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2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14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清平乐以下是三条关于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清平乐》的内容: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这句诗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哎呀呀,你想想看,那低低的茅草屋,就在小溪边上,周围还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画面多有生活气息呀!就好像你来到了一个宁静的小乡村,能闻到泥土的味道呢!比如说,你去乡下奶奶家,看到那矮矮的房子和旁边的绿草,不就跟诗里写的一样嘛!
2.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也是《清平乐·村居》里的诗句哦。
哇塞,你说那最可爱调皮的小孩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多有意思呀!这就好像你和小伙伴们在河边玩耍,发现了好玩的东西,然后就满心欢喜地摆弄起来。
你看,这场景是不是很生动,让人特别想去看看呢!
3.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同样来自《清平乐·村居》呀。
嘿,你瞧那大儿子在溪东边锄豆,二儿子在认真地编织鸡笼,这一家人都各忙各的,多和谐呀!这就像你的家里,大家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都在为了生活努力着。
这种平凡又美好的场景,是不是让人心里暖暖的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真的太有魅力啦,用简单的诗句就描绘出了这么生动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让人特别向往!。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8课时总第71课时主备人:曾先进课题:26清平乐村居教学内容:26清平乐村居(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知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揭题。
在四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学过了一首毛主席写的词——《卜算子咏梅》。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宋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清平乐”是古代词中的一种,它的格式是怎样的呢?大家学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自读初悟,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词。
并想一想,这首词写的谁?2.指名朗读。
齐读。
3.提问。
学生答后,板书:白发翁媪。
三、引导细读,深刻理解词意。
1.提问,讨论词所描写的主要情节。
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谁家)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交谈些什么吗?(他们用“吴音”在交谈。
)2.追问,讨论理解词的主要意思。
作者听不懂他们所交谈的内容,也没有上去进行了解。
但是,作者猜到了他们所交谈的内容。
大家再细细地阅读全词,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交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从词的1、2两句中,可以知道:我们虽然住的是低矮而小的茅房,但是周围的环境是很美丽的——小溪从我们的屋旁流过,岸上草木青青。
从词的下片所写的内容,可以知道:我们还有三个勤劳而又可爱的儿子呢!这些都是作者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猜想出来的。
)3.深问,体会翁媪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对白发翁媪居住在这样自在的农村,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里感到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能够在酒后亲热地聊天,你觉得有什么理由?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他的心情又怎样?四、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五、翻译全词。
(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解: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
②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
饶州,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③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④翁媪(ǎo):老翁、老妇。
⑤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鉴赏:①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 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
接着讲老翁和老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
从“媚好”一词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上阕展现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江南乡村图。
第二句通过描写一对老年夫妇以乡音逗趣聊天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农家生活的温馨、安适。
②下阕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
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
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
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一)配图乐,激学趣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清平乐村居》PPT课件•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写作手法探讨与借鉴目•主题思想阐释与现实意义•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录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01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少年时参与抗金斗争,后南归宋朝。
早期经历官场生涯文学成就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安抚使,积极主张抗金,却屡遭排挤。
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等。
030201辛弃疾生平事迹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此时他已被弹劾落职,闲居乡野。
时间背景描绘的是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地点背景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官场斗争的厌倦和对农村安宁生活的向往。
情感背景《清平乐村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南宋农村生活社会环境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农村生活相对平静。
经济状况南宋农村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民生活较为贫困。
文化氛围南宋时期文化繁荣,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农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
文本解读与赏析02全文朗读及录音全文朗读提供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语调、停顿和重音。
录音材料附上课文录音,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模仿。
重点词句解析与翻译重点词解析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进行深入解析,如“茅檐”、“溪上”、“青青草”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并感受词的韵味。
句子翻译对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逐句翻译,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美感和表达技巧。
意境描绘与审美体验意境描绘通过描述课文所展现的清新、宁静的乡村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审美体验结合词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词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0303展现翁媪的生活状态通过描写他们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展现他们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01描绘翁媪的外貌特征白发苍苍,面容和蔼,穿着朴素,展现出老年人的慈祥与和蔼。
清平乐.村居诗意清平乐·村居诗意是宋代诗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以散曲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篇文档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首词作的主题,结构和韵律,并分析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主题清平乐·村居诗意以村居生活为主题。
诗人通过详细描绘村庄的自然景观、生活场景、风俗人情以及自己的心境情感,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首先,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对乡土风光的赞美。
如“新垅小径绕扶桑,疏篱篮柴自路旁”,“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都是对大自然的真实而细致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生活那份简单、自然、淳朴的美好。
其次,词中描写了村庄的生活场景和乡村风俗。
如“柳斜花腰坐绣户,喜脸相向窜门走”,“腰纤梅臂斗妍,翠袖红裙独自骑”,这些文字将读者带入一个优美的乡村景象中,让读者感受到田园生活的柔美和自由。
最后,词作还通过诗人自身心境情感的描写,表达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无限朱门生酸痛,更难明月照高楼”这句话中,诗人在表明外面的繁华世界不是他向往的,反而是一种负担和压力,只有村里这种淳朴的生活才是他渴望的。
总之,这首词作以田园生活为主题,通过书写自然风景、生活场景和自己情感,表达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和追求。
二、结构清平乐·村居诗意的整体结构采用“起承转合”四段式结构,每一段落都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和情感。
第一段,作者通过细致描绘自然风景,表现出他向往的田园生活,最后引出“当年孟姜女,拨剑独秉烛,十万骑兵犯雁门,赵瑟初迎佩何如?”这样一个暗示背景的描写,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营造了氛围。
第二段,词作者通过对村庄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了田园生活的和谐与美好,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优美的乡村景象中享受乡村生活的喜悦。
第三段,词中借助赵瑟和李家庄园的小故事转折,突出了诗人内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四段,以“又闻袁绍堤畔,决口疏鼓,万民心碎”为转折,将逝去的时代和深厚的历史感带入,表现了作者对于时光蹉跎昔日无法追回的痛心。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13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
(出示:走近辛弃疾)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补充课题,生读题。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习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预设:(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6清平乐村居第2课时上课时间:2013年1月10日总课时数: 65教学目标:1、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读一读词,看一看画,想一想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交流: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分别解决。
翁:上了年纪的男子。
媪:上了年纪的妇女。
翁媪:一对老年夫妻。
看图理解:“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茅檐”这里指茅草屋。
卧剥:趴卧在地上剥莲蓬。
老师点拨: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无赖:现代的意思是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但在这首词中是“顽皮”的意思,是对小孩的爱称。
3.逐句朗读,同桌合作说一说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4.交流: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于理解?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古诗词中,有时为了对仗、合仄或押韵的需要,常常把其中的词句倒过来写,这叫“倒装”。
这句便是,按我们现代的习惯,应该写成这样:出示:谁家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
(2)是谁“醉”了?为什么会醉的呢?(3)想一想:老俩口一边喝酒,一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说词意: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5.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
低矮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了青青的小草。
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
最讨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十分顽皮,正趴卧在溪边剥吃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呢。
提示:“锄豆”意为“在豆地里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