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纸论坛Paper Forum·纸文化·浅析中国宣纸文化价值及其传承□冯榆婷摘要:宣纸乃是国家瑰宝,因其耐久润墨的特性更有“千年寿纸”的美誉。
宣纸是文房四宝之首,其文化价值无比珍贵。
文章从宣纸文化价值的角度入手,研究宣纸文化价值在当代的重要作用,从宣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出发,探索宣纸文化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发展成参天大树,以实现宣纸文化传承。
关键词:当代;传承;宣纸文化;价值传播宣纸文化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宣纸文化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历程,还因为宣纸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积极与时代接轨的进步性和创新性。
时代在快速发展,人的思想在不断变化,人们在星河之际遨游,在宇宙中探索发展。
而宣纸文化安居一隅,寄托人类对过去的思念,诉说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坚守。
宣纸文化代表了人类的本心。
中国安徽泾县是世所公认的宣纸之乡,屹今为止未曾发现有比安徽泾县更早的有文字记载或实物证明的宣纸发现地。
清代国学大师胡朴安所著的《纸说·宣纸说》已然说明安徽泾县乃为宣纸的正宗发祥地。
宣纸随时代的发展还衍生了两种说法———“古宣纸”和“今宣纸”。
“古宣纸”产自唐代,是以褚皮等韧皮纤维为原料的用于工笔画的宣纸,其表面平滑、致密,但润墨性较差,故多用于工笔画;“今宣纸”产自宋末,是由曹大三创制的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用于写意画的宣纸,其润墨性极为突出,使书画艺术不受限制,得以充分发挥。
“今宣纸”的特性相较“古宣纸”取得了极大进步,这主要得益于宣纸工艺的发展和提升。
宣纸工艺的日益成熟使文化交流更具广度和深度,并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如临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但因熟宣以褚皮或桑皮为主要原料,而日本、韩国的地域气候与中国存在差异,原料不同,使得日韩的宣纸艺术未能完全发展起来。
宣纸按原料、尺寸、厚薄分类,共有60多个品种,如特净宣、净皮宣、棉料宣、罗纹宣、金榜宣、露皇宣等。
改革开放以来,宣纸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宣纸产地的经济、文化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宣城宣纸文化园观后感哎呀,说到宣城宣纸文化园,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心里头那个激动劲儿,到现在还跟吃了蜜似的,甜滋滋的。
一开始吧,我以为就是个普通的纸厂,结果一踏进去,嘿,那简直是个活生生的历史画卷,文化味儿浓得跟老酒似的,越品越有味儿。
一进门,就被那股子古色古香的气息给勾了魂儿。
石板路两旁,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建筑,就像是从古代走出来的老书生,静静地讲述着千年的故事。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斑驳陆离,像是时间的碎片,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最让我震撼的,还得数那宣纸的制作过程。
本以为就是个机器咔嚓咔嚓的事儿,没想到全是手工活儿,精细得跟绣花似的。
师傅们的手艺,那叫一个绝!只见他们手起刀落,竹篾在水中翻飞,像是在编织一个个白色的梦。
然后,那些湿漉漉的纸浆,在他们的巧手下,慢慢铺展开来,变成了一张张洁白如玉的宣纸。
我站在旁边,看得是目瞪口呆,心里头那个佩服啊,简直五体投地。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展厅。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宣纸作品,有书画、有扇面、还有那些精致的信笺,每一件都像是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我特别喜欢那幅用宣纸做的山水画,墨色浓淡相宜,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就像是真的能走进去一样。
那一刻,我仿佛能听到山间溪流潺潺,感受到微风拂面,心情也跟着变得格外舒畅。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讲解员们。
他们不仅专业,而且热情,就像是老朋友一样,跟我们聊着宣纸的历史,讲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他们说,宣纸不仅仅是一种纸,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听着他们的话,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心里头也涌起了一股子暖流。
在宣纸文化园里逛了一整天,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心里却觉得特别充实。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深深地被宣纸的魅力所吸引,也被那些默默坚守着传统技艺的人们所感动。
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它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净土,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和安详。
中国宣纸的发展历程
中国宣纸是一种古老的纸张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宣纸起源于汉朝,至今已经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宣纸制作原始简单,采用的是树皮纤维或者草纤维,加上混合物来制作。
这种宣纸质地比较粗糙,且易于破损。
但是由于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因此在汉朝时期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书写和绘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宣纸的制作工艺逐渐改进。
到唐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优质的树皮原料和天然胶黏剂来制作宣纸,使得宣纸的质地变得更加光滑坚韧,同时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和透气性。
唐代的宣纸在纸面上还可以加上简单的花纹和图案,从而提高了宣纸的艺术价值。
宋朝是中国宣纸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宣纸制作工艺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良和提升。
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精细的树皮纤维和更高质量的胶黏剂,使得宣纸的纤维结构更加均匀紧密。
同时,宋代宣纸的尺寸也更加规范化,形成了现代宣纸常见的规格。
明清两代,宣纸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更加优质的树皮和高级的黏合剂,以求制作出更加细腻、光滑并且坚韧的宣纸。
宣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并且在纸面上可以绘制更加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宣纸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
