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工程复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10.11 KB
- 文档页数:2
环境生物技术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题)1.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环境生物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A. 污水处理B. 生物燃料生产C. 土壤修复D. 基因编辑2. 环境生物技术主要通过下列哪个方式减少环境污染?A. 物理方法B. 化学方法C. 生物方法D. 机械方法3. 以下哪个不是环境生物技术中常用的微生物?A. 大肠杆菌B. 枯草杆菌C. 酵母菌D. 油菜素链霉菌4. 通过环境生物技术处理后,下列哪个物质的含量不容易降低?A. 重金属B. 有机物C. 悬浮物D. 细菌5. 以下哪个是环境生物技术中的重点研究方向?A. 动物保护B. 植物繁殖C. 微生物遗传D. 水生生物多样性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0题)1. 环境生物技术是利用 __________ 处理和修复环境问题。
2. 生物污染主要指的是由 __________ 导致的环境问题。
3. 土壤修复是环境生物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4. 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比,环境生物技术具有更 __________ 的特点。
5. 常见的生物燃料包括生物柴油和 __________。
6. 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受到 __________ 因素的影响。
7. 环境生物技术在生态学、 __________ 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8. DNA重组技术被广泛用于 __________ 的研究和应用。
9. 微生物遗传包括 __________ 、噬菌体和质粒传递等方式。
10. 通过控制 __________ 的活性,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以得到有效降解。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1. 请简要介绍环境生物技术的定义和主要应用领域。
2. 环境生物技术中常用的微生物有哪些?请分别说明其应用领域。
3. 请简要介绍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处理方法,包括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效果评估方法。
4. DNA重组技术在环境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有哪些?请分别说明其原理和重要性。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72336)一、名词解释1、堆肥化参考答案: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腐殖质转化的生物过程。
2、逆温参考答案:指对流层中某层次出现气温上热下冷的现象。
3、中位径(d c50)参考答案:指粒子群中将颗粒质量平分一半时所对应的颗粒的粒径。
4、富营养化参考答案:水体中N、P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5、农业退水参考答案: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排出的污水。
6、水环境容量参考答案: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的最大允许污染负荷量,或称纳污能力。
7、污泥负荷参考答案:指单位时间单位微生物质量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单位为kgBOD5/(kgMLVSS·d)。
8、物理性污染参考答案:物理环境中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光、热等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强度过高或过低,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仪器设备,造成的污染或异常,就是物理性污染。
9、热解参考答案:指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进行加热蒸馏,使有机物产生裂解,经冷凝后形成各种新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从中提取燃料油、油脂和燃料气的过程。
10、自养型微生物参考答案:自养型微生物以无机物为底物(电子供体),其终点产物为二氧化碳、氨和水1/ 20等无机物,同时放出能量。
11、容积负荷参考答案:单位为:kgBOD5/(m3·d),指单位时间单位反应器容积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
12、废物固化参考答案:指用物理-化学方法将有害废物固定或包封在惰性基材中,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
13、理论烟气体积参考答案:燃料在供给理论空气量下完全燃烧,且生成的烟气中只有CO2、SO2、H2O、N2这四种气体,此时烟气所具有的体积为理论烟气体积(又称湿烟气体积)。
14、表面水力负荷参考答案:单位为m3/(m2·d),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污水流量。
川农环境微生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发酵作用—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2、农药安全系数—3、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4、转导—通过吻合噬菌体的媒介作用,将供体细胞内特定的基因(DNA片段)携带至受体细胞中,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5、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包括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6、好氧活性污泥—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的厌氧微生物)与污(废)水中有机和无机固体物质混凝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絮状体或称绒粒。
7、质粒-原核生物细胞中,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环状DNA分子。
8、P/H指数—P代表光能自养型微生物,H代表异氧性微生物,两者的比值即P/H指数,该指数反映水体污染和自净程度。
9、活性污泥与菌胶团-是一种绒絮状小泥粒,由好氧菌为主体的微型生物群以及胶体、悬浮物等组成的微生物集团。
颗粒大小约为0.02-0.2mm,表面积为20-100cm2/ml,相对密度约为1.002-1.006。
外观呈黄褐色,有时亦呈深灰、灰褐、灰白等色。
静置时,能凝聚成较大的绒粒而沉降。
它具有很强的吸附及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菌胶团—好氧活性污泥(绒粒)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能起絮凝作用的细菌形成的细菌团块。
