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重阳节的简介资料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以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民间的祭祖、登高、赏菊等活动的日子。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关于重阳节的一些资料。
一、起源与发展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据记载,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做贵人的老人,具有非凡的医术。
他发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易患寒症,因此他传授了一种饮药的方法,称之为“茱萸救毒酒”,并鼓励人们在这一天饮用这种酒。
久而久之,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的习俗逐渐丰富,既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也有祭祖、敬老、避邪等传统。
汉代以来,重阳节逐渐成为尊敬和感恩老年人的节日,并且和长寿、康宁等寓意联结在一起。
二、主要习俗1. 登高望远:重阳节是秋天的一个好时节,登高赏秋成为了人们的习俗。
在这一天,人们纷纷去郊外或高山登高,欣赏秋天的美景,同时展望未来的美好。
2. 赏菊观花: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喜欢赏菊,观赏菊花的美丽。
很多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菊花展览,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3. 感恩敬老:由于重阳节和尊敬老年人的传统联系在一起,人们在这一天会去探望长辈,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并送上贺礼和祝福。
有些地方还会举办活动,表彰杰出的老年人,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尊重。
4. 插茱萸:民间流传着插茱萸能够驱鬼避邪、辟邪防病的说法,因此重阳节是插茱萸的好时机。
人们会在重阳节当天采摘来自山上的茱萸,插在家中或佩戴在身上,寓意带走厄运,祈求平安幸福。
三、地方特色重阳节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地方的重阳节特色:1. 公益重阳:自2013年起,中国将重阳节定为“全国爱老助老日”,倡导全社会关爱老年人。
各地举行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包括义诊、送祝福、为老年人讲座等,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2. 重阳文化节:在一些城市,重阳节会举办盛大的文化节活动。
例如,浙江绍兴的重阳文化节以龙舟赛、茶文化活动和乌篷船展示为特色;广东潮州的重阳节以欢乐赛龙舟、民俗活动和灯饰展览等为主要项目。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简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据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含有“重阳”的寓意,被视为一个吉祥的日子。
重阳节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汉朝。
九月九是阳气最盛的时候,阳气是指太阳和正气,被视为积极、活跃、向上的力量。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九有着特别的意义,被认为是“阳数”,象征吉祥、长寿和繁荣。
因此,九月九又被称为重阳。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和纪念重阳节。
重阳节有许多丰富多样的习俗和活动。
首先,登高是重阳节最常见的活动之一。
人们通常会选择高山或风景秀丽的地方,结伴登山迎接秋天的到来。
登高不仅有益身体健康,也象征着超越困难,迎接新的起点。
在登高的同时,人们还会佩戴菊花,喝菊花酒,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其次,重阳节也是纪念老人的日子。
由于重阳节被观念为长寿的象征,所以人们会回家看望年长的亲人,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关怀。
在这一天,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共进午餐,并赠送寿桃、寿面等象征长寿的礼物。
此外,还有些地方会举办老年人联谊活动,让老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此外,重阳节也与插茱萸有关。
茱萸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被认为可以驱邪和辟邪。
人们在重阳节会佩戴茱萸,或者将茱萸挂在门口或窗户上,以保护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平安。
插茱萸的习俗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变化形式,但核心意义都是希望驱除疾病和邪恶。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结伴出游、户外运动或举办文艺演出等形式来庆祝重阳节。
这些新的庆祝方式使得重阳节不仅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展现了现代人对健康和快乐生活的追求。
总而言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不仅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丰富与传承,更是人们表达孝敬和关爱长辈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登山、纪念老人、插茱萸等活动,以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与长寿。
重阳节的庆祝方式多样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庆祝方式也在逐渐演变。