传统手工制作技术与现代设备相结合,使得宣纸的制
作过程更加高效和精确。
同时,人们还提出了保存和修复宣纸的方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中国宣纸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早的原始制作到现代的科技改良,宣纸的质量逐渐提高,并且在艺术和书法绘画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宣纸因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工艺品,它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我将从宣纸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宣纸为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宣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宣纸最初由东汉时期的宣城(今安徽宣城)制造而得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纸张产品。
宣纸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曾被用于记录文人墨客的文字,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宣纸也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载体,成为了中国画的重要媒介之一、宣纸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宣纸的制作工艺独特精湛,是传统纸张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宣纸的制作主要使用的原材料是苇草,而苇草的选择和采集是关键的一步。
传统的宣纸制作需要在特定的季节采集苇草,经过晾晒、煮炼、漂洗、打浆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最后将浆液均匀敷于细薄的织布上,待其干燥后即可得到纸张。
制作宣纸的过程需要经历多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需要手工操作,并且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才能熟练掌握。
因此,宣纸的制作工艺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艺术性。
这种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得宣纸在纸张制作领域独树一帜,成为了具有高度技术含量和独特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宣纸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宣纸不仅仅是一种纸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代表之一、宣纸的独特材料和制作工艺赋予了它独特的质地和质感,使得宣纸在书法和绘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宣纸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使得中国画能够通过宣纸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因此,宣纸在中国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之,宣纸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意义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纸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致敬。
关于中国宣纸文化的定义阅读题及答案1. 什么是宣纸?宣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材料。
它是以柔韧的棉纤维或竹纤维制成的,具有细腻、透明、吸墨性好的特点。
宣纸广泛用于绘画、书法和文学创作等领域。
2. 宣纸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宣纸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古老传统:宣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2.精湛工艺:宣纸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择原材料、防虫处理、炖煮等步骤。
精湛的工艺使得宣纸具有独特的质感和品质。
3.艺术价值:宣纸作为绘画、书法和文学创作等艺术形式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能够展现出艺术家的情感和创造力,成为文人雅士的钟爱之物。
4.文化传承:宣纸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通过宣纸的使用和传承,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宣纸文化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应用宣纸文化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绘画宣纸是中国水墨画的重要载体之一。
由于它纤细透明、吸墨性好,能够很好地表现水墨画的表现力和神韵。
许多著名的中国画家都倾心于宣纸,他们用独特的笔墨以及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书法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也离不开宣纸的支持。
宣纸柔韧的纤维和质感使得书法家能够流畅地书写,同时也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字迹的线条和笔画的变化。
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宣纸都能够给字迹注入一种独特的韵味。
文学创作宣纸也是许多文学创作的常用材料。
以古代文人为代表的许多作家都喜欢在宣纸上书写他们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宣纸的质感和纹理与文字的意境相得益彰,能够给读者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4. 宣纸的保护和传承由于宣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以下是一些建议:1.加强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培训:培养更多的宣纸制作技师,使这一传统工艺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宣纸文化的独特价值,增强公众对宣纸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游宣纸文化馆作文450字
一走进宣纸文化馆,哇,那种古老的感觉扑面而来!墙上挂满
了各种宣纸作品,简直就像走进了历史的画卷里。
我盯着那幅山水
画看,画得可真细腻啊,感觉就像能听到水在流动、风在吹拂似的。
走进工艺展示区,真是开了眼了!一位老爷爷正在那儿写字,
毛笔在宣纸上跳起舞来,每一笔都显得那么有劲儿。
看得我都惊呆了,这传统工艺真是厉害!旁边还有个小姐姐在造纸,她的手指跟
跳舞似的在纸浆里穿梭,眨眼功夫,一张宣纸就造好了,太神奇了!
