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上19.3《植物的生殖方式》 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第3节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人、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过程,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学习农业生产上一些植物的生殖过程,概述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3.在学习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基础上,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之处。
4.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并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选讲)。
5.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
6.体会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对前两节讲述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加以归纳,进而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以马铃薯的繁殖方式为例,阐述了无性生殖的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营养繁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并要求学生参加有关实践活动。
因此,在教材地位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学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对“生物的生殖”这部分知识尚处于空白阶段。
通过第19章前面2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生殖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有关其他生物生殖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营养繁殖的过程与实践活动2.教学难点:植物营养繁殖——扦插、嫁接的过程与实践活动教学策略1.比较分析人、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生殖发育的共同特征,归纳出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2.回顾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理解植物的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3.通过实例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无性生殖——营养繁殖(储存器官繁殖、扦插、嫁接、压条等)4.通过植物营养繁殖的实践活动,了解植物营养繁殖的过程,体会无性生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5.通过图片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过程和意义6.通过分组讨论,比较分析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复习人、鸟类、蛙类和昆虫的生殖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动物与人的生殖发育的共同特征,以及有性生殖后代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此处采用问答法结合讲授法。
植物的生殖方式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区别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2、学习除植物外的其他生物的无性生殖的类型;3、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除植物外的其他生物的无性生殖的类型。
难点:1.区分无性生殖的类型;2.采用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
三、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3节其他生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2、无性生殖一、植物的生殖方式A.植物的有性生殖2、营养繁殖1)、扦插2)、嫁接3)、压条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它们的新个体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
通过观看多媒体播放图片,对新内容的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主动思考和回忆回答问题:植物的种子繁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受精卵——种子——萌发成幼苗。
学生讨论并看课本第86--91页的图解扦插: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土壤中,在适宜的水分和温度下,枝条下部长出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新个体。
嫁接:利用植物体的伤口周围能迅速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将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导入:前面我们学习过蝗虫的生殖、蛙的生殖、人的生殖、鸟的生殖,它们的生殖过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老师归纳:象这样,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其后代生命力极强。
老师提示:在生物圈中,除了刚才我们列举的生物进行有性生殖,还有哪些生物进行有性生殖呢?并不是所有生物都进行有性生殖呢?还有其他生殖方式呢。
播放图片(或视频)。
再提出问题:植物的生殖方式怎样呢?练习:课本P95页第1题(1)老师提示:植物除了有性生殖,还有其他生殖方式。
如:用植物的的扦插、嫁接、压条等和组织培养。
:那么其方法怎样?又有什么技术要求呢?通过讨论、多媒体观看,解决学习问题层对齐。
压条:剥掉一个枝条中段下半部的半圈皮,然后把枝条弯曲下来,将其中部埋在土壤里,上段露出地面,等新枝条长出不定根将其剪断脱离母体.植物的组织培养:在无菌的条件下,把花药、子房、叶片、茎或根的一部分等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它们能够生长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6.19.3 植物的生殖方式复习提纲1、无性生殖的种类:①分裂生殖(如草履虫、细菌、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②孢子生殖(如青霉、曲霉等)、③出芽生殖(如酵母菌、水螅等)、④营养生殖:由植物体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产生出新个体的方式。
【营养生殖能够使后代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植物生殖的速度,尤其是嫁接还能增强抗寒、抗旱、抗病虫害的能力。
所以果树、花卉一般采用营养生殖。
】2、常用的营养生殖方法有:(1)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到另一个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如苹果、梨、桃等果树通过嫁接繁殖。
通过嫁接可以将接穗和砧木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但果树嫁接时,主要表现出接穗的特征(如将柿子的枝条嫁接到黑枣树的树干上,将来这个枝条上结出的果实是柿子)。
➢嫁接的方法有芽接和枝接:(请看课本第87页的图解)。
➢嫁接能否成功的关键是:①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②是接穗和砧木的亲缘关系要近,越近就越容易成活。
(2)扦插——就是剪取植物带有叶或芽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端或者插入土中、沙中,或者浸泡在水中,等到生出不定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
如葡萄、菊花、月季等常用扦插繁殖。
➢扦插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注意取植物时上方切口要水平(防止过多散失水分),下方切口要斜(增加吸水量)。
➢嫁接和扦插的区别:嫁接必须是两种植物结合在一起;扦插的植株只是选取一种植物。
(3)压条——就是把枝条从植株上弯下来,并且把枝条中部的树皮剥掉下半圈(让有机物在这里积累,方便长根),把枝条中部埋在土壤里,顶端露出地面,等这个枝条生出不定根后,再与母体切断,最终独自长成新植株。
如夹竹桃、桂花、玉兰等常用压条繁殖。
3.植物的组织培养:在无菌的条件下,把花药、子房、叶片、茎或根的一部分等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它们能够生长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九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三节《植物的生殖方式》。
从整个生物圈来看,生命总在不断地延续和发展着,通过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演奏着绵延不绝、跌宕起伏的生命乐章。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
本节介绍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及应用,这节课与其他章节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尝试区别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关注植物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3)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从探究实验事实中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讲解河口大桥大堤内扦插成活的杨树的作用,引发学生要爱护植物,爱护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
(2)讲嫁接时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要学以致用,乐意助人。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及概念。
2.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
3.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难点1.植物有性生殖的概念。
2.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3.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
四、教法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利用观察法、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
五、学法“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根椐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自习、观察、思考、分析、合作探究等多种途径,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植物的生殖教方式【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植物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其应用,并对与植物的生殖有关的实验进行探讨,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井对植物无性生殖的应用有所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尝试区别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
