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合花》为例简析茹志鹃的小说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7
以《百合花》为例分析茹志鹃的小说特色茹志娟今年10月7日在上海逝世。
她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
它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所以我在14岁那年很幸福很激动地欣赏并咀嚼了它。
茹志娟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因为茹志娟而变成千古百合,这都是真的。
我觉得现在中药堂里边最动听的药名当推百合,百合百合,细细品味两遍,真是满口噙香。
10月15日,茹志娟的葬礼在上海举行。
她的遗照披挂着白纱,这很容易使我想到一个纯洁的灵魂正从百合花下悄然离去。
她今年73岁,33岁那年写了《百合花》,在此之前,她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关大妈》等短篇小说多篇,但影响不大。
《百合花》之后,又写过多篇:《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房》、《三走严庄》等,也未超过《百合花》。
真可以这样说:百合一开四十年,茹志娟清香为百合。
1958年3月号的《延河》,温润的油墨香还没有完全干透,读者们就发现了这道清鲜的文学佐餐,他们争相传递着一个信息:茹志娟的《百合花》值得读。
为什么呢?因为以往战争题材小说往往穿着一个裁缝做的“铠甲”,生硬裹住脆弱。
虽然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但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中,谈论情感二字的确很奢侈。
无法抒情,只好靠描写紧张的场面来烘托主题。
而《百合花》一反“常态”,柔软细腻,剥开外衣,突出灵魂。
要的是真性情。
这样,读者的眼界一下子给擦新了、擦亮了。
所以,当时的文学评论说:茹志娟是一个创新。
清新扑面,这样的小说简直不是写出来的,是刚从山坡上采摘下来的,还带着晶莹的露水呢,嗅一嗅,鲜润透腹。
茹志娟是谁?人们关心她了,想探知她了。
同年的《人民文学》第六期茅盾做了一篇《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文章,谈的主要就是茹志娟的《百合花》。
茅盾是带着欣喜若狂的心情来评说的,我在这儿摘抄几段,以飨读者: “我所举的那些例子中间,《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范文《百合花》赏析《百合花》是一部非战争化的战争小说,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但描写的却是在战争宏大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读这篇小说时,我脑海里不时浮现一些画面,“小通讯员在前面脚步匆忙的带着路,我在后面追赶”“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缀满百合花的枣红底子的新被子”。
作者如画家一般将这一切鲜活的展现在我眼前,淡淡的,散发着清香,色彩柔和而不浓烈,调子优美而不高亢。
整个故事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用一缀满百合花的新被子连缀全文,用委婉细腻柔美的笔调去描写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那种纯洁美好又微妙含蓄的感情。
《百合花》写于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有着这个时代的烙印,但与这期间的其他文章相较,风格迥异。
十七年文学是歌颂与回忆,百合花也不例外,但他又跳出了这一时期那一种英雄式的人物描写方式。
每当读到新媳妇为死去的通讯员缝补破衣服,每当读到新媳妇在棺材里铺上她的嫁妆那一床缀满百合花的新被子时,一种感动深深萦绕在我心头,久久不散。
一篇佳作之所以流传于世,就在于它能激起人感情的激荡,能历久弥香,这便是《百合花》区别于这一时期其他小说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小说有着太多的激情与梦想,有着太多的斗争与革命,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美的关系描写反而置之于后,那种用激情和口号写成的文字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若再次欣赏就味同嚼蜡。
当文学遭遇政治,成为其附庸,文学的灵性就会被掩埋,只有抛开这些束缚,重归对人的关怀时,文学才能散发出他的光芒。
《百合花》赏析《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
最初发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
同年,《人民文学》第6期。
后收入《百合花》、《茹志鹃小说选》等小说集中。
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绽放清新俊逸之花——从《百合花》看茹志鹃的创作风格第一篇:绽放清新俊逸之花——从《百合花》看茹志鹃的创作风格简单无邪的简单无邪的情歌——《溱洧》赏析爱情不能定义。
因为定义逻辑是周延的,超出范畴以外的就是彼而不是此。
爱情是精神、身体的体验,而且因个体不同因而体验不同,因此不可能逻辑周延。
那么,爱情无法定义,只能描述。
我描述的爱其实很简单:没有名利,没有计算,没有期限,没有面具;只有关心,只有支持,只有宽容,只有感动,还有不离不弃。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
《郑风·溱洧》便是一首简单无邪的情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
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
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
在杨柳依依,绿草成茵的仲春季节,他们手执兰草,水中嬉戏,又互赠芍药永结情好,天真浪漫,淳朴无邪。
然而,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
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毛诗序》说:“刺乱。
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
