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贞观之治
- 格式:docx
- 大小:21.62 KB
- 文档页数:2
第2课“贞观之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唐朝早期的情况,主要有唐太宗励精图治,改革进取,重贤纳谏和文成公主入藏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科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唐太宗的统治对唐朝的繁盛起了什么作用?”“唐太宗为什么命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贡献?”等等问题,培养学生从成因和结果去思考分析历史问题,逐渐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政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进步的。
这些思想及政策对于唐朝的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重要作用,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代替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教师可通过对第1课最后一个子目的提问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回答“李渊是怎样反隋唐的?”“李渊建唐斗争中最得力的助手是谁?”这样一些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历史中,有没有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却对一个王朝的强盛起了重大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皇帝。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是汉武帝。
可将汉武帝与唐太宗略加比对,引导学生寻找二者的异同,逐步落实本课的知识点,以师生的互动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教材有些与历史地理相关的知识点,如唐军在“阴山”大破突厥,唐太宗设安西督护府管理“天山以南地区”,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等等,可结合《地图册》中《唐朝前期疆域及边疆各族分布图》讲解,既有利于本课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能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的开朗、开放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结果,从而对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知识讲述】“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谏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能力拓展】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
唐朝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基础,唐朝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
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考频分析】本内容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
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考查的内容,重点以考察唐朝唐太宗时期的统治措施为主,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考查的角度多样。
从考查的层次看,以识记、理解能力为主,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经典题目】1.开创了“贞观之治”社会局面的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参考答案] B【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2.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
他主张A.统一铸造五铢钱B.轻徭薄赋C.废除丞相D.闭关锁国[参考答案] 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不浪费民力,是要轻徭薄赋。
初中一年级7-14班历史科第1周第2课时2011年2月23日写教师:高琪妮第2课“贞观之治”【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贞观之治与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给他们一个恰当的评价。
【学习过程】一、自学课程二、完成自学预习练习1、隋朝灭亡的时间(),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太宗叫()年号()2、618年,在江都被部将杀死,朝灭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进入长安,建立。
3、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色治绩在历史上被称位()4、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5、()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 ),人称她的统治()。
三、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哪些反映唐朝帝王的影视作品?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你最欣赏里面的哪个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唐太宗、武则天、狄人杰等)【教师归纳】既然同学们对唐朝这么多的历史人物都有所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这段历史,并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看看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到底区别在哪?(讲授新课)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 618年初中一年级7-14班历史科第1周第2课时2011年2月23日写教师:高琪妮【教师提问】同学们繁盛一时的隋朝是如何灭亡的呢?指导学生看书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介绍李渊。
2、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皇帝:李渊也称唐高祖定都:长安【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6找出唐朝建立的基本要素。
教案:第2课贞观之治
学习目标
1、掌握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
3、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
本课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如何协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知道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谁吗?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
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请大家读课文思考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唐朝的建立
学生看课本7——8完成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1、李世民如何当上皇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活动一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
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理解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很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个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点播】: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相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归纳】: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归纳】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点播】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为唐朝的盛世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理解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小组讨论】、贞观之治的表现?2、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见上题)
探究二:
明代有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读了上面这段故事,你认为说的对吗?
【点播】此人说的对。
魏征敢于直言同时说明唐太宗是开明的皇帝。
封建社会皇帝掌有生杀与夺的权力,如果不是从善如流的皇帝,是不能容忍魏征这样的大臣的。
魏征能流芳千古,得益于唐太宗的开明。
探究三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相似之处?
【点播】共同之处: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探究四‘
女皇武则天
女皇武则天的墓碑上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史称“无字碑”。
如今这块无字碑仍在,留给了人们很多遐想。
请你查找相关武则天的历史资料,根据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推测一下,她为自己立这异乎寻常的空白石碑,用意何在?
【点播】第一种说法:武则天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德高大非文字可表。
第二种说法:武则天自感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l
第三种说法: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自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这是最好的办法。
四、达标检测反馈矫正(见学案)
五、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1、你还有什么疑惑?
2、知识小结:
3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