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茯苓多糖的含量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204.50 KB
- 文档页数:10
茯苓菌丝体生物量、多糖含量的测定蔡爱群;唐福斌;韩伟【摘要】通过收集经液体培养的茯苓1号[Poria cocos(Schw.)Wolf.Strain 1]、茯苓5.78号(P.cocos Strain5.78)菌株菌丝体,并干燥后称重,比较其生物量产率;采用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茯苓1号、茯芩5.78号菌株菌丝体的多糖吸光度,从而测定出其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茯苓1号比茯苓5.78号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茯苓5.78号菌丝体的多糖含量比茯苓1号高.说明在相同的液体培养基条件下,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不同;茯苓多糖含量也不一样.【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55)020【总页数】3页(P5279-5281)【关键词】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液体培养;生物量;多糖【作者】蔡爱群;唐福斌;韩伟【作者单位】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3+2中药茯苓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 Ryv.et Gilbn)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炮制而成,具有渗湿利尿、健脾宁心等功效。
茯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茯苓多糖、三萜、树胶、甾醇、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1]。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茯苓多糖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发现其具有增强免疫能力、延缓衰老、抗病毒、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功效[2],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保健等领域,因此市场需求量不断攀升。
然而人工种植茯苓存在许多技术处理难题,容易受气候和地域等条件限制,同时存在产量不高、生产周期长、病虫害控制带来的残留等问题,并且要消耗大量木材,因而饱受诟病。
用液体培养技术生产茯苓菌丝体、从茯苓菌丝体和发酵液中提取茯苓多糖等活性物质,可以很好地解决人工种植茯苓的替代问题,还能节省大量木材,这对于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学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攻关项目,[2002AA304A04] 作者简介:许腊英(19522),女,湖北中医学院药学院教授。
不同产地茯苓中萜类成分的HP LC 指纹图谱研究许腊英,万 芳,付文强,毛 翼,胡 静,李 凯(湖北中医学院药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茯苓中萜类成分的HP LC 指纹图谱。
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10批英山G AP 产地的茯苓药材,建立共有模式,并和其它产地茯苓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
结果 英山G AP 产地茯苓药材的指纹图谱稳定性好,不同产地茯苓药材的指纹图谱中典型色谱峰较一致,但峰面积存在差异。
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茯苓;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中图分类号:R282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7X (2007)02-0041-02The S tudy o n F i nge r p ri n t A tl a s o f D i ffe ren t Hab ita taPo ri a Co co s’Te r p eno i d by HPLCXU Naying,et al(The School of Phar macol ogy,Hubei Collge of T C M ,W uhan,Hubei,430065)Ab s trac t:O b j e c ti ve:To compare the finger p rint atlas of different habitat poria cocos’ter penoid by HP LC 1M ethods:The mutual mode of HP LC finger p rint is set up after ten batches of poris fr om Yingshan County are analyzed by HP LC with the