关于重阳节的资料简短1.重阳节简短的资料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2.要重阳节的资料,重要简短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3.九九重阳节的简单资料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者踏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老年人的敬意和祝福。
下面是重阳节的由来和起源的简要介绍。
一、祭祀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最早是一位道士居住的山上祭祀活动。
这位道士名叫张仲景,他自幼立志修道,一生致力于研究仙术和草药医学。
据说,张仲景的一位朋友是为了避免中毒而在重阳前夜搬家,可惜却在搬家过程中遇到了土匪,最终丧命。
为了哀悼这位朋友,张仲景在每年九月初九这一天,登上山顶,执火炉,焚香向天,祭奠祈福。
人们见到他的行为后,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九九重阳、踏秋祭祀的传统。
二、敬老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逐渐与敬老、尊老的文化内涵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一直被尊重为家庭中的长者和智慧的源泉。
重阳节成为了孝敬和感恩的日子,人们会带着礼物和美食,前往老人家中,给长辈敬茶、拜访、表示孝顺和敬意。
重阳节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远离家乡的子女会尽最大的努力回家与父母、祖辈相聚。
三、登高行乐重阳节期间,登高行乐也是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
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正是山水秀丽的好时候。
人们会聚集在山上、山水间,登高望远,欣赏秋景,放松心情。
登高还有祛病强身的作用,相信登高能避免疾病的侵袭,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四、佩插茱萸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还会戴上佩插茱萸的小红花或者将茱萸挂在门窗上。
茱萸是一种草本植物,因为它的果实有祛邪驱寒、辟邪的作用,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佩插茱萸的习俗也在重阳节中流传,并具有驱邪祈福的意味。
五、文学艺术的呈现重阳节也是文学艺术的盛会,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会在重阳节创作和赞美长寿的诗文。
这些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对长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总结:重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与敬老尊贤、家庭团聚、登高远足、祭奠祖先等习俗相结合。
这一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长寿、健康和吉祥的渴望,也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孝道和尊老的重视。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节日便是其中之一的瑰宝。
不知道大家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欢迎阅读与收藏。
重阳节来源重阳节又叫“踏秋”,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大家都在做些什么呢?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重阳赏菊、饮酒、对弈,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的简介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也逐渐的被人们所熟知。
为什么把阴历九月九日叫做重阳呢?那是因为,古人“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名“重九”、“九月九”、“九日”。
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欢送查阅!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一)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軌节或老人节。
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快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那么代表光明、动。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明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二)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呲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
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
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化开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三)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他,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登高重阳节民俗活动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到达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祥瑞之意。
重阳节2024哪一天几月几号一、重阳节简介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踏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
该节日的时间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因此也叫做“重九”。
人们在这一天会登高远足、插茱萸、观赏菊花等活动,以表达对老人的敬爱和祝福,也寓意着祛病、避灾和祈求幸福。
