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4.00 KB
- 文档页数:44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执教人:兰景伟二O一四年级上学期第一课时: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教学重点:信息、信息技术简介;计算机、微机简介教学过程:引入新知:有人说,在21世纪里,不懂计算机的人就是真正的文盲。
这句话虽有偏颇,但也表达出学好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从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我们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初中生,当然也要努力学好计算机知识,讲授新知:板书:一、信息(Information)讲解:信息是指我们对自己还不清楚需要从外界获取的各种消息的总称。
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这些载体形式主要有: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作等,在现代,更是出现了利用电话、电视、广播、录音带、计算机及其网络等信息存储和传递形式。
板书:二、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讲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感测和控制技术等,可以概括为:Computer + Communication + Control(计算机+通信+控制)即所谓的“3 C”技术,它的核心和基础技术是计算机技术。
IT知识有以下四大特点:实践性、实用性、技巧性、先进性。
板书:三、计算机(Computer)1、发展简史讲解: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台计算机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共使用了1.8万个电子管、7万个电阻和1万个电容,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第小时耗电140度,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
它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经历了以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四个发展阶段,现在向第五代的智能化计算机方向发展。
第一代(1946-1957年)计算机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软件大都使用机器语言,并出现了汇编语言,容量小,体积大,故障率高,主要用于科学和工程运算,运算速度达五千~几万次/秒。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信息交流》教案2篇PEP seventh gra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I ,r informati on exchange" teaching plan编订:JinTai Co I I ege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信息交流》教案2篇前言: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本教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信息交流》教案2、篇章2: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信息交流》教案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信息交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
了解信息交流的意义。
2、了解常见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
3、掌握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能够熟练利用网络来进行信息交流(如:邮件发送、文件交换、网上聊天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经历不同,上网时间有很大差异,因此对网络的认识也各有不同,有不少同学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
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网络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提高对网络的感性认识,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不同时代信息交流的方式教学难点:做个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文明网民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每天都会有新的事物产生。
九年级(上)信息技术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安全意识和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实例。
3. 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4. 信息技术的安全问题和防范措施。
5. 信息技术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以及信息安全防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践、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实践操作等手段。
五、教学课时与安排1. 课时:共15课时。
2. 教学安排:每课时45分钟,按照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3.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信息技术的安全问题和防范措施,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掌握程度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自我评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九、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上)信息技术教材。
2. 辅助材料: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指导等。
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在线教程、信息安全资讯等。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信息技术企业,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四章“信息处理”的第二节“电子表格数据处理”。
具体内容包括: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数据输入与编辑、单元格格式设置、数据排序与筛选、简单数据汇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能够熟练地在Excel中创建、编辑工作表。
2. 培养学生正确输入数据、设置单元格格式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整理。
3. 引导学生掌握数据排序与筛选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数据输入与编辑、单元格格式设置。
难点:数据排序与筛选、简单数据汇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学具: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安装有Excel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份销售数据表格,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
2. 基本操作教学:讲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如创建新工作表、重命名工作表、复制粘贴单元格等。
3. 数据输入与编辑:演示如何正确输入数据,如何使用填充柄进行快速数据输入,如何编辑单元格内容。
