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灰空间”-高架桥下部空间改造利用研究1
- 格式:pdf
- 大小:29.36 MB
- 文档页数:99
空间色彩单一压抑。
底部桥墩呈现大面积的混凝土原色,使人们感到阴沉。
空间缺乏规划。
高架桥后的建筑直接暴露在桥墩之间非常凌乱,再加上不规范的摆摊设点显得高架桥下没有规高桥下空间利用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采用的是绿化为主化只实现了平面上的覆盖,并没有实现对空间的实际利用中央单柱式图5中央单柱式高架桥中央双柱式图6中央双柱式高架桥两侧双柱式图7两侧双柱式高架桥中央单柱式高架桥中央单柱式高架桥对应的路面较窄,因此其空间特征表现为窄长型的带状桥下附属空间,并被其支撑柱分割成若干段的空间中央双柱式高架桥中央双柱式高架桥与中央单柱式高架桥下部空间较为类似之处在于中央双柱式高架桥下部每段两根支撑柱支撑,且两柱间距较其优势在于桥下部空间较宽,空间利用率有保证。
两侧双柱式高架桥在三种高架桥结构布置形式中,两侧双柱式高架桥的利用度最图1图2图3图4 . All Rights Reserved.城市立交桥桥下空间的形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a)支撑结构所产生的空间(b)匝道下的空间(c)立交桥道路交错所产生的空间图8第一类:支撑体系所产生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范围是空间高度中从地面开始,止于高架桥路面。
由于其高度最高,因此空间使用方法比较灵活。
第二类:匝道下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高度呈递减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立交桥和地面之间由坡道衔接,因此这部分空间利用率较低第三类:立交线路有交错时路面之间形成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是高架桥不同层之间的空间,一般空间范围比较广,有比较大的空间发展利用潜力。
高架桥常见空间利用措施高架桥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充当着缓解交通压力的作同时作为城市景观存在。
因此,高架桥下部空间的设计及利用绿化建设高架桥下部空间用作绿化带是最为常见的使用方式,主要原因有这种利用反式最为简单,投入资金最少;②绿化带能够吸收噪音及净化空气。
但利用绿化填补高架桥下部空间也存在一定弊端:①高架桥下部不能受到充足阳光,因此不适合喜阳的植物;②并不是每种种类的高架桥都适合绿化带建设,取决于高架桥桥型;③绿化建设仅能从横向平面上解决空间的布置,但在纵向高度上并没有实现对附属。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 (4)1.1研究意义 (4)1.2研究目的 (5)1.3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6)1.3.1国外研究动态 (6)1.3.2国内研究动态 (7)2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8)2.1研究内容 (8)2.2研究目标 (9)2.3研究方法 (9)2.3.1文献阅读法 (9)2.3.2现场调研法 (10)2.4技术路线 (11)3 案例分析 (12)3.1美国波士顿大挖掘“BIG DIG” (12)2.3.1项目简介 (12)2.3.2项目的难度 (13)2.3.3项目小结 (14)3.2阿姆斯特丹A8高速公路公园 (14)3.2.1项目概况 (14)3.2.2项目设计理念 (15)3.2.3项目小结 (15)3.3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16)3.3.1项目概况 (16)3.3.2设计理念 (18)3.3.3设计要点 (19)3.3.4项目总结 (20)3.4案例分析小结 (20)4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的景观特性 (22)4.1城市高架桥的概念、类型与特性 (22)4.1.1高架桥的概念与分类 (22)4.1.2城市高架桥的空间特性 (22)4.1.3城市高架桥的景观特点 (23)4.2影响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构成的因素 (25)5 XX市二环路高架桥概述 (27)5.1XX市二环高架桥立面构造和道路结构特征 (28)5.2XX市二环路高架桥立柱绿化形式 (30)5.3XX市二环高架桥中央分车带绿化形式 (31)6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改造设计 (33)6.1设计思路 (33)6.2设计理念 (34)6.2.1立体绿化模式 (34)6.2.2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 (36)6.2.3引入乡土景观 (37)6.2.4个性化设计 (39)6.3设计方案 (41)6.3.1标准段设计 (41)6.3.2立柱绿化形式 (46)6.4节点设计方案 (50)6.4.1XX市二环高架桥东段——“城市之声”景观设计 (50)6.4.2XX市二环高架桥西段——“时间剪影”段景观设计 (52)6.4.3XX市二环高架桥南段——“百鸟朝凤”段景观设计 (54)6.4.4XX市二环高架桥北段——“蜀风雅韵”景观设计 (55)7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总结 (58)参考文献 (60)1研究背景城市交通是一个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交通的需要越来越大,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传统的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要,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高架桥作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可以弥补城市街道过窄的现象,利用纵向空间,让日益加重的交通压力得以缓解,使得城市交通向立体化发展,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短时间内高架桥可大大的方便交通出行,但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随着车辆的增多,光靠修建高架桥来治堵是远远不够的。
浅议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利用与开发I. 引言- 介绍城市高架桥的背景和现状- 引出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利用和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II. 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存在和特点- 介绍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各种存在形式和特征- 分析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利用潜力III. 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利用- 介绍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利用案例和成功实践- 分析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利用方式和方法- 探讨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利用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IV. 