10、反硝化作用-兼性厌氧的硝酸盐还原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11、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从而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2、化能自养微生物—生长需要无机物,在氧化无机物的过程中获取能源,同时,无机物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自身有机碳化物。
二、选择题1、根据其在水中的存在及数量情况,B、大肠杆菌可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生物工程复习题植物细胞工程一、专业符号生长素类:IAA 吲哚乙酸IBA 吲哚丁酸NAA萘乙酸2,4-D 2,4-二氯苯氧乙酸细胞分裂素类:KT 激动素6-BA(6-BAP)6-苄基氨基嘌呤ZT玉米素GA3赤霉酸ABA脱落酸醋酸酯荧光素(FDA)染色法DMSO 二甲基亚砜二、名词解释1、微室培养法:人工制造一个小室,将单细胞培养在小室中的少量培养基上,使其分裂增殖形成细胞团的方法。
2、看护培养法:用一块愈伤组织或植物离体组织看护单细胞使其生长增殖的一种单细胞培养方法。
3、绿岛法:在植株上使叶面细胞产生突变并创造选择压力,令抗性突变细胞正常生长形成绿色斑点,谓之“绿岛”,其为突变细胞,分散和培养后可得完整植株4、植物原生质体:除去纤维素外壁且具有生活力的裸体植物细胞5、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指由培养细胞诱导分化出具胚芽、胚根、胚轴的胚状结构,进而长成完整植株。
6、愈伤组织:脱分化后的细胞,经过细胞分裂,产生无组织结构、无明显极性的、松散的细胞团。
7、细胞分化:是指导致细胞形成不同结构,引起功能改变或潜在发育方式改变的过程8、细胞悬浮培养(cell suspension culture):将单个游离细胞或小细胞团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增殖的技术。
9、细胞平板培养:将制备好的单细胞悬浮液,按照一定的细胞密度,与融化的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合,并平铺一薄层在培养皿底上的培养方法10、器官发生途径:离体培养的组织、细胞在诱导条件下经分裂和增殖再分化形成根和芽等器官的过程。
有两种发生方式:(1)直接发生:(具有初生分生能力的)外植体直接分化成器官的过程。
(由茎尖、腋芽、原球茎、块茎、鳞茎等器官发生);(2)间接发生:外植体(已分化的成熟组织)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器官的过程。
11、Ti质粒:农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共价闭合的环状DNA分子,有三个功能区:T-DNA区,病毒区(Vir区)和冠瘿碱代谢基因的编码区。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填空1.环境中常见的原核微生物有、、、、等;真核微生物有、、和等;非细胞型微生物有、等。
2.Woese及其同事于1977年根据对代表性细菌类群的16SrRNA碱基序列进行广泛比较后,提出了、和三域的概念。
3.古细菌和真细菌的核糖体大小为S。
4.细菌以形、形和形三大形态为主。
5.表示细菌大小的单位一般用。
6.大肠杆菌长为2.0μm,宽为0.5μm,其大小表示为。
7.失去细胞壁后,各种形态的细胞都变成形。
8.经革兰氏染色后,若细菌细胞变为深紫色,则为革兰氏性细菌,若细菌细胞变为红色,则为革兰氏性细菌和。
9.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为。
10.肽聚糖的单体包括三个部分:、和。
11.是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组分。
12.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成分。
13.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为为与。
14.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可分为蛋白和蛋白两大类。
15.是多肽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16.细菌细胞中绝大部分的RNA存在于内。
17.鞭毛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18.放线菌的革兰氏染色都呈性。
19.放线菌菌丝由于形态与功能不同,可分为、和。
20.分类学上常将真菌分为三纲一类,分别是纲、纲、纲和类。
21.病毒包括、和。
22.根据噬菌体进入宿主细胞后的行为可将噬菌体分为噬菌体和噬菌体。
23.凡侵入宿主细胞后进行复制增殖,导致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为噬菌体。
24.烈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
25.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而传代下去,一般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
26.微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依次为、、、、、、。
27.微生物的命名按国际生物命名法,即采用林奈的。
每一微生物的拉丁学名由和组成。
28.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可分为、和。
29.病毒的三种可能的形态分别是对称体、对称体和对称体。
30.通常将细胞膜的模型描述为模型。
31.世界上第一个描述微生物的人是。
32.新陈代谢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由代谢和代谢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组成。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
1.水处理中活性污泥中的细菌采用( C ) 时期的细胞。
A停滞期B对数期C静止期D衰亡期2.沼气发酵的主要产物是(B)。
A CO2 BCH4 CNH3 DH2S3.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A)。
A巴氏消毒B干热灭菌C间歇灭菌D高压蒸汽灭菌4.反硝化作用的产物是(B)。
A NH3B HNO3C N2 DHNO25.以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微生物是(B)。
A细菌B酵母菌C霉菌D病毒6. 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C)。
A被动扩散B促进扩散C主动运输D基因转位运转7. 制备培养基最常用的了凝固剂为(C)。
A硅胶B明胶C琼脂D纤维素8.加大接种量控制少量污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间的(D)。
A互生关系 B 共生关系C竞争关系D拮抗关系9.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以数量多少排序为(A)。
A细菌>放线菌>真菌B细菌>真菌>放线菌C放线菌>真菌>细菌D真菌>细菌>放线菌10.酵母菌属于( C)微生物。
A好氧型 B厌氧型 C兼性厌氧型 D微厌氧型11.细菌好氧分解葡萄糖共产生ATP数(C)。
A2 B30 C38 D3612.蓝细菌和绿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是(B)。
A硝酸盐离子 B阳光 C维生素A、C、E D其他微生物如真菌13. BOD有助于确定(A)。
