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 格式:docx
- 大小:32.63 KB
- 文档页数:13
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痠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为胞漏或漏胎等。
妊娠期,出现腰痠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又称胎气不安。
2.西医诊断: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二)症候诊断1.肾虚型: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黯淡,腰膝酸软,腹痛坠胀,伴头昏耳鸣,小便频数,色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滑。
2.气血虚弱型: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稀薄,或伴腰痠腹痛坠胀,神疲倦怠,心悸气短,动则汗出,面色晄白,色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3.血热型:妊娠早期阴道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伴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尿黄便结,或潮热、口干咽燥,色质红,苔黄,脉滑数。
4.血瘀伤胎:妊娠外伤后阴道下血,腰酸腹坠胀,或腰腹疼痛不适,或因病而妊娠后阴道下血,色黯红,腹满,皮肤粗糙,口干不思饮,色质黯红有瘀斑,苔白,脉沉涩;或误服毒物伤胎,见孕后阴道出血,色红质如常,腰腹疼痛,甚或肢厥,面色青白,舌脉如常或色质黯脉沉弱。
二、治疗方法1.肾虚证治法:固肾安胎,佐以益气方药:寿胎丸组成: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2.气血虚弱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方药:胎元饮组成:人参当归杜仲白芍熟地白术陈皮炙甘草3. 血热证治法:凉血安胎,滋阴清热,清热泻火,疏肝清热方药:保阴煎组成:生地熟地白芍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甘草4.血瘀伤胎治法:调气活血安胎,祛瘀消瘕安胎,解毒安胎方药:圣愈汤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生地三、预防与调护(一)、预防平素适寒温,避免外邪入中,饮食调和,免伤脾胃,情志舒畅,忌过劳,维护五脏和调,血气安和,注重平素预防,忌房事,慎起居,以防仆损伤,避免流产发生。
胎动不安(先兆流产)患者的福音,中医诊疗方案大公开中医病名:胎动不安西医病名:先兆流产二、定义:(一)中医定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西医定义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妇科检查时子宫口未开,胎膜未破裂,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经休息及治疗后症状消失,可继续妊娠。
三、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病史:常有孕后不节房事史,人工流产、自然流产史或素有癥瘕史。
2.临床表现: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脉滑。
3.检查:(1)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孕月相符。
(2)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
B超提示宫内妊娠、活胎。
中医常辨证分型为:肾虚型、气血亏虚型、血热型、血瘀型。
辨证型详见下述“辨证施治”。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少量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妊娠试验:尿妊娠试验阳性。
4.妇科捡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体软,大小与孕周相符。
5.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子宫大小、孕囊或胚胎(胎儿)发育与孕周相符。
6.基础体温测定:保持黄体期水平(维持高温曲线)。
7.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水平与孕周和B超结果(孕囊或胚胎发育)基本相符。
激素测定(血β-HCG、孕酮、E2),了解黄体功能,可以协助判断先兆流产的预后。
TORCH检测,如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内有该病原体接触史,有子宫内胎儿感染的可能性。
有助于估计预后。
甲状腺功能测定,了解有无甲亢或甲减,若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时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流产率。
8.自身/同种抗体检测主要有磷脂抗体、抗内膜抗体、抗精子抗体、血型抗体、DNA抗体等。
9.封闭抗体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克隆抗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检查封闭效应。
四、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严禁性生活。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早期先兆流产的患者。
一、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西医治疗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TCD编码:BFR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先兆流产(ICD-10编码:O20.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疾病分期早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
晚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至28周。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血热证气血虚弱证肾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TCD编码:BFR040,先兆流产ICD-10编码:O20.001)。
2.疾病分期属于早期先兆流产。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4.由生殖系统畸形引起的先兆流产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乙肝、HIV、RPR、TPPA(4)血HCG,E2,、P测定(5)TORCH(6)甲状腺功能(7)B超检查胚胎情况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妇科检查、白带常规、BV检查、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培养、TCT、宫颈分泌物培养+药敏、封闭抗体检查、空腹血糖、血型抗体、腹部B超、心电图等。
早期妊娠先兆流产早期先兆流产是指妇女妊娠12周以前出现以阴道少量出血,伴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本病属于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范畴。
一、病因病机分析1. 本病中医认为病因有胎元、母体两方面。
胎元方面:因夫妻之精气不足,虽能两精相合,但很难摄精成胎,或成胎后胎元不固,甚或胎元有缺陷,胎多不能成实。
母体方面:有素体肾虚,气血不足或感受外邪两方面。
2. 本病的病机主要是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1)肾虚: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或多产房劳,或孕后不节房事,肾虚冲任不固,胎失所养而致胎动不安。
(2)气血虚弱:素体气血虚弱,或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或孕后恶阻所伤,致脾气虚弱,化源不足。
孕后提摄不固,濡养不周而致胎漏、胎动不安。
(3)血热:素体阳盛,或肝经郁热,或素体阴虚内热,孕后血聚养胎,阳气偏旺助热化火,此时过食辛辣,外感热邪,七情内伤致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而致胎漏、胎动不安。
(4)外伤:孕后起居不慎,跌仆闪挫,气血逆乱;或因内伤直损冲任,内扰胎气而致胎漏、胎动不安。
二、诊断与辨证标准1.诊断标准(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少量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妊娠试验尿妊娠试验阳性。
(4)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体软,大小与孕周相符。
(5)超声波检查 B型超声波检查子宫大小、孕囊或胚胎(胎儿)发育与孕周相符。
(6)基础体温测定保持黄体期水平(维持高温曲线)。
(7)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水平、雌二醇(E2)与孕周和B超结果(孕囊大小、胚胎发育)基本相符。
(8)其他检查:甲状腺功能、血型抗体、致畸八项;对于有复发性流产病史者检测双方染色体、自身/同种抗体检测(心磷脂抗体、子宫内膜抗体、抗精子抗体等)、封闭抗体等。
三、鉴别诊断1. 异位妊娠:早孕期间有间断或持续的少量出血。