我逛到了历史长廊,原来宣纸有这么长的历史啊!从古代皇宫
里用到现在艺术创作,宣纸真的是中华文明的宝藏啊。
不仅是写字
画画的材料,还承载了那么多文化和故事。
走出文化馆,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但心里还想着那片白色的
宣纸世界。
宣纸这个名字虽然简单,但背后藏着好多故事和智慧。
它见证了我们文化的传承,也代表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真是
太有味道了!。
宣纸的历史典故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纸张。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最早被称为“张”的纸张。
唐代时期,宣纸开始盛行,成为唐诗、唐画的主要载体之一。
宣纸的质量好,用于书法、绘画都能达到出色的效果,成为文人雅士的首选。
据说宣纸最初是由没落贵族和奴隶制度下的卑微人民制作的。
他们将蒲草水磨成浆,再将浆液泼到倒立的桑树皮上,用叶子轻轻一压就能完成制作。
传说当时制作的纸张上有可爱的鹦鹉图案,因此又称“鹦鹉纸”。
宣纸的主要产地是中国的安徽省。
这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传统的宣纸制作需要经过60多道工序,非常讲究手工操作和精细程度。
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宣纸的产量非常有限,价格也相对较高。
现在,宣纸已经不再是文人雅士的专利,被广泛用于中国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领域。
同时,宣纸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走向世界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喜爱。
中国宣纸文化园观后感我最近参观了中国宣纸文化园,这是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
宣纸文化园位于中国的宣城市,是一个专门展示和传承宣纸文化的地方。
在这个文化园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有关宣纸的知识,还深刻体验到了宣纸的独特魅力。
一进入宣纸文化园,我就被它的环境所吸引。
整个园区绿树成荫,清澈的溪流蜿蜒穿过园内,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园内建筑以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为主,古色古香,彰显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首先参观了宣纸的制作工艺展示区。
在这里,我看到了宣纸的制作过程。
从选材到蒸煮、搓揉、晾晒,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的精心操作。
他们用双手抚摸着宣纸的每一寸,用心灵与宣纸对话。
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宣纸制作的艰辛和精湛技艺,也对宣纸产业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接着,我参观了宣纸文化展示区。
展示区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宣纸作品,从字画、书法到剪纸、贴画,无一不展现了宣纸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我被这些精美的作品所吸引,它们通过线条、色彩和纹理展现出独特的韵味,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
在文化园内,我还参加了一次宣纸书法体验活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挥洒着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书法艺术需要练习和耐心,但宣纸的质感和手感让我的书法作品更加独特和生动。
这次体验让我对宣纸的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除了宣纸的展示和体验,文化园内还有一些关于宣纸历史和文化的展览。
通过展板和文物,我了解到通过展板和文物,我了解到宣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宣纸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宣纸文化园的展览中,我看到了一些珍贵的宣纸文物。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卷保存完好的古代宣纸书卷。
虽然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但宣纸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质地和色彩,展现出它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这让我更加敬佩宣纸的制作工艺和品质,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宣纸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2021/10 No.236论 坛272021/10 No.236的发展也有无形的影响和促进:中国发明的丝绸,有玉性;中国发明的瓷器,有玉性;中国发明的纸,尤其是宣纸,也有玉性。
