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估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17.22 KB
- 文档页数:3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河南省××县二调文字成果××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农村部分)组织实施单位:××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程承担单位:××××××科技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四月目录一、概述 (1)(一)县域概况 (1)(二)土地利用特点 (1)二、农村调查成果 (2)(一)外业调查成果 (2)(二)数据成果 (2)(三)图件成果 (2)(四)文字成果 (3)(五)数据库成果 (3)三、成果分析 (3)(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 (3)(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 (6)(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7)(四)与前成果对比分析 (7)(五)成果应用前景分析 (16)四、土地利用的经验及问题 (17)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18)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0)(一)向居民点要潜力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21)(二)向违规用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1)(三)向低效土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2)七、结论 (22)一、概述(一)县域概况××县位于豫东平原,…………。
(二)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县全县未利用地仅有3161.64公顷,土地开发利用率高达97.77%,土地垦殖率70.65%。
2、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量少××县人均耕地量已接近土地承载极限。
××县总人口131.56万,人口密度为896.28人/ Km2,是河南省人口密度(554人/Km2)的近一倍,人均土地资源量仅为0.11公顷(1.65亩);人均耕地量为0.08公顷(1.20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量(0.11公顷)的72.73%,河南省人均耕地量(0.09公顷)的88.89%。
3、城镇村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110.58公顷)比重较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41981.39公顷)的15.57%,高于河南省平均比重(11.08%)约4个百分点;纯农村居民点用地19993.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08%,人均居民点用地0.0171公顷(171m2),远远超出了《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农村居民用地标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一、调查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越来越重要。
因此,进行全面、准确地土地调查是国土规划的一个关键步骤。
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于六十年前(1954年)完成,此后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人口和土地利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土地资源情况和变化趋势,更好地在规划过程中进行科学决策,需要进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二、调查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潜力和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国土规划和总体规划,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本次调查的目的为:1. 系统、全面地调查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质量、数量、分布、利用等状况。
2. 系统评估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筛选出适宜的开发类型。
3. 研究并预测我国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总体规划。
三、调查内容和范围1. 调查类型。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国土类别、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含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生态修复、城镇用地和工业用地等)、遥感监测等方面。
2. 调查数据。
本次调查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开发、土地质量、土地资源分布、土地利用量统计表、自然保护区县等的数据情况。
3.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覆盖全国范围,包括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土地的品质等。
四、调查方法和技术1. 实地调查。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土地利用和开发情况,收集土地变化、用地规模等信息。
2. 遥感技术。
本次调查应用遥感技术,收集高分辨率影像,并结合专业人员对影像图像的分析和判读,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 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对各地块进行精准测量和数据管理。
五、调查组织与管理1. 组织机构。
依托国土资源部,成立专门的调查组织机构,对调查的决策、协调、实施、监督、管理等进行统一管理。
2. 人员培训。
按照调查的需要,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熟练的调查技能和专业知识。
第二次土地调查推进情况工作汇报第二次土地调查推进情况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我代表土地调查工作组向大家汇报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推进情况。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调查工作,下面我将对调查工作的具体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本市所有的农村和城市土地。
在农村地区,我们调查了全市169个乡镇的土地情况,包括土地面积、利用情况、土地产权证情况等。
在城市地区,我们调查了全市所有的行政区域,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土地使用方式、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土地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首先,我们对土地管理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土地使用情况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我们还对土地使用人进行了访谈,掌握了他们对土地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另外,我们还对一些重要土地进行了实地勘察和测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调查结果:1.农村土地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本市农村的土地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XX%。
非耕地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其中有XXX平方公里为未利用的荒地。
此外,我们还发现有XXX平方公里的土地存在非法占用和非法开垦等情况。
2.城市土地情况在城市地区,我们发现土地利用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大部分土地被用于建设工业、商业和居住区,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
其次,一些旧城区存在大面积的闲置土地,需要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
再次,城市的用地规划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四、调查成果: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土地情况数据和信息,为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还整理了调查结果,并编制了详细的调查报告,以供领导和相关部门参考和使用。
此外,我们已经对发现的违法占地和非法开垦等问题进行了登记和记录,并将其上报给相关部门,以便进一步处理和整治。
五、问题与建议: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加大对违法占地和非法开垦等问题的查处力度;2.完善土地规划和利用方式,在确保农田保护和城市用地合理利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土地资源向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域倾斜;3.加强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收益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4.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修复,坚决抵制土地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
