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传MFA考研经验之考研复试经验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传MFA考研经验之考研复试经验

凯程老师跟大家分享一篇关于中传艺术硕士考研复试经验的文章: 初试结束后再考虑复试的事情一点也不晚。如果你初试复习的很好,复试也不用太过担心。复试分三个环节:

专业课笔试/英语口语听力/专业课面试。不论你是三跨,还是本校本专,流程都一样。只有同等学力的同学要加试,加试内容前几年是CG赏析。什么是同等学力,招生简章里有。

1:复试参考书

数媒的同学到这里一定是倍儿囧……怎么复试参考书还是这么多?而且又还都这么厚?

这里我引用师兄那句话:“复试的参考书……就是那样吧!”

复试参考书最大的作用在于拓展视野,加强艺术修养,增长知识面。对于实战的作用?我个人觉得10%也不到。《数字媒体导论》可以说是作用相对大点的,就包括初试的准备阶段也可以看看。其他的,初试期间就别看了,没那么多时间。准备复试期间这些书也都是统统的泛读。不过如果你喜欢的话就精读,因为这几本书都还不错的。尤其贡布里希大师的作品,很有意思。

2:复试流程的应对

我个人复试各项分数,老师都是很给面子的,到最后貌似把名次都提了。复试这些天感想很复杂,就不一一细说了。不过我没有提前见老师,也没打电话发邮件,就是纯粹的个人备考。有必要说一下的是,老师能提前见还是见一下,不过是做提前沟通,表明自己的学习欲,初步展示个人能力,而不是back door。当然一定要提前预约,看看老师愿不愿意、有没有时间见你。违背老师的意愿硬

是要去见会起到反效果。面试当天廖老师都还忙的走来走去和打电话,看得出平时他们并不很轻松。

当然,各位老师如果提前没有去见,那么至少也要知道几位大腕老师(就是导师目录里那几位)的外貌和研究偏好是怎样的,这个很有用!

专业课笔试(占复试40%):

这是复试最早进行的科目。前两年都是3小时写篇论文,今年是突然改成了看电影写分析,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还是我前面说过的,这个东西,确实要重点靠视听语言的知识了。3小时有一半用来放电影,一半用来作答。1500字左右即可。今年看的是《香巴拉信使》,相关资料大家可以上网查。而写作要求是从人物塑造、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我国主旋律影片的创新等等(记不全了)选一个角度进行论述。我是从镜头、声音、剪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主旋律电影的创新。自我感觉写的一般,但老师给了挺高的分数。11年会怎么考不知道,但已经出现的这两种考法,大家都要准备好应付。

英语口语/听力(占复试10%):

都说这个环节很简单,恩,我也觉得确实不难,但想拿90以上的超高分也很不容易。两个环节:首先是听力,放一段文章,回答4个问题。听的过程中不能做记录,全凭记忆。但人家提问却问的都是细节。我有两个都没记起来…然后是抽签答题,一个关于生活方面或者某某问题的观点,另一个是关于传媒。这个可以先咨询往届前辈总结一下考过的题目,自己想下怎么答,说的时候要流利清晰。我抽到的是“你如何看待微博”和“传媒大学什么地方最吸引你”,说实话都非常简单…最后得了80+。有些同学抽到也就比较难。总的来说这个环节不卡人,但边缘同学要重视,细小的分数可以决定命运(我第一年那初试差1分的

教训…)。而且英语听力口语这东西是积累出来的,不是三两天能够立刻提起来的。所以就尽自己的力量发挥好就行了。只要你能达到中学口语水平,通常就能及格。除非一直说不出话,或者连小学水平都不到,那老师想让你过也没办法…

专业课面试(占复试50%):

一切的一切就在这里决定了。说句不好听的,如果老师不想收你,即使你前两项满分,初试分数还很高,那也没用。因为淘汰学生除了排名顺序之外还有一个游戏规则:复试不足60分。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二三十分的超低分出现。如果你前两项满分,复试加起来也只能得50,面试老师不给你补够这10分,那你就是过不了60这一大关了;如果你表现的很优秀老师特别想收你,那前两项都不及格甚至都能在这里弥补。所以生杀大权还是把握在专业面试老师的手里,这个环节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我们是分了两个教室进行,和专业硕士同时。一个教室是李停战老师办公室,另一个是3楼会议室。面试分4个环节:自我介绍、研究定位与研究方向、已取得的成就或制作成果展示、抽签回答考官问题。自我介绍完全由你自己准备,不用打印上交,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一般来说首先是姓名、本专,跨专业的为什么要跨,有什么创作经验,对专业有什么见解,想在这里实现什么突破等等,总之别扯得太远了和专业无关了,更不要想着正面和老师套近乎。廖老师再一次采访中说过,很不喜欢一说话就是那种专门的面试培训学校出来的学生口气。如果有什么“特殊技”也可以提出来,但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要编造学习经历,不要不懂装懂。不知别的老师是不是敏感,至少廖老师非常重视学生是不是诚实。比如我提到“在学习数字音乐时曾经和前辈交流过”,他马上就问“哪些前辈,什么样的人”。如果我这时候只是说了一句“学习过”的空话,那岂不是杯具了?

老师听你的自我介绍还是很认真的,会有很多问题从这里引出。

研究定位与研究方向这个环节,说白了重点讨论的就是你的科研设想。这算是我的一块失误,科研设想写的有点虚了。倒不是编造了假话,而是研究的课题和我侧重技术的特点结合的不够紧密。我偏重技术,写的东西却是理论性很强的东西,那就不配套。所以大家的科研设想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偏重理论就写理论,偏重实践就写实践。写法其实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样,下好表格一项一项填上就是了。有人说老师不重视这个,那是部分其他专业。数媒的老师还是会就科研设想问你很多问题的。由于我给写虚了,所以老师一个劲儿说“这和专业联系的不密切呀”,让我囧很多。幸运的是廖老师知道我具体在说什么,他指出这一块目前还挺缺人的,你一定要把你这一块继续研究下去。听到这些话我得紧张感就消失了不少。

接下来是作品展示。这就告诉大家:一定要有作品。没有作品就只能干喷,还显出自己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且数媒侧重影视动画这一块,有一个出彩的视频作品或者动画作品都是非常好的,题材不限。平面不是数媒的重点,音频也不是(有很出彩的静帧CG除外),所以这两样我虽然都带了,也没有放,只是让他们知道我做过这些。我放的几个动画是我本科期间参加过的广告项目,老师可能会提问你在其中负责什么工作,有什么制作经验感想之类,以及同数媒专业的联系。重点考查的是你得实践能力和经验。因此没有作品的同学要抓紧做一个,和别人合作也可以,而且一定要亲自参与。是不是你做的,老师完全可以问出来…

最后是抽签。但和我一样,有很多同学都没抽。原因不太清楚。大概是老师觉得对你了解的差不多了就省略这一环节?但肯定不是不收你的意思。抽过签得同学我只问到了一个,是“3D电影”,知道多少就说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