这些物件,都具有温润、光滑、洁净、雅致的性质。
它们诞生在中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一种审美追求,是冥冥之中的通感相连,也是一种潜在的希望和追求。
人类文化早期,对于自身的直觉是很依赖的。
玉作为天地之美物,对中国文化有滋养:玉是美石,是石头,却一点也不生硬,如肉脂一样亲切;玉有光芒,却不刺眼,令人赏心悦目;玉有精神属性,让人联想到温润、圆通和智慧。
中国人在与玉的肌肤之亲中,会情不自禁产生高妙的通感,会从玉的质地和温度中,觉察到有大道所在:阴柔中,有比刚猛更强的力量;坚韧中,有比尖锐和锋利更强的品质。
人把自己对玉的感觉人性化、神性化、神圣化,就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文化。
玉有启迪性。
中国早期政治,名之曰“礼乐政治”,带有玉的光泽,带有理想成分。
中国人以玉为神权、政权、军权的象征物,奠定原始国家的形态,也决定了礼乐政治的整体风格。
君子文化和玉有通感,受玉的启迪较多。
与孔子同时代的管仲称玉有“九德”,《礼记》转述孔子的话,说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故君子贵之也。
”[5]这个具有通感意义的阐述,是“君子如玉”的最好诠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化繁为简,把玉归纳为“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6]“五德”被后人简化为仁、义、礼、智、信,将自然属性和道德提倡完美地融合起来,以玉拟人,赋予意义,对中国人的行事做人,有很大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关于宣纸的知识
1、宣纸的历史
宣纸,又称细宣纸、芦苇纸或若竹纸,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折边纸,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一种纸张文化之一。
宣纸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在东都洛阳出现,当时它主要用作画纸和刻坛,以礼仪文书和祭奠文献,后来传入中国其他地区,逐渐演变成适合写文章的材料,是中国最著名的纸张之一。
2、宣纸的特征
宣纸具有折边、特定的色泽,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有柔韧性,容易折叠,颜色鲜艳,耐折缩率低,均匀性强,硬度适中,能够保持文字的美观性,文字可以墨色深,不易褪色。
它是有手工打样折边,并具有特制图案花纹,制作工艺复杂繁琐,技艺精湛,细节考究,韵味深远,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3、宣纸的应用
宣纸最常见的用途是作为文件、书籍、海报等之用,可以写字、绘画、信件等,它在精品书籍、国画作品等的装订更是非常受欢迎。
宣纸也可以用于绘制字画,是不可缺少的素材。
此外,宣纸还可以用于表示客人的赞赏、鼓励或和睦,也可以作为礼物使用,可以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的特色,比如影像珍藏或人物特写,都可以是极好的选择。
- 1 -。
宣纸的问世,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使祖国传统书画艺术得以创新和变幻无穷,使稀世古籍善本得以传世再现,使珍贵文档资料得以复原保存和流传。
郭沫若先生为中国宣纸亲笔题词赞道:“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刘海粟大师题词称赞宣纸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故宣纸被历代誉为“文房之宝、艺术之光”而驰名中外。
宣纸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在安徽省泾县内以传统工艺生产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这一国家规定充分说明:只有采用泾县的原料,泾县的山泉水,泾县的生产工艺而生产出来具有润墨和耐久性的纸张,才能称之为“宣纸”,故宣纸艺术中国特有、技艺精湛、举世无双。
宣纸主要用作于书写绘画、墨润于纸,变化无穷,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极力推崇和喜爱。
南唐后主李煜采用宣纸加工制成“澄心堂纸”、就以:“肤如卵膜,坚清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而名甲天下。
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权子满》诗中赞到:“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
(注:江东纸是指宣纸,因产于江东而得名。
)明末吴景旭在其《历代诗话》中赞到:“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
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写到:“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一直到底不纵横浸渗也”。
因此,中国宣纸文化凝聚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艺术,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精华。