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土地资源网论坛收集一、第二次土地调查背景分析1、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迅速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30%,标志着全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此后10多年时间,全国城市化率以年均1.24个百分点速度递增,2009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46.6%。
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城市繁荣的同时,也给城市用地安排形成巨大压力。
面对快速增长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土地供给一直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盲目供地现象,导致土地的闲置浪费;二是违法用地,导致土地市场的混乱无序,土地收益大量流失。
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预防土地供求失衡。
2、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不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2008年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耕地1.22亿公顷(折合18.26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8亩,低于全球人均耕地2.88亩的平均水平。
从耕地资源地区分布看,许多地区耕地保护形势已相当严峻。
2007年末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有超过一半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甚至低于0.8亩的人均耕地警戒线。
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状况也令人堪忧。
2009年国土资源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显示,全国耕地中低质量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
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切实稳定耕地食物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3、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掀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本世纪初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重点完成的五大任务目标之一。
为改变纸质的详查和变更资料调查不迅速不及时、调用手续繁琐、资料更新效率低下、资料共享缺乏平台等问题,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强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加快全国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土地第二次调查方案一、背景介绍土地资源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各地不断进行土地调查工作,以获取准确的土地信息和数据。
本文提出了土地第二次调查的方案,旨在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状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标和意义1. 目标:通过土地第二次调查,全面了解土地的规模、结构、利用方式和状况等基本信息,为地方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土地数据,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2. 意义:a. 提供准确的土地数据:通过第二次调查,可以及时获取土地的各种信息,如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状况等,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b.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了解土地的状况和特点,可以制定出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c.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第二次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状况和质量,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减少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1. 调查内容a. 土地面积和分布:调查各地土地的总面积和分布情况,包括城市用地、农村用地、生态用地等。
b. 土地质量和肥力:调查土地的质地、成分、肥力程度等,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数据。
c.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状况,了解农田、工业用地、建设用地等的利用情况。
d. 土地变化情况:调查土地的变化情况,分析土地利用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e. 土地资源保护措施:调查土地保护的政策和措施,评估其有效性和改进空间。
2. 调查方法a. 实地调查:派出专业人员前往各地进行土地实地调查,采集土地样本和数据。
b. 文献调研:收集各地土地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c. 数据统计:对采集到的土地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生成土地统计报告和地图。
四、实施步骤1. 筹备阶段:成立调查组织机构,制定调查计划和任务分工,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准备工作。
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为了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进行了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
在这次调查工作中,我们深入各地开展调查,全面掌握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这次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等,全面了解了土地资源的分布、质量和利用情况。
通过这些调查方法,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的土地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土地整治和保护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这次调查工作,我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下一步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对土地资源的整治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为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陕西省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一、数据清洗1.去除无效数据:通过设置合理的逻辑判断条件,筛选出符合调查要求的数据,去除无效数据和重复数据。
2.填补缺失值:对于缺失的数据,可以采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方法进行填充。
3.纠正错误:对于明显错误的数值,可以通过对比相邻数据、逻辑判断等方法进行纠正。
二、数据整理1.数据汇总:将各个子数据集合并为一个整体的数据集,以便进行整体分析。
2.数据排序: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数据进行排序,以便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
3.数据分组: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以便对不同组别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三、数据分析1.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
2.关联性分析:通过计算相关系数、进行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3.因果性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因果推断等方法,分析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结果呈现1.图表展示:通过绘制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2.文字描述:通过编写分析报告,详细地阐述数据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陕西省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已经圆满完成,我们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数据。
这些数据就像一袋袋散落的珍珠,需要我们仔细地筛选、清洗,才能串成光彩夺目的项链。
数据清洗,就像是把珍珠里的尘埃擦去,让它恢复原本的光泽。
我们需要用逻辑判断去除那些不合格的数据,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把缺失的珍珠补上,让数据集更完整。
数据整理,就是把这些珍珠按照大小、颜色分类,放在不同的盒子里,方便我们以后查找和使用。
数据汇总、排序、分组,就像是把盒子按照不同的标准排列,让我们能快速找到我们需要的那一颗。
数据分析,就是研究这些珍珠的形状、大小、颜色,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描述性统计分析像是用放大镜观察珍珠的细节,关联性分析和因果性分析则像是研究珍珠之间的丝线,看看它们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我们要把研究的结果展示出来,这就是把珍珠串成项链的过程。