未破损时有一侧少腹隐痛等症状与本病相似,但异位妊娠妇科检查时一侧附件区多触及包快、压痛,早期血β—HCG多上升缓慢,B超示宫内未见孕囊,或/和附件区有混合性回声包快。
2013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1、慢性盆腔炎中医诊疗规范2、胎漏胎动不安中医诊疗规范3、崩漏中医诊疗规范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先兆流产的患者一.胎动不安、胎漏(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胎漏(TCD编码:BFR04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丰有吉、沈铿主编,人们卫生出版社,2006年)2.疾病分期:早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晚期先兆流产:妊娠13周-28周3.证侯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诊疗方案”胎动不安临床常见证侯:(1)肾虚证:(2)血热证:(3)气血虚弱证:(4) 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胎漏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动不安/胎漏。
编码:BFR040、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侯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侯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相关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大便常规,白带常规检查(2)肝功能、肾功能。
(3)B超检查胚胎或胎儿情况(4)乙肝,HIV,TP,HCV。
2.可选择的项目: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支原体检查。
(八)治疗方法:参照道县中医院妇科诊疗规范,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妇科诊疗方案。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九版。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 超提示宫内妊娠。
(二)证候诊断1、肾虚证主要症候:小腹坠痛,腰腹酸痛,或少量出血,色淡暗,质薄;两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有堕胎史。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气虚证主要症候:腰腹酸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滑。
3、血虚证主要症候:腰腹酸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4、血热证主要症候:腰腹酸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口干咽燥。
心烦少寐,渴喜冷饮,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三)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胎漏相鉴别,后者以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无腹痛腰酸;而胎动不安以腰酸腹痛腹坠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阴道出血。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宫外孕、葡萄胎等疾病相鉴别。
二、治疗方案中医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固冲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味。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川断等2、气虚证治法:益气固冲安胎。
方药:举元煎加减。
人参、炒白术、黄芪、升麻、甘草等。
3、血虚证治法:补血固冲安胎。
方药:四物汤加味。
川穹、熟地、白芍、当归等。
4、血热证治法:清热凉血,固冲安胎。
方药:保阴煎加减。
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等。
中成药:保胎丸等。
西医治疗: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给予常规治疗。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胎动不安、胎漏。
西医病名:早期先兆流产。
二、诊断:(一)、症候诊断1、肾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暗淡,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证: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证: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证: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细缓略滑。
4、气血虚弱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4、肾虚血瘀证:主证: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证: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二)诊断标准主证“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证1项、次证1项,或兼有次证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三、中医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
2、脾肾两虚证治法:固肾健脾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党参,炒白术,山药,黄芪,升麻,陈皮,柴胡。
3、肾虚血热证治法:滋肾凉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保阴煎加减。
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旱莲草。
中成药:孕康口服液。
4、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安胎。
方药:胎元饮加减。
党参,白术,熟地,当归身,白芍,杜仲,陈皮,炙甘草,桑寄生。
5、肾虚血瘀证治法:益肾祛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加味圣愈散加减。
黄芪,当归,党参,参三七,熟地,白芍,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杜仲,续断,砂仁。
妇科中医临床途径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途径2.盆腔炎中医临床途径3.胎动不安〔早期前兆流产〕中医临床途径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途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途径途径说明:本途径合适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途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TCD编码:BFY2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二〕诊断根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视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那么〞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肝郁证心肾不交证阴虚火旺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阴阳俱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2.患者合适并承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天/疗程。
〔五〕进入途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绝经前后诸证〔TCD编码: BFY220〕和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2.年龄大于40周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途径流程施行时,可以进入本途径。
4.3个月内使用性激素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途径。
5.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途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搜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早期先兆流产的中医研究进展早期先兆流产是指妊娠12周以前出现以阴道少量流血,伴小腹坠痛或腰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于自然流产的范畴,是妇产科的常见病。
