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角色的转变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不仅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指导,还要承担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和协调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班主任的工作角色也在不断转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班主任工作中角色的转变。
传统角色的变化。
过去,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班级的纪律管理和学生的学业辅导。
他们要严肃认真地执教,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以保持班级的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班主任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更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朋友。
他们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教学中角色的变化。
过去,班主任的教学工作主要是辅导学生学习和检查作业。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班主任的角色也从纯粹的教师角色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他们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开展,组织好每节课的教学工作,协调各科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他们还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沟通中角色的变化。
过去,班主任主要是起到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向他们传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随着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班主任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仅要与家长进行正式的学生家长会,还要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和情况,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帮助。
他们还要与社区和各种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过去,班主任的角色主要是由教师承担,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来提供学生教育指导。
随着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班主任的角色也逐渐向专门的职业化方向转变。
现在,许多学校都设立了专门的班主任岗位,班主任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和素养。
他们要学习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提高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和教育指导水平。
公开课中的幼儿园教师角色转变在公开课中,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幼儿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幼儿园教师的传统角色、新时代下的角色定位以及角色转变的实施路径三个方面来探讨公开课中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幼儿园教师的传统角色幼儿园教师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主要是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导,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领者,在课堂上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幼儿园教师通常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听写与模仿,而缺乏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尊重。
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时代下的角色定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在新时代,幼儿园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同时,幼儿园教师还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三、角色转变的实施路径为了实现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几个关键的实施路径是需要关注的。
首先,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
他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
其次,幼儿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和实践。
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支持,帮助每个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最后,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他们应该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贴心的支持和关爱。
新教育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发布时间:2022-04-29T07:32:50.62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6期作者:黄鹂[导读] 新时代教育改革中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黄鹂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一中学【摘要】新时代教育改革中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教师和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务于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构建的是一种“服务”型的班级管理模式。
班主任,将成为学生发展忠实的服务者,服务学生成长为宗旨,以指导学生为手段,以尊重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怀学生的成长,实行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服务者学生全面发展班级管理新时代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班级管理倡导一种“服务”型的班级管理模式。
在班级管理中的班主任则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变“教育者”为“服务者”,变“管理者”为“参与者”。
在班级管理中要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班级管理中以服务学生成长为宗旨,以指导学生为手段,以尊重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怀学生的成长,实行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班主任管理模式。
班主任工作要服务于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思想上的、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身体上的、生活上的。
这种服务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把服务工作的重点放在当前,落实到工作的细节中,真正意义的去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成为学生发展忠实的服务者。
一、“服务”型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角色的转换,变“教育管理者”为“参与服务者”。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大家长,管理统治着这个集体。
学生在班集体中只有遵守、执行,往往使班集体缺少活力和凝聚力。
在这样的班集体中也束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浅谈中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三个角色转换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
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必须客观冷静地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才能使问题得到快速而圆满的解决。
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必须把握好旁观者角色、学生角色、班主任角色这三个角色的转换。
一、班主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处理问题,容易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一般来说,班主任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如采用“硬碰硬”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发生冲突,使本人下不了台,影响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因而,不妨先保持冷静、沉默,退让三分,克制情绪,暂且先搁置此事不处理,等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再找他谈话或让他自己反思检查。
用这种冷处理的方法,既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也能体现教育者的风范。
二、班主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处理问题,能保持宽容大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
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或者多想想自己读书时也曾做过蠢事、说过错话,将心比心来提醒自己。
也可多想些发怒的害处,借鉴前人的教训,同样会使你的怒气烟消云散。
三、班主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处理问题,有助于深入调查问题发生的原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班主任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
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
四、班主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处理问题,有助于班主任自我检讨学生犯错误,做班主任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
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学生面对你的批评不服气或顶撞时,你就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态度和方法。
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五、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果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看,有利于把握学生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过程,处理问题时才能充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莲柯曾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