第二次土地调查与以往土地调查的差异分析调查内容及方法对比一、调查内容第一轮土地详查仅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及权属调查两项目任务。
调查内容单一,且后续管理均采用纸质图件进行管理,不便于土地利用数据的更新及汇总。
2009年以前开展的年度变更调查是在第一轮土地详查的基础上,采用全省统一的年度变更调查软件进行面积变更及汇总上报。
但由于详查时间跨度大、数据更新不及时等因素,造成变更数据累计误差越来越大,加之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土地开发整理、退耕还林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资料(图件、数据等)与实地有较大差距。
第二次土地调查除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任务外,又增加了基本农田调查、坡耕地调查、开发园区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等诸多领域。
因此,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较详查时更加丰富和全面;全部成果一律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对今后科学化、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础资料对比第一次土地详查采用的基础图件,是由各县(市)到测绘部门收集。
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购买到,而且很多影像数据是1980年—1987年期间拍摄的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拍照片,同时第一次土地详查绝大多数单位的外业调查是九十年代初进行的,中间间隔了五六年,资料现势性差,大大增加了外业调绘的难度和新增地物补测的工作量,影响了调查进度的质量。
针对第一次土地详查基础数据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了有效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国家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对遥感数据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处理、统一制作下发遥感正射影像图的基本方针,从基础数据源头上确保了调查基础图件的精度与质量的全国一致性和规范性。
这种措施一方面减轻了地方负担,另一方南确保了基础资料精度的可靠性、时效性和统一性,为按质按时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奠定了坚时的基础。
浅谈第二次土地调查建库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摘要:本文叙述了本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质量的误差来源及影响因素,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各阶段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从而对本次土地调查建库过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质量控制1引言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为技术标准,以现势性的航空或航天遥感资料制作的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参考土地详查、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采用国家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通过实地调查,查清当前土地利用的类型、面积、分布状况和土地权属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本农田、基础地理、影像、等信息。
其对数据的可靠和实用性要求较高,而如果解决不好土地的权属问题、地类问题和面积问题等即数据质量问题,就会对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和建设成果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达到真实、高效建库的目的,严格控制数据质量就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1)地籍测量目前地籍测量中获取界址点坐标普遍采用全站仪测量, 采用极坐标法, 由于定向误差, 仪器对中误差, 观测者读数误差、仪器误差以及外界天气因素的影响产生测量偏差, 导致界址点的坐标、界址线的长度、宗地的面积等数据不准确。
2)外业调查外业调查需要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 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而如果外业调查不细致, 会导致界址不清、权属不明、地类面积误差较大等数据信息损失。
3)图形数据采集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行业软件如或等矢量化调查底图遥感正射影象图仁的权属界线、地类图斑和线状地物等。
其中的矢量化过程尤其重要,它可能会产生缺失地物的界线、地类码、图斑号或遗漏零星地物、线状地物等错误, 进而给属性录入、数据检核与入库工作带来大量的麻烦。
二次土地调查矢量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作者:谢文玉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07期摘要:本文针对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探讨了二次土地调查矢量数据加工过程中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并结合赣州市章贡区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重点介绍了矢量数据质量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
关键词:二次土地调查;质量控制;GIS;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中图分类号:S973.1+5 文献标识码:A1引言在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库中,矢量数据建库占到整个数据建库工作量的80%以上,怎样能够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二次土地调查矢量数据质量的自动化检核?依此来大幅度提高二次土地调查矢量数据的建库效率,已成为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在数据加工与建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2数据质量的概念数据质量是指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在测量学中通常用误差来度量,在二次土地调查建库过程中,有许多生产环节,每个环节均产生一定的误差,按照误差传播理论,每项误差的传播直接影响到最终数据的质量。
而对于数据质量控制,很多人认为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专家与学者研究的理论,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数据质量控制在数据加工与建库过程中无处不在,一般来说,由于数据采集过程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因此误差总是存在,通常有位置误差、属性误差、时域误差、逻辑一致性误差、不完整性误差。
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的数据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基本质量要求是国家对土地利用管理和分析的适用性,即数据精度能够达到二次土地调查后土地利用、管理和分析应用的需要。
3“数据加工”与“质量控制”的关系按照作者的理解,质量控制是理论,数据加工是过程。
质量控制理论指导数据加工过程,数据加工的成果又必须符合质量控制的理论。
没有质量控制理论指导,数据加工的过程只能是盲人瞎马;没有数据加工的质量控制理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质量控制不仅仅适用于数据加工,也适用于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阶段如果能尽可能的遵循质量控制理论,就能够大大减少后续数据加工的工作量。
某某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国家有关要求,某某县近期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工作。
经过初步整理和分析,现将成果报告如下:一、调查背景和目的全国土地调查是全面了解国土资源状况和实施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某某县土地利用和利用现状,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涵盖了全县的土地资源,包括农用地、林地、草地、城市建设用地等。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实地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和相关数据分析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我县土地资源总面积为XXXX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占比XX%,林地占比XX%,草地占比XX%,城市建设用地占比XX%。
与上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相比,本次调查显示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草地面积保持稳定,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较上次有所增加。
进一步分析发现,农用地调整主要集中在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乡村旅游等的改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居住、工作、商业等方面的需求。