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开发- 介绍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开发案例和成功经验- 分析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开发模式和策略- 探讨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开发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V. 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展望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和开发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提出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和开发的建议,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VI. 结束语- 简要总结论文的内容和观点- 强调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和开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引言城市高架桥是随着城市交通迅速发展而建设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是连接城市的各大区域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实现城市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
然而,随着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多重考虑因素,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被很大程度的浪费或处于荒废状态,使得城市规划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城市景观失去美感,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安全难题的惶恐。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有益条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存在和特点是今天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本论文将从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基本存在形式和特点入手,分析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利用潜力,同时提出利用和开发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策略和方法,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二、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存在和特点城市高架桥的建设是城市交通设施中的重要部分,高架桥桥下形成的空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形式,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改进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和交往的空间,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血脉。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很多城市都采用高架路来改善交通状况。
高架路虽然缓解了交通拥堵,但是它下部也形成了大量的消极空间,如桥墩、隧道、上下盖板等,这些空间不仅容易成为垃圾和噪音的栖息地,也容易给人以不安全感。
而这些消极空间的存在也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改进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架下部消极空间进行研究,提出一种针对性的空间改进方案,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形象。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对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类型、特点、现状进行分析,以找出高架下部消极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将结合现有的社会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一种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改进方案,包括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景观设计和管理措施等方面。
最后,将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方面:(1)对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提出一种可行的高架下部消极空间改进方案,包括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3)通过实地实施改进方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以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借鉴。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出了针对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改进方案,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形象,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和总结,可以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使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和美好。
doi: 10.3969/j.issn.1673-6478.2023.06.020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策略研究唐宇峰,汪 群,武 星(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架桥作为处理城市交通关系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但桥体自身的构造特点与自然特征造成了高架桥下的空间设计存在肌理不完整、景致荒芜、场所幽闭的问题,再加上附近居民及一些设计师对桥下空间的认识不足,造成了桥下空间目前空间结构单调,使用率低下,无法融合城市建筑肌理等现状缺陷。
本文在此以改善高架及桥下空间结构的功能、景观与利用方式为目的,以石家庄北三环桥下空间景观工程设计为主要研究案例,结合本次实际项目的空间设计实践,研究避免高架桥下空间设计中可能出现负面效应的方式与途径,以使高架桥下由空旷的灰色空间转变为富有景观意义、符合市民空间环境需要的公众活动场所。