二、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东汉末年,荆州有一位叫做霍去病的英雄,在他去世后,他的后人每年九月初九都会举行祭祀活动,以纪念他的功绩和忠诚。
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演化为重阳节,并且与老人有关联,人们开始了重阳节登高、祭拜祖先等传统习俗。
三、重阳节的习俗1.登高远足:重阳节这一天,人们喜欢登高远足,以迎接秋天的到来。
他们会选择一些名胜风景区、山头或公园,带着家人或朋友一同去参与这个活动,欣赏美丽的秋景,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2.插茱萸:重阳节也被认为是茱萸的节日。
茱萸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人们会将它插在衣衫上或佩戴在身上,以避邪和驱瘟疫。
另外,人们还会摘下茱萸的果实,晾晒后泡茶饮用,以求良好的健康。
3.观赏菊花:重阳节也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选择到花坛或园林中观赏菊花。
菊花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寓意,人们期望自己像菊花一样的坚强和美丽。
4.品尝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也称为“菊花糕”。
它由糯米、桂花、枣等食材制成,外形酷似菊花,人们常常将重阳糕作为节日礼品赠送亲友,以表达心意。
四、重阳节2024的日期根据农历九月初九的日期计算,重阳节2024将在阳历年的10月21日。
五、结语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老人、家庭和健康的祝福和敬意。
每年的重阳节,无论是登高远足、插茱萸,还是品尝重阳糕,都是一种亲近自然、欢庆节日的方式。
重阳节的到来,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度时光、表达情感的机会。
让我们共同期待2024年的重阳节,一同感受中秋的美丽和祝福之意。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来历与中国古代的祭祖活动有关,同时也与道教的信仰息息相关。
本文将为您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相关的风俗习惯。
一、重阳节的来历据史书记载,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的极限,每逢九月九日,阳气最盛,也是阴气最浓的时候。
为了抵挡阴气的侵袭,民间便有了登高远离瘴气的风俗,这便是重阳节最早的来源。
同时,根据道教的传说,重阳节也与著名的仙人养生人物药王孙思邈有关。
相传孙思邈在九月九日如愿以偿寿终正寝,故而重阳节也成为祭拜祖先和尊重长辈的日子。
二、重阳节的风俗1. 登高重阳节主要的庆祝活动之一就是登高。
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人们常常会选择登山、出游,并攀登山峰,以迎接阳气的充裕。
登高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机会,也是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之一。
2. 赏菊重阳节是赏菊的好时机。
由于菊花盛开的时间大多在重阳节前后,因此人们喜欢赏菊赏花,细赏菊中的花形,品味菊的芳香,以表达对生命的美好和对自然的敬畏。
3. 喝菊花酒重阳节还有特别的饮食习俗,人们会饮用菊花酒。
菊花酒是以菊花为原料酿制而成,其具有消暑、降火之功效。
喝菊花酒不仅可以驱寒、去湿,还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4. 吃重阳糕重阳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就是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糕点,它的形状圆润,外表光滑,口感鲜香。
人们在重阳节会聚在一起,品尝重阳糕,寓意团圆和美好。
5. 穿菊花为了庆祝重阳节,特别是儿童和女性,他们会戴上菊花装饰的发饰或者别在衣物上,以表达庇佑和祝愿之意。
6. 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家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或族谱所在的地方,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总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我们向往阳光、健康和团圆。
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活动,我们向祖先致敬,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让我们共同保护并传承这一美好的传统,让重阳节成为我们亲人聚集、欢庆喜悦的日子!。
重阳节的简介及来历重阳节重阳节简介及来历重阳节,又被称为重阳节、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的正式日期。
这个节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尊敬老人、敬拜自然、祈求吉祥的重要节日。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传在那个时候,有一位道士告诉楚国的名将伍子胥,九月初九这一天恶灵会出现,而纪念九这个数字能够起到驱邪避凶的作用。
为了消除邪气,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伍子胥便在九月初九这天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祭拜活动。
此后,这一天便得到了重视,并成为了重阳节的源头。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重阳节是一个以祭祀、登高、赏菊为主要习俗的传统节日。
以下是重阳节传统习俗的简介:1.登高望远: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许多人会选择登高远望,欣赏秋色,呼吸新鲜空气,迎接美好的未来。
2.祭祖祭扫:重阳节对于一些先祖的祭祀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向他们表达敬意并祭扫墓地,以表达对前人的思念。
3.赏菊饮酒:重阳节正好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赴菊花展览会,欣赏各种品种的菊花,细赏其中的美丽与文化内涵,同时也会以赏菊为借口,和亲朋好友一起畅饮美酒。
