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族裔意识,寻求多元文化--解读任碧莲小说《谁是爱尔兰人》
- 格式:pdf
- 大小:220.60 KB
- 文档页数:3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典型的美国人》是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作品之一,小说着重描写了一个华裔家庭
的移民经历和在美国的生活。
通过对中国叙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对于华裔移民
的心理状态、文化冲突以及身份认同的探索。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通过主人公李洁洁的视角来展示一个华裔家庭在美国的
生活。
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李洁洁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使
叙事更加具体而真实。
小说中还展现了华裔移民对于家庭的追求和重视。
李洁洁的家庭关系是小说的一个重
要主题,她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定义和维系她的家庭。
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洁洁怀念着
中国的家庭和亲人,但在美国,她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这种对于家庭的追求和重视使她
得以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小说还描写了华裔移民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在中国,李洁洁的家庭受到政治迫害,他们希望通过移民来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生活。
尽管在美国,李洁洁发现自己仍然面临着各
种困扰和压力,这使她开始重新思考自由和平等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讨,小说不
仅为读者提供了对于华裔移民的思考,还对于整个移民群体追求自由与平等之路的艰辛进
行了深刻的叙述。
《典型的美国人》通过对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们
在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和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这种
叙事方式不仅使小说富有情感和戏剧性,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于华裔移民群体的深入了解和
思考。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1. 引言1.1 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华裔女孩在美国长大的故事。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探讨了身份认同、文化融合、家庭关系等主题。
任碧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在西方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刻画了典型的美国人生活场景,引发了读者对于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思考。
通过该作品,任碧莲展现了她对于华裔美国人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为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表达树立了典范。
精致的笔法和深刻的主题使得该作品备受读者好评,成为了华裔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1.2 背景信息任碧莲,生于美国纽约市,是一位华裔美国作家。
她的父母是移民自中国的华裔,在美国长大的任碧莲深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她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的问题。
任碧莲曾获得过多个文学奖项,其作品被认为是探讨美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中,她描绘了一个华裔美国家庭的故事,并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探讨了身为移民后代的华裔在美国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部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任碧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她对于跨文化和身份认同议题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通过分析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华裔美国作家在文学中所表达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问题。
2. 正文2.1 《典型的美国人》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任碧莲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华裔美国人的成长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杰瑞的生活展开,描绘了他在美国的种种遭遇和挑战。
在这部小说中,任碧莲通过杰瑞这个角色,深刻地探讨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
杰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他生长在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接受着美国式的教育和价值观。
