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 第四章 距离测量
- 格式:doc
- 大小:235.00 KB
- 文档页数:7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测量学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 学时安排:总学时数为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16学时。
4. 先修课程:无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测量学知识进行工程测量和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测量学基础1.1 测量学概述1.2 测量学的基本原理1.3 测量学的基本方法2. 第二章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维护2.1 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2.2 常用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2.3 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3. 第三章角度测量与水平角测量3.1 角度测量概述3.2 水平角测量方法3.3 角度测量误差及其处理4. 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测量4.1 距离测量概述4.2 钢尺测量方法4.3 光电测距仪及其使用5. 第五章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平差5.1 测量数据处理概述5.2 测量平差原理5.3 测量平差方法及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实验设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测量学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测量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测量学教材。
2. 实验设备:具备完整的测量实验设备,如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
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测量学资源共享,如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
5. 辅导资料:提供测量学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等辅导资料。
六、第六章地形图与地形测量6.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6.2 地形测量的方法与步骤6.3 数字地形图的应用七、第七章建筑施工测量7.1 建筑施工测量概述7.2 建筑施工测量的方法与步骤7.3 建筑施工测量实例分析八、第八章控制测量与测网布设8.1 控制测量概述8.2 控制点的选择与布设8.3 控制测量成果的整理与评价九、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与测量学9.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9.2 测量学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9.3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十、第十章现代测量技术及其发展10.1 现代测量技术概述10.2 卫星定位技术及其应用10.3 遥感技术在测量学中的应用10.4 测量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测量学4距离测量第四章距离测量测量距离是测量的基本工作之一,所谓距离是指两点间的水平长度。
如果测得的是倾斜距离,还必须改算为水平距离。
按照所用仪器、工具的不同,测量距离的方法有钢尺直接量距、光电测距仪测距和光学视距法测距等第一节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一、量距的工具钢尺是钢制的带尺,常用钢尺宽10mm,厚0.2mm;长度有20m、30m及50m几种,卷放在圆形盒内或金属架上。
钢尺的基本分划为厘米,在每米及每分米处有数字注记。
一般钢尺在起点处一分米内刻有毫米分划;有的钢尺,整个尺长内都刻有毫米分划。
由于尺的零点位置的不同,有端点尺和刻线尺的区别。
端点尺是以尺的最外端作为尺的零点,当从建筑物墙边开始丈量时使用很方便。
刻线尺是以尺前端的一刻线作为尺的零点,丈量距离的工具,除钢尺外,还有标杆、测钎和垂球。
标杆长2-3m,直径3-4cm,杆上涂以20cm间隔的红、白漆,以便远处清晰可见,用于标定直线。
测钎用粗铁丝制成,用来标志所量尺段的起、迄点和计算已量过的整尺段数。
测钎一组为6根或ll根。
垂球用来投点。
此外还有弹簧秤和温度计,以控制拉力和测定温度。
二、直线定线当两个地面点之间的距离较长或地势起伏较大时,为使量距工作方便起见,可分成几段进行丈量。
这种把多根标杆标定在已知直线上的工作称为直线定线。
一般量距用目视定线,三、量距方法1.平坦地区的距离丈量丈量前,先将待测距离的两个端点A、B用木桩(桩上钉一小钉)标志出来,然后在端点的外侧各立一标杆,清除直线上的障碍物后,即可开始丈量。
丈量工作一般由两人进行。
后尺手持尺的零端位于A点,并在A点上插一测钎。
前尺手持尺的末端并携带一组测钎的其余5根(或10根),沿AB方向前进,行至一尺段处停下。
后尺手以手势指挥前尺手将钢尺拉在AB直线方向上;后尺手以尺的零点对准B点,当两人同时把钢尺拉紧、拉平和拉稳后,前尺手在尺的末端刻线处竖直地插下—测钎,得到点l,这样便量完了一个尺段。