4.佩戴茱萸:茱萸又被称为重阳花,是重阳节的重要象征物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佩戴茱萸,相信可以驱邪、祈福和保平安。
5.喝重阳酒:重阳酒是重阳节的特色饮品,通常由桂花、艾叶、黄酒等原料酿制而成。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品尝重阳酒,以祈求吉祥和健康。
三、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象征着长寿、吉祥和安宁,同时也是尊敬老人的节日。
中国文化中,老人被尊为家庭的重要支柱和智慧的象征,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
这个节日提醒人们要关爱和尊重老人,感激他们的关怀和付出。
同时,重阳节也是一个祈愿平安的日子,人们向上天祈求家庭的和睦和吉祥如意。
总结: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无论是其来历还是习俗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重阳节的庆祝和活动,人们记住并缅怀那些为国家和家庭做出贡献的前人,同时也感激和尊重老人,祈愿家庭幸福安康。
重阳节的简介及习俗有哪些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因此得名。
在中国文化中,九被视为阳数,九月九日更代表着阳气的旺盛和久长寿福。
重阳节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民众团圆、祈福和敬老的盛大节日。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重阳节的简介及其传统习俗。
重阳节起源于古代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重阳节的前身是为了祭祀、防御邪灵和疫病而设立的祭祀活动。
当时人们相信,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幽冥门户开启,阴气逼近人间,容易受到邪灵侵袭,因此通过举办九九祭祀仪式来祈福求保佑。
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数字,九九重阳同样有着特别的意义和象征。
对于老年人来说,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个吉祥日子,寓意久长寿福,因此他们选择在这一天祭拜祖先、纪念逝去的亲人,致敬老年智慧和亲情。
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望远:登高是重阳节期间最为流行的习俗之一。
人们相聚在山间、公园或景区,攀登高山,展望远方风景,以庆祝重阳佳节。
登高不仅是一种健康的户外活动,也是表达对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祝愿。
2. 赏菊花:重阳节正值秋季,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
人们常常在重阳节期间欣赏菊花展览,赏析各种品种的菊花,并以此表达对生活美好和吉祥富贵的期望。
3. 佩戴茱萸:重阳节时,人们喜欢佩戴一种名为“茱萸”的植物,以驱除厄运、疾病和邪气。
茱萸在重阳节被视为吉祥物,象征平安和好运,也用作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
4. 喝重阳茶:重阳节期间,人们喜欢品尝一种特殊的中草药茶,称之为“重阳茶”。
这种茶具有保健的功效,被认为能够驱除寒湿,增强人体免疫力,庆祝重阳节的同时也可以关心健康。
5.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期间的传统食品,由糯米、豆沙、莲子等制作而成。
重阳糕形状圆满,象征着团圆和美好,也是祈福和祝福的象征。
6. 祭祀祖先:重阳节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家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烧上香灯,祭拜先人,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关于重阳节的简介_重阳节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重阳节也被称为“酒节”、“老人节”,是与祭祖、祈福寿、登高赏秋等活动密切相关的节日。
本文将从重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食品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带大家一起了解这个富有魅力的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传当时有一位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在九月初九这天,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跳江自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九月初九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吉祥、消灾延寿。
久而久之,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的形式。
重阳节早期主要是老年人的节日,因为在古代观念中,九九是阳气最盛的日子,被认为能够驱邪、增福、延寿。
在重阳节这一天,中国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许多人会同亲友一起登高赏秋。
登高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不仅能够欣赏到秋天的美景,也有助于锻炼身体。
其次,人们还会采摘菊花,称为“插茱萸”。
插茱萸源于唐代的民间传说,因为茱萸树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
此外,重阳节还有赏菊、赛龙舟、吃重阳糕等习俗。
重阳节的食品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一道必不可少的食物,那就是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的糕点,有圆形、方形、扇形等多种形状。
它的制作原料主要有糯米、小米、红枣、核桃等,口感软糯,有一种独特的香甜味道。
相传食用重阳糕可以驱邪、辟灾,同时也有祈求长寿、康健的意义。
除了重阳糕,人们还会品尝各种以菊花为原料的菜肴和茶饮,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人对于重阳节的关注度逐渐增加。