体会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
(4)关注植物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3)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从探究实验事实中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2)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3)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1.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及概念。
2.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
3.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难点:1.植物有性生殖的概念。
2.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3.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再加上有性生殖的有关知识已经学过,所以在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这部分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引导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周观察几种身边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作记录。
2.收集关于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以及无性生殖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资料。
学生准备:在上课前观察几种身边常见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作记录。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第三节植物的生殖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举例说明无性生殖的类型和特点,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能力目标:
1.在自学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生殖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参与扦插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举例说明无性生殖的类型和特点,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2.进行植物扦插的实际操作,体会无性繁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材分析
《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第十九章的第三节。
本节内容首先对前两节讲述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加以归纳,进而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以马铃薯的繁殖方式为例,阐述了无性生殖的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营养繁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并要求学生参加有关实践活动,在教材地位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打下基础。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被子植物的一生中开花和结果这一内容,学生对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从此知识过渡和引导,知识的理解难度不大。
但学生平时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在参与嫁接、扦插等活动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
五、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
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9章《生命的延续》的第3节内容。
本节内容首先对前两节讲述的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加以归纳,进而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以马铃薯的繁殖方式为例,阐述无性生殖的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营养繁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并要求学生参加有关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2、举例说明无性生殖的类型和特点,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进行植物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
2、进一步提高分析思维、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无性生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2、在繁殖和栽培植物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奇迹和美丽,自觉形成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有性生殖及无性生殖的概念。
2、“植物的营养繁殖”活动。
【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的营养繁殖”活动。
2、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活动、练习与讲述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准备“植物的营养繁殖”活动所需器材,如花盆、沙土、蟹爪兰、铜钱草。
2、收集相关图文、视频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题:植物的生殖方式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具备基本的生物学思想和科学思维,对实践探究保持有较高的兴趣,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存在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但由于年龄特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生产生活中植物的各种繁殖方式观察不够。
在本堂课前,我将带学生前往花市,对花市中植物的生殖方式进行了解,同时结合已学习的种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同时,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经老师以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形成知识体系。
设计理念: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其中包含两个重点:一是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区别于深度教学,课堂主体应该在学生,所以本节内容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结合三圣乡在梅花、花卉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前往观察,从学生的语言中发现与植物生殖有关的问题,再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讲解。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扦插的前置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感受植物新生命诞生的奇妙,认同不仅仅是人和动物能孕育后代,植物孕育后代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逐渐渗透形成生命观念;通过学习植物的两种生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植物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形成二者要共同合理运用才能保证生产生活的理性思维;本节课解决了同学们生活中发现了却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能逐步形成对科学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培养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第19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第3节的内容。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和动物的生殖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有性生殖有了初步了解,为植物利用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繁殖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营养生殖中后代保持母本特性的知识也为学习下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植物的生殖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举例说明无性生殖的类型和特点,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能力目标:
1.在自学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生殖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参与扦插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举例说明无性生殖的类型和特点,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2.进行植物扦插的实际操作,体会无性繁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材分析
《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第十九章的第三节。
本节内容首先对前两节讲述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加以归纳,进而阐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以马铃薯的繁殖方式为例,阐述了无性生殖的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营养繁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并要求学生参加有关实践活动,在教材地位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打下基础。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被子植物的一生中开花和结果这一内容,学生对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从此知识过渡和引导,知识的理解难度不大。
但学生平时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在参与嫁接、扦插等活动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
五、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
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