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
- 格式:ppt
- 大小:565.00 KB
- 文档页数:59
____年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卫生和合理消费,维护公众的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涉及食品生产、经营、流通、使用等环节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涉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行政部门。
第三条食品安全的原则是保护公众健康、科学管理、预防为主、风险可控和法治保障。
第四条食品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公众共治的原则。
第五条食品安全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监管和风险评估相结合的原则,依法采取措施,防范、消除、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第六条经营食品的单位和个人要负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确保提供安全、卫生、合格的食品。
第七条食品安全工作应当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和分类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食品生产管理第八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确保食品安全。
第九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实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和控制措施,并向社会公开。
第十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合理措施,防止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和危害因素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第十一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选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
第十二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实施从供货商到产品上市等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食品从生产到上市环节的食品安全。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记录制度,确保食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风险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
第三章食品流通管理第十五条食品流通企业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确保食品安全。
第十六条食品流通企业应当建立并实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食品流通环节的各项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和控制措施,并向社会公开。
第十七条食品流通企业应当采取合理措施,确保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
食品安全法5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专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和掌控食品安全风险,避免和增加食品安全危害,确保食品安全。
第三条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研究部署、统筹指导全国食品安全工作,拟订国家食品安全战略,提出食品安全重大政策措施,分析解决食品安全重大问题,督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督促检查国家食品安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分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非政府制订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协同处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制订和继续执行中的关键性问题,对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履行职责食品安全职责情况展开考核评议,指导关键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和信息公布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承担属地管理责任,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加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经费、技术支撑等落实到位,对发生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依法承担责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工作的统筹规划协同和监督指导,具体内容职责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参考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职责确认。
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区域的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执法协助、宣传教育等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积极支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派出机构依法积极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食品安全协管员或者信息员等队伍,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协管员或者信息员工作经费应列入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六条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课程,强化食品安全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的质量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食品,是指人们日常食用和饮用的物品,包括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食用油、调味品及加工制作的成品等。
第三条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餐饮等环节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和营养。
第四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食品安全科学研究,推动食品安全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第五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第六条食品监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行为,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第七条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社会公众应当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食品消费的自我保护能力,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食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二章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第十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遵守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制度,依法取得相应的许可证件后方可生产、经营食品。
第十一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符合卫生标准,产品质量安全可控。
第十二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进货的原料和材料进行检验,确保原料和材料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操作,确保生产操作规范。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过期、变质、污染的食品进行处理,严禁销售和加工过期、变质、污染的食品。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食品追溯制度,能够追溯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轨迹,确保个体食品的可追溯性。
第十六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处置,及时上报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并配合调查处理。
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食品生产、食品经营、食品加工、食品销售、餐饮服务等活动,以及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的行为。
第三条管理原则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风险控制、全程管理、社会共治的原则。
第二章食品生产和加工第四条生产许可从事食品生产、食品加工、食品销售、餐饮服务等活动,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食品经营许可证。
第五条食品生产过程食品生产过程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第六条食品添加剂管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不得使用非法添加剂。
第三章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第七条食品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第八条食品流通管理食品流通环节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溯源追责、不合格食品处理等制度。
第九条餐饮服务管理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四章食品卫生监督第十条卫生监督机构国家设立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卫生监督职责食品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活动进行监督,并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二条监督措施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进行卫生监督,有权采取现场检查、查阅资料、抽样检测等措施。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违法行为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食品卫生监督机构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四条处罚种类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可以依法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处罚。
第十五条刑事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六条生效时间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七条解释权本条例的解释权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物中毒,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保障食品安全。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食品安全事故应对工作。
第二章食品生产流通第六条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活动,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证食品安全。
第七条食品生产者应当对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等进行检验,不得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
第八条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制度,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文件等,不得经营无证、无标志、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第九条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食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日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十条食品经营者应当对销售的食品进行定期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通知供货者或者生产者,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章餐饮服务第十一条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人员等条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第十二条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并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证食品安全。