”郑玄、朱熹直至清人,虽在局部上有所修正,但多主刺淫之说,方玉润说:“每值风日融和,良辰美景,竞相出游,以至兰勺互赠,播为美谈,男女戏谑,恬不知羞。
”所谓“恬不知羞”,实际是青年们天然纯朴的感情流露。
方氏又以此诗“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殊不知发轫之清新与末流之华靡,虽渊源有自,终不可同日而语也。
《溱洧》因为这些特别受到攻击,然而,在我看来,这正是本诗的最成功之处――在短短的数行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生动活泼的女性形象。
《百合花》的艺术特色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前期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一床散漫百合花的被子所引起纠葛的记叙和描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品不但思想内容深刻,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1)寓意深刻的细节描写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色。
作者在文中不厌其烦地反复渲染小通讯员肩上那个破洞,从看到小战士身上露出破洞,到最后新媳妇将这个洞细细密密的缝上,一步步把新媳妇的感情闸门打开,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
细节的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开掘人物性格、结构故事及深化主题都起到了细微处见精神的作用,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2)精巧严密的结构。
这篇作品以小见大,构思精巧,组织严密,小说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采取了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中心展开情节的结构方法,由此细腻地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普通人中的英雄形象。
同时细节的反复出现、前后呼应,又使文气一贯到底。
(3)针脚细密的心理刻画。
她不习惯于在强烈的行动中刻画人物,而常借助于心理过程的变化把握人物性格。
《百合花》通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在借被子过程中引起的细微、隐蔽的感情波澜,层层揭开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之美。
小说透过对这两个人物心灵历程的描写,探索了军民鱼水关系的奥秘。
(4)语言清淡质朴,本色美丽而富有诗意。
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以战争为背景,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
旨在描写年轻的通讯员与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
小说中以“我”作为叙述者,旁观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情感交流,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牧歌。
显得含蓄优美,令人回味,同时又给人以真实亲切之感。
菇志鹃《百合花》赏析读菇志鹃的革命历史小说更鲜明地体现了个人独特的风格,从场面的撷取,人物的描写到结构的安排。
情感的表达,在当时的文学背景下都是别具一格的。
而他其中的代表作《百合花》就是以解放战争时期为题材的,细腻,层次感分明,给读者一个惊新的亮点,与以往的战争题材小说穿着裁缝仿制出来的“铠甲”,那么的坚硬,冰冷,是截而不同的,小说中以战争生活为题材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人物,文中则是以一个通讯员护送我到前言包扎所而拉开帷幕的。
小说当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通讯员和我前往包扎所的过程,从开始的“生气起来”、“发生了兴趣”、到“越加亲热起来”,到最后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在看似无事的过程中,情感的体验逐渐积累加深,为小说的高潮作了铺垫。
而我也从中了解到一些有关这个小伙子的信息:以前在家时帮人拖毛竹、参加革命了一年的19岁憨厚的通讯员。
当我问他有没有娶媳妇,他就更加忸怩了,两只手不停的数模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大家应该注意到通讯员的步枪筒里稀疏插了几根树枝来点缀,显得他对生活充满情趣。
而《百合花》的重头情节则在我和通讯员向乡民们借被子,而在这之中,我能轻松借到的被子,通讯员却死活都借不到,以至于说新媳妇是“死封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一位农村拖毛竹青年的特征。
但当我告诉他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被子而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的时候,他觉得误会了人家,惭愧地想把被子还回去。
在这一来二去之中,从摩擦到相互理解,因为这么一条被子,彼此之间增进了认识和了解。
而我们再去看一下这条被子是怎样呢?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枣红低,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而恰恰就是这条被子而牵开了他们的第二次见面!可是这次见面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了解文中谈及的新媳妇,她是小说当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当向她借被子时,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通讯员”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
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