他的家庭却是一个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这让他在两种文化之间感到困惑和矛盾。
他努力地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又不想放弃自己的华裔身份,这让他感到徘徊和迷茫。
从文化之冲突到文化之融合作者:肖元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摘要:回溯美国文学的发展史,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奋斗过程。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大批移民的不断涌入,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美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突出的现象。
任碧莲,作为一位美国华裔作家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语境中开始了她的探索。
继她的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之后,她的力作《梦娜在希望之乡》和《谁是爱尔兰人?》也非同凡响。
在她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于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本文借用《梦娜在希望之乡》,试图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角度分析该小说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关键词:任碧莲;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02美国华裔文学的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的发展史中经历了从“边缘化”到渐渐进入“主流”的历程。
出生于50 年代的华裔作家任碧莲( Gish Jen)( 1955- )是继汤亭亭、谭恩美等之后又一位引起美国评论界关注的华裔作家,她以一部《典型的美国佬》一举成名。
随后,她的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和《谁是爱尔兰人?》以及《爱妻》在美国文学界也有很好反响。
与其他华裔作家不同,她的作品更多的关注于少数族裔在美国多元文化的语境下产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因此,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的视角下,分析《梦娜在希望之乡》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引言1.作者与作品简介任碧莲(Gish Jen)1955年生于纽约州的斯卡斯达尔。
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又在衣阿华大学作家班学习。
继她的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之后,接着她又创作了《梦娜在希望之乡》和《谁是爱尔兰人?》以及《爱妻》。
“任碧莲的作品曾经先后刊登于《纽约人》、《大西洋周刊》,后又被收录于《本世纪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并且于1999年获得了美国权威小说创作奖——莱侬小说艺术奖。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族裔身份:任碧莲作品《爱妻》的多元文化解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此背景下,族裔身份问题愈发引人注目。
任碧莲是一位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作家,她的作品《爱妻》涉及到了多元文化和族裔身份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本研究能够从文学角度解析多元文化环境下族裔身份问题的内涵、表现方式及其艺术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族裔身份认同问题。
其次,通过对《爱妻》的多元文化解读,可以对文化多元化的现状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对于如何理解和应对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最后,本研究将有助于推进文学的多元化研究,增强作品交流和文化碰撞的意识,促进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基于《爱妻》,通过文本分析和多元文化解读的方式,探究作品中的族裔身份问题,并分析其表现形式和内涵。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的技巧,结合现代文化的多元性,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
同时,还将运用多元文化的理论,探究作品中不同族裔文化背景对于人物态度和角色决策的影响。
三、预期成果通过对《爱妻》的解读,本研究旨在:1.深入探究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族裔身份问题,挖掘出其中的深层内涵。
2.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从而建立对于多元文化理解的框架。
3.为后续分析和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知和身份认同等问题奠定基础。
四、研究计划1.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多元文化解读的理论基础,建立分析框架。
2.用文本分析法对《爱妻》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理解,打造多元文化表象漫游地图,分析文本中的多元文化表达,进而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
