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RLC并联电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串联电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串联电路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串联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串联电路的定义和特点2. 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3. 串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串联电路的定义、特点和电流、电压规律。
2. 难点: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
2. 利用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
3.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串联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串联电路现象。
2. 讲解串联电路的定义和特点。
3. 演示实验:观察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
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电流、电压在串联电路中的规律。
5. 练习:计算给定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6.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串联电路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并联电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联电路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并联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并联电路的定义和特点2. 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3. 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并联电路的定义、特点和电流、电压规律。
2. 难点: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
2. 利用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
3.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并联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并联电路现象。
2. 讲解并联电路的定义和特点。
3. 演示实验:观察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
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电流、电压在并联电路中的规律。
精心整理电路课程设计举例:?以RLC 并联谐振电路1.电路课程设计目的(1)验证RLC 并联电路谐振条件及谐振电路的特点;(2)学习使用EWB 仿真软件进行电路模拟。
2.仿真电路设计原理本次设计的RLC 串联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图1RLC 并联谐振电路原理图理论分析与计算:根据图1所给出的元件参数具体计算过程为 发生谐振时满足L C ωω001=,则RLC 并联谐振角频率ω0和谐振频率f 0分别是RLC 并联谐振电路的特点如下。
(1)谐振时Y=G,电路呈电阻性,导纳的模最小G B G Y =+=22. (2)若外施电流I s 一定,谐振时,电压为最大,G I U S o =,且与外施电流同相。
(3)电阻中的电流也达到最大,且与外施电流相等,I I S R =.(4)谐振时0=+I I C L ,即电感电流和电容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谐振电路设计内容与步骤(1)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及验证方法这里有几种方法可以观察电路发生串联谐振:(1)利用电流表测量总电流I s 和流经R 的电流I R ,两者相等时即为并联谐振。
(2)利用示波器观察总电源与流经R 的电流波形,两者同相即为并联谐振。
例题:已知电感L 为0.02H,电容C 为50uf,电阻R 为200Ω。
由LC f π210=计算得,Hz f 1.1570=按上图进行EWB 的仿真,得到下图。
流经电阻R 的电流和总电流I 相等为10mA,流进电感L 和电容C 的总电流为5.550uF ,几乎为零,所以电路达到谐振状态。
总电源与流经R 的电流波形同相,所以电路达到并联谐振状态。
4.实验体会和总结这次实验我学会了运用EWB 仿真RLC 并联谐振电路,并且运用并联谐振的特点判断达到谐振状态。
尤其是观察总电源与流经R 的电流波形,两者同相即为并联谐振。
这种方法我们只能在实验中看到,平时做题试卷上是不可能观察到的。
这加深了我对谐振电路的理解。
初中物理并联电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联电路的概念,掌握并联电路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并联电路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并联电路的定义及特点2. 并联电路的规律3. 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串联电路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并联电路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 并联电路的定义:介绍并联电路的概念,解释并联电路的特点。
(2) 并联电路的规律:讲解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3) 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并联电路的实际意义。
3.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联电路的特点,验证并联电路的规律。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讨论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联电路的概念。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联电路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并联电路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并联电路规律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灯泡、导线、电压表、电流表等。