关键词:高架桥;桥下空间设计策略;实践研究;桥下公园;桥下停车场;公众活动;城市景观 中图分类号:U448.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478(2023)06-0110-05Research on Space Utilization Strategy under Urban ViaductsTANG Yufeng, WANG Qun, WU Xing(CCCC First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75, China)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viaduct,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 traffic,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idge itself, the design texture of the space under the viaduct is incomplete, the scenery is barren and the place is claustrophobia. In addition, the nearby residents and some designers hav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ce under the bridge, resulting in the monotonous spatial structure and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space under the bridge, which cannot integrate the existing defects such as urban architecture tex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landscape and utilization mode of the overhead and under-bridge spat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takes the design of the space landscape engineering under the North Third Ring Road bridge in Shijiazhuang as the main study case, and combines the spatial design practice of this actual project to study ways and approaches to avoid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space design under the viaduct, so as to transform the empty gray space under the viaduct into a rich scenery and a place for public activities that is meaningful and meets the needs of citizens' space environment.Key words : viaduct; underbridge space design strategy; practical research; park under the bridge; parking lot under bridge; public activities; urban landscape0 引 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规模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收稿日期:2023-09-27作者简介:唐宇峰(1992-),男,陕西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学.(****************)断加速,人民的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转变。
开题报告: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再利用研究1. 研究背景与目的:城市高架桥下的废弃空间一直是城市规划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被忽视,却具有再利用的潜力。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的再利用,旨在挖掘其潜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
通过此研究,我们旨在提供有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空间的实用建议,并探讨其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
2. 研究问题和目标:- 问题: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的再利用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目标:- 探讨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 分析这些空间的潜在利用价值,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
- 提出可行的再利用策略,包括设计和规划建议。
- 评估这些策略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
3.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对全球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再利用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
- 实地调查:针对选定城市的高架桥下废弃空间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空间特点、现状和周边环境信息。
- 案例分析:分析已成功再利用的案例,探讨其成功因素,为本研究提供借鉴。
-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估:运用可持续性评估工具,评估提出的再利用策略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 预期成果:- 对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再利用的深入理解。
- 提出实际可行的再利用策略,包括设计和规划建议。
- 为城市规划决策者和设计师提供有关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空间的建议。
5. 研究计划:- 阶段一: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3个月)- 阶段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4个月)- 阶段三:策略提出和设计规划(3个月)- 阶段四:影响评估和报告编写(4个月)6. 研究团队:- 主研究员:[你的名字]- 研究助手:[合作人员名单]7. 预算和资源:- 预计研究经费:[具体数字]- 所需资源:调查工具、软件、交通费用等8. 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本研究将填补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再利用的研究空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高架桥桥下空间改造和利用研究-城市规划论文-土木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高架桥的出现意味着城市的交通体系从横向交通向竖向交通的转变,这样的空间形态趋势是由城市内交通日益拥挤的现状所决定的。
在日本这个地少人多的岛国国家,地铁和火车交通都是往地下竖向发展的,但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土地规划的开发程度出发,对立体式交通体系的规划还尚且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当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地下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空间的使用上时,本文结合各地地域性特点,提出了一些关于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的建议。