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后来“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从《百合花》试论茹志鹃小说的诗性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茹志鹃的《百合花》“正像一朵纯洁秀丽的鲜花,色泽雅致,香气清幽,韵味深长,历久难忘”,得到茅盾的高度赞赏而一举成名。
这篇不足六千字的文章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从而奠定了茹志鹃“清新、俊逸”的诗性特征。
几十年过去了,那通过饱含情感、细腻柔美的叙事方式来呈现人和事,以委婉清新、多层次、多视角的叙事风格展示平凡人物的思想和精神,依旧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振奋、道德的追求。
一、“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普通小人物,让诗性特征具有可接受的基础。
《百合花》虽写战争,却选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通讯员,写他护送卫生员到前沿包扎所、到老百姓家借被子、救护一大群担架员,突出了他的质朴、天真、纯洁、平凡……选了一个刚结婚的小媳妇,写她为牺牲的小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将唯一的嫁妆——一床枣红色底上洒满百合花的新被子填进小通讯员的棺材,突出了她的纯朴、对解放军真挚的骨肉般的热爱……小说借助这两个普通的“小人物”、平凡的“小事情”,就是要让人民知道,战争除了流血、死亡等残酷之外,还有温馨、清新的一面,更接近于既有轰轰烈烈又有纯真温馨的正常生活现实。
二、“删繁就简”的框架建构——无痕迹刻画,让诗性特征具有易感染的手段。
《百合花》故事比较简单,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
“整篇小说的格局近似速写,仿佛信手拈来,其实却经过细心安排。
……起承转合,呼应陪衬,应有尽有。
”(欧阳文彬语)茹志鹃在《谈短篇小说创作》中说:“细节和情节是两回事情,故事越单纯,笔就越闲,就能集中刻划人物,也就有更多的篇幅放在人物的刻划上。
”一是细节的前呼后应。
例如:在去包扎所的路上,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离开包扎所时,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就把一个热爱自然、充满乐观的青年战士刻画出来了;“我”帮通讯员借好被子,衣服上撕破的大洞,在给“我”开饭、返回团部时挂下来的布片,受了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时还“露着”,已经牺牲了,新媳妇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破洞的多次出现,一方面突出了通讯员不顾自己、关心别人的优秀品质,一方面也把新媳妇热爱解放军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香美丽的百合花——《百合花》独特的艺术风格赏析-中学语文论文清香美丽的百合花——《百合花》独特的艺术风格赏析高玉萍《百合花》是女作家茹志鹃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的一篇小说。
入选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科书。
小说清新、质朴、俊朗。
细细品来,如出水芙蓉,淡雅芬芳的气息迎面扑来。
小说讲了一个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我”是文工团的一名女干部,因为要打仗了,团里让一个小通讯员护送我到后方的一个包扎所里去。
到了包扎所后,小通讯员在问老乡借被子时,和一个结婚刚刚三天的新媳妇有了一点小误会。
后来,小通讯员为了救担架队员,牺牲了。
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陪嫁,那床枣红底上撒满百合花图案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身上。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长久不衰,每每读起来让人唇齿留香,除了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外,还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百合花》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是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
细节一,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
细节二,“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的颤动着。
战斗即将打响,这个只有19岁的憨厚朴实的小战士,却还有这种生活的情趣。
树枝、野菊花是希望,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更是生命的象征。
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小通讯员,在女同志面前,局促,羞涩,腼腆。
但是,他对美有着强烈追求,有一颗对自然、对生活无限热爱纯洁质朴的心,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战士啊。
可是,他却牺牲了,牺牲在他深深爱着的土地上。
小说通过这一细节描写,除了表现小通讯员丰富的内心世界外,还反衬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谴责了战争对美好生命的摧残。
细节三:小通讯员衣服上的撕破的大洞。
这撕破的大洞,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后,慌慌张张的转身就走,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被门钩挂破了。
这个细节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小通讯员见到新媳妇后紧张、拘促、慌乱的心理。
茹志鹃百合花的语言特色
1. 茹志鹃在《百合花》中的语言多简洁啊!就像“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这样的描写,简单却生动极了,不是吗?