在现代社会中,重阳节不再仅仅是老年人的节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这个传统节日,并将这一天作为表达孝敬、关爱父母的好时机。
一些志愿者也会组织活动,去养老院陪伴孤寡老人,为他们带去温暖和关怀。
这一切都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和关爱,也使重阳节的意义更加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重阳节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简介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其中,重阳节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又称为踏秋节、登高节,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重阳节的由来、习俗和庆祝方式。
一、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名叫苏秦的智者,他发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阳气最盛。
为了使人们能够避灾祈福,苏秦提倡在这一天登高远离瘟疫和厄运。
此后,九九这个数字就被看作是吉利的数字,而九月初九这一天也被定为重阳节,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远离瘟疫重阳节是一个庆祝秋天的节日,人们习惯在这一天出门登高,欣赏秋天的美景。
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祈福和避灾的信仰,人们希望能够远离瘟疫和厄运,拥有一个健康平安的未来。
此外,登高也有锻炼身体、增强体力的作用,对于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2. 饮茱萸酒重阳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习俗是饮茱萸酒。
茱萸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其果实有着醒脾开胃、驱寒祛湿的功效。
人们相信饮用茱萸酒能够祈求平安、驱邪避凶。
此外,在这一天吃一些山楂、莲子、柿子等水果也是常见的习俗,这些水果都有着祛除寒湿、增添体力的作用。
3. 佩戴菊花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季节,因此佩戴菊花也成为了这个节日的习俗之一。
人们相信佩戴菊花能够带来好运和长寿。
此外,人们还会制作菊花饼,以示庆祝和祈愿。
4. 打九龙灯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重阳节晚上放飞九龙灯,这是一种民间传统,寓意着消灾延寿。
九龙灯会在夜空中飞舞,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
这个庆祝方式也成为了重阳节的独特景象之一。
三、重阳节的庆祝方式重阳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祭祖和感恩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到故乡,与家人一起共度时光。
他们会登高观赏秋景,品尝美食,展开各种庆祝活动,例如聚餐、旅游、制作花灯等。
此外,重阳节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总而言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
九九重阳节的由来简介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一、重阳节的由来简介。
一种说法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
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
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
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另一种说法可能源于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等的植物原料。
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
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二、重阳节的传说是什么?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以纪念和祭拜祖先,祈求平安和长寿。
本文将为您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相关的风俗活动。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
相传,战国时期的一个九年间,该地区流行一种致命的疫病,许多人不幸丧生。
于是,一个名叫于阳的智者告诉人们,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他们需要采摘菊花、登高祈福,以避免疫病的侵袭。
于阳的建议被人们接纳并遵循,随着时间的推移,登高赏菊的传统逐渐演变为庆祝重阳节的习俗。
这个节日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那就是从唐代开始,九月初九日被指定为"重阳节"。
二、重阳节的风俗活动1. 登高赏菊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爬山、登高,寻找最佳的观赏地点。
登高的活动代表着追求进步和迎接好运的愿望。
此外,赏菊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菊花在重阳节被认为是象征长寿和吉祥的花朵。
人们会去花坛、花展或景区等地,品味花香、观赏花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喝菊花酒重阳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是喝菊花酒。
菊花酒是一种用菊花泡制而成的酒,具有独特的芳香和口感。
人们相信喝菊花酒可以驱邪、祛病,也可以祈愿长寿和平安。
家庭或团体会在此时举行聚会,共同品尝菊花酒,以庆祝节日。
3. 佩戴艾叶和挂茱萸重阳节也是一个充满禁忌的日子。
根据传统习俗,人们通常会佩戴艾叶和挂茱萸来避邪和祈福。