1 桥下的空间的存在现状绿化的使用成为了目前国内大城市里高架桥下空间的主要形式。
但如今,桥下空间还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空间的浪费;二是功能形式的单一;三是通风采光效果差;四是空间的使用管理杂乱无章。
正因为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和市民的重视,所以高架桥桥下空间通常都是被私人违规霸占,不仅使得周围环境脏乱差,而且还有可能对桥体结构和对桥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受到安全的威胁。
2 桥下的空间的消极影响首先得肯定高架桥能够带给社会便利的条件,其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还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建筑的小体量空间不同的是,高架桥下的空间体积远远大于与之相邻的街区空间体积,并且由于桥体本身的特殊功能要求,导致桥上空间实用性功能充分发挥作用而桥下空间则造成资源浪费的现状。
其次,从建筑美学出发,高架桥下缘的带状结构与底下的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割裂了原有的自然街区,所以才造成了街道两旁的紧密联系的视觉效果不复存在。
最后,因为高架桥桥面遮挡住了阳光,下部空间易造成通风采光不足、雨水无法渗入等问题,这直接使得高架桥下积攒了更多的灰尘。
不仅如此,机动车的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这些都需要通风良好的环境来排放出去的,但桥下空间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也就造成交通中产生的空气污染无法清除的原因。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色空间利用作者:周新顺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04期【摘要】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占非常重要的组分,对于城市交通及城市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从目前我国高架桥的情况来看,高架桥附属空间利用度不够充分,使得很多地方空置,并且缺乏合理的规划及管理。
本文针对目前高架桥利用空间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高架桥下空间开发,提出几点建议措施,【关键词】高架桥;交通;附属空间;灰色空间;空间利用率0 引言城市人口逐年递增,从而车辆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因此造成交通的堵塞。
为保证交通的流畅,空间的合理利用,高架桥应运而生。
从目前来看,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率明显没有高架桥上空间利用率高,据研究表明,桥下净空高度不小于三米的空间一般具有较好的空间开发利用潜能。
本文针对目前高架桥利用空间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高架桥下空间开发,提出几点建议措施。
1 城市高架桥空间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我国来说,目前大多数城市在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上有如下问题:(1)大量空间浪费,且一些桥的利用方式与周边环境和建筑物不匹配。
(2)空间色彩单一压抑。
底部桥墩呈现大面积的混凝土原色,显得整体灰暗无光,使人们感到阴沉。
(3)空间缺乏规划。
高架桥后的建筑直接暴露在桥墩之间,没有遮挡和过渡,非常凌乱,再加上不规范的摆摊设点显得高架桥下没有规划。
(4)高桥下空间利用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采用的是绿化为主。
但绿化只实现了平面上的覆盖,并没有实现对空间的实际利用。
2 影响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的因素2.1 高架桥的结构形式在熟悉高架桥结构形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
常见的高架桥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中央单柱式第一类:支撑体系所产生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范围是空间高度中最高的,从地面开始,止于高架桥路面。
由于其高度最高,因此空间使用方法比较灵活。
第二类:匝道下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高度呈递减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立交桥和地面之间由坡道衔接,因此这部分空间利用率较低。
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优化利用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城市化也加快了建设步伐。
城市人口数量大幅上升,城区土地变得愈发稀缺,交通拥堵愈演愈烈。
为了缓解这种交通压力,城市高架建设迅速发展。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边角料”空间,即剩余空间。
这些城市尴尬的剩余空间在重新设计后发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利用价值。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案例,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给城市街区带来新的生机。
关键词:高架桥;剩余空间;优化与利用;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区的土地变得愈发稀缺,交通量也大幅增加,高架桥已成为城市缓解交通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在建造的过程中,桥面与地面形成的空间却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形成了剩余空间。
1 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利用现状及意义1.1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利用的问题在对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利用上,许多城市未能进行统一、系统、科学的规划,也未能进行合理的指导和管理,导致出现以下问题:(1)剩余空间在色彩设计上自成体系,随意性大,表现形式多以涂料、贴面砖为主,甚至有的构筑物直接露出所用板材的基底色;(2)未能与高架构筑物形成有效统一整体,新建建筑物多是自成体系,且多为变电房、交警岗亭和公交站台,以及为市政服务的临时建筑,易建易拆,施工迅速,结构简单,功能没有进一步的要求;(3)周围人群生活与活动方式融入量较低,因为建筑物可达性较差,功能单一与专用,并且相对自闭,与周围人的活动不发生关联;(4)还有重要的一点,高架桥对城市机理具有割裂性,因此,提前规划好高架桥两侧的城市用地及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1.2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利用的意义城市高架桥在给城市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尤其是对高架桥周边的居民。
高速频繁来往的车辆导致环境嘈杂且污染极大。