第十三条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进行查验,不得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第十四条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对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进行严格控制,防止交叉污染,保证食品卫生。
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和境外销售食品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国家实行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原则,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依法保障的措施,全面保证人民群众健康。
第四条国家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信息发布,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度。
第五条国家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食品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应用研究,推动食品产业向绿色、健康、智能、高端方向发展。
第二章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义务第六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第七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实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建立追溯体系。
第八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产生的危害物质、毒副产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行监测和控制。
第九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法律法规,对食品质量、成分、日期等进行标注和告知。
第十条食品生产者不得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药物和其他非食品成分,不得使用回收利用食品原料等非法食材。
第十一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进行食品安全控制,保证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要求。
第三章食品企业的安全管理第十二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与生产经营规模和风险相适应的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规范生产流程和流通链条。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拥有检测分析和评估能力,保障生产过程的整个过程监控。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食品质量追溯制度,在生产、流通、市场销售环节建立有效的追溯体系。
食品安全管理第一章:食品安全概述食品安全是指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消费等全过程中,能够保障食品不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避免人群因摄入食品而产生的健康隐患。
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广大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健康,食品安全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度体系完备,包括食品安全法、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以及各地方所制定的地方性食品安全管理法规等。
而食品安全法,是国家制定并实施的最高行政法规,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为保证食品安全,我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其中包括食品生产许可制度、餐饮服务许可制度、食品流通许可制度、检测检验制度和食品市场监管制度等,其中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是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
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才能进行食品生产。
第四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评估食品所带来潜在健康风险的工作,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原料采购、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等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同时参考国内外食品安全各方面的标准和指标,评估出食品的潜在安全风险,为监管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第五章:食品安全标准为了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科学规范地生产食品,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中国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其中涉及的食品安全标准主要包括食品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两个方面。
食品质量标准是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各项指标的技术规范。
而食品安全标准则是为了指导控制食品安全风险而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标准。
第六章:食品安全管理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尽管我国对食品安全的制度体系已经越来越完整,但食品安全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食品污染问题、食品质量问题、监管机制不规范、应急管理不到位、消费者意识不够等问题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原创食品安全法148条内容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了《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共有148条内容,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条款。
第一章总则《食品安全法》第一章从总则方面规范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和监管责任,包括了食品安全的定义、基本原则、监管目标和职责等内容。
这些规定为食品安全的管理和监管提供了基础。
第二章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食品安全法》第二章主要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
其中包括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等内容。
这些规定旨在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确保他们能够履行食品安全的责任。
第三章食品生产经营全程监控《食品安全法》第三章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全程监控的要求。
其中包括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全程追溯制度、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建立和执行食品质量和安全追溯制度等内容。
这些规定旨在加强对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控,确保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
第四章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安全法》第四章主要规定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制度和机构。
其中包括了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地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等内容。
这些规定旨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第五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和处罚《食品安全法》第五章规定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和处罚的具体内容。
其中包括了生产、销售伪劣食品、虚假标注食品、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这些规定旨在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第六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法》第六章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要求。
其中包括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的建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等内容。
这些规定旨在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教材第一章引言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本教材旨在全面介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
第二章食品安全基本法律2.1 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食品安全法作为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明确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包括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食品安全与公共利益的优先考虑、食品安全责任的明确等。
2.2 食品安全法主要内容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生产加工的要求与标准、食品销售与配送的规定、食品进出口的管理等内容,通过对各个环节的规范,提高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第三章食品生产与加工的法律法规3.1 食品安全生产许可食品生产企业需要获得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才能进行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本节主要介绍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条件和程序。
3.2 食品安全生产管理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守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方面的要求。
3.3 食品质量安全监督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本节重点介绍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组织机构、监督方法和责任要求。
第四章食品销售与配送的法律法规4.1 食品经营许可食品销售企业需要获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才能开展食品销售业务,本节介绍了食品经营许可的申请条件和程序。
4.2 食品标签和广告食品标签和广告是食品销售中的重要环节,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律法规要求。
本节详细介绍了食品标签和广告的内容要求和管理措施。
4.3 食品配送管理食品配送是食品销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节主要介绍了食品配送的管理要求,包括配送资质、运输工具和人员要求等。
第五章食品进出口的法律法规5.1 食品进口注册进口食品需要进行注册备案,以确保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要求。
本节详细介绍了食品进口注册的程序和要求。
5.2 食品进出口检验检疫食品进出口必须进行检验检疫,确保食品符合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
第一章食品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1.法是由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制定或者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广义的法律是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法律指法的渊源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称为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称为其他法律或一般法律。
(低于宪法,高于其他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3.法规是泛指由国家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是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公布的是地方性法规。