4. 单元格格式设置:讲解如何设置单元格格式,包括字体、颜色、边框等,并展示设置后的效果。
5. 数据排序与筛选:讲解排序与筛选的操作方法,演示如何根据不同条件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
6. 简单数据汇总:讲解如何利用Excel进行简单数据汇总,如求和、平均值等。
7.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给出一个例子,让学生跟随步骤进行操作,然后自主完成练习题目。
8. 作业布置:设计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数据输入与编辑、单元格格式设置、数据排序与筛选、简单数据汇总等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创建一个名为“成绩统计”的工作簿,包含“姓名”、“语文”、“数学”、“英语”四个工作表。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一、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上册1.2 适用年级:七年级1.3 授课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8:451.4 课时数:36课时1.5 教材:信息技术(人教版)上册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分类;(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作用;(3)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4)了解办公软件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5)了解Excel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方法;(6)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7)了解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
2.2 能力目标(1)能熟练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2)能熟练操作Word文档制作和编辑;(3)能熟练操作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和编辑;(4)能够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机使用态度和习惯;(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探究精神;(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3.1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3.2 Word文档的基本编辑和制作方法3.3 Excel电子表格的基本制作和编辑方法3.4 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及信息检索技巧四、教学难点4.1 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和编辑4.2 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及信息检索技巧五、教学方法5.1 案例教学法5.2 课堂讨论法5.3 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姓名 | 时间 | 内容-----------|---------------------|------课堂1 | 第1课时 | 课程介绍及计算机基本概念课堂2 | 第2-3课时 |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课堂3-4 | 第4-5课时 | Word文档的基本编辑和制作方法课堂5-7 | 第6-8课时 | Excel电子表格的基本制作和编辑方法课堂8-9 | 第9-10课时 |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作用课堂10-11 | 第11-12课时 |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课堂12-13 | 第13-14课时 |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课堂14-16 | 第15-17课时 | 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及信息检索技巧课堂17-18 | 第18-19课时 | 小结及复习课堂19-20 | 期中考试 | 期中考试课堂21-22 | 第21-22课时 | Windows操作系统实践操作课堂23-24 | 第23-24课时 | Word文档实践操作课堂25-26 | 第25-26课时 | Excel电子表格实践操作课堂27-28 | 第27-28课时 | 互联网实践操作课堂29-30 | 第29-30课时 | 小组合作项目设计和实现课堂31-32 | 第31-32课时 | 项目展示和评价课堂33-36 | 第33-36课时 | 考试及复习七、教学资源7.1 计算机教室7.2 计算机硬件设备7.3 多媒体教学设备7.4 PPT等教学资料八、教学评估方式8.1 课堂小测验8.2 项目评估8.3 期中/期末考试九、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常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并且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真实环境中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教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案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一教学目标:具体要求:1.知识方面:理解信息的含义及特征;理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了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2.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际。
三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及其具体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该课在多媒体教室上.五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喻法六教学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板书)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初中我们学了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从现在起我们要继续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请看(蓝底白字投影)(教师)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世纪之交,千年更迭,人类进入了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时代,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
哪我们看一下今天所要讲的内容:(打出投影片,此投影内容的说明如下)谈到信息技术那我们就要谈“信息”一:什么是信息?(点击主链接图中的相应超链接,则此片蓝底从上到下打开)1、什么是信息?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比如我有一个科技成果,它是以文字或语言的方式表示的,是一条信息,知道的人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
它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或经济效益。
信息是一种资源。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共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但信息与物质和能源不同的是物质和能源使用后减少,信息使用以后却不会减少,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
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家谁能举出一个信息不存在的例子(设问)。
