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其、以、之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45.50 KB
- 文档页数:22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18个文言文虚词之、而、以、其、何、于、所、则、者、乎、乃、也、焉、为、且、若、因、与。
一、之1、用作代词⑴可以代人、物、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作宾语)⑵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用作助词⑴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⑵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⑶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师道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⑷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宋何罪之有?《公输》⑸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⑹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用作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表示多种关系。
⑴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
《蜀道难》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北救赵而西却秦。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关于文言虚词“之”“而”、“以”、“其”的用法一、【之】(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