在土地质量方面,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县土地质量总体优良,具备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潜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土壤退化等,这需要我们加强土地保护和改良措施,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
四、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继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3. 强化土地保护意识,加强对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4.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
5. 鼓励农村土地适度承包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五、总结通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我们对某某县土地资源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土地利用是一项长期而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加以关注和改善。
浅议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控制[摘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中,质量控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本文根据武汉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实例,简述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农村土地调查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检查流程。
[关键词]农村土地调查;质量控制;检查流程[Abstract]: In the second land survey work, quality control is a very important work. According to second land survey work of Wuhan City, outlined the second land survey of the rural land survey process,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of work and inspection processes.[Key words: rural land survey; quality control; check process 引言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土地登记等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而准确、翔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的依据,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全面发展的基础。
农村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调查数据质量又是影响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一个瓶颈环节,其调查的范围广,工作量大、数据种类多、结构复杂。
因此,在农村土地调查过程中,对内业影像判读、外业地类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土地专项调查及内业数据整理与入库过程实施全面质量控制,保证数据质量,对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尤为关键。
农村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技术方法摘要: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于2009年底全面完成。
本次土地调查对于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土地调查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而土地调查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必须有一套严谨、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本文结合某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工作实践,阐述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要求、技术方法以及主要技术问题的处理。
关键词:土地调查;技术路线;技术问题及处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对于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查和国土资源的管理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第一次土地调查,本次调查采用航天航空遥感(rs)、卫星定位(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高新技术手段,为提高这次土地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础。
2009年1月,作者所在单位承担了某县的农村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至2009年底全面完成。
工作内容包括:权属调查与核实,地类调查,基本农田调查,面积汇总,数据库建设等。
一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1、地图投影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
2、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3゜分带,采用的中央经线为111°,37带。
3、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图幅编号按gb/t 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执行。
5、土地利用分类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系统》(国土资源部2007)为依据对土地进行分类。
6、数据库交换格式采用《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规定的数据格式。
7、数据组织在平面方向上,数据组织成逻辑上无缝的一个整体。
在垂直方向上,各种数据要保持土地要素的逻辑一致性按照不同的精度要求,在空间坐标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叠加和套合.在物理存储上可以把连续的实体分离到不同的存储空间和存储单元中分离存储。
土地评估中的土地质量和土壤状况评估方法一、引言土地评估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确定土地价格的过程。
土地质量和土壤状况是土地评估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因为它们对土地的使用价值和潜在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将介绍土地质量和土壤状况评估的一些常用方法和工具。
二、土地质量评估方法1. 基础数据收集进行土地质量评估前,需要收集相关的基础数据,包括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覆盖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获取。
2.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将土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潜在用途划分为不同的利用类型,如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每种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和评估指标不同。
3. 土地质量评估指标土地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土地肥力、土地水分状况、土地排水条件、土壤侵蚀程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土壤采样分析、水文测量和土壤侵蚀监测等方法获取。
4. 土地质量评估模型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和评估指标,可以建立土地质量评估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多目标规划方法。
这些模型可以量化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对土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三、土壤状况评估方法1. 土壤取样与分析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可以获取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营养元素含量等信息。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土壤质地分析、土壤酸碱度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和土壤养分测定等。
2. 土壤质地评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的比例和分布。
通过分析土壤中粉砂、砂、粘土的含量,可以评估土壤质地的类型和适用性。
3. 土壤酸碱度评估土壤酸碱度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测定土壤的pH值和土壤中的钙、镁、铝等离子含量,可以判断土壤的酸碱度状况。
4. 土壤养分评估土壤养分是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通过测定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可以评估土壤的养分状况和适宜作物种类。
四、土地质量和土壤状况评估的应用土地质量和土壤状况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农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