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复习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8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
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
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
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
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子子剌报士蔑西南华早报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8.四大副刊: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
新闻史知识点一、新闻的起源和发展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就通过口头传播和手写的方式传递信息。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新闻机构的出现,新闻开始以书报形式面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报和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速了新闻的传播速度。
到了20世纪中叶,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的兴起,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快速化。
二、新闻的定义和特点新闻是指对社会事件和现象进行收集、编辑和传播的过程。
新闻的主要特点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公共性和客观性。
新闻应当真实反映现实,及时报道事件,具有公共利益性,并且要求客观中立,不带个人偏见。
三、新闻价值和新闻判断新闻的价值是指其对公众和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新闻判断是指新闻从业者根据新闻价值进行新闻选择和报道的过程。
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冲突性、稀有性、人情味等。
四、新闻的分类新闻可以按照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和报道对象等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报道内容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
按照报道形式可分为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等。
按照报道对象可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地方新闻等。
五、新闻的伦理与道德新闻从业者应当遵守新闻伦理和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隐私保护、尊重个人权益等。
新闻从业者应当秉持职业道德,维护公共利益,不追求炒作和博眼球。
六、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对于公众来说至关重要。
新闻的权威性来源于新闻机构的信誉和记者的专业素养。
可信度取决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公众应当理性对待新闻,辨别真假信息。
七、新闻与社会的关系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社会的动态和变化。
新闻对于社会的影响很大,它可以引导公众的舆论和行为,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会对新闻产生影响,如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
八、新闻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新闻行业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未来新闻将更加数字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将为新闻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
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
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邸报的基本特点: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最早问世的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
手抄新闻> 新闻书> 周刊、日报的兴起第一章手抄新闻传播1.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罗马时期《每日纪闻》,又称《罗马公报》。
《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罗马帝国执政官恺撒下令颁布《每日纪事》,是一种手抄布告,公布于罗马和各省公共场所,内容为公民投票、官吏任命、政府命令、条约、战争和宗教新闻等。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随之终刊。
2.新闻信: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手段。
3.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
《威尼斯公报》1563年威尼斯与土耳其交战期间,威尼斯政府定期发布的一种新闻公报。
加西打:原意硬币,获取这种新闻需要一个硬币(加西打),后来演变成报纸、公报的意思。
常用于报刊的名字。
第二章17世纪近代报刊的萌芽一、报纸产生条件:①纸张的普及,唐造纸术西传。
②约翰·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二、新闻事业原始形态萌芽:①15世纪原有的新闻传单流行②16世纪出现的印刷小册子和新闻书三、定期刊物在17世纪出现欧洲各地。
(现代邮政系统于17世纪在欧洲大陆建立。
)1.荷兰:《新闻报》,半月刊。
1605年在安特卫普出版。
2.德国:《观察周刊》,创办于1590,不定期发行;1609年改为周刊。
《法兰克福新闻》,创办于1615年,周刊;创办人:艾莫尔,德国报业之父。
《莱比锡新闻》,1663年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
世界最早日报。
3.英国:《采自于荷兰的新闻》1619年,英国早期的新闻书。
(不允许刊登国内新闻)《每周新闻》,1622年,英国最早的周报。
4.法国:《法国公报》,1631年,巴黎,周刊。
创办人雷诺多特,被誉为法国报业之父法国最早的报纸,世界上最早的政论性报纸四、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1、都铎王朝时期,厉行封建专制主义,对印刷出版实行严格的监管。
常见三种措施:许可制、检查制、惩罚制。
2、革命时期报刊的变化:①1641废星法院,报刊获得出版自由。
②报刊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
《国会新闻》。
一、名词解释1.邸和邸报:邸是地方在京城设置的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上传下达,沟通信息。
邸报:由进奏院传发给地方,用来介绍朝庭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告。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有文献可查的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其具体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进奏院向地方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准,不得擅自增减。
它出现于公元999年。
3.《京报》: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种报纸统称《京报》。
因出版《京报》的报房最早出现在京城,报纸也从京城向外传发,故称《京报》。
4.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出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其主要内容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强,传播面较广,是报纸产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新新闻传播媒体。
5.香港四大英文报刊:是在香港出版的四家著名英文报刊的合称,它们是《德臣报》、《孖刺报》、《士蔑西报》、《南华早报》。
《德臣报》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刺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的日报;《士蔑西报》对香港政府的弊端与腐败表现进行揭发;《南华早报》是半官方报纸,为港英政府作宣传。
6.时务文体:是维新派政论家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论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又谈的是时务,故称为时务文体,其特点:一是“纵笔所至,略不检束”;二是“务为平易畅达”;三是“笔锋常带感情”。
7.“竖三民”:指于右任创办的三种报纸《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又都以“民”字打头,宣传内容上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8.癸丑报灾: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于是引发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解散了国民党,并查封了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发表过反对专制言论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些新闻记者。
进击的郭奶奶之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这份真的是整理到内伤,有些题目没答案的大家就自己总结吧...一、单选题(15)二、名词解释题三、问答题四、最后一道题(15)●有一道题,会是在邹韬奋、邵飘萍、范长江、王韬、斯诺、梁启超、黄远生这几个人之间,挑出两个人来出题。
●事件名词:时间、经过、结果、意义报刊名词:时间、主编、内容、宗旨、地位/影响人名名词:主要贡献、事迹、地位名词解释1.小报产生于北宁末年,盛于南宋,产生的原因是社会急剧变动,人们关心身家性命和国家大事。
2.定本制度是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实行的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3.《循环日报》《循环日报》1874年2月创刊。
1)创办宗旨为自强变化,即“强中以攘外,澉远以师长”。
2)宣传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上,主张建立君民共治的国家;经济,主张开发矿藏、修筑铁路、民富国强;外交上,主张国家主权独立。