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单选题1、距离丈量的结果是求得两点间的( B )。
A.斜线距离B.水平距离C.折线距离D.坐标差值2、用钢尺进行一般方法量距,其测量精度一般能达到( C )。
A.1/10—1/50B.1/200—1/300 C 1/1000—1/5000 D.1/10000—1/400003、在测量学中,距离测量的常用方法有钢尺量距、电磁波测距和( A )测距。
A.普通视距法B.经纬仪法C.水准仪法D.罗盘仪法4、为方便钢尺量距工作,有时要将直线分成几段进行丈量,这种把多根标杆标定在直线上的工作,称为( B )。
A.定向B.定线C.定段D.定标5、用钢尺采用一般方法测设水平距离时,通常( D )。
A.用检定过的钢尺丈量B.需要加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高差改正C.需要先定出一点,然后进行归化D.不需要加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高差改正6、在距离丈量中衡量精度的方法是用( B )。
A.往返较差B.相对误差C.闭合差D.中误差7、往返丈量一段距离,均D =184.480m ,往返距离之差为+0.04m ,问其精度为( D )。
A.0.00022B.4/18448C.2.2×10-4D.1/46128、某段距离丈量的平均值为100m ,其往返较差为+4mm ,其相对误差为( A )。
A.1/25000B.1/25C.1/2500D.1/2509、某段距离的平均值为100 m ,其往返较差为+20mm 。
则相对误差为( C )。
A.0.02/100B.0.002C.1/5000D.2/20010、往返丈量直线AB 的长度为:AB D =126.72m ,BA D =126.76m ,其相对误差为( A )。
A.K=1/3100B.K=1/3500C.K=0.000315D.K=0.0031511、对一距离进行往、返丈量,其值分别为72.365m 和72.353m ,则其相对误差为( A )。
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单选题1、距离丈量的结果是求得两点间的( B )。
A. 斜线距离B.水平距离C.折线距离D.坐标差值2、用钢尺进行一般方法量距,其测量精度一般能达到( C )。
A. 1/10—1/50 B . 1/200 —1/300 C 1/1000 —1/5000D.1/10000—1/400003、在测量学中,距离测量的常用方法有钢尺量距、电磁波测距和( A )测距。
A. 普通视距法B.经纬仪法C•水准仪法D•罗盘仪法4、为方便钢尺量距工作,有时要将直线分成几段进行丈量,这种把多根标杆标定在直线上的工作,称为( B )。
A. 定向B.定线C.定段D.定标5、用钢尺采用一般方法测设水平距离时,通常( D )。
A. 用检定过的钢尺丈量B.需要加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高差改正C.需要先定出一点,然后进行归化D.不需要加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高差改正6、在距离丈量中衡量精度的方法是用( B )。
A.往返较差B.相对误差C.闭合差D.中误差7、往返丈量一段距离,D均=184.480m,往返距离之差为+0.04m,问其精度为(D )。
A.0.00022B.4/18448C.2.2 X10-4D.1/46128、某段距离丈量的平均值为100m,其往返较差为+4mm ,其相对误差为(A )。
A.1/25000B.1/25C.1/2500D.1/2509、某段距离的平均值为100 m,其往返较差为+20mm。
则相对误差为(C )。
A.0.02/100B.0.002C.1/5000D.2/20010、往返丈量直线AB的长度为:D AB=126.72m, D BA=126.76E,其相对误差为( A )。
A.K=1/3100B.K=1/3500C.K=0.000315D.K=0.0031511、对一距离进行往、返丈量,其值分别为72.365m和72.353m,则其相对误差为(A )。
A.1/6030B.1/6029C.1/6028D.1/602712、测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23.456m,返测为123.485m,则相对误差为(A )。
填空题库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论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铅垂线。
2-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水准面。
3-测量计算的基准面是参考椭球面。
4-水准面是处处与铅垂线垂直的连续封闭曲面。
5-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6-地球的平均曲率半径为6371km。
7-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坐标x轴。
8-地面某点的经度为131°58′,该点所在统一6°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129°。
9-为了使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y坐标恒大于零,将x轴自中央子午线西移500km。
10-天文经纬度的基准是大地水准面,大地经纬度的基准是参考椭球面。
11-我国境内某点的高斯横坐标Y=22365759.13m,则该点坐标为高斯投影统一6°带坐标,带号为22 ,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29°,横坐标的实际值为-134240.87m,该点位于其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以西。