早期先兆流产在中医学中属“胎漏”、“胎动不安”的范畴。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
一、病因病机(一)古代医家对早期先兆流产病因病机的论述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关于妊娠出血病症的记载,病名为“妊娠下血”或“胞阻。
”如“妇人有漏下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
”“胎漏”之名首见于晋·王叔和的《脉经》,“胎动不安”之名最早见于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其中有关于“妊娠胎动不安候”的论述。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其母有疾以动胎”和“胎有不牢固以病母”的论述。
祖国医学把母、胎之间的微妙关系以“胎元”来涵盖,其病机关键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正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云:“妊娠胎动不安,大抵冲任二经血虚,胎门子户受胎不实也。
”《医宗金鉴》亦云:“若冲任二经虚损,则胎不成实。
”《格致余论·胎自堕论》曰:“气血虚损,不能养胎,所以数坠也。
”《景岳全书·妇人规》认识到:“凡胎孕不固,无非气血损伤。
”清·肖慎斋《女科经纶·引女科集略》曰:“女子肾脉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之所赖也,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
”《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凡胎热者,血易动,血动者,胎不安。
”《医宗金鉴》曰:“因跌仆筑磕,从高坠下,以致伤胎,堕胎者亦有之。
”可见,导致冲任不固的病因多端,如气血虚弱、肾虚、血热、外伤等,但临床上以肾虚者最为多见。
因为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功能状态,因而肾虚冲任不固,胎无所系是先兆流产的发病根本。
(二)现代医家对早期先兆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高,认为胎漏、胎动不安多因肾虚、气血虚弱、血热、血瘀等所致。
2011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分析和改进
中医学范畴的胎动不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早期先兆流产,其发病率很高,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早期自然流产约占全部妊娠的8%--12%早期先兆流产则发病率更高。
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先兆流产,针对门诊及住院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制订了相关临床路径,按照路径以补肾安胎为治疗原则,口服中药结合西药安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发现对于采用中药安胎患者的后代追踪随访,发现中药明显增加安胎的成功率,且未发现出生缺陷率的增加,诸多临床和实验结果表明,中药安胎是中医妇科的优势和特长之一。
但在经过临床实践运用后发现该路径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故经过分析、总结临床经验不断去找资料,向上级医院学习和请教知名专家学者,提出整改措施:针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往往容易精神紧张的情况,应加强调护措施,对于保胎患者均应派宣教护士有针对性增加辩证施护措施。
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2014版一【病名】中医病名: 胎漏、胎动不安西医病名:先兆流产二【定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 或伴有少量阴道量出血者, 称为“胎动不安”。
西医中所讲的“先兆流产”属此范畴。
三【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超提示宫内妊娠。
(二)证候诊断1.肾虚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症: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症:腹胀,头晕耳鸣,身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质薄;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燥咽干。
次症: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滑数或滑细数。
4.气血虚弱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身疲肢倦。
次症: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5.肾虚血瘀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症: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主症“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症1项、次症1项,或兼有次症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西医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016 年版)(一)适用对象1、符合下述诊断者;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TC騙码:BFR04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 )。
2、能接受住院治疗者(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疾病分期早期先兆流产:妊娠小于12周。
晚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至28周。
3、证候诊断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证肾虚血热证气血虚弱证肾虚血瘀证(三)标准治疗时间为w 28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胎动不安TCD编码:BFR04Q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 )。
2.疾病分期属于早期先兆流产。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4.由生殖系统畸形引起的先兆流产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五)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六)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2)血HCG E2、P测定(3)B超检查胚胎情况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妇科检查、白带常规、BV佥查、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培养、TCT宫颈分泌物培养+药敏、空腹血糖、血型抗体、心电图等、TORCH甲状腺功能、乙肝、HIV、肝功能、肾功能、腹部B超。
(七)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严禁性生活,足够的营养支持,保持情绪稳定,对于精神紧张者可给予少量镇静剂;2、黄体功能不足者可给予:黄体酮胶囊100mg 2 /日,口服;或黄体酮注射液20mg 1/日,肌注;或地屈孕酮片,首次40mg口服,之后10mg,每8小时一次,以上药物至少持续至症状消失为止;或给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素3000U,隔日肌肉注射一次,也可给予维生素E口服辅助治疗;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肾虚证:补肾益气安胎。
(2)肾虚血热证:滋肾凉血安胎。
(3)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安胎。
(4)肾虚血瘀证:益肾祛瘀安胎。
(八)完成路径标准1.一般情况良好,阴道出血、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状消失或减轻。
2.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基本相符。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确定保胎失败或异位妊娠,应及时终止妊娠,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合并症需相关科室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本人或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表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时间: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w 28天实际住院天数:天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路径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西医治疗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早期先兆流产的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TC騙码:BFRO4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疾病分期早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