A废水的污染程度 B土壤的过滤能力C100ml水样中的细菌数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类型14.E.coli属于(D)型的微生物。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15.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A)。
A加富培养基 B选择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普通培养基16:为了减少停滞期时间,应选择什么时期作菌种(A)A:对数期B:静止期C:衰亡期D:停滞期17:配制培养基的一般顺序为(A)A:缓冲化合物——无机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及其他生长因子——调节PHB:缓冲化合物——调节PH——无机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及其他生长因子C:无机元素——缓冲化合物——微量元素——维生素及其他生长因子——调节PHD:微量元素——无机化合物——缓冲化合物——调节PH——维生素及其他生长因子18:革兰氏阳性菌不含下列哪种物质(C)A:肽聚糖B:磷壁酸C脂多糖D:蛋白质19:关于病毒培养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专一性强B:不一定是活的动植物或者动植细胞C:能提供病毒附着的受体D:敏感细胞内没有破坏特异性病毒的限制性内切酶20用延时曝气法处理低浓度的有机污水时,利用的是(D)的微生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微生物的特点:;繁殖快、代谢速率快;;;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
2、“Bacillus subtilis D5 (λ)”表示的含义是,微生物双名法命名中,Bacillus是名,subtilis是名。
3、培养微生物分为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其中连续培养又分为和。
4、微生物的DNA损伤修复类型包括:、、和SOS修复。
5、担子菌两性的接合是由未经分化的菌丝接合,或孢子接合,接合时只行质配而不立即发生核配,以的方式形成新的细胞。
6、藻类可分为十一门,其中蓝藻属于微生物;裸藻不具有细胞壁,但其具有能运动。
7、复杂污染物的厌氧降解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和。
8、国际酶学委员会根据酶的催化反应类型,把酶分为6大类,其中谷氨酸脱氢酶属于类,谷丙转氨酶属于类,脂肪酶属于类。
9、多环芳烃被微生物氧化为相同的中间产物,降解的后半段是相同的,在酶的作用下产生琥珀酸和后进入到代谢途径。
10、冬虫夏草的产生属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而菌根菌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属于关系,原生动物吞食细菌的关系属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11、微生物用生物质作为发酵基质,可产生多种生物能源,如、和等。
12、根据生物的16S rDNA或18S rDNA碱基序列分析,把所有生物分为三个域分别是、和,该分类方法被称为三域学说。
13、细菌病毒侵染细菌后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负菌落”被叫做,影响病毒生存最主要的物理因素是、光和。
14、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的中文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的中文名称是。
15、按照古菌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古菌可分为三大类型:产甲烷菌、和,它们都属于极端环境微生物。
16、蓝细菌是一类含有叶绿素的原核生物,所以能够进行释放,在污水处理中起到积极作用,可有效的去除,同时也是水体O2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
17、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和螺旋体。
2016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原位生物修复指在污染的原地点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生物修复。
采用工程措施但不挖掘或抽取地下水等方法。
2、环境生物技术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称之为环境生物技术。
3、膜污染膜污染是指在膜过滤过程中,水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4、稳定塘处理技术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
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
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
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
5、植物促进也称之为植物提取,植物根系将土壤中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从污染的土壤中转移到植物的地上部分。
一般指那些能累积超过叶子干重1.0%的Mn,或者0.1%的Co、Cu、Pb、Ni、Zn,或者0.01%的Cd的植物。
目前世界上有500多种这样的植物。
6、湿地处理系统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由人工优化模拟湿地系统而建造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综合降解净化功能,且可认为监督控制的废水处理系统,是一种集物理,化学,生化反应于一体的废水处理技术;一般由人工基制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是一个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综合生态系统。
7、土地处理技术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对被污染的河水进行异位处理的技术。
8、矿化作用指有机污染物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H2O、CO2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
.一、名词解释题:1.混凝:包括凝聚与絮凝两种过程,指胶体被压缩双电层而脱稳的过程(凝聚)和胶体由于高分子聚合物的吸附架桥作用聚结成大粒絮体的过程(絮凝)2.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10g/L,称为~。
3.絮凝沉淀: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初期;固体颗粒有明显的絮凝性,沉淀过程中通过絮凝作用使得粒径越来越大、沉淀越来越快。
4.自由沉淀:沉沙池、初沉池初期,固体颗粒絮凝性差、粒径较大、浓度较低,沉淀过程中互不干扰,独立完成沉淀过程。
5.反冲洗时滤层的膨胀率:反冲洗时,滤池膨胀后所增加的厚度与膨胀前厚度之比6.活性污泥法: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
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