不论你说不说话,睡不睡觉,你都给别人一个信息。
由于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
信息是事物运的状态和方式,因此,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那么今天所学的内容是互联网影响新体验。
新课教学:3.1 各行各业的“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业、工业、教育、科研、医疗、交通等领域都出现了“互联网+”的趋势。
目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我国的“互联网+”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互联网+ 农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互联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手段,目前已有了智能灌溉(图 3.1)、精准种植、农产品回溯、农产品电子商务等诸多应用场景。
互联网+ 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
短短几十年,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例如,汽车行业已纷纷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来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精准度,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图 3.2)。
互联网+ 教育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要实现这些目标,就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
当今,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出现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不同的学习组织方式。
互联网+ 科研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天文望远镜的出现把人们的视野引向广袤的宇宙,信息技术也在改变着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当前,无论是使用观测宇宙的望远镜(图 3.3),还是使用探究微粒奥秘的对撞机,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
互联网+ 医疗随着互联网与医疗的不断融合,新的服务模式快速渗透到医疗的各个环节,人们看病就医越来越方便快捷;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涌现,医生不仅可以提供远程咨询、远程诊疗服务,还可以远程做手术。
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互联网医院等新事物。
3.2 互联网与文化传承的创新一直以来,互联网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强大的融合力。
随着“互联网+ 文化”的融合持续加快,中国文化正在迎来新发展、新平台、新生态。
网络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各网络平台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融媒体产品和网络文化活动,通过线上下结合、海内外联动的方式,挖掘展示拓展与提升参照图 3.6,制订研学旅行计划,说明用到了哪些互联网应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初中信息技术教案二O O一年级上学期第一课时: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教学重点:信息、信息技术简介;计算机、微机简介教学过程:引入新知:讲授新知:板书:一、信息(Information)讲解:信息是指我们对自己还不清楚需要从外界获取的各种消息的总称。
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这些载体形式主要有: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作等,在现代,更是出现了利用电话、电视、广播、录音带、计算机及其网络等信息存储和传递形式。
板书:二、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讲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感测和控制技术等,可以概括为:Computer + Communication + Control(计算机+通信+控制)即所谓的“3 C”技术,它的核心和基础技术是计算机技术。
IT知识有以下四大特点:实践性、实用性、技巧性、先进性。
板书:三、计算机(Computer)1、发展简史讲解: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台计算机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共使用了1.8万个电子管、7万个电阻和1万个电容,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第小时耗电140度,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
它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经历了以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四个发展阶段,现在向第五代的智能化计算机方向发展。
第一代(年)计算机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软件大都使用机器语言,并出现了汇编语言,容量小,体积大,故障率高,主要用于科学和工程运算,运算速度达五千~几万次秒。
第二代(1958~1964年)计算机以晶体管为逻辑元件,软件开始使用高级语言,提出了操作系统技术,并开始用于事务处理和过程控制,其体积缩小,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达几百万次秒。
第三代(1965~1970年)计算机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逻辑元件,小型机迅速发展,出现了与通讯结合的远程终端。
操作系统迅速发展和普及,出现了多种高级语言,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等各个领域,运算速度达几千万次秒。
第四代(1970年以后)计算机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逻辑元件,出现了微处理器及以它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处理网络,步入了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时代,运算速度达到几亿次秒。
第五代从1980年开始,计算机已开始向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发展过渡。
计算机的发展总趋势是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板书:2、特点①运行速度快②计算精度高讲解:理论上的计算精度不受限制。
英国著名数学家契依列花了15年的时间把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而现在利用计算机,几小时就可计算到10万位,并可发现契依列计算结果从528位起以后各位全是错的。
板书:③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讲解:计算机把运算步骤、原始数据、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等牢牢记住,并且存储容量惊人。
同时还有很强的逻辑判断能力,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确定下一步该做什么,从而使计算机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板书:④可靠性高讲解:计算机可以连续无故障运行几万、几十万个小时以上,不象人那样工作时间稍长就会疲劳。
板书:3、分类讲解:按计算机功能可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通用计算机。
根据其规模和功能的不同一般划分为以下几种:①巨型机②大型机③中型机④小型机⑤微型机⑥工作站其中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又称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 ,PC)。