2. 她的语言很细腻呀!好比“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把新媳妇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多厉害!
3. 语言还特别质朴呢!像“他摸了摸,干硬的,Choice 还在,硬纸烟盒还在,火镰和火石都还在。
”这种表述,多接地气啊!
4. 真的很会用比喻啊!“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地走来。
”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难道不是吗?
5. 语言的感染力超强的!比如“他小心地把桑叶撒在小蚕身上,蚕儿们沙沙地吃着,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能让人深切感受到那种情感,不是吗?
6. 多么富有生活气息呀!就说“他大嫂刚从娘家回来,正坐在灶下烧火,看见他回来了,忙站起身来,拍打着身上的灰尘。
”这样的描写,就像在我们身边发生一样,多真实!
7. 有时语言还很俏皮呢!“你呀,真是个调皮鬼!”多有意思的话语呀!
8. 会巧妙运用拟人呢!“那百合花,静静地开放着,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多有韵味啊!
9. 语言也有很温情的时候啊!“她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眼中满是慈爱。
”能暖到人心坎里,对吧?
10. 总之,《百合花》的语言特色丰富极了!真的是让人赞叹不已啊!
我的观点结论:茹志鹃在《百合花》中展现出的语言特色,简洁、细腻、质朴、生动且极具感染力,让作品充满魅力。
论《百合花》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百合花的艺术特色论《百合花》的艺术特色【摘要】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娟的主要代表作,它借战争年代纯洁的人际情感来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慨,简单的文字下有着发人深省的道理。
整个作品结构新颖、视角独特、语言清新,体现出了作者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
本文以《百合花》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其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细节描写、叙述方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色。
【关键词】茹志娟;《百合花》;艺术特色目录【摘要】 (1)引言 (3)一、茹志娟与《百合花》 (3)二、《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4)(一)以小见大的选材技巧 (4)(二)循序渐进升华主题 (4)(三)清新俊逸、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5)(四)生动的细节描写 (5)(五)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 (5)(六)灵活的叙述方式 (6)(七)诗意的散文风格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引言《百合花》首次发表于1958年3月,它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茹志娟的代表作。
这部短篇小说以革命战争为背景,体现了作者对于爱的理解,以及对纯洁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追求。
在作品中,茹志娟以其自身特有的细腻,对整个战争进行了具有女性化的描绘,为中国当代文坛增添了一部佳作,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1]。
本文着重分析其在选材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细节描写、文字风格等方面的特色。
一、茹志娟与《百合花》茹志娟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又以短篇小说为主。
茹志娟的创作特色鲜明,一般笔调清新、俊逸,又善于对情节和细节的描写,她笔下的故事常会以小见大,往往都是从小角度去反映整个时代和事物的本质。
其代表作主要有《百合花》、《儿女情》、《一支古老的歌》等。
茹志娟的《百合花》创作于1958年春天,这是她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一。
其创作的背景正是我国“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作家本人与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一样,在当时高度政治化的时代背景下承受着巨大的压抑。
茹志鹃《百合花》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茹志鹃《百合花》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百合花》茹志鹃读后感《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初读这篇小说,就被其清新质朴的语言和细腻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年代普通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以“我”的视角展开。
小通讯员是一个年轻、质朴、羞涩的战士,他与“我”一同前往包扎所。
在路途中,他的憨厚与纯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善言辞,与“我”交流时甚至会脸红,但他对待任务却极其认真负责。
他的形象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年轻战士的纯真与可爱。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
小通讯员虽然年纪不大,但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坚定和勇敢。
他身上那种未经世事雕琢的质朴,让人感到无比亲切。