艾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具有驱邪的作用,茱萸则被视为能带来好运的祥瑞之物。
4. 旅游和郊游重阳节是秋天的一个良好时机,正是天气凉爽、秋景宜人的时候。
因此,很多人选择在重阳节期间进行旅游和郊游。
他们可以选择去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区或者是乡村度假区,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享受轻松和愉快的时光。
三、结语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健康长寿和福祉的憧憬。
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以及佩戴艾叶和挂茱萸等活动,人们祈求祖先的保佑,并向美好生活和未来展望而努力。
关于重阳节的简介资料重阳节,也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本文将为您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习俗和庆祝方式。
历史背景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据说,每年的九月初九日,当地会出现怪疫,伤害人们的健康。
为了避免这种灾祸,人们开始在这一天举办祭祀仪式,祈求平安与吉祥。
习俗重阳节有一系列的习俗和活动,其中包括登高、佩香囊、饮菊花酒、赏菊花等。
1. 登高:重阳节是登高的时候。
人们会选择山岳、高地或者城市的高楼大厦,爬上山顶或者远眺高处,以迎接秋季的美好和清爽的空气。
登高的同时,还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2. 佩香囊:在重阳节,人们会戴上香囊。
香囊是用香料和草本植物制成的小袋子,袋内填充香料。
佩香囊的目的是为了驱邪辟邪、祈求好运和祝福,并增添节日的氛围。
3. 饮菊花酒:重阳节有一道传统的美食,即菊花酒。
人们会将菊花浸泡在米酒或者清酒中,制成花酒。
这种菊花酒有清香的味道,不仅美味可口,还有消除寒湿、祛除湿气等功效。
饮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4. 赏菊花: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因此,人们会到公园、花坛或者自家院子里欣赏菊花。
菊花以其各种色彩和花形的丰富多样而闻名,赏菊花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庆祝方式重阳节是全家团聚的时刻,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这个节日。
他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登高、赏菊花,还可以一起品尝美味的食物,分享快乐与团圆的时刻。
总结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人们欢庆秋季的美好时刻。
通过登高、佩香囊、饮菊花酒和赏菊花等各种习俗和庆祝方式,人们祈求平安、健康和祝福。
重阳节也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节日。
让我们共同庆祝重阳节,享受团圆的快乐!。
关于重阳节的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重阳节的简介重阳节是中国民族传统式的敬老节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普遍的社会影响力。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重视家庭伦理的体现。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与古代的天文历法有关。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在《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在古代,重阳节有祭祀天地、祖先的习俗。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族平安。
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一种说法与秋季的气候和农事活动有关。
农历九月,正值秋季,是收获的季节。
人们在辛勤劳作之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庆祝丰收,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同时,也会借此机会休息调整,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准备。
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敬老。
在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重阳节,晚辈们会向长辈表达敬意和祝福,为他们送上礼物,陪伴他们共度佳节。
这种尊老敬老的风尚,不仅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古代,重阳节还有登高的习俗。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人们登上高山,极目远眺,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
登高还有一种寓意,就是希望能够避开灾祸,祈求平安。
此外,重阳节还有赏菊、佩茱萸等习俗。
菊花在秋季盛开,色彩斑斓,形态各异,是秋天的一道美丽风景。
人们赏菊,不仅是欣赏其美丽,也是赞美其高洁的品质。
茱萸是一种香草,古人认为在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辟邪消灾,保佑平安。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
如今,重阳节已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社会各界会开展各种关爱老年人的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举办老年文化活动等,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仅是庆祝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楚国发源地或在保康重阳(2009-10-16 12:17:23)标签:杂谈分类:鄂西北(十堰、襄阳、随州市)2009年9月19日至20日在保康县召开的湖北省楚国文化研究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中国早期楚文化研讨会上,楚国源头得到进一步论证。