对于用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来说,土地资源是非常稀缺的生产资料,人类不可能无休止地通过填海或者挖掘地下空间的方式扩大生存空间,因此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就成为另一个突破的方向。
城市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利用作者:郑园园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10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中的灰色空间具有发展的可能性,重新利用被遗忘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与增加城市面貌的作用。
文章选取乌鲁木齐高架桥为研究对象,寻找城市中的灰色空间,对乌鲁木齐高架桥下存在的空间现状提出问题,对国内外的优化空间进行比较,最后对今后高架桥的空间开发提出几点建议措施。
关键词:高架桥;空间利用;灰色空间一、引言中国快速进入城市化,在大规模城市蔓延的背后是交通问题,有关部门的解决办法是修建城市高架桥,其意味着城市交通体系从横向交通向竖向交通的转变。
而在城市道路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占用了很多使用空间,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时忽略了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的使用。
如何使高架桥下使用空间达到最优化,还能做到与环境共生,这是要一直探索的问题。
二、乌鲁木齐高架下的空间利用现状首先要肯定城市高架桥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捷,其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问题,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但城市高架桥空间不同于建筑空间,高架桥下所浪费的空间远远大于城市的其他空间,由于高架桥本身的功能性要求,导致桥上能充分发挥实用功能,而桥下空间则造成浪费的现状,因此存在着诸多问题:1.随着人口的增长,乌鲁木齐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235万人,交通问题是新的挑战。
乌鲁木齐城市新建高架一共有七条,其走势类似“田”字,分别是北环高架路、西环立交路、克南高架路、东环高架路、南环高架路、西虹高架路、河滩快速路(图1)。
而七座高架桥下的使用共性是活动都集中在白天,主要以公交换乘为主,有少部分的停车功能,而且停车是自发的。
其他桥下是垃圾丢弃,钢筋水泥柱林立,没有城市文化底蕴,缺少空间体验感,没有绿化,公共服务文化设施较少,没有标识牌。
这样的现状使乌鲁木齐没有城市特色,没有归属感,易造成视觉疲惫。
2.从建筑美学出发,高架桥的带状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支撑柱破坏了原有的自然街区,割裂了街道两旁的商业行为以及人的交往活动,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距离,迫使街道两边成为独立的个体。
城市中心区高架下剩余空间利用探讨摘要: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高架桥是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状况的关键措施,但建设的过程中也占用了大量的城市土地,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和难以利用的土地,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空间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就对剩余空间利用提出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高架;剩余空间;利用方法前言城市建设和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城市的交通量的同时也导致拥挤程度增加,高架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已经成为中心区不可缺少的交通建设措施,桥下空间的利用也逐渐成为了城建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此,讨论剩余空间的利用的影响和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
1 高架剩余空间利用的影响用地紧张和交通堵塞是我国城市建设中面对地重要问题,高架建设也是近些年建设的重点,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空闲土地,从剩余空间利用的影响上看,积极的作用较大。
一是,减少了对城市空间的破坏。
一方面高架剩余空间的利用,增加了城市用地的紧凑,在不占用前周边土地扩张的情况下增加城市的使用功能,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土地的破坏。
另一方面,剩余空间的利用有效地增加了市中心的利用程度,城市规模得以缩小,减少了交通的通行距离,大大地减少了车辆的数量,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二是,塑造城市形象和文化氛围。
高架剩余空间的利用增加城市的紧凑程度,高密度城市的规划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促进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彰显城市形象。
尽管高架剩余空间利用的积极作用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剩余空间的利用会对原有路线产生干扰、舒适度上也会有所缺失以及预留地的合理考虑都是必要的[1]。
2 有效利用中心区高架剩余空间的对策高架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体现,对道路交通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出现的剩余空间长期以来利用都不够充分,影响了城市建设。
在实际的利用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点对策。
2.1遵守空间利用原则通过上文对高架剩余空间利用的影响分析,可发现这一部分空间的潜在价值和社会驱动力都比较高,但空间利用的实践情况显示,建造规划不正规、使用率不高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就要求相关建设单位要遵守空间利用原则,规范化剩余空间利用。
艺术学理论Artistic theory171城市消极空间研究—高架桥下空间再利用□刘佳宁 大连工业大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节奏发展迅速且生活水平日趋上升,道路系统开始逐渐趋向复杂化及多样化的形式。
高架桥在建造之初,确实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上存在的问题,但同时也占据了城市中的一部分空间,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形式存在,由于桥下空间缺乏合理规划,其同时作为城市未能积极利用的公共空间存在。
下面,本文将针对如何对高架桥下空间进行利用及改造,并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弥补桥体对城市肌理的破坏,从而转化为积极空间来进行探讨。
一、高架桥下消极空间(一)高架桥的利与弊由于城市化脚步加快,城市人口集中且机动车数量也逐渐增多,交通拥堵、人车分流等交通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解决此类问题,高架桥应运而生。
此类三维空间的存在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使城市中的人们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