教师的角色转变在过去的教育理念中,教师被视为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转变。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传统角色,还担负着引导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和激发创造力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探讨教师的角色转变,并分析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过去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然而,现今的教育理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教师的角色正在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者。
教师不再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从评判考试到培养综合素质过去,教育系统注重考试和分数的评判,教师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考试的高分者。
然而,如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分数,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角色正从评判考试者转变为培养综合素质的导师。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从灌输知识到激发创造力过去,教师的教学重点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然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知识的转移,更加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教师的角色正在从灌输知识者转变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造。
这种角色转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其次,学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学生更注重个性发展和主动学习,他们希望在学校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培养。
最后,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是推动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原因。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教师的角色也随之改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
新课程标准下班主任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号准时代的脉搏,努力转换好自己在教育舞台上的角色,给自己定好位,才能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
1、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传统观念下,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学科教师的一种自然延伸,似乎任何教师只要在自身专业方面有所长,都可担任。
这种观念今天看来显然是片面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他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是“组织者”、“管理者”、“模范公民”、“父母代理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而所有这些内涵对新的时期班主任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2、班主任角色由限制型向发展型转换。
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往往用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
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固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新课程标准下的班主任则不仅满足于此,而是更着眼于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
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不仅看其有没有过错,而更应看其发展与创造的程度。
新课程标准下的班主任不会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进而去创造;他们对学生不是简单地训斥与限制,而是鼓励其发展与创造。
3、班主任角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
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其工作往往是以经验为主,凡事从做中学,摸索前进,其间不少人需要走过许多弯路才能获得理论层面的教育观念。
而新课程标准下的班主任则意识到: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某一教育对象(或群体)是有效的,但另一时期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着的主体。
现代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艺术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复合体,是教育机智与教育原理的高度统一。
角色转换心得体会角色转换心得体会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色转换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角色转换心得体会1转换角色换位思考日前,“汶河小学教师体罚学生”一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在社会、家长中掀起轩然大波,“挺老师派”和“倒老师派”各执一词,不少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老师是弱势群体,现在做老师真的很难。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无法改变现实,何不改变自己的心态:只要问心无愧,何苦在意别人的看法?当然我们也要有积极的行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加修养,努力提升自己,不妨常常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
想起陶行知先生说的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是的,我们只有变换自己的角色,才能客观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平时我们可以经常试试“两问”。
第一问:“如果我是学生,我需要什么?”学生也有自尊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他们从心底里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承认、尊重和赞赏。
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倘若这种需要总是被忽视、否定,甚至有意剥夺时,他们不仅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还会出现攻击性言行。
所以,老师要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来推断他们的想法。
第二问:“如果我是学生,我不希望什么?”我们不妨经常这样反省一下自己:当你犯了错误时,希望别人批评你吗?当你做得不好时,希望别人嘲笑你吗?当你遇到挫折时,希望别人幸灾乐祸吗?当你情绪低落时,希望别人冷落你吗?你一定会说:“我不希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自己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如果我们遇到问题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就会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角色转换心得体会2人们常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角色扮演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我们在生活中扮演形形色色的角色,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或者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许你已经积极投入到各种角色中,体验和感悟着生活的每一天。
学会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其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全局。
班主任要处理好班务工作,特别是教育工作,应当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并能实现不同情境中角色的转换。
一.“原告”与“被告”的转换
自从有教师与学生以来,一直是教师告学生,很少学生告教师,因为真理总是掌握在教师手中。
作为班主任,“原告”角色更甚。
很多班主任不是向校长告学生,就是向家长告学生。
难道非得要告吗?其实不然。
作为班主任,如果多了解和关心一下自己的学生,很多问题还是可以内部解决的,不一定要闹得满城风雨。
这样,既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又给学生一个宽容豁达的印象,为今后开展更深的教育打下基础。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
”
班主任若能在少当“原告”的基础上,转过来当一下“被告”,这对学生来说,也许是莫大的鞭策,他们会为班主任的坦诚所折服,以致更听班主任的话。
社会发展到今天,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更强,你越告,我越不听;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
这是一种人之常情。
当然,这里“被告”的“告”,其外延可以理解为“监督”、“倾诉”等。
班主任由“原告”转换成“被告”,最直接的办法是建立“班主任信箱”,让学生尽情地“告”,而班主任却可以从中获得更多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
二.“侠骨”与“柔肠”的转换
刚烈豪爽,仗义行侠,此乃男儿本色;温柔体贴,和风细雨,这是女子情怀。
作为班主任,若能充当侠骨,又能化作“柔肠”,那么他就一定能教育好班里的男生和女生。
在男同学面前,班主任可多点男子汉气概,面对困难不低头,帮助他人不记酬。
校外人员骚扰学生,班主任“该出手时就出手”;同学病了,班主任得解囊处则解囊。
这样一副“侠骨”,又有哪个男生不服呢?然而,面对女生,班主任则要换一个角色。
女生的问题比较多,有学习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心理的,有情感的等,若班主任不能做到体贴入微,和风细雨地开导,她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敞开心扉的,只有“柔肠”,才能真心换取真心,从而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三.“单挑”与“共享”的转换
“单挑”,这是时下年轻人中流行的口头禅,大致是“单打独斗”的意思。
“共享”,这是一个网络名词,一般指资源共享。
在这里,班主任的“单挑”,既可以理解为本义,又可理解为与学生单独谈话。
而“共享”则指共同享受快乐。
很多班主任都有相同的感受,在班上,不管老师如何大声地训斥学生,大家都似乎“无动于衷”,而单独谈话,则会使学生“感激不已”。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远和近有关,接触越亲近、到位,教育效果就越明显。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同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每一次接触都能激发他们心灵的热情。
这件工作做得愈细致就愈有感情。
”因此,班主任多与学生“单挑”是能增进师生情谊的。
当然,对于个别刁蛮好胜的学生,与他“单打独斗”一场又如何呢?如单独杀上一盘棋,单独打上一场球,单独摔上一回跤,只要不是出于恶意的,学生都会接受的。
至于“共享”,这就需要班主任面向全体学生,跟学生打成一片。
如共同享受郊游的乐趣,共同分享班级的荣誉,共同打造集体的品牌等。
总之,班主任要管好班集体,教育好学生,就应该要演好不同的角色,当然这必须以教师高尚的人格为基础,对学生严如父,慈如母,亲如子,使学生敬而不畏,对学生爱而不溺。
否则,班主任若只是逢场作戏,那只能事与愿违。
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