12-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为该点的绝对高程,而至某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为它的相对高程。
第2章水准测量1.高程测量按采用的仪器和方法分为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气压高程测量三种。
2.水准仪主要由基座、水准器、望远镜组成。
3.水准仪的圆水准器轴应与竖轴平行。
4.水准仪的操作步骤为粗平、照准标尺、精平、读数。
5.水准仪上圆水准器的作用是使竖轴铅垂,管水准器的作用是使望远镜视准轴水平。
6.望远镜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物像没有准确成在十字丝分划板上。
7.水准测量中,转点TP的作用是传递高程。
8.某站水准测量时,由A点向B点进行测量,测得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0.506m,且B点水准尺的读数为2.376m,则A点水准尺的读数为2.882 m。
9.水准测量测站检核可以采用变动仪器高或双面尺法测量两次高差。
10.水准测量中,调节圆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竖轴铅垂,调节管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使视准轴水平。
第3章角度测量1-经纬仪主要由基座、水平度盘、照准部组成。
第四章距离测量与全站仪1.用钢尺量距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答:用钢尺量距前,首先要用目测定线或者经纬仪定线的方法对直线进行定线,再用钢尺按标准的方法进行测量。
2.设用一名义长度为50m的钢尺,沿倾斜地面丈量A,B两点间的距离。
该钢尺的尺方程式为:l=50m+10mm+0.6(t-20℃)mm。
丈量时温度t=32℃,A,B两点的高差为1.86m,量得斜距为128.360m。
试计算经过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高差改正后的A,B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 AB。
答:根据尺长改正公式l=50m+10mm+0.6(t-20℃)mm得:经过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后的实际长度l=128.360m+128.360÷50×[10mm+0.6×(32-20)mm]=128.404m;根据高差改正公式得:D h=12.347m-128.360m=-0.013m;则水平距离D h=128.404m-0.013m=128.391m。
3.视距测量有哪些特点?适用于何种场合?答:(1)视距测量的特点:视距测量为利用测量望远镜的光学性能和目标点上的标尺,以测定距离,计算方便,但是精度较低。
(2)适合场合:适合于精度要求较低的近距离测量,例如水准测量中的测定前、后视距离。
4.光电测距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脉冲式和相位式光电测距有何异、同之处?答:(1)光电测距的原理:利用电磁波作为载波传输测距信号以测定两点间距离的一种方法。
(2)脉冲式和相位式光电测距的相同点是利用仪器将发射光波的光强调制成脉冲光,射向目标并接收反射光;不同点是脉冲式光电测距测定光波在测站与目标间往返传播的时间直接计算距离,相位式光电测距通过测定往返传播的相位差△φ,根据相位差间接计算出传播时间,从而计算距离。
5.光电测距有哪些误差来源?光电测距仪的精度指标是什么?答:(1)光电测距的误差来源:①调制频率的误差;②气象参数测定误差;③相位测定和脉冲测定的误差;④反射器常数误差;⑤仪器和目标的对中误差。
第四章 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1、在距离丈量之前,为什么要进行直线定线?如何进行定线? 答:当两个地面点之间的距离较长或地势起伏较大时,为使量距工作方便起见,可分成几段进行丈量,把多根标杆标定在已知直线上进行直线定线。
如图所示,A 、B 为待测距离的两个端点,先在A 、B 点上持立标杆,甲立在A 点后1~2m 处,由A 瞄向B ,使视线与标杆边缘相切,甲指挥乙持标杆左右移动,直到A 、2、B 三标杆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将标杆竖直地插下。
直线定线一般由远到近。
2、钢尺量距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钢尺量距的基本要求是“直、平、准”。
3、用钢尺丈量AB 、CD 两段距离,AB 往测为232.355m ,返测为232.340m ;CD 段往测为145.682m ,返测为145.690m 。
两段距离丈量精度是否相同?为什么?两段丈量结果各为多少?()()182001686.145008.01686.1452/690.145682.145008.0690.145682.145154001348.232015.01348.2322/340.232355.232015.0340.232355.232==∆==+=-=-=∆==∆==+==-=∆CD CD CD AB AB AB D K mD mD D K mD mD根据两段距离丈量的相对误差确定两段距离丈量精度不同.4、什么叫直线定向?为什么要进行直线定向?答:确定一条直线与一基本方向之间的水平角,称为直线定向。
为了确定两点间平面位置的相对关系,测定两点之间水平距离外,需要确定两点所连直线的方向。
5、测量上作为定向依据的基本方向线有哪些?什么叫方位角? 答:测量上作为定向依据的基本方向线有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坐标北方向。