宣纸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因而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精湛的手工技艺,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中华古籍美学的基本特征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使传统的书画作品产生出神奇的艺术效果。
二、神奇的润墨效果宣纸表面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性柔、研妙辉光。
宣纸作为书写绘画的重要载体,其艺术特征主要有:一是有极强的吸附性能,墨粒于纸能形成自然斑烂色彩,即通常所说的焦、浓、淡、枯、湿等“五种墨色”,为国内外其它纸张所不及。
二是纸张着墨后具有变形性小的性能,书画后纸张不皱不拱,均整耐久,百折无损,质白性柔,美观幽雅。
三是具有较长的纸张寿命性能,不易老化变色,具有保存千百年而无损的艺术寿命价值。
宣纸艺术中的最大特性为其神妙的润墨性能,即一笔落纸“五色墨彩”跃然而显。
无论是泼墨、破墨、积墨、水墨和墨迹,皆能体现出独特无比的纸张墨色润味来。
故有“千年纸,五百年绢”之说。
宣纸的吸附性:就是指书画家对纸张要求的润墨效果指标,也是宣纸生产中最主要的一项质量技术指标。
具体来讲,在宣纸上一经着墨或泼墨时,宣纸能表达出水墨豪放淋漓的艺术风格。
浓墨时,宣纸能表现出墨色乌浓鲜艳发亮的特色效果;泼墨时,宣纸能表现出层次分明,清晰透明的艺术效果;积墨时,宣纸能表现出浑厚得体、深沉有力,富有立体感的韵味;焦墨时,宣纸能表现出浓淡适宜、细腻坚韧的色彩;一般用墨时,宣纸又能表达出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湿中有润、润中有湿的特点。
总之,宣纸的吸附性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达到书画家任意挥洒,墨润自如的境地,方为佳纸珍品。
宣纸的变形性:就是指书画家所要求纸张着墨后不起皱、墨色层次分明,浓淡清晰适中、周边状化开,富有立体感的标准。
如果纸张着墨后起皱或起拱,书画家不仅无法继续书写绘画,而且外观形象也很不美观。
根据历史上书画家用纸的习性和经验,选用的宣纸最好能储存一段时间为佳,要尽量避免使用当年纸或当月生产的宣纸。
储存时间越长,其性能效果就越好;放得年代越久越好用,书画上去,不论墨和色,都显得浑厚得体,墨润多变,达到理想的艺术宣纸的寿命性:就是指书画家所要求纸张具有不虫不蛀不变色,能使作品保藏千百年而无损的抗老化指标。
笔者收藏的清嘉庆十二年采用50%的皮浆和50%的草浆抄造的宣纸,清雍正二年,五年以及顺治四年和乾隆三十年采用100%皮浆抄造的宣纸以及清代采用100%草浆抄造的宣纸实物来看,至今外观颜色白雅,色泽洁白,纸质柔韧,无草筋无沙粒无皱纹无斑点,无虫蛀等杂物现象,确为上乘珍品佳纸。
再查泾县档案馆所藏清嘉庆十一年版《泾县志》、《泾川丛刊集》,清乾隆年间著的《泾川小岭曹氏族谱》等全部采用宣纸刻印的书籍更可以助为佑证。
国家文物馆中所珍藏的唐宋以来的历代名字画帖碑文,史籍文档,明代刻本《永乐大典》、清代《红楼梦》、《四库全书》能保存至今完好无损者,无一不是采用宣纸所为,故宣纸享有“纸寿千年”之美誉,实是当之无愧。
中国宣纸素有“墨分五色“之称,即一笔落纸焦、浓、淡、枯、湿跃然而显。
具有白似云、柔似锦、淡似水、浓似漆,不浓不淡,尤如月晕雨雾之奇特效果。
宣纸的外观绵韧洁白,柔软、细密,有帘纹云彩花状。
宣纸艺术用于书写绘画,具有松而不驰,紧而不实,淡而不浑,光而不滑,润墨性能良好,浓淡层次清晰,薄能搓折而无损,软有坚韧而不脆等特色。
宣纸不仅是历代书画家最理想的工具材料之一,也是唯一能充分表达艺术效果的最佳纸张,故清代画家张大风称之为“居文房之首”。
宣纸艺术,中国特有。
由于宣纸原料的配比不同,加工方法的不同,故纸张的润墨效果也各有所差异。
其功能主要有“生宣”和“熟宣”之分。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三《论装背襟轴》中就明确指出:唐代有生、熟纸的功用。
他在论到装背书画时说道:“勿以熟纸背,必皱起,宜用白漫漫薄大幅生纸,纸缝先避人面及要节处”。
“生宣纸”是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的原纸,经烘干而成的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产品。
其规格主要有单宣、夹宣、二层贡、三层贡、扎花、龟纹、罗纹、白鹿、尺屏、露皇、棉连、净皮、特净等。
明代文震享在《长物志》中提到:“泾县连四甚佳。
”指的就是棉连四尺单生宣。
一般认为:生宣纸,纸身松、沁透水墨的力量大,尤其是新宣纸(指刚生产出厂的宣纸)浆性未脱,纸性不软熟,笔头着纸,落水落墨,或浓或淡,不易扩散,较难掌握。
故唐宋时期工笔画盛行时,书画家均不采用。
但明清始,由于水墨写意画的兴起和发展,生宣纸开始直接用于书写绘画,清以后就全部采用生宣纸用书写材料至今。
根据多年来书画家用纸的实践证明:生宣纸虽然沁透力强,润墨扩散快,可将大焦墨法,大枯墨法,大泼墨法相互应用,揉合为一体,将得到水墨淋漓、生气蓬勃、点画精微的艺术风格效果。
生宣纸中的棉料类,主要适用于复制、印刷、装潢、裱托等;皮料类则适用于书写作画;特净类更适合于作山水画和榜书。
生宣纸富有吸水性,只能适宜作传统的山水人物类的写意画和书画,不适合宜作工笔画。
“熟宣”是指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复制加工的宣纸,称加工宣,又称“矾宣”。
老画家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一书中明确指出:“熟纸是用生宣纸加矾制成,故名矾纸”。