他会因为借被子时的鲁莽而感到愧疚,也会因为和女同志接触而感到羞涩。
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
新媳妇最初给人的感觉是有些泼辣,但当她了解到小通讯员的牺牲后,她的转变令人动容。
她从最初的不愿借被子,到最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新被子盖在小通讯员的身上,这种变化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柔情。
茹志鹃在描写人物时,善于抓住细节。
比如对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着的几根树枝和野菊花的描写,表现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还有新媳妇那细细密密的针脚,不仅展现了她的心灵手巧,更体现了她对战士们的深厚情谊。
这些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
战争的残酷在文中没有直接的描述,但通过对包扎所紧张忙碌的场景以及小通讯员牺牲后的场景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阴影。
而那些盛开的百合花,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显得珍贵和美好,象征着人性中的善良与纯真在战争的黑暗中依然闪耀着光芒。
《百合花》所展现的情感是深沉而真挚的。
这种情感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是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而是一种在战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朴素情感。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茹志鹃的小说特色【摘要】:《百合花》是茹志娟的代表作,小说创作于1958年,得到了茅盾先生的大力支持。
纵观《百合花》,可以看出在全文朴实自然,在处理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上匠心独运,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其富于诗意的叙事风格则把作品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茹志鹃百合花通讯员艺术境界细节人物性格质朴被子人物形象情节【正文】: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回忆说:“已蔫到头的百合,重新滋润生长,一个失去信心的、疲惫的灵魂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希望,重新站立起来,而且立定了一个主意,不管今后道路千难万险,我要走下去,我要挟着那个小小的卷幅,走进那长长的文学行列中去”①。
《百合花》是一篇只有六千多字的小说,得到了茅盾的热切关注,说明先生具有慧眼卓识,说明它确实是一朵盛开的艺术之花,是当时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茅盾誉之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集中了茹志鹃艺术风格之精华,堪称为前期代表作。
同时,也是一朵与作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心灵之花。
《百合花》描述的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战场。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在战争爆发前被安排到前线包扎所,由小战士护送——一个十九岁的农村青年,不善言辞,特别的纯朴善良。
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无论是与我的相伴而行,还是借被子的情节都突出了小战士怯于女性,以及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变化。
没有太多的笔墨描写小战士的动作,只有他和两个女性的交往以及神态的变化,再就是他的衣裳上的破布片,放在石头上的馍馍。
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茹志娟说:“《百合花》在我创作的历程中,是关键的一个作品,是使我鼓起更大勇气走上创作道路的一个作品。
以《百合花》为例分析茹志鹃的小说特色茹志娟今年10月7日在上海逝世。
她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
它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所以我在14岁那年很幸福很激动地欣赏并咀嚼了它。
茹志娟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因为茹志娟而变成千古百合,这都是真的。
我觉得现在中药堂里边最动听的药名当推百合,百合百合,细细品味两遍,真是满口噙香。
10月15日,茹志娟的葬礼在上海举行。
她的遗照披挂着白纱,这很容易使我想到一个纯洁的灵魂正从百合花下悄然离去。
她今年73岁,33岁那年写了《百合花》,在此之前,她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关大妈》等短篇小说多篇,但影响不大。
《百合花》之后,又写过多篇:《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房》、《三走严庄》等,也未超过《百合花》。
真可以这样说:百合一开四十年,茹志娟清香为百合。
1958年3月号的《延河》,温润的油墨香还没有完全干透,读者们就发现了这道清鲜的文学佐餐,他们争相传递着一个信息:茹志娟的《百合花》值得读。
为什么呢?因为以往战争题材小说往往穿着一个裁缝做的“铠甲”,生硬裹住脆弱。
虽然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但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中,谈论情感二字的确很奢侈。
无法抒情,只好靠描写紧张的场面来烘托主题。
而《百合花》一反“常态”,柔软细腻,剥开外衣,突出灵魂。
要的是真性情。
这样,读者的眼界一下子给擦新了、擦亮了。
所以,当时的文学评论说:茹志娟是一个创新。
