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提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近代化的探索

(一)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经济技术器物)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培养人才:

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创办民用企业:

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建立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

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5、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资产阶级两个派别的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的加重。(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4)过程:

A.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

B.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C.变法的高潮:清政府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D.结局: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戊戌政变镇压变法,变法失败。(5)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6)启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辛亥革命

(1)政治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3)纲领: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经过: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和同盟会;

B.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传播革命思想;

C.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D.1912年元旦建立中华民国;

E.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结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失败

(6)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一系列斗争,但最终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7)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3、思想文化领域的学习---新文化运动

1).原因: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2).兴起的时间:1915年

3).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4).《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5).宣传的思想: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6).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7).口号:民主与科学

8).内容: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白话文,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9).评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

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三、近代化探索留下的启示

1、创新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落后的政治制度制约着经济的变革。

3、改造社会需要新的理论作为指导。

4、资产阶级探索的失败表明,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

四、近代仁人志士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1、勇于创新,敢于斗争,愈挫愈奋。

2、不畏艰难险阻,胸怀天下。

3、忧国忧民,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 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 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H 川行P8(下),八上P28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内容:H 川行P8.6(右下) 性质:失败的封建自救者运动 失败原因:H 川行P9.9(2)(左中) 意义:H 川行P9(左中)(方框) 戊戌变法 H 川行P9(左中),八上P32 主张:救亡图存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失败原因:H 川行P9(左下)(红笔) 公车上书意义:H 川行P9.4.D (左下) 性质:H 川行P9.5(右中) 多重性质:H 导学思P2.4(右上) 意义:H 川行P9.6(右中) 教训: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资料P4.3(下)、导学思P21(下)、H 川行P36.5 (上) 辛亥革命 H 川行P9(右下),八上P37 主张: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经过:H 川行P9.5(右下)、H 川行P10.7(表格) 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启示: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意义:H 川行P10.6(2)(3)(左中) 失败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革命不彻底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新文化运动 H 川行P10(左下),八上P43 主张:民主与科学 领导阶级: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内容:H 川行P10.7(右中) 性质: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H 川行P10.8(2)(右中) 总结 特点: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相同点及不同点:H 导学思P1.1(左下) 联系:洋务运动为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奠定了阶级基础;戊戌变法促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H 川行P9(右下)(方框) 启示: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它说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H 导学思P1.2(右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H 导学思P2.3(左中)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几个阶段:H 导学思P2.6(右下) 产生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遭到扼杀 时间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一战期间 一战以后 原因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国资本 主义入侵破坏了自然经济。 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设厂的限制。 (根本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侵略;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卷土重来 分布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代表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同文书局 张謇的大生纱厂 特点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一战期间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面粉业和纺织厂发展最快。 结局 倒闭或被外企吞并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认识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 (2)以表格形式为主,教师讲授,学生回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授课过程 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了使中国独立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方案,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 一、知识梳理: 学生朗读本部分内容,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过程设计如下:1. 学生快速浏览本节知识,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内容;2.教师抽查、补充及疏导。 (一)洋务运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本内容的知识梳理表格。

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然后抽查学生速记情况。 (二)戊戌变法 1、据表格提示,学生采用口述方式,自主完成。然后学生阅读,巩 (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器物技术(洋务运动)------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三、归纳总结 学生先自我归纳,然后教师加以完善,共同总结出中国近代化探索 的特点:

中国近代历史探索的过程及其特征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一百多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谋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争与探索,探索过多种救国道路,实践过多种救国方案,走过了最艰苦、最复杂、最激烈的探索道路。由于其阶级立场与时代背景各有所异,其救国方案、实施过程与结局后果也大为迥异。虽然这些的探索最终均不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最终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失败再次告诉国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 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大革命失败后,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拓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统一战线等新的革命战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无论中国革命,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才能走向成功。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导航——《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姓名 一、【走进历史,整理史实】(认真回忆,提取有效信息) 经过 性质 (地位) 影响 二、【感知历史,评价史实】 1、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之路上(即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分别举出事例。。 2、对比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有何不同? 3、学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你有何启示?

4、学习了先辈们在近代化探索中的事迹,作为中学生的你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三、【中考再现,巩固知识】 1、1. 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数量也大大减少。这说明洋务运动() A.吸引了私人资本投向近代民用工业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4、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新政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6、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B.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7、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8、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9、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变法内容的是()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姓名:张彬 班级:会计13—01 学号:541306050248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一些代表人物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太平天国领袖洪仁歼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则在不同层面上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从经济上升到了政治,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进派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新思想中国近代化中国近现代史探索历程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思想基础启示向西方学习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文化方面,中国的灿烂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但是往往骄傲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拖累。因为我们的儒家文明,决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观念,圣上的意思是不能违背的,再加上明朝开始的八股科举,一切的一切,将我们那时的年轻一代都束缚起来,思想僵化,没有了创新意思。自然我们的文明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还有明朝的倭寇侵袭,我们开始了漫长的闭关锁国,刚刚萌芽的资本经济毁于一旦。我们开始沉浸在我们的灿烂文明当中无法自拔,而那时的西方列强,开始他们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他们的强国之路。甚至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舰轰开我们的国门后,我们的统治者还是没能有一点前进的思想。文化的牵绊使我们的的改革动力降到了无法启动的地步,我们的封建文明其实在唐朝已经到了顶峰,但是直到清朝我们的封建文明还是这样,没有得到过改革。没有进步的文明是不值得强大的,我们的文明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没有进步自然要衰落。天朝上国的梦终究要在别人是坚船利炮下破碎的。所以文明可以是我们的骄傲但也可能是