com 2paris on t o that fr om different habitats .Results:The HP LC finger p rint of ter peni od on poria fr om Yingshan County shows stable quality .The characteristic peak in finger p rint of different habitats is accordance,but the peak area is different .Conclusi ons:The HP LC finger p rint can be used f or the quality evaluati on of poria cocos .Ke y wo rd s:Poria cocos;HP LC;Finger p rint 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cocs (Sch w 1)Wolf 的干燥菌核,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三萜、脂肪酸、甾醇、酶等。
5个产地茯苓的质量评价高芳芳;单晓晓;杨璇;李俊莹;周乐乐;张越;陈卫东;张彩云【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2(53)12【摘要】目的考察安徽、湖北和云南3个地区5个产地茯苓药材和饮片质量,为我国茯苓主产区药材质量研究和后续产业开发提供实验研究基础。
方法首先采用性状鉴别法对云南腾冲、安徽金寨、湖北罗田、安徽霍山、安徽岳西5个产地的茯苓进行性状描述,采用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法分别展现其结构和理化特征,然后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茯苓进行定性鉴别,最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茯苓酸的含量。
结果在性状方面,5个产地茯苓药材性状与药典描述一致。
5个产地的茯苓均具有药典规定的特征显微结构,理化鉴定均显深红色,其中安徽霍山茯苓粉末中不规则团块较多,理化显色也更明显。
在薄层色谱鉴别方面,5个产地茯苓与相应对照药材色谱在相同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主斑点。
在含量方面,安徽霍山的茯苓中茯苓酸的含量在5个产地中最高,平均含量约为其他四地的1.05~1.68倍。
结论通过对5个产地茯苓的鉴别和质量评价,为茯苓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建立、产地选择、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7页(P1583-1589)【作者】高芳芳;单晓晓;杨璇;李俊莹;周乐乐;张越;陈卫东;张彩云【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技术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教育厅现代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创新协同中心;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药物制剂研究所;中药复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相关文献】1.全国20个主要产地茯苓质量分析比较研究2.茯苓中茯苓多糖含量与产地关系的对比探讨3.薄层色谱法评价不同产地土茯苓的品质4.不同产地茯苓及茯苓皮中总三萜含量比较5.不同主产地栽培茯苓质量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茯苓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化学成分。
2. 掌握茯苓的鉴别方法,提高对中药材的鉴别能力。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二、实验原理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茯苓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茯苓的形态特征、测定茯苓多糖含量和鉴别茯苓的化学成分,对茯苓进行鉴别。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茯苓、干燥茯苓、茯苓样品(市售)2. 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加热器、离心机等四、实验方法1. 茯苓的形态特征观察(1)将新鲜茯苓和干燥茯苓分别切成薄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
(2)观察茯苓的菌丝结构、菌核结构、子实体结构等特征。
2. 茯苓多糖含量的测定(1)准确称取茯苓样品1.0g,加入10ml 8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30分钟。
(2)离心分离,取上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620nm处测定吸光度。
(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茯苓多糖含量。