3.结合中介理论探究不同族裔文化背景对人物态度和角色决策的影响,分析不同族裔文化的特点和角色内心的思想发展过程,探究文化背景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4.总结研究,提炼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族裔身份认同问题,并进行相关探讨和启发。
参考文献任碧莲. 爱妻[J]. 汉译世界文学丛书, 2006(2):7-660.钟炜. 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族裔认同研究[J]. 青岛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2(2):69-71.叶珊珊. 从族裔身份到人类共享的生命关怀——任碧莲的《爱妻》[J]. 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5(5):81-84.。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族裔身份意识【摘要】在20世纪得美国文学研究中,种族和族裔差不多成为一个不可忽视得重要视角.华裔小讲得主题总是无法回避族裔身份属性得多样性带来得困惑和抉择,任碧莲得第二部小讲《梦娜在盼望之乡》也不例外,不同得是小讲中得人物不再陷于母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不可自拔,而是适当地依照环境选择自己得族裔文化属性,在他们身上显现出一种全新得身份概念,即族裔身份具有流淌性.【关键词】华裔作家任碧莲族裔身份在20世纪得美国文学研究中,种族和族裔作为一直伴随文学研究存在得社会、文化背景,备受研究者们得关注,而且差不多成为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得重要视角.从以种族为差不多形态得社会走向以族裔为差不多形态得社会,这应该讲是美国文明史和社会进程得一大进步.种族是以人们得出生地或国家、地区得地理位置为差不多依据,这就决定了种族和人们得身份认同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一个种族得得形成和存在常常似得其它种族,尤其是自认为高人一等得种族将其做简单化、刻板化得认识和理解.通常表现在或者有意地他者一国情调化,或者无端地将其丑化,或者不有用心地妖魔化得现象上.不管他们如何处理,基本上以固定化、刻板化为目得得.laura uba指出,广义地讲族裔身份是指一个人对某个族裔群体得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建立在共同得族裔特征之上.族裔身份意识是自我身份意识得一部分,是定义自己以及被他人认定得一种途径.任碧莲1955年生于纽约州得斯卡斯达尔,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又在衣阿华大学作家班学习.《典型得美国佬》是她得处女作,却一鸣惊人任碧莲又创作了《盼望之乡得莫娜》(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 1996)和《谁是爱尔兰人?》(who’s irish,1999).C她于1999年获得莱侬小讲艺术奖.任碧莲曾讲:“作为作家,我常自咨询:这是我得创作领域吗?我该同意主流文化所认定得少数民族文学得创作领域吗?答案是否定得.我得作品是一个广义得美国社会.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作家都不盼望被永久限制于本民族得题材范围之内,我盼望成为题材广泛得作家.亚裔是我得起点,正如许多评论家认定得那样,但我盼望这不是终点.”任碧莲通过自己具有革新性得创作,逐步摆脱在得那个金亚裔美国作家面前得困惑:“美国读者常常把亚裔作家与作品看作是他们所属得某个少数民族得整体生活经验或思想感情得体现,而不把它们看作是作家个人一辈子活或思想感情得一种表现.”在北京大学英语系同意采访时,任碧莲突出强调了这一点:“我非常快乐地了解到我得人物大概超越了他们得种族身份,每一个有生命力得文化都会经历不断得同化过程,我不得不承认我身上最好最真实得部分是继承和学习得结果.”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在推出其第一部长篇小讲《典型得美国人》之后,接着制造出其续集《莫娜在盼望之乡》,尽管两篇小讲以同一个家庭为小讲背景,小讲内容重心与关注点却不同.在《典型得美国人》里,任碧莲描绘了一对移民夫妇在为实现他们得美国梦所遭受得种种情感得磨难、生存得重荷和文化得习惯.《莫娜在盼望之乡》中,这对夫妇得一双儿女尽管没有了父母这辈早期生存得辛苦,却有更多文化身份得困惑:我们是谁?我们应该信仰什么?孔夫子得仁义礼义?犹太教命定得上帝之选民?依然基督教天堂地狱之讲?我们要对谁忠诚?远在大洋彼岸得炎黄热土?依然这儿生我养我得美国?面对这么多得可能得身份,莫娜同样迷惑,同样需要做出抉择,也必须做出抉选择,这关系到今后得生存.第二代移民不再为祖先得痛苦创伤恶梦缠身,也不再急于褪掉身上得中国人得这层皮.他们自信,相信自由,决定要为自己查找到一个新身份,一种在多元文化美国得生存策略. 任璧莲在其第二部小讲《梦娜在盼望之乡》中塑造了梦娜如此一个“地球人”形象:梦娜生在美国,养于犹太社区.在家里,收到父母妨碍要孝顺、尊敬师长;在学校她同意美国文化,要作自由得美国人;在犹太社区,拉比教她学会要不断提咨询而非俯首听命.梦娜身上这三种异质文化共存一体,尽管又是相互冲突,但最终却相安无事.这些不同得文化在时刻得洗礼下有得日渐凸显,有得日渐消散,导致如此得缘故便是,适者生存,哪种文化属性更能习惯周遭得环境,便想哪种文化靠拢.梦娜比其父辈成为更“典型得美国佬”:作为华裔,她不仅可不能写汉字,而且也只会讲“不发疯”、“糨糊”、“酱油”几个汉语单词;她得英语琉璃而地道,丝毫没有中国口音,因此常常嘲笑同伴班日裔男友得:“日本英语”.更为典型得是,梦娜认为“成为美国人意味着你想成什么原因就能够成什么原因”,而她“碰巧想成为犹太人,”所需要做得仅仅是“改变信仰”(“convert”)或“转换”(“switch”)身份,“一切都随自己得心意”.不仅梦娜如此,她得朋友依洛易斯•英格尔和巴巴拉•古格斯丹也由犹太人皈依新教,然后又返回犹太身份,身份和文化属性是能够由他们自由选择.这种把文化身份看成是能够变化得动态结构并不是任碧莲得制造,早在十几年前,沃纳•索乐思(werner sollors)在其论著《超越种族身份:美国文化中得自我认同和血统世系》(beyond ethnicity: consent and descent in american culture,1986)中就谈到美国文化身份得形成过程中,“自我认同”与“血统世系”得相互作用,认为“种族属性是持续创新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任碧莲得文本实践是对沃纳•索乐思观点得呼应和确认.