供了更美好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心灵滋养。
紫砂壶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价值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茶具的代表之一,不仅在经济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紫砂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茶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展现出了其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双重价值。
一、紫砂壶在经济方面的价值作为一种奢侈品,紫砂壶在经济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首先,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收藏界和拍卖市场的热门物品,价格居高不下。
许多稀有的紫砂壶艺术品由于其独特性而成为投资者们追逐的目标,因此紫砂壶成为了一种高回报的投资品。
其次,紫砂壶的生产以及相关产业也带动了许多就业机会。
从矿石开采到制作工艺的传承,再到销售和收藏市场的形成,都与紫砂壶相关联。
这些产业链的形成不仅使得相关从业人员受益,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紫砂壶在文化方面的价值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器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紫砂壶作为茶文化的载体,与茶文化紧密相连。
在茶道的熏陶下,紫砂壶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紫砂壶通过其别致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制作过程中,紫砂壶不仅注重实用性,更追求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民族审美理念。
再次,紫砂壶通过其广泛传播和推广,成为中外友人交流的桥梁,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紫砂壶经济与文化的融合紫砂壶的双重价值体现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首先,在制作工艺方面,紫砂壶既注重艺术表达,又关注实用性,使得紫砂壶在经济价值上不断提升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其文化内涵。
其次,紫砂壶的市场营销也充分借鉴了传统文化因素。
在市场推广中,传统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紫砂壶品牌的宣传与包装中,使得紫砂壶的市场地位和知名度迅速提升。
这种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无疑增加了紫砂壶的综合价值。
综上所述,紫砂壶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呈现出双重价值。
通过其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紫砂壶成为投资者们追逐的热门物品,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紫砂壶茶文化的茶艺步骤紫砂壶的发展体现了茶器具生产发展的进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紫砂壶茶文化的茶艺步骤,希望对您有用。
紫砂壶茶文化的茶艺步骤1 温壶:把壶身里外用开水烫一遍,这样泡第一泡茶时温度才够高。
2 置茶:用茶勺把茶叶放入壶内,置壶身三分之一为宜。
3 洗茶:将开水倒入壶内,盖上壶盖,立刻倒入公道杯内,这一泡叫做温润泡,是为了滋润茶叶,让茶叶舒展开,同时也将茶叶的灰尘冲洗掉。
4 洗杯:茶汤倒入公道杯后,分别将茶汤再倒入闻香杯和品茗杯内,一则洗杯,二则提温。
5 冲茶:掀开壶盖,倒入开水,溢出壶身,不可把茶叶冲出来,这样会使壶身受温均衡,泡出来的茶才会好喝。
6 淋壶:把倒入品茗杯和洗茶的茶汤逐个淋于壶身、壶嘴和壶把上,这样温度高,使整把壶都在吸收,然后在用茶巾把整个壶通身擦拭一遍,一般壶体表面水干之后茶即泡好。
7 分杯:把壶中泡好的茶通过滤网隔掉茶渣,倒入公道杯,在由公道杯将茶汤倒如闻香杯内。
8 注茶:将品茗杯盖在闻香杯上,翻转杯子使闻香杯中的茶汤注入品茗杯。
9 闻香:奉上闻香杯,以便使人感受所泡茶叶的香气。
10 品茗:奉上品茗杯,品尝杯中的茶汤,依据茶叶的特点和喝茶人的口感确定其冲泡次数,以上之法茶汤由里面外易被吸收,久而久之,会使茶壶产生自然的光亮。
11 洗壶:饮完茶后取出茶渣,用开水将壶里外清洗一下,然后壶口朝下,在用开水淋洗一遍,使茶油更均匀的附于壶体。
12 收壶:紫砂壶用开水冲洗干净后,用茶巾将其擦至干净,将壶盖掀开,放置通风处晾干,放置其间可经常用手摩擦,使其光泽更加温润。
紫砂壶茶文化的历史饮茶之风,盛于唐,兴于宋。
唐代盛行烹茶,宋代流行点茶,所以当时用茶多为饼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
茶的饮用方式制约茶器具的发展,因此茶器具的形制、质地与构成必然反映时代特征和差异。
唐宋及以前,茶器具的使用多为陶瓷茶具与金属茶具,达官贵人甚至盛用金、银、铜制茶具,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表现了豪门竞奢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茶器具生产发展的进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91徐秀棠-始陶艺僧紫砂壶中的茶禅文化意蕴探究胡付照紫砂壶的诞生,是为茶而生。
从北宋初创之大壶煮水、盛水之用,发展到明清时案头泡茶瀹茶之小壶,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中华茶文化内涵丰富,其与儒释道密不可分,紫砂壶作为茶具中的一份子,其文化内涵丰厚,与佛教缘分甚深。
一.紫砂壶的诞生即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紫砂壶的制作是宜兴陶业兴盛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产物。
制壶名手名家的出现,是宜兴代代陶瓷智慧薪火相传的结果。
现存紫砂壶文化方面的第一本专著———明代周高起所撰《阳羡茗壶录》中记载了“富贵土”的传说。