3. 茯苓化学成分的鉴别(1)取茯苓样品1.0g,加入5ml 8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30分钟。
(2)离心分离,取上清液,加入少量硫酸,观察颜色变化。
(3)加入三氯化铁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茯苓的形态特征通过观察,新鲜茯苓和干燥茯苓的组织结构相似,菌丝细长,菌核呈不规则团块状,表面粗糙,具有明显凹凸不平的瘤状突起。
2. 茯苓多糖含量的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茯苓样品中的多糖含量为2.5%。
3. 茯苓化学成分的鉴别加入硫酸后,茯苓样品溶液呈现棕色,加入三氯化铁试剂后,溶液呈现蓝紫色。
六、结论1. 本实验通过对茯苓的形态特征、多糖含量和化学成分的鉴别,验证了实验样品为茯苓。
2. 茯苓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易于识别。
3. 茯苓多糖含量和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为茯苓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中多糖总糖含量.txt25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中多糖总糖含量更新日期:2011-09-20 丰朝霞张鸿摘要:为测定茯苓提取液中的多糖、总糖含量,以苯酚-硫酸法,制得有色的糖醛衍生物,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在波长490 nm 处测定吸收度,得回归方程A=-0.128+0.109 8X,γ=0.999 0,线性关系好;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为99.5%。
n=5。
方法简便易行,稳定,快捷,重现性好。
关键词:茯苓;多糖;总糖;含量测定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05(2000)02-0109-01▲茯苓中医用于治疗水肿尿少、脾虚食少、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状,具有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等功效。
主要含有β-茯苓聚糖(β-Puchyman)即茯苓多糖、茯苓糖〔Pachymose(C10H24O14)〕、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Tumulasie acid)、松苓酸(Pmicoic acid),此外尚含有组氨酸、胆碱、葡萄糖等其他成分[1,2,3],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国药典》1995年版Ⅰ部等有关资料,均未对茯苓多糖进行定量检验。
为了确定茯苓总糖、多糖的含量,本实验利用苯酚-硫酸法制得的醛糖衍生物,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茯苓多糖进行含量测定。
1 仪器和试药1.1 仪器:TU-1221型分光光度计(北京应用仪器厂),80-1离心机(上海手术机械厂)。
1.2 试药:茯苓(由湖北省药材公司购得),苯酚、乙醇、硫酸均为AR级。
1.3 苯酚试剂的配制:称取苯酚4 g,加水100 ml使溶解,至棕色瓶中,得浓度为4%苯酚试液。
2 实验方法2.1 粗糖的提取:精密称取本品细粉5 g,置圆底烧瓶内,加水100 ml,回流提取2 h,乘热过滤,重复提取2次,用少量水洗渣,滤过与上液合并,浓缩,转移至100 ml容量瓶内,加水稀释至刻度,即得。
现代农业科技2023年第14期园艺学适合江西地区栽培的茯苓菌种优选研究刘遂飞李鹤龚来觐孙桂琴范海霞(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樟树331200)摘要茯苓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是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良药。
野生茯苓由于长时间过度采挖,已濒临灭绝。
为优选适合江西栽培的茯苓菌种菌丝,对全国收集的10个茯苓菌种进行了优选试验,比较了各茯苓菌种菌丝生长速度、茯苓产量、茯苓多糖含量。
结果表明:JN与P0这2个茯苓菌种菌丝生长良好、茯苓产量高、品质优,是适合江西地区栽培的优良菌种,今后可在江西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茯苓;菌种;茯苓多糖;产量;江西地区中图分类号S56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4-0046-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4.01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1],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茯苓多糖,作为药食同源品种,其应用广泛,被誉为“白银”,在中药学上也有“十方九苓”的美名。
因此,茯苓走俏于众多药材市场。
由于长时间的过度采挖,野生茯苓药材濒临灭绝。
因此,市场上所需茯苓品种绝大部分依赖人工栽培。
目前,我国有10多个省(区)进行茯苓栽培,其菌种来源复杂,为多品系的混合群体,茯苓种质世代不清、品种混乱、品质良莠不等,使菌种质量无法保证[2]。