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然后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7.悬浮生长: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形成絮状,悬浮在混合液中不停地与废水混合和接触。
8.BOD污泥负荷: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物的数量,或生化池单位有效体积在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有机物的数量,单位kgBOD5/(kgMLVSS.d)。
9.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10.污泥容积指数(SVI):简称污泥指数,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
11.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min后,沉淀污泥体积占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12.生物膜法 biofilm-process: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
该法采用各种不同载体,通过污水与载体的不断接触,在载体上繁殖生物膜,利用膜的生物吸附和氧化作用,以降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脱落下来的生物膜与水进行分离。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题一、辨别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点青霉属真核生物,采用二分裂法繁殖。
╳2、大肠杆菌的学名是Saccharomyce scerevisiae,其中Saccharomyce是属名,scerevisiae是种名。
╳3、反硝化细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够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同时导致pH下降。
╳4、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证明了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5、甘油可同时作为部分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和能源。
√6、硫酸盐还原菌是化能自养型细菌,以二氧化碳作为电子受体进行的无氧呼吸。
╳7、沙眼衣原体最早是由我国科学家科汤飞凡分离纯化出来的。
√8、裸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有鞭毛,无细胞壁结构的真核微生物。
√9、纤维素酶和脂肪酶均属水解酶类。
√10、链霉菌的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属70S型核糖体。
√11、酵母菌和青霉都属真核生物,采用二分裂法繁殖。
╳12、枯草芽孢杆菌的学名是Saccharomyce scerevisiae,其中Saccharomyce是属名,scerevisiae是种名。
╳13、硝化作用能在无氧条件下能够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同时导致pH下降。
╳14、科赫的曲颈瓶实验证明了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5、山梨醇可同时作为部分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和能源。
√16、铁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细菌,以二氧化碳作为电子受体进行的无氧呼吸。
╳17、立克次氏体最早是由我国科学家科汤飞凡分离纯化出来的。
╳18、绿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有鞭毛,无细胞壁结构的真核微生物。
√19、淀粉酶和胃蛋白酶均属异构酶类。
√20、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属70S型核糖体类型。
√21.放线菌属真核微生物,采用二分裂法进行繁殖。
╳22.厌氧氨氧化菌为异养菌,可在缺氧条件下以氨为电子供体,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产生N2。
╳23.氨氧化微生物包括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能在无氧条件下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
╳24.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核酸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环境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A.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B.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D. 所有选项都正确答案:D2.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A. 气候变化B. 栖息地破坏C. 过度捕捞D. 环境地理位置答案:D3.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地理分布规律的学科,以下哪个是生物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A. 种群遗传B. 基因突变C. 物种形成和扩散D. 群落生态学答案:C4. 下列哪个因素可以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水温和光照条件B. 土壤养分和pH值C. 水体流速和溶氧含量D. 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答案:C5.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可以通过以下哪种途径发生?A. 生物富集B. 溶解和挥发C. 土壤沉积D. 所有选项都正确答案:D二、填空题1. 生物标志物是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的()来评估环境质量。
答案:生物化学物质或分子2.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答案:成熟三、简答题1. 简述环境因子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
答:环境因子是指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所处的环境条件,例如温度、湿度、光照、氧气浓度等。
不同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不同,一些生物对环境因子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而一些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较低,无法在极端环境中生存。
环境因子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可以使生物在合适的环境中生存繁衍,也可以使生物在环境变化时进行适应和调节。