参考文献:[1] jen,gish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new york:vintage,1996[2] shiroishi,julie“american as apple pie,”asian week 27 sept-3 oct,1996[3]“多元文化注意语境下得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访谈录”国外文学,1997[4]陆薇走向文化研究得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5]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流动的身份试析任碧莲的小说《谁是爱尔兰人》《谁是爱尔兰人》是任碧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爱尔兰人在英国的流浪生活,探讨了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等问题。
小说中,主人公麦克·霍利,一个出生在爱尔兰的年轻人,因为家庭贫困和个人野心,离开了家乡并在英国闯荡。
然而,他却始终无法摆脱他的爱尔兰身份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小说中,任碧莲通过对麦克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他面对的身份认同问题。
爱尔兰人在英国常常面对排斥和歧视,麦克也遭受了种族歧视,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遇到种种困难。
但是,无论怎样,他的身份仍然是爱尔兰人,他的文化传统仍然浸润在他的生命中。
在英国,麦克仍然坚持着他的信仰,尤其是在周末的时候,他会去教堂参加弥撒。
这表现出了他对爱尔兰文化传统的坚信,同时也是对教会在爱尔兰文化中重要地位的体现。
同时,任碧莲也通过小说展示了麦克对于身份认同的不断挣扎。
在不断被排斥和歧视的情况下,麦克也曾试图摆脱他的爱尔兰身份,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信仰,但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并回归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这也表现出,在身份认同方面,个人对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坚持往往比外界的影响更为强大,因为这种坚持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谁是爱尔兰人》通过主人公麦克·霍利的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爱尔兰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等问题。
麦克的身份认同不断受到外界的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展现出个人强大的内心力量。
通过小说,我们也可以看到,身份是一个不断流动的概念,我们可以选择去接受或改变它,但无论怎样,它仍将是我们不可偏离的一部分。
论《谁是爱尔兰人?》的不可靠叙述及其主题阐释作用李颜伟;杨欣【摘要】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是通过不可靠叙述塑造人物,达成主题阐述的一个范本.从事实/事件、价值/判断和知识/感知三大轴上的研究可见,第一人称叙述者"老祖母"的不可靠叙述为凸显人物性格,揭示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固守民族传统,不能入乡随俗,导致家庭矛盾时有发生.她与爱尔兰女婿和亲家母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为双方在文化碰撞中相互调整与接受提供了契机.在这一过程中,"老祖母"的不满意叙述日益减少,小说的文化大融合主题不断加深.【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9【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不可靠叙述;第一人称视角;人物塑造;异质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主题【作者】李颜伟;杨欣【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天津300350;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天津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是通过不可靠叙述塑造人物,达成主题阐述的一个范本。
它以当代美国为叙事背景,以主人公老祖母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描绘出一个由两代华人移民与爱尔兰人组成的异质文化家庭在生活方式、家庭观念、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冲突与融合。
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生活为双方在文化碰撞中的逐渐接受与相互调整提供了足够的契机;就在这一碰撞过程中,“老祖母”的不满意叙述日益减少,作品的文化大融合主题不断加深。
就修辞学意义而言,所谓不可靠叙述系指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因与作品规范相悖而产生的不可靠性,体现为事实/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价值/判断轴上的“错误判断”和“不充分判断”、知识/感知轴上的“错误解读”和“不充分解读”[1]49-53三个方面。
在阅读活动中,读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双重解码”[2]134。
他们首先会解读叙述者的话语本身,继而再超越这些话语表层而做出事实推论或价值判断;“当叙述者的言行与作品的规范(即隐含作者的规范)保持一致时,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