清新扑面,这样的小说简直不是写出来的,是刚从山坡上采摘下来的,还带着晶莹的露水呢,嗅一嗅,鲜润透腹。
茹志娟是谁?人们关心她了,想探知她了。
同年的《人民文学》第六期茅盾做了一篇《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文章,谈的主要就是茹志娟的《百合花》。
茅盾是带着欣喜若狂的心情来评说的,我在这儿摘抄几段,以飨读者:“我所举的那些例子中间,《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茹志鹃的小说特色【摘要】:《百合花》是茹志娟的代表作,小说创作于1958年,得到了茅盾先生的大力支持。
纵观《百合花》,可以看出在全文朴实自然,在处理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上匠心独运,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其富于诗意的叙事风格则把作品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茹志鹃百合花通讯员艺术境界细节人物性格质朴被子人物形象情节【正文】: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回忆说:“已蔫到头的百合,重新滋润生长,一个失去信心的、疲惫的灵魂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希望,重新站立起来,而且立定了一个主意,不管今后道路千难万险,我要走下去,我要挟着那个小小的卷幅,走进那长长的文学行列中去”①。
《百合花》是一篇只有六千多字的小说,得到了茅盾的热切关注,说明先生具有慧眼卓识,说明它确实是一朵盛开的艺术之花,是当时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茅盾誉之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集中了茹志鹃艺术风格之精华,堪称为前期代表作。
同时,也是一朵与作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心灵之花。
《百合花》描述的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战场。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在战争爆发前被安排到前线包扎所,由小战士护送——一个十九岁的农村青年,不善言辞,特别的纯朴善良。
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无论是与我的相伴而行,还是借被子的情节都突出了小战士怯于女性,以及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变化。
没有太多的笔墨描写小战士的动作,只有他和两个女性的交往以及神态的变化,再就是他的衣裳上的破布片,放在石头上的馍馍。
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茹志娟说:“《百合花》在我创作的历程中,是关键的一个作品,是使我鼓起更大勇气走上创作道路的一个作品。
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艺术特色摘要:茹志鹃小说《百合花》中的作品题材,往往是生活中平凡的事情或者人物、事物,但是从这些事情、事物上面却能体现出发人深省的道理。
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往往在心里活动方面描写的十分细腻。
而表现手法,则经常的使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在细节描写上可称得上是画龙点睛。
小说的语言也清新自然而朴实,至于风格,则可称的上是诗情画意了。
关键词:小中见大,精湛, 先抑后扬, 画龙点睛, 清新自然,朴实,诗情画意,散文风格近日,我细细读了两遍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然后看了一些网络上面的文章,让我略有所感,从中,我慢慢归纳了一些关于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小中见大的选材技巧小中见大是短篇小说《百合花》的一大特色。
茹志鹃作品的题材, 常常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件和平凡的人物,她善于从平凡事件中挖掘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
短篇小说不像长篇小说那样可以随意挥洒,它很讲究精选材和巧剪取。
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就要注意提炼有哲理、有含义、发人深思的主题,努力做到小中见大、深邃含蓄,耐人寻味。
短篇小说《百合花》没有正面描绘炮火纷飞的战场和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以战争为背景,围绕前沿阵地包扎所里发生的小插曲,撷取几个典型的镜头和细节,重点围绕“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三人之间发生的生活小故事,写出了的纯洁的感情和人性之美,揭示了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进而反映了革命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作品中只是寥寥几笔写到炮响、信号弹,重点是写战斗中的人物精神状态,是与当时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有明显区别的,独具特色。
《百合花》以较小的篇幅,从侧面揭示了重大主题,完成了小人物刻画,小中见大,从平凡处显出不平凡的独特构思布局,意味隽永。
由此使作品显得精致机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和审美愉悦。
不仅在当时众多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中别具一格,在今天的短篇小说创作中也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百合花》赏析
1. 《百合花》里那细腻的情感描写,就像春日里的微风,轻柔地拂过脸庞。
你看茹志鹃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多么精妙啊!比如小通讯员那羞涩又朴实的模样,是不是让你一下子就记住了他呢?