因此,菌种的优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茯苓的菌种就是其菌丝体,而不同菌种的菌丝体在显微镜下无明显的区别,因而无法通过显微镜鉴定来进行菌种的优选,所以茯苓菌种筛选还是以实地栽培较为常见。
栽培茯苓以湖北、安徽产量高,野生茯苓以云南产者质优,但近年来江西茯苓种植也有扩大之势,而适合江西土壤气候的茯苓菌种优选研究尚未见报道。
因此,本试验收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常用的10个茯苓菌株,通过实验室培养基培养比较10个茯苓菌丝的生长速度;其次,再通过在江西地区对茯苓各菌株进行栽培,比较不同菌株茯苓产量、茯苓多糖含量,从而优选出适合在江西种植的优良茯苓菌种[3],为茯苓在江西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不同产地茯苓多糖的含量测定
摘要:目的:比较五个产地茯苓和三种规格的茯苓多糖差异。
方法:通过水提醇沉法得到茯苓中水溶性多糖,使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其含量。
结果:湖北的茯苓多糖含量较高,其他依次为浙江、安徽、湖南、云南;茯苓片的水溶性多糖提取率最高,其次为茯苓丁,茯苓块的提取率最低。
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方法简便、快捷、准确,试验结果可靠。
为茯苓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茯苓多糖提取含量测定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为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我国茯苓分布于吉林、湖北、安徽、云南、四川、浙江、湖南、河南、福建、贵州、台湾、广西等地,茯苓的生长栽培方式、加工炮制方法、储藏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化学成份的含量。
茯苓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茯苓多糖,其含量可达茯苓干重的84.2%[1],主要存在于茯苓细胞壁中,按照溶解度的不同又分为水溶性茯苓多糖和碱溶性多糖:碱溶性多糖不溶于水,是一种带有(1→6)支链的(1→3)键接的β-D-葡聚糖,经化学改造增加其水溶性后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2];而含量较低的水溶性茯苓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3]。
本文从产地和规格两方面对茯苓水溶性多糖含量进行研究,比较不同产地不同规格之间的含量差异。
1 仪器、试剂及实验材料
UV-28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TL-5.0W型台式离心机,上海市离心机械研究所;PL-303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上海)有限公司;D-无水葡萄糖,浓硫酸,95%乙醇,苯酚均为国产分析纯。
各个产地和规格的茯苓药材采购于当地,共5个产地3种规格。
2 方法与结果
2.1 测定波长的选择[4-9]
精密吸取葡萄糖对照品溶液1.0ml和供试品溶液1.0ml,分别置于20ml的试管中,准确补水至2ml,加入5%苯酚液1.0ml,在旋转混匀器上混匀,然后迅速加入5ml浓硫酸,再次混匀后,置沸水浴中煮沸15min,冷却至室温,在紫外分光光度仪上测定波长从400~520nm之间的吸收度,葡萄糖对照品溶液、供试液均在490nm处有最大吸收。
2.2 苯酚用量的选择
精密吸取葡萄糖对照品溶液1.0ml五份,置于20ml的试管中,准确补水至2ml,分别加入5%苯酚液0.6ml,0.8ml,1.0ml,1.2ml,1.4ml,在旋转混匀器上混匀后,各加入5ml浓硫酸,再次混匀,置沸水浴中煮沸15min,冷却至室温,以纯净水作空白对照,在490nm 处测定吸收度,当5%苯酚加入量为1.0ml时,样品的吸收度最大。
2.3 浓硫酸用量的选择
精密吸取葡萄糖对照品溶液1.0ml五份,置于20ml的试管中,准确补水至2ml,各加入5%苯酚液1.0ml,在旋转混匀器上混匀后,分别加入浓硫酸3ml,4ml,5ml,6ml,7ml,再次混匀后,置沸水浴中煮沸15min,冷却至室温,以纯净水作空白对照,在490nm处测定吸收度,当浓硫酸加入量为5ml时,样品的吸收度最大。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精密吸取葡萄糖对照品溶液0,0.1ml,0.2ml,0.4ml,0.6ml,0.8ml,1.0ml,置于20ml试管中,准确补水至2ml,分别加入5%苯酚液1.0ml,在旋转混匀器上混匀后,加入5ml浓硫酸,再次混匀,置沸水浴中煮沸15min,冷却至室温,以试剂空白作对照,在490nm 处测定吸收度。
以吸收度A为纵坐标,葡萄糖对照品溶液加入的体积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得回归方程为y=0.6987x+0.0103,R2=0.9997(n=6),见图1,表明线性关系良好。
2.5 提取工艺的优选
2.5.1 供试液的制备
分别取每个产地的3种不同规格茯苓等量混合粉碎,过60目筛,称取10g茯苓粉按正交表设计的条件经行提取,趁热用滤布过滤,滤渣用少量热水洗涤,合并滤液,用大容量的离心机离心
(3000r/min,10min),取上清液进行浓缩,浓缩至10ml,加入95%乙醇50ml,醇沉浓度为80%,放置过夜。