由直线一端的基本方向起,顺时针量至直线的水平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6、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坐标方位角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γδαγαδ-+=+=+=m m A A A A 其中δ为真北方向和磁北方向所夹的磁偏角,γ为真北方向和坐标北方向所夹的子午线收敛角。
第四章距离测量
确定地面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的工作称为距离测量。
水平距离是指两地面点连线投影到水平面上的长度。
皮尺量距
钢尺量距
距离测量方法光电测距仪测距
视距测量
§4.1 钢尺量距
一、钢尺的丈量工具
1.钢尺
常用的有20m、30m、50m钢尺,一般在米、分米位有注记,使用时要注意零点的位置。
控制测量、施工放样使用钢尺。
刻线尺
零点位置
端点尺
2.量距的辅助设备(垂球、测钎、花杆等)
垂球——用于对点。
测钎——用于标定钢尺的端点位置和计算丈量的整尺段数。
花杆——显示点位和标定直线方向。
精密量距时还需要弹簧称和温度计。
二、直线定线
1.目估定线
当两点距离较远,需分段丈量时,为使各点处在同一直线上,用花杆以标定直线的位置,这项工作称为直线定线。
2.经纬仪定线
钢尺精密量距时,必须用经纬仪定线。
三、钢尺量距方法
一般方法
(1)平坦地面的距离丈量
采用边定线边丈量的方法,先确定整尺段数,再量余长。
D=n l + q
为了检核和提高精度,除了往测以外,还要返测。
符合精度要求后取平均值为最后结果。
相对误差——往返丈量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与平均距离之比,并化成分子为一的分数。
M
D
D
D
D
T
1
1
=
∆
=
∆
=若
3000
1
≤
T,则)
返
往
D
D
D+
=(
2
1
(2)倾斜地面的距离丈量
①水平钢尺法
∑+
+
+
=
4
3
2
1
D
D
D
D
D
②高差改正法
'2
2D
h D D -=‘
或 2
2')(h D D -=
四、钢尺量距的误差
钢尺量距的主要误差来源有: 1.尺长误差 2.操作误差 (1)定线误差
(2)钢尺倾斜误差 (3)拉力误差
(4)对点、读数误差 3.外界影响 (1)温度影响
(2)刚尺垂曲误差
§4.2 电磁波测距
电磁波测距仪可分为微波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红外测距仪。
以光波(激光和红外光)为载波的又称为光电测距仪。
测程在15千米以上的为远程,3-15千米的为中程,3千米以下的为短程。
一、电磁波测距的精度
测距仪的测距精度表示为: bD a m D +=
式中:D m 为测距中误差, a 为固定误差(mm ),b 为比例误差(mm /km ),
D 为测距长度。
二、电磁波测距原理
基本公式: ct D 2
1
= c 为大气中的光速,t 为光线往返时间。
由于n
c c 0
=
,因而有:t n c D 20= 。
0c 为真空光速,n 为大气折射率。
任何波长的光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常数0c =299792458±1.2米/秒。
大气折光率n 是温度、气压和工作波长的函数,即:n=f( t, p,λ)。
1.脉冲式法测距
通过测定脉冲波在测线上往返传播过程中德脉冲数来测定距离。
由于精确测定光波的往返传播时间较困难,因此脉冲式光电测距仪测距精度较低,多为以厘米级精度范围,但测程较远,多用于地形测量。
2.相位法测距测距
相位法测距是根据调制波往返于被测距离上相位差,间接确定距离的方法。
测距仪发出高频调制光波,往返后产生了相位位移ϕ,ϕ所对应的是调制光波往返传播的距离2D 。
)(2)2(22N N N N ∆+=∆+
=∆+=ππ
ϕ
πϕπϕ
)2(2)(2π
ϕλλ∆+=∆+=N N N D
相位式测距仪工作时相当于用尺长为λ/2的尺子(光尺)进行测量,被测距离等于N 个整尺(λ/2)N 和一个余长(λ/2)△N 即(λ/2) (△ϕ/2π)之和。
测距仪通常采用2个以上调制频率,即两种光尺共同完成测距。
如f1=15兆赫,λ1/2=10米(称为为精测尺),可以测定距离尾数m、dm、cm、mm四位数;f2=30千赫,λ2/2=5000米(称为为粗测尺),可以测定1000m、100m、10m、m四位数。
f1和f2组合起来可以测出1000m、100m、10m、m、dm、cm、mm。
§4.3 视距测量
视距测量是根据光学和三角学原理测定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其操作简便,但相对误差为1/300~1/200,精度低,主要用于地形图的碎部测量。
一、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公式
当地面比较平坦,起伏变化不大时,可视线水平进行测量。
计算公式为:D=kn+C, 通常K=100,C=0,n为视距间隔。
h=i-l
二、视线倾斜时视距测量公式
当地面起伏变化比较大时,可视线倾斜进行测量。
计算公式为:D=kncos2a
1
+
=2
sin
kn
l
h-
i
a
2
三、视距测量的观测和计算
视距测量的观测步骤为:
1.安置仪器于测站,量取仪高,测点上立视距尺。
2.瞄准视距尺,读取上、下、中丝读数。
3.读取竖盘读数,一般读至分。
4.在记录表格上进行计算。
如P.82
§4.4 全站仪
一、全站仪的基本结构
全站仪也称为电子速测仪,由电子测角、光电测距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全站仪的最高测角精度可达±0.5″,最高测距精度可达±(1+1×10-6·D) mm。
1. 莱卡Leica TC1800全战仪
主要技术指标为:测角±1″,测距±(1+2×10-6·D) mm
单棱镜测程为2500m,三棱镜测程为3500m
2. 苏一光RTS632BL全战仪
主要技术指标为:测角±2″,测距±(2+2×10-6·D) mm
单棱镜测程为2200m,三棱镜测程为2600m。
二、全站仪新技术
1.无反光棱镜全站仪
2.自动目标识别
3.自动跟踪
4.镜站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