2. 百合花的意象在文中是那么独特,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
就好比新媳妇那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给整个故事增添了多少温暖和美好呀!你难道不觉得吗?
3. 文中人物之间的互动,简直太有意思啦!像小通讯员和“我”的对话,生动又有趣。
哎呀,那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呢!
4. 《百合花》的情节设置,真的是绝了!就像一场精彩的戏剧。
比如借被子那一段,紧张又充满戏剧性,你能不被吸引吗?
5. 故事里的新媳妇,一开始那么腼腆,后来却变得那么勇敢,这转变多神奇啊!就像一朵慢慢绽放的花。
想想她为小通讯员缝衣服的样子,是不是很感人?
6. 那描写战争背景的文字,虽然简短,却像一把重锤敲在人心上。
好比战场上的硝烟,让你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这描写厉害吧?
7. 茹志鹃的文笔,哇,真是细腻得让人惊叹!就跟那细腻的丝绸一样。
看看她写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让你身临其境了呢?
8. 人物的性格在《百合花》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多了不起啊!像小通讯员的纯真,不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吗?你说呢?
9. 《百合花》的魅力,真的是无穷无尽啊!它就像一个宝藏,每次挖掘都有新发现。
比如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是不是让你回味良久?
10. 总之,《百合花》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它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
你还没被它吸引吗?。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茹志鹃的小说特色
【摘要】:《百合花》是茹志娟的代表作,小说创作于1958年,得到了茅盾先生的大力支持。
纵观《百合花》,可以看出在全文朴实自然,在处理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上匠心独运,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其富于诗意的叙事风格则把作品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茹志鹃百合花通讯员艺术境界细节人物性格质朴被子人物形象情节
【正文】: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回忆说:“已蔫到头的百合,重新滋润生长,一个失去信心的、疲惫的灵魂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希望,重新站立起来,而且立定了一个主意,不管今后道路千难万险,我要走下去,我要挟着那个小小的卷
幅,走进那长长的文学行列中去”①。
《百合花》是一篇只有六千多字的小说,得到了茅盾的热切关注,说明先生具有慧眼卓识,说明它确实是一朵盛开的艺术之花,是当时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茅盾誉之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集中了茹志鹃艺术风格之精华,堪称为前期代表作。
同时,也是一朵与作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心灵之花。
《百合花》描述的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战场。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在战争爆发前被安排到前线包扎所,由小战士护送——一个十九岁的
农村青年,不善言辞,特别的纯朴善良。
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无论是与我的相伴而行,还是借被子的情节都突出了小战士怯于女性,以及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变化。
没有太多的笔墨描写小战士的动作,只有他和两个女性的交往以及神态的变化,再就是他的衣裳上的破布片,放在石头上的馍馍。
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茹志娟说:“《百合花》在我创作的历程中,是关键的一个作品,是使我鼓起更大勇气走上创作道路的一个作品。
……这个作品跟随我经历的波折不算小。
同志们说我在创作上还有希望,尚可发展,曾以《百合花》为例;而‘四人帮’搞文化专制主义,冠我以‘文艺黑线的的金字招牌’也以它为例;较多的读者记得的也还是它。
那么就让它明明白白地,作为我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标志吧!②
”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
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
茅盾又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对《百合花》从篇章结构到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透彻入里的分析。
茅盾先生将《百合花》的风格概括为四个字:③“清新、俊逸”。
《百合花》确是一篇使人“满意”,令人“感动”的诗篇,优美、抒情、清新、自然。
作家努力将生活中发掘出来的美加以提炼、升华,巧妙编织,给人以艺术享受。
茹志鹃说:“我要用我这双眼睛,在大家共见的生活中,去找出单单属于我的东西②”。
为什么呢?因为茹志娟的《百合花》更是百花中的奇葩,无论从选
