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定义:
- 格式:pdf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20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钟卫华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述评 1.领袖人物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这一定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加以界定的,突出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但是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本质,也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同时会被人误解为只要是马克思的言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形成的成熟的、不成熟的观点都当作真理性的东西。
斯大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
”这个定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同样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这门完整科学的研究对象,只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而把思维领域排除在外。
可见,列宁和斯大林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的。
2.国内学者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定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这个定义是简洁的一个定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精髓,但不够完整。
吴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这一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会让人发生误解,很多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和环境的变化,对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提出了质疑,甚至以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段若非也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2)诞生: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 3国是其发源地。
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无产阶级自在阶级自为阶级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
2、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工人武装起义,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
*意义:巴黎工人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
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绪论马克思主义定义?答: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彻底、完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体系,主要包括密切相关的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后人对它的发展。
第一章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及其特点和基本形式?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实践,就是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行、能动性、社会历史行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科学实践。
2、如何理解普遍联系?掌握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个事物的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是由无限多样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联系之网,每一个事物就是这个网上的一个纽结。
意义: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用联系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之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观点。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答:矛盾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一切联系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揭示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事物的发展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矛盾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规畴的中心线索,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的。
把握了对立统一的规律,也就把握住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答: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能动作用:第一,意识使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行。
第二,意识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具有能动的创造行,使物质变精神。
第三,意识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精神变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三大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用世界观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科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一番队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他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物质的含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世界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P2-3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P.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P.3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P2-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P28-29前者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后者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P29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P.40联系具有哪些特征?P40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运动与发展的定义,P32、P41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P3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P.324、关于矛盾: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什么?P43 同一性和斗争性(p.4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绪论:1.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位列榜首2.马克思主义定义:概况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起义: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无产阶级在政治斗争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两大成就:唯物史论剩余价值观基本形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定义:全部哲学问题,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方面的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唯物主义:三阶段:1.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1.人和河流的关系2.形而上学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诡辩论、相对主义)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否定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3.辩证法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意识:定义: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的主观映像。
三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灵,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
2.马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欧洲自然,社会科学,三大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4.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根本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95.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章第一节:1.什么是实践,其形式,类型(虚拟实践),及世界观意义:(1)什么是实践。
(2)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
(3)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p242.什么是虚拟世界及其特征:p23 是现代科技条件下物质多样性的特殊形式(1)虚拟性(2)理想性(3)匿名性(4)开放性第二节1.联系是什么?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运动,静止是什么?运动与发展的关系?运动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移,一直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
静止是指:(1)事物变化中的质的相对稳定性;(2)位置没有发生相对运动。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是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
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与新事物的产生。
物质运动是永恒的,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
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孤立,片面,静止)的错误观点无物质的运动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3.联系和发展的时空形式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在空间中展开的系统和在时间中延伸的过程。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时空的相对性指:1.时空的可变性2.具体时空的有限性4.联系与发展的范畴(1)现象与本质(2)内容和形式(3)结构和功能(4)原因和结果(5)必然和偶然(6)全局和局部5.对立统一规律(p36)(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发展的根本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共同本质6.矛盾及其根本属性及其作用根本属性:同一性(相对的),斗争性(绝对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特性作用: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又为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相互渗透和贯通为其相互转化提供了由此达彼的桥梁斗争性的作用: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的量变;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7.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道路和方向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1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2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3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4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6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7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8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9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10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1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12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3.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4.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是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②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谦·配第。
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不是公布扬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对它进行了尖刻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还包括列宁及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实践中所进行的发展。
2.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及其必然趋势的科学;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三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发展阶段,②列宁发展阶段,③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④邓小平理论发展阶段、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辩证法——凡是看待客观世界用发展的、运动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就是符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定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
政治经济学既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社会的发展规律,又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一门全面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生产力VS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基础VS和上层建筑: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它是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政府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马列主义基本问题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定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一个完备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尤其是以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革命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和品格: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义: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的理论体系,是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其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包括人的意识与精神、社会意识)与存在(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科学性(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应用到社会历史中,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彻底的实践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并且是认识的检验标准);鲜明的阶级性。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第一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第二性,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因此说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四、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相关理论)1、联系观: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三大特性。
2、发展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体现着事物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具有普遍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3、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又称矛盾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它体现事物连续性,是事物的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突破了原有的度,由一种质的状态向另一种质的状态转化,是量变不断积累并最终突破原有的度的结果。
什么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①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②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从不同的角度界说马克思主义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具体使用来分析①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③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1.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①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
②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马克思恩格斯和后人,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继承了哪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工人阶级斗争实践。
(2)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论述,(3)结晶,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理论指导。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这种强大生命力因为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物质、人民精神境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具体阐述(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钟卫华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述评1.领袖人物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这一定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加以界定的,突出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但是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本质,也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同时会被人误解为只要是马克思的言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形成的成熟的、不成熟的观点都当作真理性的东西。
斯大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
”这个定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同样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这门完整科学的研究对象,只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而把思维领域排除在外。
可见,列宁和斯大林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的。
2.国内学者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国内学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定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这个定义是简洁的一个定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精髓,但不够完整。
吴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这一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会让人发生误解,很多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和环境的变化,对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提出了质疑,甚至以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段若非也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