南唐后主李煜创制的“澄心堂纸”,就是采用生宣纸加工而成为古今中外的一个名贵品种。
熟宣纸的品种主要有矾宣、煮锤、蝉翼、殊笺、云母笺、蜡笺、玉版宣、洒金宣、金花罗纹宣等,其中染有各种颜色的虎皮、槟榔、珊瑚、雨雪等。
熟宣纸加蜡拖矾,其意义又在于增进纸张的美观,改善纸性质量,防虫避蛀,易于受墨,使之适用于各种用途。
将生宣纸加工成熟纸的主要目的,在于阻塞纸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以便在运笔时不致因走墨而晕染,以达到书画作品更至臻完美的理想艺术效果。
熟宣纸的特点是质地较强,不易沁透水分,墨色能起变化,易流于平板而光滑,适宜于采用大焦墨或淡枯墨来书写作画。
总之,“熟宣”纸由于采用重矾加工制成,主要适宜于我国传统的工笔画和书法。
另外,根据历史上书画家们用纸的习性和经验,不论生宣与熟宣,或其它加工书画纸张,绘画用的宣纸,最好能储存一段时间为宜。
储存期越长,其性能效果好用。
放的年代越久,书画上去不论墨和色,都显得浑厚得体,浓淡适中。
故史称“宣纸诚可贵,洒金价更高”。
宋代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十八载:“唐人有熟纸,有生纸。
熟纸所谓妍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有丧事故不用四。
无限的发展空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宣纸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市场,增强了交流,有力的推动了宣纸品牌创新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市场经济有效地促进了宣纸企业不断加强自我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生存和发展,宣纸企业积极主动与书画家及艺术院校广泛联系,加强交流、相互勾通,以确保宣纸质量,打造市场信得过的品牌。
自1980年以来,“红星”牌宣纸先后三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授予“中华老字号”品牌。
具有一定历史牌号的“汪六吉”牌宣纸、“汪同和”牌宣纸、“曹氏”牌宣纸荣获“著名商标”称号。
恢复了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桃记”、“鸿记”、“鸡球”等老字号品牌宣纸的生产,创新出“三星”、“金星”、“明星”、“红叶”、“红旗”等一批新品牌。
唐宋以来的“粉蜡笺”、“白鹿宣”、“露皇宣”、“硬黄纸”;明清时期的“梅花笺”、“描金笺”、“洒金笺”、“虎皮宣”等也相继恢复生产。
以及采用宣纸加工制作的“宣纸折扇”、“宣纸素白册页”、“宣纸书画长卷”、“宣纸印谱”、“宣纸镜片”、“宣纸邮票册”、“宣纸信笺”、“尺八屏”、“丈二宣”、“丈八宣”、“二丈宣”、“三丈三宣”、“建军纪念纸”、“香港回归纪念纸”、“澳门回归纪念纸”、“二00八奥运纪念纸”、“建国五十周年纪念纸”、“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纸”,以及书画家专用纸等超大型手工宣纸和特制纪念宣纸,使传统宣纸手工技艺在新时代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
宣纸市场由国内扩展到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宣纸用途以书画为主,延伸到裱托、印刷、复制、剪纸等多种用途,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信赖。
目前,泾县宣纸、书画纸、加工企业共有250余户,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经销网点和特约经销门市300余处,年产各种类规格宣纸1000余吨,书画纸5000余吨,加工产品500多吨,直接和间接从事宣纸文化产业人员达5万余人,年市场销售额达5亿元左右,年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
并带动旅游、文化、林业、农业和加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宣纸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主要经济之柱,为泾县四大产业集群之首。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泾县现有工艺美术大师2人,民间工艺大师1人,民间工艺师11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 人,安徽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人,安徽省民间文化传承人11人,安徽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4人。
2007、2008在国际徽商大会上共有3个宣纸产品获金奖、4个宣纸产品获银奖、12 个宣纸加工产品获铜奖。
近年来,泾县相继出台《泾县书画纸行业管理暂行规定》、《泾县促进宣纸宣笔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性扶持文件;2005年县政府组建“泾县中国宣纸协会”;2006年创办了《中国宣纸》杂志;在泾县职高开设“宣纸工艺”专业班,定期招生,定向培训;新建了“中国宣纸博物馆”、“中国宣纸文化园”等一批旅游景点,被确定为“中国书画家专用宣纸研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