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23
19.4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核反应,会写出人工转变方程。
(2)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人造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的主要不同点。
(3)了解放射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的应用。
(4)知道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的严重危害,了解防范放射线的措施,建立防范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渗透和安全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已有知识、处理加工信息、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的规律。
★教学难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的规律★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1.挂图,实验器材模型,课件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前面已经学习了核反应的一种形式:衰变。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核反应的另一种形式:人工转变以及人工转变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和核辐射的防护。
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衰变方程以及衰变过程中遵循的规律。
同时学生说出三种衰变物质的性质。
点评:开门见山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这能很快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做的事情,符合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通过复习巩固前面的知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是有帮助的,有利于学生对人工转变的理解。
(二)进行新课1.核反应: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叫核反应。
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H O He N 1117842147+→+ n C He Be 101264294+→+例:写出下列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方程。
(1)1123Na 俘获1个α粒子后放出1个质子(2)1327Al 俘获1个α粒子后放出1个中子(3)816O 俘获1个中子后放出1个质子(4)1430Si 俘获1个质子后放出1个中子学生:理解并记住核反应方程,通过方程理解核反应中遵循的规律。
19.4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1、知道什么是核反应,会写人工转变方程。
2、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人造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的主要不同点。
3、了解放射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的应用。
4、知道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的严重危害,了解防范放射线的措施,建立防范意识。
(二)科学思维渗透和安全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已有知识、处理加工信息、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的规律。
难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的规律。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多媒体展示。
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讲法速递(一)引入新课:教师:我们首先来看一段视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
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导致30人当场死亡,之后15年内又有6-8万人因核泄漏相继去世。
在核泄漏中,究竟是什么产生如此大的危害?原来是放射性污染。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4节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二)进行新课: 1、核反应定义: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叫核反应。
在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H O He N 1117842147+→+n C He Be 101264294+→+例:写出下列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方程。
(1)1123Na 俘获1个α粒子后放出1个质子 (2)1327Al 俘获1个α粒子后放出1个中子 (3)816O 俘获1个中子后放出1个质子 (4)1430Si 俘获1个质子后放出1个中子学生活动:理解并记住核反应方程,通过方程理解核反应中遵循的规律。
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1)放射性同位素: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和人造两种,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来源 AlHeP(3)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优点:放射强度容易控制,形状容易控制,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
19.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达标作业(解析版)1.有关科学发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查德威克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质子B .汤姆孙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具有一定的结构C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内部存在着质子D .最近探测到13亿年前两个黑洞撞击产生的引力波是利用了激光干涉的原理 2.下列关于物质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 B .质子的发现表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 .电子的发现表明了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结构的D .α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 3.用中子轰击2713Al ,产生钠2411Na 和X ;钠2411Na 具有放射性,它衰变后变成镁2412Mg 和Y ,则X 和Y 分别是 A .质子和α粒子 B .电子和α粒子 C .α粒子和正电子D .α粒子和电子4.如图所示,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针(Po )放出的α射线轰击皱(Be )时会产生A 粒子流,用A 粒子流轰击石蜡时,会打出B 粒子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核反应方程为941314260Be+He C n →+B .该实验是查德威克发现质子的实验C .粒子A 为中子,粒子B 为质子D .粒子A 为质子,粒子B 为中子5.下列与α粒子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天然放射现象中产生的α射线速度与光速相当,穿透能力很强B .23892U (铀238)核放出一个α粒子后就变为23490Th (钍234)C .高速α粒子轰击氮核可从氮核中打出中子,核反应方程为4141612780He N O n +→+ D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人工转变6.科学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 B .查德威克仔细地研究了γ射线,从中发现了中子 C .汤姆孙通过一系列关于阴极射线的实验,发现了电子D .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7.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属于α衰变的是( ) A .147N +He→178O +H B .23892U→23490Th +HeC . H +H→He +nD .T23490h→23491Pa +01-e8.在核反应方程中,X 表示的是A .质子B .中子C .电子D .α粒子9.卢瑟福通过实验首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通过此实验发现了质子B .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源放出的射线C .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源放出的射线D .原子核在人工转变中,电荷数可能不守恒 10.下面的各种核反应中能产生中子的是( ) A .用γ光子轰击2612Mg ,生成物之一为2611Na B .用氘核轰击94Be ,生成物之一为105BC .用质子轰击73Li ,生成物之一为84BeD .用α粒子轰击73Li ,生成物之一为105B11.质量为m 1的He 核,以速度v 0轰击质量为m 2的静止的N 核,发生了核反应,最终产生两种新粒子A 和B .其中A 为O 核,质量为m 3,速度为v 3;B 的质量为m 4. (1)写出核反应方程式;(2)计算粒子B的速度v B;(3)粒子A的速度符合什么条件时,粒子B的速度方向与He核的运动方向相反?12.一个静止的氮核147N俘获一个速度为2.3×107m/s的中子后又变成B、C两个新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