2.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并联电路的知识。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2教案编号:备课组别电子组课程名称电工基础所在年级一年级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系部授课班级授课日期课题:8-10 RL并联与 RC并联电路教学目标掌握RLC并联电路总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关系、大小关系,会用相量图分析。
掌握RLC并联电路的两个特例重点掌握RLC并联电路的两个特例难点掌握RLC并联电路的两个特例教法理实一体化教学设备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实验室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个案补充教学内容一、新授讨论 RLC 并联电路的基础上,容易分析 RL并联和 RC 并联电路的电流情况,只需将 RLC 并联电路中的电容开路去掉( IC = 0 ),即可获得 RL 并联电路;LC并联电路的二个特例1.当X C→∞则I C = 0,此电路为RL并联电路(1)相量图:以电压为参考相量(2)总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I =22LRII →电流三角形教学内容I =22LRII+→电流三角形I =ZU| Z |=22)1()1(1LXR+→导纳三(3)总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电压超前总电流 ϕ 角,电路呈电感性ϕ = - arctanRLII= - arctanRXL112.当X L→∞则I L= 0,此电路为RC并联电路(1)相量图:以电压为参考相量(2)总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I = 22CRII+→电流三角形I =ZU|Z| =22)1()1(1CXR+→导纳三角形(3)总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总电流超前电压 ϕ 角,电路呈电容性ϕ = arctanRCII= arctanRXC11【例8-9】 已知在 RL 并联电路中,R = 50 ,L = 0.318 H ,工频电源 f = 50 Hz ,电压 U = 220 V ,试求:(1) 求各支路电流 IR 、IL 、总电流 I ;(2) 等效阻抗大小 |Z| ;(3) 电路呈何性质。
(1)由 IR = U/R = 220/50 A = 4.4 A , XL = 2fL =100,IL = U/XL = 2.2 A可得 A92422.I I I L R =+=(2) |Z| = U/I = 220/4.92 = 44.7(3) 在 RL 并联电路中,BC = 0,BL > 0,则B = BC BL < 0电路呈感性。
第六节 RLC 并联电路(3课时)
重点及难点:
1.掌握RLC 并联电路总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关系、大小关系,会用相量图分析。
2.掌握RLC 并联电路的两个特例。
回忆:
1.RLC 串联电路的相量图。
2.RLC 串联电路中,端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课堂任务:
1、 阅读课本P127-P30。
2、 感纳 ,容纳 ,电导 。
三者的单位都是 。
3、 完成表格
4.总电流和电压关系
从分析相量图得出结论
(1)总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关系
① 电流三角形: 叫电流三角形。
即I = 。
② 欧姆定律表达式
I = Z
U ;|Z | =
22)11()1(1
C
L X X R -+→导纳三角形
|Z|=
||1Y =22)(1C L B B G -+(其中感纳B L =L
X 1;容纳B C =C X 1;
电导G =R
1
,单位:西门子(S ))
电纳B=C L B B -
(2① 当X L > X C 时,总电流超前端电压 ϕ 角,电路呈 。
② 当X L < X C 时,总电流滞后端电压 ϕ 角,电路呈 。
③ 当X L = X C 时,则I L = I C ,端电压与总电流同相,电路呈 ,电路的这种状态叫并联谐振。
其中:总电流与端电压的相位差为:
ϕ = ϕ i - ϕ u = - arctan R
C L I I I -= - arctan R U X U X U C
L ///-
= - arctan
G
B B C
L - < 0 5、四、RLC 并联电路的二个特例
①.当X C → ∞ 则I C = 0,此电路为RL 并联电路 (1)相量图:以电压为参考相量
(2)总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I =2
2
L R I I + →电流三角形
I =
Z
U
| Z |=22)1()1(1L
X R +→导纳三角形
(3)总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电压超前总电流 ϕ 角,电路呈电感性
ϕ = - arctan R
L I I = - arctan R
X
L 11
②.当X L →∞则I L = 0,此电路为RC 并联电路 (1)相量图:以电压为参考相量
(2)总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I = 2
2
C R I I +→电流三角形
I = Z
U
|Z | =
22)1()1(1
C
X R +→导纳三角形
(3)总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总电流超前电压 ϕ 角,电路呈电容性
ϕ = arctan R
C I I = arctan R
X
C 11
课堂练习 一、填绝题
1 、 RLC 并联电路中,由 I R ,I L ,I C ,I 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是 ,瞬时值关系
为 ,它们的有效值关系为 。
2 .在 RLC 并联电路中当X L > Xc ,电路呈 性. 当X L < Xc ,电路
呈 .当X L = Xc ,电路呈 性.
3 .在 RLC 并联电路中,总阻抗|Z|= ,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
ϕ= 。
4 .如图 8 一 19 ,已知各电流表的读数分别是则A1=6A,A2=2A,A3=10A,则电流表A
的读数为 。
二计算题:
5.如图 8 一 20 ,当交流电源频率减小时,图中各交流电表的读数如何变化?若把电源和电表均改为直流,则电流表中哪个读数最大?哪个最小?电压表中哪个读数最大?哪个最小?
6、已知在RLC 并联电路中,R=4Ω,X L =3Ω电阻上的电流是3A ,电路的总电流是 5A ,电路呈容性,求容抗 Xc 。
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 .如图8 一21 ,当电路呈容性时,电流表A2的读数为。
当电路呈感性
时,电流表A2的读数为。
若电流表A1的读数为5A,其余数据不
变,则电流表A2的读数为。
2 .如图8 一22 所示,三只灯泡一样均能正常发光,当电源电压不变而频率增大时,
各灯的亮度变化悄况是:灯H1 ,灯H2 ,灯H3 .
3、如图8 一23 所示,已知A2的读数为4A ,A1的读数为3A ,则A的读数
为。
4 .如图8 一24 所示,已知u=1102sin ( 314t + 300 ) v , X L= 10Ω,X C=11Ω,
则电流表A的读数为。
二、分析计算题
5 .已知RLC 并联电路中,R = 25Ω, X L= 50Ω, X C=220Ω,电源端u=2202sin
( 314t + 300 ) v。
求:①电路的总电流i ;②若R 、L 、C 参数不变,电
源电压的有效值不变,调节电源频率使电路谐振,求电路的电流i 和谐振频率f.
6 .如图8 一25 已知R =5Ω, C 一63 . 6μF , i=42sin ( 314t -600 ) A 。
求i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