离心(4000r/min,15min),去掉上清液,沉淀用80%乙醇洗涤两次,每次约15ml,离心,倾去上清液。
沉淀加入5ml2mol/l硫酸溶液,搅拌使其溶解,转移至200ml 烧杯中,并加入约100ml水,加热至沸腾,使沉淀彻底溶解,冷却后加水定容至500ml,用小瓶留样,备用,得供试液。
2.5.2 含量测定
分别取1ml供试液,按标准曲线项下操作,测定吸收度,计算含量。
2.5.3 正交试验结果
本试验选取本试验选取四个主要因素:第一次煎煮时间,第一次加水量,第二次煎煮时间,第二次加水量。
每个因素拟2个水平,选用L8(27)正交表。
结论:综合表2和表3数据可知,确定最优的提取条件为A2B2C1D2,,即第一次加水20倍,第一次煎煮2h,第二次加水15倍,第二次煎煮1h。
2.6 重复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液1ml,按含量测定项下操作,平行操作6份,以试剂空白作对照,测定吸收度。
计算可得RSD=0.92%,表明重复
性良好。
2.7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某一供试液0.5ml,按含量测定项下操作,以试剂空白作对照,每隔30min测定一次吸收度,考察样品3小时内的稳定性。
计算可得RSD=0.15%,表明样品在3小时内显色稳定。
2.8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葡萄糖对照品溶液1ml,按含量测定项下操作,以试剂空白作对照,连续测定5次吸收度。
计算可得RSD=0.0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9 回收率试验
精密吸取某一供试液0.5ml,然后加入葡萄糖对照品溶液0.5ml,按含量测定项下操作,平行操作6份,以试剂空白作对照,测定吸收度,计算平均回收率为94.32%,RSD=0.95%,表明准确度良好。
如表4所示。
2.10 茯苓水溶性多糖的制备
2.10.1 不同产地茯苓水溶性多糖制备
分别取每个产地的3种不同规格茯苓等量混合粉碎,过60目筛,称取20g粉末(平行操作3份),然后按最优条件进行提取,即第一
次加入20倍水(400ml)煎煮2小时,过滤后,滤渣再加入15倍水,煎煮1小时。
然后按3.5.1的方法制得供试液。
2.10.2 不同规格茯苓水溶性多糖制备
取湖南产地的茯苓药材块、丁和片,其中块平均为5.0*3.2*0.8cm3,丁平均为0.8*0.8*0.6cm3,片平均为3.5*1.1*0.1cm3。
分别取上述药材20g(平行操作3份),按上面的步骤进行提取,溶解,最后定容至500ml。
2.11 茯苓水溶性多糖的测定
分别取各产地和规格的供试液1ml(茯苓片取0.5ml),按标准曲线项下进行操作,测定吸收度。
结论:由表5数据可以看出,湖北产地的茯苓水溶性多糖提取率最高,云南产地的茯苓水溶性多糖提取率最低;由表6可以看出,茯苓片的茯苓水溶性多糖提取率最高,块的提取率最低。
3 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各产地中茯苓水溶性多糖的提取率最高为湖北0.431%,其他依次为浙江、安徽、湖南、云南。
在不同规格茯苓的比较中,茯苓片的多糖提取率明显高于茯苓块和丁,这可能是由于
茯苓片得表面积较大,有利于水溶性多糖的溶出。
这些结果为茯苓药材的质量评价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硫酸-苯酚比色法是测定多糖含量较为经典有效的方法之一[5]。
本实验结果表明:该法用于茯苓多糖的测定时,供试品溶液3h内显色稳定,RSD=0.15%;回收率为94.32%,RSD=0.95%,结果可靠。
参考文献
[1] 付玲,于淼.茯苓研究的新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5,23(3):79-82.
[2] 金勇.不同茯苓菌丝体的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DB/OL].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
[3] 胡顺珍,贾乐.食药用真菌多糖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4:42-50.
[4] 丰朝霞,张鸿.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中多糖总糖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2):109-110.
[5] 才玉婷,武蕾蕾,王晶华,等.茯苓多糖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6):58-60.
[6] 张怡莎,陈华国,周欣.不同产地茯苓及茯苓皮中多糖成分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8,28(3):101-103
[7] 石延榜,赵娟,贺海花.茯苓饮片规格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8,4,3(12):200-201
[8] 卫华,赵声兰,赵荣华,等.云南不同产地茯苓中多糖的含量测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8,32(4):25-27.
[9] 周燕霞,唐明林,殷辉安.茯苓中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4):33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