题,还是叙述上来看,都有着独特的美感与特色。
1、万绿丛中几点红——独特的取材角度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虽然写的是发生在一九四六年中秋的故事,但它成稿后首次露相却是在1958年夏天。
无论是故事发生的时间,还是发表的时间,《百合花》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取材来说都可谓是匠心独用,别出心裁。
一般来说,对于20世纪四十年代的事,当时的主流文坛普遍的文学取材倾向于塑造抗战中或解放战争中的典型的光辉的共产党的形象。
像《红岩》里的主人公江姐,《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等。
红色经典似乎是那个时代小说创作的主旋律。
据当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红色经典《红岩》曾创下了1000万的发行量,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由此可见红色题材在当时之盛况。
至于《百合花》发表的时代——1958年前后,也就是中国刚刚完成三大改造时期,“农村土改”,“农业合作化道路”,“人民公社”似乎才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
而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以反映农村巨变为创作的主要素材。
柳青创作的以揭示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必然性为主题的《创业史》,毋庸置疑的成为了当时公认的建国以来十七年文学的标本之作。
《百合花》就写在这样一个红色充斥的时代,然而,茹志娟却选择了从平凡的人——一个小通讯员入手,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反映时代面貌,揭示人物的崇高和伟大,来顺应时代“红色”的潮流。
一个天真纯洁质朴甚至还略带腼腆的通讯员,面对困境,奋不顾身,不惜把自己的青春和鲜血献给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何尝不是一个忠于
曾向她借过被子的受了重伤的通讯员被抬进来时,出于惊讶,感到不可思议。
刚才还向自己借被子的活泼的通讯员,瞬间却伤得遍体鳞伤。
她一时间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所以发出了短促的“啊”声。
另一次是她听到那位担架员讲述了通讯员受伤的缘由后,又不禁发出了“啊”声。
但这次的内涵与前一次截然不同:一个纯朴憨厚的十九岁小伙子,在面对困难时那么的勇敢和坚定,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而他此时却伤的这么重,生死未卜……她此时不是来不及说什么,而是很难去说什么。
是同情,担心,还是敬佩?强烈复杂的心理震撼说不清,道不明,在新媳妇的心中也许是五味俱全,样样都有的吧
在茹志娟的作品《百合花》中,我们看不到惊心动魄的情节,看不到波澜壮阔的场面,看不到精细优美的语言,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通讯员,他腼腆害羞,在女同志面前会“飞红了脸”;他意气用事,新媳妇不给她借被子,也会愤愤地说一句“老百姓死封建”;他热爱生活,时不时的会长自己的枪筒里插“一枝野菊花”聊以自娱;他通情达理,得知那条洒满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会不好意思自责道:“我们还是送回去吧”。
他是平凡的,也许他还没有很高深的理论素养,也许他还没有很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他不会表现的如同《红岩》中的主人公江雪琴那么的睿智,不会像《创业史》中的梁生宝那么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他是一个不起眼的人,没有什么突出的性格特点或者是丰功伟绩,他有的只是一种发自本能的做人的善良,对人的真诚宽容。
所以当他面对敌人的进攻,处于本能的选择了牺牲自己。
我想他在作出牺牲的那一刻,想到的绝对不是什么渴
望成为英雄,舍生取义,名垂后人之类的宏伟之志,而是出于本能。
他的选择是心灵的选择,是做人的准则。
茹志娟用简单朴实的笔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真实的通讯员的形象。
他虽然平凡,却依然动人。
他不是风口浪尖上的风流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却实实在在从自己的起点迈步,做最
真实的自己④。
他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投射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无比动人……
总之,这部小说有许多独到之处。
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
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
在构思上善于以小见大。
作品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
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
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
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参考文献
1、茹志娟《说迟了的话》
2、茹志娟《百合花》后记
3、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4、崔晓艳. 《青年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