与此同时,川流不息的车辆也为城市居民带来了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的困扰,高架桥下的空间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逐渐成为城市中无人问津的角落。
(二)“消极空间”消极空间常见于在街区、建筑群体等环境中出现的突兀且无合理组织的空间,桥下空间则为其存在形式之一,它也可以称为城市交通演化过程中“消极”的附属品。
此类空间造成城市空间利用率下降,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周围环境的合理性、舒适性。
如何将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是当下城市整体规划面临的问题之一。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1)存在安全隐患,桥下空间周围来往车辆频繁,易引发交通事故。
(2)污染严重,易受尾气污染及车辆的噪声污染。
(3)雪天、雨天此类阴天条件下,桥下空间缺乏日照,较为阴暗,成为改造的限制性的因素。
(4)桥下空间尺寸不统一,部分高架桥下空间较为宽敞,而另一部分则较为低矮且狭窄。
这造成桥下空间不能统一规划,需按照周围环境、面积大小、桥下高度等因素进行设计。
二、桥下空间再利用(一)因地制宜根据高架桥周边环境制订桥下空间改造计划,以高架桥为圆心5公里为直径进行规划,可分为绿化空间、活动空间、停车空间等类型。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分析与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城市高架桥的建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交通体系中。
然而,高架桥下方的空间却被长期忽视和浪费。
这些空间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多为中心城区和商业区,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而且还能有效地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因此,研究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分析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分析和利用,探索其发展的潜能和可行性,为城市规划和空间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1)回顾城市高架桥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2)分析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特点和利用现状。
(3)探索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发展潜能和可行性。
(4)总结国内外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经验,并加以借鉴。
(5)结合案例,提出适合中国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方式和策略。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探讨,并通过文献分析、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五、预期成果(1)全面了解国内外城市高架桥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2)深入分析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特点和利用现状。
(3)探索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发展潜能和可行性,提出可行性方案。
(4)总结国内外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经验,并加以借鉴。
(5)结合具体案例,提出适合中国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方式和策略。
(6)为城市规划、设计、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六、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按以下进度安排进行实施:第一阶段(1-2月):开题准备、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
第二阶段(3-6月):收集实证数据、案例分析和现场调查。
第三阶段(7-9月):分析数据、编写研究报告和问卷调查。
第四阶段(10-12月):实验研究和方案设计,并进行成果查收和总结。
七、研究团队和条件本研究的实施人员包括4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导师,其中主导师为副教授级别。
城市高架桥灰空间再利用探索摘要:在城市快速建设的情况下,势必会对某些桥下灰空间造成消极影响,如割裂城市空间、绿化减少、景观视线差、减少人行空间、减少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城市犯罪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模块化的概念和城市灰空间营造方法,对重庆城市高架桥灰空间进行更新和改造,以达到取缔消极空间,美化城市,解决市政问题,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高架桥;灰空间;模数化;装配式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城市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压力,保证城市交通正常、有序进行,高架桥作为一种高效快捷的交通手段在城市中被大量应用。
伴随高架桥一起被建立起来的还有桥面与地面之间被半围合形成为灰空间,该空间作为高架桥的附属品,尚未被得以充分利用,反而在高架桥建成之后被忽略、遗弃,造成城市空间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给城市市政管理带来不小的消极影响。
因此,高架桥灰空间也被称为“消极空间”、“剩余空间”等。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更新和利用桥下灰空间,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高架桥最多的国家之一,重新定义高架灰空间已经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各大城市也开始积极进行高架灰空间的升级更新与改造。
一、重庆高架桥对城市的影响及应用现状1.重庆高架桥对城市的影响积极方面:完善道路系统,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滨江地区各种旅游产业的发展;高效利用山地空间,节约资金和资源,并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消极方面:割裂城市空间,人行空间减少,非机动车出行不便;城市绿化减少,城市景观视线较差,城市生态环境被破坏;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可达性较差,不利于生活生产使用;开发难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污染沿江水源;灰空间开发利用率低,闲置较多,增加城市犯罪。
2.重庆主城区高架桥的现状桥下空间利用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分别为:交通服务、绿地公园、商贸经营、市政基础设施、居住、办公、仓储等。
滨江高架桥灰空间开发利用强度较大,以商业服务、公共设施、居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