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与会专家学者大多认为,保康重阳就是楚国的发源地。
标志着楚文化研究专家一直争论不休的楚国发源地问题终于有了学术定论。
(楚源地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议不休的话题。
此前,史学界有“陕西商洛说”“河南丹淅(丹、淅二水合流之处)说”等观点。
)尽管学术界对“楚”的意义有种种解释,但这种解释可能更形象生动---楚字上部是“林”,下部等同于足字,两字相合就是“丛林中一只跋涉的脚”。
换言之,楚是林地狩猎民族,这也是楚崇凤,视凤为至尊、至善、至美的神鸟,惯以凤鸟为图腾的原因之一。
要追溯早期楚发源地,必须从“熊绎辟荆山”开始。
这从《左传.昭公十二年》云: “昔者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褴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可知,故研究早期楚文化,一定要讲到荆山与沮水。
《中国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湖北省》荆山条载:荆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西岸。
面积约3100平方公里。
因昔盛产荆条(灌木)得故名。
海拔一般为800~1200米,最高点望佛山(又名望夫山)1946米。
主峰聚龙山1852米,因山东南有两条山梁,一沙土梁,一岩石梁,状如两条龙而得名。
山体呈东西走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5公里。
面积36平方千米。
多茅草。
长江支流沮、漳河源于山南,汉江支流蛮河源于山北。
1989年版《辞海》也有相同的记载:“荆山在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
漳水发源于此,西北东南走向,主峰聚龙山,在保康中部,东南谷地宽广,西北巍峨陡峻。
富丛林。
西周时楚立国于此一带,有抱玉岩。
相传春秋楚国卞和得玉于此。
”为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克陵提出“熊绎辟荆山,渊源就在现在的保康聚龙山一带”,他根据1972年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的古地图,利用国际先进的测绘方法,得出荆山就是保康县境内的聚龙山。
而丹阳在荆山以南,符合楚人实现的政治抱负和生存需要。
而保康楚文化研究者虢光新,根据近几年发掘出来的西周诸侯国都城遗址,得出丹阳必在荆山主峰聚龙山南部,也就是今保康县马良镇重阳。
一时间,荆山作为“楚源地”也随之声名鹊起。
史载商末周初,楚开国先躯鬻熊担任部族首领时,审时度势,最终依附周朝。
故《史记.楚世家》记鬻熊“子事文王”。
周成王时,周公旦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
“周公奔楚”后,至使周成王“伐楚”(见成王时“矢令簋”:“唯王于伐楚伯,在炎。
”) ,鬻熊之子熊丽被迫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之间,另图发展。
(《墨子.非攻下》有“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
”)后来,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了,并平定三监之乱(注:西周初商王畿地区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后,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于是,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到荆山一带(今湖北保康南漳一带),建立了荆国。
盖因周政府无能力接管原荆山的广大区域,欲以名爵换取楚人内附。
历史定格在公元前1046年,一个远古的身影在荆山沮水荒蛮之地艰难跋涉,他就是楚人开天辟地的先祖熊绎。
《左传.昭公十二年》云: “昔者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褴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惟是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古人认为可辟邪。
),以共御王事”。
此外,还进贡苞茅为周王室用以祭祀。
这可能与楚地独产苞茅和楚人传统的掌天人相通的祭祀职责有关。
楚人对此亦极为重视,引以自豪。
楚人迁徙到荆山时,周边诸候国林立,荆山东部今谷城境内有谷国;今房县境内有彭国;今竹山境内庸国;今南漳境内有罗国和庐戎国;南部今沙洋境内有权国;西南今秭归巴东境内有巴国。
楚人生存危机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荆山腹地的沮河流域还没有成建制的部落,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确为是理想的栖息之地。
尤其是沮河上游今保康重阳坪一带有大片冲积平原可供开垦。
故《左传》有“汉江沮漳,楚之望也”。
沮水,发源于今保康西南的歇马,经马良到重阳流入南漳,经远安、荆州西注入长江。
重阳位于保康马良镇境内,是湖北早期楚文化遗存最多的地区。
1976年,重阳西坪高家山出土了楚国早期的青铜鼎,该鼎三足外撇,口径41.6厘米,腹深28.4厘米,耳高11.5厘米,足高23厘米,重达19.6公斤。
现藏襄樊市博物馆。
2007年在距重阳仅20多里的店垭格栏坪村发现4个大磉礅,呈上圆下方形,上圆直径58厘米,底边边长70厘米,单个重达150公斤以上。
并发掘了公元前1046年的楚子祭祀天神的东西南北庙。
1980年在重阳坪对面紫阳村出土了一柄青铜剑,该剑通长47.1厘米, 宽3.9厘米,剑中脊起棱,有脊,圆首实径,双箍。
据鉴定,应是东周以前的遗物。
再次为楚荆山的定位提供了力证。
此外,还发现古遗址四处:1.穆林头遗址。
位于沮水北岸的紫阳村,重阳坪对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厚3米,土分5层,出土有石器、陶片,器表多素面,少量有纹。
2.卞和墓。
位于重阳村周公岭山脚下。
墓已毁,但墓道尚存。
据考证,卞和出生在今保康县马良镇重阳村。
在这里,至今仍保留了哭卞和庙,把卞和当神,对亡人感恩,保康沮水巫音是楚国祭祀音乐的繁衍,保康端公舞是楚国流传下来的祭祀舞蹈,保康人信奉给竹子戴孝、给果树贴红、喂饭等习俗。
3.西坪遗址。
位于重阳村西6公里。
遗址南北长200米,宽30米,厚1.5米,地面暴露较多的陶片,出土铜簇一件,为东周时期物品。
4.锅厂遗址。
位于店垭锅厂村。
面积约1500平方米,厚1米,出土文物多陶片和草木灰。
