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学生个性发展研究——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436.74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一、调查目的和意义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
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
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
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对此,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是楚雄师范学院在校学生。
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
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14.1%;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而认为“很低”的只有6%。
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持肯定态度的。
作者: 粱胜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211-214页
主题词: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个性发展
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注重个性发展.为什么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仍就是步履缓慢,停滞不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的观念与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禁锢着人们的观念与思维,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大学生个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都一一做了探讨.。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国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教育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如价值观多元化、教育内容单一化、知识的碎片化等,而中国文化传统则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价值观念,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教育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文化传统强调敬老尊师的价值观念,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至关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尊敬和孝顺长辈是一种美德,而对老师的尊重更是一种传统的行为。
尊敬和孝顺长辈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尊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道德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教育人。
在当代社会,道德价值观多样化,年轻人常常面临着迷茫和困惑。
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成为有道德、负责任的社会人士。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继承和创新的精神,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但也不是僵化和守旧的,它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和进行创新。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的结合中,当代大学生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化、教育目标功利化等。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只有通过取得好成绩才能获得成功,对于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关注不足。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关注他们的个性特长,让他们成为独立思考、有追求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创造力的负面影响分析与对策摘要:目前,青少年创造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众所周知,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普遍低于西方国家青少年的创造力,因此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迫在眉睫。
由于文化是一切的根源,通过对中西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青少年的创造力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基于此提出相应改进的教育措施,以充分发展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
关键词:青少年创造力;传统文化;教育措施所谓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本文所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其主流文化——儒家文化。
一、中西方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比较2001年,相关工作人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英青少年创造力进行了比较。
分别有1 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 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参加了调查。
问卷包括7个题目。
第一题是物体应用,旨在考查青少年列举物体的科学应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科学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第二题是提出问题,测量青少年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性;第三题是产品改进,目的是考查青少年对技术产品创造性的改进能力;第四题是科学想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科学想象能力;第五题是解决问题,旨在测量青少年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六题是科学实验,用于考查青少年创造性的实验能力;第七题是产品设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产品设计能力。
调查结果发现:第一,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特别是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差异较大。
浅析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然而传统文化对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这却很少被重视,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和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引导大学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抛弃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取向、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常常表现在学生比较古板保守,对待事情相对消极,安于现状并且不思进取,而且法制意识较为淡薄,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几点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致力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1.复古保守阻碍大学生发展的创新意识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认为对感官具有一定的追求,精神与道同一才能得到人生的真谛。
目前很多大学生被这种思想所困扰,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创新精神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模仿他人,而是要走出他人的框架,进行自我创新,不要盲目的跟随潮流,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很多科学家也是抱着创新和怀疑的精神,从而为人类树立了较大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进一步根据自身的创新,打破对外界的畏惧和软弱,能够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克服当前复古保守的这种观念,在认识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实践经验,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2.消极无为安于现状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为的思想相对来讲较为突出,人们应该努力做到平一朴实,强调无虑的思想,并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而是努力做到知足常乐,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安于现状,不会存有太多的欲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无为思想,会使得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甚至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阻碍,认为应该不与世争。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家们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容。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
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麦当劳、肯德基、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是,却仍有人不知道重阳节,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此次调查,正是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和了解。
调查时间:2014年4月15日至2014年5月1日调查对象:大学全体在校学生调查方法:采用了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对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问题的抽样,主要采取书面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
其中问卷的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古诗、古词的区别,书法、国画的鉴赏能力等等;(二)学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了解程度;(三)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看法共回收问卷90份,其中网上参与问卷77人,回收实体问卷13份。
此调查报告以这90份问卷为主要资料来源。
一、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1.大学生宏观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从整体上看,他们比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
浅论中国传统⽂化消极的⼀⾯最近,在论⽂答辩中,答辩⽼师就我论⽂中的⼀句话提出了疑问。
⽼师让我就论⽂中“中国传统⽂化就其实质⽽⾔,呈现出⼀种整体扼杀组成整体的个体的现象。
”这句话作进⼀步解释。
虽然当时我从论⽂中提及的“宗族⽂化”作了解释,也从中国传统⽂化的代表——儒家⽂化作了拓展性回答。
但⾄今这个问题⼀直在困扰着我。
(⼀)中国传统⽂化有其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糟粕。
特别是对个体个性的扼杀,影响深远。
从宗族⽂化⽅⾯来说,既有道德传家、耕读⼈家等的优良⽂化,也有着宗族家法等与现今道德与法律相悖的糟粕。
在⼀定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家庭的放⼤就是宗族,宗族的放⼤就是国家。
这种⽂化背景下,家庭成员⽚⾯地依赖并服从家长,⽽⼴⼤⾂民也是⽚⾯地依赖并服从国君。
它强调的是个体服从整体,并不是服从⾃我,⽽是服从他⼈。
服从是以奉献或者说⾃我牺牲为前提的。
这种宗族⽂化环境中,个体只有服从意识,不具⾃我主张。
⼀旦出现反叛⾏为,那将是⼤逆不道,将成为众⽮之的。
因此,不论宗族的⾏为是否符合⼀个社会的潮流,这个宗族中的所有的个体都得服从。
在这样的传统⽂化中,整体意志代表了个体意志,个体的意志根本不能体现,整体也就实质性地扼杀了个体的个性。
从中国传统⽂化的主要代表——儒家⽂化来说,也同样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也同样存在着对个性的扼杀。
这种糟粕依然在影响着中国社会。
这其中有可以作为现时代精神传承的“天⾏健,君⼦以⾃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优秀品质,“⼠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执政思想等等,其实这些都已转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还有⼀些儒家思想也⼀直在积极地影响着我们思想。
如传统的“孝”⽂化,“修⼰安⼈”、“正⼼修⾝”等命题。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仍不乏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政工园地南方论刊·2020年第6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将“文化自信”置于其他三个自信之后,既充分肯定了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又表明了培养人的文化自信是当下新的时代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我国国民民族性格的土壤,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大学生不仅是新时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是民族性格的直接继承者。
因此,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格外重视优化大学生的民族性格。
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的民族性格正如人拥有性格一样,民族性格就是指一个民族的性格。
民族性格表现为该民族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从本质上说,民族性格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内化。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静态的角度看,民族性格是文化积淀的直接结果;从横向来看,文化积淀影响民族成员对待事物的习惯性态度和行为方式;从纵向来看,文化积淀对民族性格起到社会尺度的作用,从而影响民族性格的改造和发展趋势。
影响我国民族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文化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1],它扎根于每个人心中,影响着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
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多表现为婉约含蓄、谦虚谨慎、宽厚仁慈、崇尚和合等。
从语言文字、思想、文化传统这三方面便可以看出。
(一)语言文字方面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反映民族性格的镜子。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在进行语言表达感情时都是委婉含蓄的,以《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作者借“蒹葭”“白露”抒情,表达了自己苦苦追求的“伊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