传说是一位“始陶异僧”指点了黄龙山上的“五色土”,宜兴土地上的人们以抟土制陶为业,过上了富庶的生活:“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
’人群嗤之。
僧曰:‘贵不要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
从始陶艺僧的传说,我们不难发现,紫砂壶的诞生,从原料的发现上就显示了与佛家的密切关系。
江南佛事兴盛,在有关紫砂陶的传说中,紫砂壶的传说更是与佛教密切相关。
周高起《阳羡茗壶录》载:“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
后,此书又载,儒士吴颐山居士读书于寺庙中,陪读书童供春窃仿老僧心匠,“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学得制壶之技艺,遂传天下。
现代学界,对供春其人考证未有统一观点。
现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所藏“供春款树瘿壶”,真赝亦未有定论。
昌迦禅师在《禅宗的指纹-紫砂茶具》中针对博物馆所藏的树瘿壶上精细的仿真树文指出:“这树瘿壶乃是后代对供春手捏壶的不合理仿制品,原本异僧教给供春捏制过程中所天然留下的周身纹理,因为现代制作工艺的改变而不得其解,终而以主观划线方式误解了捏纹所具的天然肌理,我批评说:是后代围坯打墙法工艺代替了江南大学商学院192李茂林-僧帽壶时大彬-僧帽壶顾景舟-僧帽壶(清)曼生壶之箬笠异僧和供春特有的捏筑法工艺,造成这把供春壶不伦不类的仿制结局。
刍议紫砂器与茶文化的交融摘要: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
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紫砂器;茶文化;紫砂壶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33-01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
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
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
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
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
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
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
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作为新时代的艺人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古人云:“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艺术的创新是指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创作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且涵盖的是前人或传统艺术品中所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它包括作品的创作理念、制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工具等。
浅谈紫砂艺术对茶文化的影响摘要:没有茶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如没有茶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与提高,作为中国茶具的紫砂壶,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世人的珍视与关注。
关键词:紫砂陶;茶文化;文人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6-01宜兴的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的发掘证实: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阳羡人的祖先就能制陶,到了汉代则大量生产日用陶器,发达的陶艺工业标志着历史上宜兴的繁华。
紫砂的原产地为宜兴,紫砂陶是由“宜陶”生出的一枝,是陶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
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被注入了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蕴,在茶的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凝聚起道德与美学意识,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
茶具——作为茶饮载体,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形成具有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派生文化。
如果没有茶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如没有茶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与提高,作为中国茶具的紫砂壶,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世人的珍视与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
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
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
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
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紫砂壶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一代代艺人杰作流传至今,又有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咏茶名篇,赞叹紫砂壶的精妙。