保康县史志办杨选成认为,保康重阳的周公岭、殿皇庙都和早期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揣测周公岭的地名和周公旦奔楚有着密切联系,有可能楚人把周公旦下榻之地命名为周公岭;而殿皇庙缘于楚国受封后,政治处境得到很大改善,都城建设随之兴起同时,兴建殿皇庙作为国家祭祀祖先的地方,进而推断出重阳为楚都丹阳的佐证,其理由有二:一、时间上,周公旦奔楚在前,封楚在后,周公旦所奔楚地应在重阳。
二、从重阳周公岭、殿皇庙位置看,以及与之相对的紫阳穆林头有曾有过建过都城的遗迹。
尔后,楚先民在重阳励精图治,逐渐强大后,从远安和南漳境内出荆山,在江汉平原称霸,然后问鼎中原。
至于对重阳地名的推测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种是怀旧,把重阳视为重建的丹阳,简化为重阳。
一种是祭祖,楚人把重黎尊为先祖,把都城带个重字。
再就是重阳和紫阳两边都有城,两地都有阳,合二为一叫重阳。
有必要说明的是,保康县的重阳、马良、店垭三镇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归属南漳,1949年才划归保康。
荆山1.湖北南漳、保康一带晋.庾仲雍《荆州记》载:西北三十里有清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
宋《太平寰宇记》云:卞和得璞开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
《中国名胜词风俗》:湖北南漳县城西约75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萦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八经。
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
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牦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
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晋·庾仲雍《荆州记》载云:“西北三十里有清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
”《湖北通志》载:“案《韩非子》云卞和得玉楚荆山,其地在今南漳县,盖《禹贡》之南条荆山也。
”2.湖北阳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璞之所。
”3.安徽芜湖《太玉府志》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曰大荆,曰小荆;上有鹤迹、龟文之石。
”《九域志》谓: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
山崖有“寒壁”二字,为明御史骆曾所刻。
“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
宋时宣城人梅尧臣有《荆山》诗云:“和楚人,滋楚地;泣玉山,无所记。
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4.安徽怀远《怀远县志》: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突起。
《水经注》载:淮水出荆出之左,当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间。
《图经》云: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
清康熙《凤阳府志》:“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
”《中国名胜词典》: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
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
5.高淳县东三十公里的桠溪荆山.二.丹阳1、安徽当涂《汉书.地理志》谓丹阳属今安徽当涂境,此说为后人所不取。
2、陕西商县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
(见石泉、徐德宽《楚都丹阳地望新探》)至今没有可靠文献资料证明熊绎之时,楚人在今陕西商县之地活动。
反而与商王武丁“奋伐荆楚”;与“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与“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等记载不符。
3、湖北秭归括地志云:“归州巴东县东南四里归故城,楚子熊绎之始国也。
又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
舆地志云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
”《水经注》称今湖北秭归为熊绎之始国。
4、湖北枝江《史记.楚世家》集解徐广曰:“在南郡枝江县。
” 正义颍容传例云:“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
”《左传.桓公二年》正义引宋仲子语,谓丹阳在今湖北枝江。
湖北秭归说、枝江说,同样缺乏可靠证据。
与“周公奔楚”等记载不符。
5、河南淅川(龙城)清人宋翔凤在《过夜录》卷九《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徒郢考》中,则首倡丹阳今河南淅川说。
淅川众多楚墓出土的文物可证明,其地是前七、八世纪(熊仪——楚武王早期)的一个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但是,不能证明它是鬻熊之居处、熊绎之封地。
6、湖北南漳《左传》的熊绎“辟在荆山”与《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的“荆(山)”,应当同指湖北南漳之荆山。
属山林蛮荒之地。
三,人物简介鬻熊商王武丁时就有“奋伐荆楚”之举。
说明殷商时期楚人已有一定的实力,楚人已经居住“荆楚”之地。
后来鬻熊投奔周文王,任“文王之师”。
然而,西周开始分封时,楚人并没有得到册封,这可能引起了周、楚不睦。
故成王怀疑周公时,周公才会“奔楚”。
熊丽。
鬻熊之子。
《墨子.非攻下》有“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
”证明熊丽所居之地,也在睢山(荆山)“荆楚”之地(今湖北南漳境)。
熊绎鬻熊之曾孙。
周成王之时封子男之田,疆土方五十里。
四.熊绎受封的猜想《史记.鲁周公世家》:周武王死,子成王立,“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楚人敬为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