3)影响,首创以政治为主的报纸,既别于邸报,又别于教会报和外文报;二是开创了报章文体,王韬认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意,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三是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王韬有3篇新闻学论文(《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
1.邸报: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负责发布的是都进奏院。
内容:(1)皇帝的诏旨(2)皇帝的起居(3)臣僚的章奏(4)军事情报(5)刑罚2.辕门抄: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境外),创办人:米怜,特点:宗教性质的期刊,传播方式:中国本土化策略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第一份近代报纸5.《遐迩贯珍》: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
特点:虽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报纸上的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形式。
6.《申报》: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在1872年4月30日创办。
特点: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最早使用了电报,大量报道社会新闻,重视报纸言论工作。
7.《镜海从报》:第一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893年7月18日创刊的《镜海从报》。
“东主监督印人”是法·连斯哥·飞南第。
特点:该报为周刊,分葡、中文两版,发行地区广,刊有各类新闻、言论等内容,与孙中山关系密切,曾刊有孙中山所写的《农学会序》等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文章,有人说实际主持者及编辑者是孙中山。
8.王韬《循环日报》王韬:初名利宾,后易名瀚,字懒金,江苏甫里人。
1862年8月流亡香港,更名韬,字仲弢,一度主编《近事编录》。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起《循环日报》,自认主笔,主持该报政达10年之久。
(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王韬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第一,“民隐得以上达”,使报纸称为“博采舆论”的工具。
1.①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官报的孕育发展从唐代中期开始,与唐代藩镇制度紧密联系。
其最早的文字记载为孙樵《读开元杂报》,现存的实物证据为“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古老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②邸报出现于宋代,是在政府中属部门统一管理下发布的正式官报,其发布机构为都进奏院。
“定本”制度,按照当局意图发布内容进行传报。
③小报始见于宋代,是最早的非官方报纸,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的不定期报纸。
盛行于南宋,读者范围广,受查禁。
④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是“小本”,内容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明代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有名的抄本有《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
还有塘报(由下到上由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
⑤合法的民间报纸完备于清朝,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统称京报,报房被称为京报房,自乾隆后都可提供印刷,自主经营管理,是专门编印和发行的独立机构。
竟把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2. ①《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由英国的传教士威廉米怜在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解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基本要务,开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情况。
1821年停刊。
②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为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其内容以时政为主,宗教退居其次,设有新闻专栏以国际新闻居多。
③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是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第一份在广州面世的英文报刊为《广州纪录报》;1841年,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香港钞报》;1853年,《遐迩贯珍》创刊,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印;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北华捷报》;第一份中文报纸为《六合丛谈》;1868年周刊《万国公报》创办。
1.第三条道路的报刊:①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在抗战胜利后,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②它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③这些刊物既反对共产党人民革命,也反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反映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力量也想另谋出路。
2.梁启超的“新文体”:①梁启超创造的散文新体,也称“报章体”、“时务体”、“新民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②基本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③历史渊源:既是对晚汉魏晋文风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梁启超思想解放的产物;④效果和社会反响:在文章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次改革,服务于改良运动,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许多人以为是新事物,一时风靡全国,竞相学习与仿效,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其为野路子。
3.黄色新闻:19世纪末的美国,在煽情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还增添了一些特殊做法的新闻。
比如①使用大号煽动性的标题,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②滥用以至伪造照片;③捏造访问记录或其他报道以行骗;④对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发起运动标榜自己等等。
4.国际通讯社:新闻通讯事业诞生初期,各国通讯社就因活动范围和实力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国际通讯社和国内通讯社两类。
国际通讯社也称世界通讯社,它们在世界范围内采集和发布新闻,在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遍及全世界的大量订户发稿。
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新闻事业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需要,同时提供了产生新闻事业的物质手段和社会条件。
⑴社会需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①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的分工更加发展,人们为市场而生产,又从市场取得生活必需品。
一、填空、判断、单选1、最早的传播载体是金石碑刻。
2、古代官方报纸称为邸报。
3、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4、唐代的邸报叫进奏院状,是上行官文性质的一种半官方的情报。
[4]5、小报的产生与盛行,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7]6、明代邸报的三个层次:通政司、六科、提塘。
[9]7、《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11]8、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它是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14]9、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5] 10、第一份外文报纸为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澳门,1822年。
[18]11、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
但是,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水平较高,均已达到近代报刊应有的水准。
12、1827年,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18] 13、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性报纸是:《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和《孖剌》。
[20] 14、《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性报纸。
[21]15、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创刊于1850年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
[23]16、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是字林西报馆出版的《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
[24] 17、《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25] 18、最早认识报刊及其社会作用的中国人是林则徐和魏源。
魏源将林则徐的思想简要地归纳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33][34] 19、洪仁玕,《资政新篇》。
[34] 20、比较系统地提出办报主张的是六七十年代时出现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王韬和郑观应。
[35]21、1873年,《昭文新报》在汉口问世,由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