专题一 近代化探索练习题(含答案)

专题一近代化探索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的优势惊破天朝之梦,中国国门就此打开。洋货潮水般涌来……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其基石在大机器的碾压下一点点发生松动。与此同时,很多有识之士投袂而起,他们意识到机器竞争的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中国工业化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 (1)被惊扰了“天朝之梦”的大清帝国开始了洋务运动,进行这种改变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福州船政局 (2)材料二中图片所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试举例说明。 (3)如何评价材料一中的有识之士“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的认识?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

再延续了六十年。” (1)材料一中的“某一运动”指的是哪一运动?请你列举这一运动中“杰出人物”在海军建设方面所作的非凡努力? 材料二(它)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这一“政治运动”采取的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举措是什么? 材料三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 (3)材料三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 (4)上述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探索”表明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是什么?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言技”“言政”“言教”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终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启示: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②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 ⑤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根本原因: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专制统治和对外出卖国家主权,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3)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游行示威。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4)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5)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 (6)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生为主,运动中心在北京,斗争方式是集会讲演、游行示威、罢课等;第二阶段是6月3日以后,斗争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斗争方 式是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 (7)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8)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 (9)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 ⑴历史条件: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精选.)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专题选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下的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课型:公开课 授课时间: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及全面地、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做出的伟大探索,学习先辈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心怀祖国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近代化探索的三个发展阶段和四次探索活动 2、难点: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这个专题的内容时,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知识点的整合,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存在问题,因此在这节复习课上,我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理清近代化探索的发展脉络,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法学法】 教法:提问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引导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 【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内容总共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3分钟) 环节二:自主构建,形成体系(10钟)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7分钟)

环节四:实战演练,链接中考(15分钟) 环节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5分钟) 环节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3分钟) 导入设计:多媒体播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现场。 提问:以上图片涉及到了哪些战争?反映的主题是? 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题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专题——近代化的探索。 释义:所谓“近代化”就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科学化。 展示【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设计意图:导入设计的目的是为承上启下,让学生了解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探索,以此导入新课。展示考纲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树”。环节一中用到的方法有:提问法和讲授法 环节二:自主构建,形成体系(10钟) 设计:安排学生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进行知识的自主梳理,填写表格(导学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理解甚至是易混淆的知识,如对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历史意义等。我会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再次给生明确:洋务运动前期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民用工业,它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但却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族、民权、民生”而非“民主”,它结束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如图1)。之后,在我进行知识梳理的时候,我会重点引导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解读】 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 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 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时间8分钟 【梳理点拨】 易混知识点: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一、历史认识及启示(初三历史组)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的主题线索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所经历的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结论? ①实现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②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贫穷落后,因此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③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学和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近代化过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科技兴国是实现国家真正强大的、正确的科学决策。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 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 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的启示: 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017年中考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总结

2017年中考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总结近代化的探索 一、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①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④主张(口号):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⑤洋务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⑥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⑦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⑧评价: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③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④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⑤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⑥意义与启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②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③主张: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⑤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⑥意义启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①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③主张:提出了

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的探索 一、课标解读: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前人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强的侵略,请你列举一下列强进行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及其签订的条约。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了解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列强的枪炮在轰开了中国国门的同时,也轰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和思想,给中国人带来了他们先进的科技与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在中国兴起了一股学习西方,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就是近代化的起步。 复习过程: 1、洋务运动 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②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③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④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⑤主要内容: a.创办一批军事工业。 主要有: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b.创办一批民用工业。

中国近代化探索教案

《中国近代化探索》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 情感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道路的曲折历程,学习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想: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回顾历史;梳理知识、巩固基础;探索问题、形成认识;学以致用、亮剑中招。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四次侵略战争?以及其对中国社会所造成 的影响? 教师过渡:在这些战争中,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和侮辱,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然而中华民族并没有被这些压倒,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顽强的中华儿女开始了救国救民的近代化的探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复习:近代化的探索。 2.幻灯展示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图片提问: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说说他们进行了怎样的救国救民的艰难探索? 3.(课件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请看幻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 二、合作探究、回顾历史“让我们一起探索近代化” 1、教师分配小组合作探究 做法: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选定其中的一个事件,经过组员讨论后,选出代表来介绍历史事件,形式自定。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三、梳理知识巩固基础 (依据手中的学案,同桌之间合作记忆)时间15分钟

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提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近代化的探索 (一)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经济技术器物)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培养人才: 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创办民用企业: 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建立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 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5、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资产阶级两个派别的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的加重。(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4)过程: A.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 B.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C.变法的高潮:清政府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D.结局: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戊戌政变镇压变法,变法失败。(5)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6)启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辛亥革命 (1)政治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3)纲领: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经过: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和同盟会; B.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传播革命思想; C.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D.1912年元旦建立中华民国; E.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结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失败 (6)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一系列斗争,但最终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7)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3、思想文化领域的学习---新文化运动 1).原因: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2).兴起的时间:1915年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和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訢(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地方); ③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④口号:自强、求富。 ⑤洋务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⑥结果: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⑦评价: 地位(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作用:1、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积累生产经验,培养技术力量。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⑧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2、百日维新,既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影响 ①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重;洋务运动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③目的: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④揭开维新变法序幕——公车上书 ⑤改革的主要内容 ⑥戊戌变法的影响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特点(形式):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作用: 1、促进了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 3、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训: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 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 1.北京 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 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 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 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庆 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