晚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至28周。
3.证候诊断肾虚证肾虚血热证气血虚弱证肾虚血瘀证(三)标准治疗时间为w 28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胎动不安TCD编码:BFR04Q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 )。
2、疾病分期属于早期先兆流产。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4、由生殖系统畸形引起的先兆流产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五)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六)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血HCG P 测定(3)B超检查胚胎情况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妇科检查、白带常规、BV佥查、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培养、TCT宫颈分泌物培养+药敏、空腹血糖、乙肝、HIV、E2、血型抗体、TORCH、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腹部B超、心电图等。
(七)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严禁性生活,足够的营养支持,保持情绪稳定,对于精神紧张者可给予少量镇静剂;2、黄体功能不足者可给予:黄体酮胶囊100mg 2 /日,口服;或黄体酮注射液20mg, 1/日,肌注;或地屈孕酮片,首次40mg口服,之后10mg,每8小时一次,以上药物至少持续至症状消失为止;或给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素3000U,隔日肌肉注射一次,也可给予维生素E口服辅助治疗;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2)肾虚血热证:清热凉血、补肾安胎。
(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4)肾虚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
(八)完成路径标准1.一般情况良好,阴道出血、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状消失或减轻。
2.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基本相符。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确定保胎失败或异位妊娠,应及时终止妊娠,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合并症需相关科室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本人或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进入路径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w 28天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表单岁门诊号:结束路径时间:年 月 日实际治疗时间:天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西医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符合下述诊断者;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TC騙码:BFRO4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 )。
2、能接受住院治疗者(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疾病分期早期先兆流产:妊娠小于12周。
晚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至28周。
3、证候诊断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证肾虚血热证气血虚弱证肾虚血瘀证(三)标准治疗时间为w 28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胎动不安TCD编码:BFR04Q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 )。
2.疾病分期属于早期先兆流产。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4.由生殖系统畸形引起的先兆流产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五)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六)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2)血HCG E2、P测定(3)B超检查胚胎情况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妇科检查、白带常规、BV佥查、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培养、TCT宫颈分泌物培养+药敏、空腹血糖、血型抗体、心电图等、TORCH甲状腺功能、乙肝、HIV、肝功能、肾功能、腹部B超。
(七)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严禁性生活,足够的营养支持,保持情绪稳定,对于精神紧张者可给予少量镇静剂;2、黄体功能不足者可给予:黄体酮胶囊100mg 2 /日,口服;或黄体酮注射液20mg 1/日,肌注;或地屈孕酮片,首次40mg口服,之后10mg,每8小时一次,以上药物至少持续至症状消失为止;或给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素3000U,隔日肌肉注射一次,也可给予维生素E口服辅助治疗;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肾虚证:补肾益气安胎。
(2)肾虚血热证:滋肾凉血安胎。
(3)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安胎。
(4)肾虚血瘀证:益肾祛瘀安胎。
(八)完成路径标准1.一般情况良好,阴道出血、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状消失或减轻。
2.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基本相符。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确定保胎失败或异位妊娠,应及时终止妊娠,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合并症需相关科室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本人或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表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时间: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w 28天实际住院天数:天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分析和改进中医学范畴的胎动不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早期先兆流产,其发病率很高,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早期自然流产约占全部妊娠的8%--12%早期先兆流产则发病率更高。
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先兆流产,针对门诊及住院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制订了相关临床路径,按照路径以补肾安胎为治疗原则,口服中药结合西药安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发现对于采用中药安胎患者的后代追踪随访,发现中药明显增加安胎的成功率,且未发现出生缺陷率的增加,诸多临床和实验结果表明,中药安胎是中医妇科的优势和特长之一。
但在经过临床实践运用后发现该路径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故经过分析、总结临床经验不断去找资料,向上级医院学习和请教知名专家学者,提出整改措施:1、原临床路径中门诊患者经常不能按约定时间复诊,以至于影响患者治疗效果,考虑下一步建立门诊随访预约制度,派专人与患者沟通,针对有时患者挂号困难的情况,采取提前预约挂号,保证患者能按时复诊,从而保证治疗效果;2、针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往往容易精神紧张的情况,应加强调护措施,尤其对于门诊保胎患者均应派宣教护士有针对性增加辩证施护措施,所以在门诊流程中应增加该项内容;3、原临床路径中中医特色治疗主要措施为根据辨证口服中药安胎,疗法单一,不能充分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进一步可考虑增加中医特色治疗项目,如增加穴位艾灸治疗,可选用足三里、肾腧、三阴交等穴位,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