2. 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非常重要。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环境微生物工程 复习指导(上)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研究室袁瑞强2011-12一、填空题1.污水处理系统中,为了保证微生物能够处于较好的工作状态,需要为其提供较适合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0~30℃左右。
2.污水处理工艺中的生物处理构筑物内pH控制在6.5~8.5之间。
3.氧化环境时,Eh为正,充满氧气时上限为820mV;还原环境时,Eh为负,充满氢气时下限为-400 mV。
4.一般好氧微生物适宜的ORP值介于+300~+400 mV,大于+100 mV才能生活;兼性菌以±100 mV为界,大于0 mV时进行好氧呼吸,小于0 mV时进行无氧呼吸。
厌氧菌适宜的ORP值介于-200~-250 mV。
5.对于好氧生物处理系统,ORP处于+200~+600mV视为正常。
厌氧污泥或污水处理系统应控制在在-100~-200 mV。
6.氧气对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有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参与物质合成。
7.太阳辐射中有正面生物学效应的辐射是比波长1000nm短的红外辐射,可作为光合细菌的能源进行光合作用。
8.用半透膜将两种不同浓度溶液隔开后在膜两侧产生的水压差为渗透压(或渗透势)。
9.水将从低渗透压一方流向高渗透压的一方。
10.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即新陈代谢。
11.微生物的五大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12.通常,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源的作用包括构成微生物细胞的含碳物质碳架以及供给能量。
13.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期:停滞期、对数期、静止期、衰亡期。
14.连续培养可以分为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污水连续生物处理法均类似于恒化连续培养。
15.微生物巨大的降解或者转化物质的能力,被Beijerinck概括为“微生物的绝对可靠性”(或者“微生物的必然性”)理论。
16.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首先大分子的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分泌于细胞外的各类胞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被彻底分解为CO2和H2O等。
环境工程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工程中,下列哪项不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A. 工业废水排放B. 农业化肥农药使用C.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D. 大气沉降答案:D2. 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包括哪些?A. 重金属污染B. 有机污染物污染C. 放射性污染D. 以上都是答案:D3.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A. 工业生产B. 交通运输C. 农业活动D. 以上都是答案:D4. 环境监测中,下列哪项不是监测的主要污染物?A. 悬浮颗粒物B. 氮氧化物C. 二氧化碳D. 挥发性有机物答案:C5. 环境工程中,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包括哪些?A. 填埋B. 焚烧C. 回收利用D. 以上都是答案:D6. 环境工程中,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A. 污水处理B. 废气处理C. 土壤修复D. 以上都是答案:D7. 环境工程中,下列哪项不是噪声污染的控制方法?A. 隔音B. 吸音C. 消音D. 增加音量答案:D8. 环境工程中,下列哪项不是生态修复的常用技术?A. 植被恢复B. 土壤改良C. 化学处理D. 水体净化答案:C9. 环境工程中,下列哪项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A. 环境现状调查B. 环境影响预测C. 环境风险评估D. 环境效益分析答案:D10. 环境工程中,下列哪项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A. 公平性原则B. 持续性原则C. 效率性原则D. 经济性原则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环境工程中,下列哪些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指标?A. 化学需氧量(COD)B. 氨氮(NH3-N)C. 总磷(TP)D. 总氮(TN)答案:ABCD2. 环境工程中,下列哪些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A. 二氧化硫(SO2)B. 氮氧化物(NOx)C. 颗粒物(PM)D. 挥发性有机物(VOCs)答案:ABCD3. 环境工程中,下列哪些是固体废物处理的基本原则?A. 减量化B. 无害化C. 资源化D. 随意化答案:ABC4. 环境工程中,下列哪些是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A. 采样分析B. 遥感监测C. 实验室测试D. 现场快速检测答案:ABCD5. 环境工程中,下列哪些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步骤?A. 确定评价范围B. 环境现状调查C. 环境影响预测D. 制定减缓措施答案:ABCD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工程中,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__________法。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复习题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复习题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一门关于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学科,它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水、气候等环境要素,以及农业生产中的生物过程和工程技术。
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些与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相关的问题。
1.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包括土壤、水、气候等环境要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中的生物过程和工程技术。
其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环境、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植物生理与生态、农业气象与气候、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