一、紫砂陶的起源与发展因茶而生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既是产陶又产茶。
紫砂陶以茶壶为代表,与茶事结缘“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卢仝宋代宫廷重“建茶”,阳羡“雪芽”仍为文人雅士所好陶器发展的硕果◆饮茶需器皿,茶器的变化放映了饮茶方式的变化◆我国饮茶风气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唐煮宋点”“团饼碾屑”◆陆羽《茶经》:“盌(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 “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宋代的“斗茶” (宋徽宗《大观茶论》)(一)紫砂壶起源的传说⏹紫砂壶的创始人:龚春或供春(明正德—嘉靖)⏹“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二)宜兴的陶业历史⏹⏹⏹⏹件陶盅,具有建窑兔毫盏的功用。
——“岩中之泥”宜兴的五朵金花1.紫砂2.均陶3.彩陶4.精陶5.青瓷1)宜兴青瓷宜兴最早的传统产品。
从商周时代起,宜兴地区就开始生产原始的青瓷,到两晋南北朝时,已大量烧造,产品胎质细致,烧成后器质坚硬,釉色带有一点灰色或淡红色。
属于江南越窑系青瓷。
宜兴青瓷产品从种类、数量、造型、工艺装饰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故有“阳羡青瓷驾越州”之说。
2)均陶宋代,丁蜀镇西南的均山一带就有烧制釉陶的窑群,称之为:均陶,又叫:宜均。
至明代,烧造均陶成功的是欧子明的“欧窑”,其瓶、钵、盂、盆等产品的端重的形制,绚丽的釉彩而独树一帜,已经在日本享有盛誉,清雍正年间开始进入皇宫。
3)美彩陶美彩陶其实都是“彩釉细陶”,它们的釉彩大多是高温花釉,在烧制过程中,釉料熔化、流串、交错、聚散,使釉面千变万化,形成一种神奇的效果,给人以精致美妙的感觉。
美陶产品以动物、人物雕塑和大型壁画为主,彩陶则以坛坛罐罐为主,都被誉为“穿着美丽服装的陶器”。
紫砂与茶文化
聚蚊金谷任荤膻,煮茗留人也自贤;
三百小团阳羡月,寻常新汲惠山泉。
星飞白石童敲火,烟出青林鹤上天;
午梦觉来汤欲沸,松风初响竹炉边。
砂壶的出现是应顺了茶及茶文化的发展。
茶,初起自用,菜用。
“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秦汉以降,始为饮料。
从上流社会的稀有饮物逐渐演绎成寻常普通百姓的饮料,这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随着制茶方式及饮用方式的不段改变,饮茶器具亦在不断改变。
当饮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时,其审美的变化亦对各个阶段的茶具有了的要求。
茶壶形式的出现正是应顺了大背景上说,由于紫砂本身的特点与上述要求的吻合,导致了砂壶的兴盛。
紫砂因壶实用而兴,亦实用受限,皆与茶有关。
紫砂至今已发展成闻名世界,独秀于陶瓷之林的一个艺术门类。
以壶为主体的紫砂陶的发展与兴起同茶以及茶文化发展密切相联。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文化的发展就难有紫砂今日之盛。
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的发展,壶主导、影响、兴旺了整个紫砂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壶在客观上是应顺了茶文化的某些需要,但也显现了自身独特价值;既依赖于茶而游离于茶,又发展了茶文化,它有自己的审美特点。
因为紫砂除了壶类外,还有雕塑、瓶盆、文餐具、壁画饰物等其它门类产品,它们与壶同时构成了紫砂的内容。
更主要的是紫砂是陶瓷的
一个分枝,它体现的是陶瓷的本质与审美,它与茶文化的联系只是内容的外延。
紫砂壶因材质、功用等特点成为极佳的、少有匹敌的饮茶器具,既与茶密切联系,又独立生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现代思潮、现代艺术渗透、影响,文化含量加大了,使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崭新、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局面,形成了空前的高潮。
它的将与茶文化继续着密切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同时将按整个社会文化及自身的轨迹发展。
紫砂与茶文化是亲家,壶是姻纽。
紫砂与茶文化关仪密切,是亲戚但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也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这种含义。
它们是互依互补的。
弄清这种关系,有助紫砂自身的发展。
人们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将两者倾向为一种从属关系,实际是一个谬论。
原因很简单:茶茶文化壶,壶因茶生,因泡茶而从属于茶,实用因素是关键,故直至今日,正统的紫砂审美还是以实用为主,因壶的辉煌而湮没了其他么类。
壶的法则也就成了主要衡量准则,其它要素如艺等则变得次要甚至可有可无,虽在紫砂历史上不乏壶以外有价值的作品,这些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要泡茶须适用,加之整体上从业者文化受限,缺少深层思考,重技而忽略了艺。
半封闭的狭隘思维方式,导致创造能力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
实际上紫砂已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它的丰富造型、人文内涵、优良材质,制作语言使其它陶瓷难以与之比肩,令世界瞩目,亦促进了茶文化层次的提高。
饮茶面对这样优美的器具确实是享受。
这是它的价值所在,迷人之处,尤其近十年来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
创作者文化层次的普遍提高,大量文化人、艺术家的参与,现代陶艺形式的介入,更使它的优点得到展示、发挥,更增加了它的魅力。
紫砂创作无论内容、形式、层次都有了很大发展,涵量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紫砂本质及价值。
从各方面来看,整个紫砂无论是创作研究,社会影响,多种艺术的交融,书籍传媒等盛况空前,并将有更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还需要多方面的巨大努力。
它将继续同茶文化及其其它相关文化保持着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