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4.法律的基本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权利和义务、国家强制性)①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是的社会规范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④法是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立法的过程:①立法的准备阶段②立法的确立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③立法的完善阶段1.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颁布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
它规定了社会关系参与者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它是法的基本单位。
2. 法律体系也称为“法的体系”,简单的说,法律体系就是部门法体系。
这个体系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组成。
刑法:是规范犯罪、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最广泛。
2强制性最严厉。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我国的诉讼制度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
3. 法律渊源是指法的“形式渊源”,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内容简介《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紧密结合当前人们所关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根据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分九章系统介绍了包括食品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中国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食品标准基础知识、中国食品标准体系、国际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标签、认证与计量认证、食品认证、食品卫生许可证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等。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力求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农畜特产品加工专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粮食工程等食品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食品生产、科研、销售单位的技术人员,各级食品监督、检验机构的人员,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等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查看全部>>目录绪论1第一章我国食品法律法规2第一节法的基本概念2一、法、法律、法规的概念2二、法的基本特征3第二节我国的立法特征5一、立法体制5二、我国的立法程序6第三节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8一、我国食品法律法规概念8二、食品法律法规的实施9三、我国食品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监督管理13参考文献20第二章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21第一节食品安全法21一、食品安全法的颁布21二、《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21三、《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21四、食品安全法的意义22五、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法的异同23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26一、产品质量法的含义及调整对象26二、产品质量法的主要内容26三、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26四、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28五、产品质量法律责任29第三节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30一、计量法30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33三、商标法35四、食品行政法规、部门规章36参考文献37第三章标准概述38第一节标准化基础知识38一、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38二、标准和标准化的基本特征40三、标准化的目的40四、标准化的主要作用41五、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41第二节标准分类和标准体系42一、我国标准的分类42二、标准体系46第三节标准的制定48一、制定标准的一般程序48二、编写标准的基本原则49三、编写标准的要求50第四节标准的编写51一、概述51二、资料性要素的编写53三、规范性一般要素的编写55四、规范性技术要素的编写57五、分类、标记、标志和标签62六、采用国际标准63七、标准的代号和编号69第五节标准的实施、监督与管理73一、管理体制73二、标准的监督管理73三、标准的宣贯与实施74四、标准的修订76参考文献76第四章我国的食品标准77第一节食品标准概述77一、食品标准77二、存在问题79三、产品标准79四、食品产品标准80第二节食品基础标准及相关标准81一、名词术语类、图形符号、代号类标准81二、食品分类标准82三、食品标签标准82四、食品检验规则、食品标示、物流标准87五、食品加工操作技术规程标准89第三节食品安全卫生标准89一、食品卫生标准89二、食品生产安全控制标准97第四节食品检验方法标准99一、食品检验方法标准99二、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标准100三、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方法标准101第五节食品添加剂标准107一、内容107二、分类110参考文献111第五章国际食品标准与法规112第一节国际食品法典112一、国际食品法典的发展历史112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113三、国际食品法典116四、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法典关系119五、中国CAC工作开展的现状119第二节国际标准化组织120一、ISO的概况120二、ISO的组织结构121三、国际标准的形成过程122四、ISO9000122五、ISO14000123六、ISO22000124第三节其他国际组织126一、世界卫生组织126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129三、世界贸易组织130第四节发达国家食品标准与法规132一、美国食品标准与法规132二、日本食品标准与法规136三、欧盟食品标准与法规138四、发达国家法规标准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144 参考文献145第六章认证与计量认证146第一节认证、计量认证基础概念146一、认证146二、计量认证148第二节认证与计量认证的发展概况151一、国际认证发展概况151二、国内认证发展概况152第三节计量认证的内容、对象和依据154一、计量认证的内容154二、计量认证的对象155三、计量认证的依据155第四节计量认证的程序和评审准则156一、计量认证的程序156二、计量认证的评审准则160参考文献162第七章食品生产的市场准入和认证管理163第一节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163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概念和类型163二、食品生产经营安全的监督管理164三、食品安全行政处罚165第二节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165一、食品市场准入内容与必备条件165二、食品市场准入标志167三、市场准入现场审查工作的要求167四、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要求168 第三节良好作业规范(GMP)169一、食品GMP的意义169二、食品GMP的基本精神170三、推行食品GMP的主要目的170四、食品GMP的基本原则170第四节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170一、发展历史及现状170二、HACCP计划的前提条件171三、七个原理172四、体系验证173第五节无公害食品174一、无公害食品概述174二、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174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6四、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178第六节绿色食品178一、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178二、绿色食品的概念179三、绿色食品标准体系179四、绿色食品的标志180五、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程序181六、绿色食品的管理183第七节有机食品认证183一、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的概念183二、世界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的发展183三、我国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的发展185四、有机食品的认证程序186五、认证标志与管理188六、有机食品发展中心189七、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异同189 参考文献190第八章食品标准与法规文献检索191第一节文献与标准文献检索191一、文献的定义和类型191二、文献检索193三、标准和标准文献194四、标准的分级、分类及其内容195第二节食品标准与法规文献检索196一、标准文献检索途径和方法196二、食品标准文献的检索196三、食品法律法规文献检索201参考文献203第九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应用分析204第一节食品与食品安全204第二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206第三节食品安全标准207第四节食品生产经营208第五节食品检验215第六节进口食品安全216第七节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理217第八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218第九节法律责任219参考文献223·查看全部>>前言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食品产业的一件大事,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食品安全员考试试题与答案第一章:基础知识1. 食品安全的定义是什么?食品安全是指确保人们在购买、烹饪和食用食品过程中不会遭受到任何有害物质或微生物的伤害,以保护食品消费者的健康。
2. 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哪些?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
3. 食品中最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有哪些?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污染有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4. 什么是食品中毒?食品中毒是指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品或饮料后,人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胃部不适、呕吐、腹泻等症状。
5. 食品中常见的化学物质污染有哪些?常见的食品化学物质污染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添加剂等。
6. 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包括哪些步骤?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辨识、暴露评估、风险特性评估和风险描述等步骤。
7. HACCP是什么?它的核心原则有哪些?HACCP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的英文缩写。
核心原则包括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监控措施、建立纠正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和建立记录和文件等。
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哪些要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政策和目标、组织、责任、培训、监控、纠正措施、验证和审核等要素。
第二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
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管理要求,包括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标签等方面的规定。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对《食品安全法》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细化,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食品卫生监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规定。
第三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指通过制定、实施和维护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管理程序和措施,以确保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符合安全要求的管理体系。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包括政策和目标、组织、责任、培训、监控、纠正措施、验证和审核等。
第四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污染包括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