其中,土壤环境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农田水分管理、灌溉技术和排水系统设计等;植物生理与生态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和逆境适应等;农业气象与气候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3.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利用土壤、水和气候等环境要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它可以研究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等,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农业生物环境工程还可以研究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中的土壤环境研究有哪些内容?土壤环境研究是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研究,以及土壤与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土壤物理研究土壤的质地、结构和水分运动等特性;土壤化学研究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等特性;土壤生物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组成和活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复习题库(全面版)1.病毒是一种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微非细胞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
2.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
3.温和性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4.溶原性是指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
5.质粒是指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6.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某个生长阶段或某些细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在细胞质内生成的内生孢子。
7.菌胶团是指细菌之间按一定排列方式互相粘结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的细菌集团。
8.菌落是指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的一个由无数细菌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9.酶是指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
10.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蛋白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小部分氨基酸微区。
11.酶的竞争性抑制是指一些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类似,影响底物和酶的结合,使反应速率下降。
12.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从外界环境不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的组成,同时产生废物并排除体外。
13.内源呼吸是指外界没有供给能源时,利用自身内部贮存的能源物质进行呼吸。
14.EMP途径(糖酵解)是指在无氧条件下,1mol葡萄糖逐步分解产生2mol丙酮酸、2molNADH+H+、2molATP的过程。
15.TCA循环(三羧酸循环)是指丙酮酸有氧氧化过程的一系列步骤的总称。
由丙酮酸开始,先经氧化脱羧作用,并乙酰化形成乙酰辅酶A和1molNADH+H+,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并最终氧化为CO2和H2O。
16.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可形成多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将高能键交给ADP,使ADP磷酸化生成ATP。
环境生物工程复习资料
1活性污泥:是由好氧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及其代谢的和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组成,具有生物化学活性和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也有些可部分分解无机物)的能力的生物絮体。
2、泥龄:细胞的平均停留时间成为泥龄,是微生物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培养时间。
3、BOD :生化需氧量,指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微生物将有机物降解并达稳定化所需要的氧气量。
4、COD :化学需氧量,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水中的有机物与强氧化剂作用所消耗的氧量。
5、生物修复:即利用生物转化或降解的方法来去除或消除有毒有害污染物,是改善环境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6、生物转化:污染物经生物体或其酶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或价态变化的过程。
7、生物膜反应器:在反应器中添加各种填料以便微生物附着生长使在填料上形成了一层生物构成的类似于膜的结构,这样的反应器才被称为生物膜反应器。
8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形成的这种动态平衡系统成为生态系统。
9、生态塘:通常也称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总成。
10、人工湿地:借助于天然湿地的功能,由人工将砾石、砂、土壤、煤渣等材质按一定的比
例填入,并选择性种植有关水生植物而组成模拟的生物系统,用于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的并具
有可控性的系统,成为人工湿地。
11生物富集系数:是指生物体中某种富集污染物浓度与该污染物浓度之比值,表示生物体对环境中污染物的富集程度,也表明水生生物体内化学残余物可能积累的程度。
12、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即生物种群相对稳定,能量和物质循环与系统的组成、功能相对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13、微生物气溶胶:固态或液态的微生物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
14、当今环境生物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三个不同层次方向各指什么?