板书:4、微机发展概况讲解:1977年Apple公司成功研制第一台PC,1981年8月12日,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IBMPC机,很快占领市场,并成为了PC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由于IBM公开了IBMPC的结构与设计思想,使得其它公司可以生产与之兼容的PC机,如Compaq、Dell、HP、宏基、联想等公司生产的兼容机。
微机主要采用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即CPU)作为核心,短短三十年历史,即已更新了数代,从8086、286、386、486到Pentium 、PentiumⅡ、PentiumⅢ和Pentium 4 。
微机体积小、功能强、价格低,近十几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进入千家万户。
板书:5、应用讲解:计算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CAD、CAI、CAE、人工智能、娱乐等。
板书:6、工作原理讲解:人们预先把指挥计算机如何进行操作的程序和需要计算机进行处理的原始数据通过输入设备输送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然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一步步地取出指令,自动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最后将处理结果输送到输出设备。
这就是计算机最基本的工作原理。
这一工作原理由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提出,故称为“冯·诺伊曼原理”,他亦被人们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板书:7、组成讲解:计算机由硬件(Hardware)系统和软件(Software)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包括主机(主要由主板、CPU、内存储器、机箱、电源等部分构成,现在的多媒体电脑一般还包括硬盘、光驱、软驱、声卡、显卡、调制解调器、音箱等)、输入设备(主要有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主要有显示器、打印机等)组成。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课程小结:第一、二课时主要讲解关于IT、Computer、PC等基本知识。
主要名词: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Computer 电子计算机(电脑) 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微机) OS(Operation System)操作系统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John Von Neuimann 冯·诺伊曼 CAD(Computer-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CAI(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CAE(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Hardware 硬件Software 软件Memory 内存Keyboard 键盘Mouse 鼠标Display 显示器Printer 打印机课后小记:第二课时:掌握计算机中存储器和存储单位教学重点:二进制数、信息存储容量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要求学生分别说出IT、Computer、PC的含义;要求学生说明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引入新知:依照“冯氏原理”,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是采用二进制数来表示的,我们这一节课学习什么是二进制数以及如何用二进制数来表示信息等知识。
讲授新知:板书:一、二进制数讲解:二进制数是由0和1两个基数组成的,运算规则是逢二进一,这和计算机内信息借助电脉冲的有无、电位的高低或磁性的正负来进行存储、传输和运算相对应。
在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要转换为二进制代码,我们输入计算机的信息,计算机自动转换为二进制代码进行识别并作相应的处理,得出的处理结果还是二进制代码,计算机又这一信息自动转换为我们能够识别的符号输出。
板书:二、ASCII码讲解:为了统一计算机中的二进制代码的含义,解决符号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交换、处理、存储等基本问题,美国制订了用若干位二进制码按特定规则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以及专门符号的字符编码,即所谓的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ASCII)。
ASCII码是用八位二进制数组成,一个八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最高位专门用作检验位),如用来表示字母“A”,而用来表示数字“9”。
板书:三、信息存储容量讲解:二进制码的一个数位称为bit,它是计算机处理和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
一个八位二进制码称为字节Byte,用以存放一个ASCII码信息,一个汉字需要2B的容量。
板书:四、其它存储容量讲解:其它常用的存储容量是:① KB 1KB=1024B② MB 1MB=1024KB=B③ GB 1GB=1024MB=MB=B板书:五、常见外存储器容量讲解:内存容量一般为2n B,如32B、64B、128B等,常见的外存储器容量是:①、软盘:1.44M②、光盘:650M③、硬盘:nG例如一个1G大的硬盘可以存储约5亿个汉字。
计算方法如下: 1000*1000*10002=课程小结:第三课时主要讲解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方法、存储的容量。
课后小记:第三课时:操作系统简介教学重点:DOS系统基本知识;WINDOWS系统基本知识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要求学生说出信息存储的常见容量。
引入新知:计算机的操作必须有操作系统的支持才能进行,操作系统如同计算机的管家,它协调组织计算机工作。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最常用的两种操作系统。
讲授新知:板书:一、操作系统简介讲解: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物质基础,软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
而软件系统中操作系统是应用软件的基础,一切应用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平台上才能进行使用。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OS)作为计算机的管家,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并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很多,常见的有DOS、WINDOWS、Linux、UNIX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国外的软件,我国正在大力开发并推广使用的有红旗Linux等。
板书:二、DOS系统简介1、什么是DOS讲解:DOS(Disk Operating System)系统是最早使用于微机的操作系统之一,主要是Microsoft公司的MS-DOS,目前最高版本为6.22 。
板书:2、DOS文件和文件名讲解:在磁盘上,信息以文件的形式的来存放,它实际上是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如程序、数据或一段文字、一幅图片、一段音乐或影像。
DOS系统中,每个文件都被赋以不同的名字,即文件名,它由主文件名加文件扩展名组成,前者至多用8个字符(如为汉字,至多4个),后者至多用3个字符(不能用汉字),中间用“·”隔开,即所谓的“8.3”格式。
扩展名用于标明文件的类型,一般在保存文件时自动生成。
对文件进行操作时,常用到通配符“*”和“?”。
前者可代替一串字符,称为全通配,后者仅代替一个字符,称为字通配。
如*.BMP表示所有扩展名为BMP的文件,CHINA??.BMP表示所有以CHINA这5个字符打头、后有2个任意字符、扩展名为BMP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