答:环境生物工程是研究生物科学与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来解决人类环境中出现与人们生存的不协调现象。
即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
破坏,也即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现代环境生物技术主要指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近代防治污染的生物技术
第二层次以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环境生物分析与监测为主要内容,同时包含基于新理论和
新技术所开发的一系列废物强化处理技术与工艺过程,提高对污染环境的净化效率;采用生
物技术来改造传统工业过程,实行环境友好生产、实现废物零排放的清洁生产。
第三层次主要包括氧化塘、人工湿地和农业生态工程等的研究。
15、表述生物膜活性的指标有哪些?
答:ATP、微生物脱氢酶活性、DNA
16、紫外线波长范围及对微生物危害效应及机制?
答:紫外线的波长在150~390nm之间,其中波长为265~266nm的对微生物作用能力最强,因为DNA 和RNA的吸收最高峰在该区间,紫外线对DNA的作用是诱发产生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抑制DNA的复制,引起突变或致死。
此外,紫外线还可使空气中的分子氧变为臭氧,臭氧分解放出的氧原子也有杀菌作用。
17、环境污染物的处理机制,常用微生物的生理代谢作用机制有哪些?
答:常用微生物的生理代谢作用机制有:氧化(俟氧化、环氧化、氮氧化、硫氧化、甲基氧化)反应、还原(硫酸盐还原、双键还原、三键还原)反应、水解反应、脱基(脱卤、脱氨
基、脱羧基)反应、羟基化反应、酯化反应以及代谢(氨代谢、腈代谢)
18、好氧生物处理有机废水包括哪三个阶段?
答:(1 )、生物吸附阶段废水与活性污泥微生物充分接触,形成悬浊混合液,废水中的污
染物被比表面积巨大且表面上含有多糖类黏性物质的微生物吸附和粘连,呈胶体状的大分子
有机物被吸附后,首先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然后这些小分子与溶解性有机
物在酶的作用下或浓差推动下选择性渗入细胞体内,是肥水中的有机物含量下降而得到净化。
(2)、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与菌体合成代谢阶段某些被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的有机物质能被
微生物的代谢反应而降解,并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继续被氧化为终产物CO?和水。
(3)、凝聚与沉淀澄清阶段不少细菌具有凝聚特性,它们能在生长过程中将体内集聚的
碳源物质释放到液相,使细菌相互凝聚,形成絮状物而沉淀:原生动物则会释放出含碳黏性物质,初试过程中发生凝聚作用,在凝聚沉淀过程中,还能将一些不能讲解的污染物夹带沉淀,提高去除的效率。
19、含N废水的脱除处理常用微生物的哪些生化反应机制?其中亚硝酸盐菌的增长率与什么成正比?
答:生化机制: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亚硝酸盐的浓度与亚硝酸盐菌的增长率成正比。
20、适合微生物膜载体材料有哪些?
答:无机载体:砂子、碳酸盐类、各种玻璃材料、沸石类、陶瓷材料、碳纤维、矿渣、活性炭和金属等
有机载体:各种树脂、塑料、纤维等
21、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装置常有哪些?
答: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流化床
22、废水微生物除N进程包括哪两大过程?
答: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
23、存在于煤炭中,最难降解与脱除的有机硫化物是什么?答:二苯并噻吩(DBT)
24、硫酸盐还原菌(SRB)所存在的两种乙酸氧化途径叫什么途径?
答:变形的柠檬酸循环和乙酰CoA途径。
25、简述什么是环境质量,水体污染,水体污染分为哪4类?
答:环境质量一般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水体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其容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质恶化,降低水的使用价值,造成对环境、人体和其它生物的危害现象。
水体污染分为:(1)、生理性污染(2)、物理性污染(3 )、化学性污染
(4)、生物性污染
26、如何根据水质条件判断有机物排入河流导致富营养化?(P35页)
答:富营养化的水质条件是:总氮>0.2~0.3mg/L;总磷>0.01~0.02mg/L; BOD 5>10mg/L; pH
值=7~9;细菌总数>100000个/mL ;叶绿素a>0.01mg/L。
27、如何根据“污泥负荷法”计算有关建筑处理池(如曝气池)容积?
答:(P100 页)
28、如何根据废水中有机物含量进行生物处理,转化后有关物质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